1.32k likes | 1.43k Views
教育科研最新关注点.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潘国青. 一 、 上海普教科研的历史沿革和现状. 1979 年,教育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召开了我国历史上首次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会议。 1981 年上海教育局召开了首届教育科研规划会,会议提出了 《1981——1985 年上海市中小学教育科研项目初步设想 》 提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1982 年 12 月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正式成立. 一 、上海普教 科研的历史沿革和现状. 1981年5月18日首次举办“教育科研系列讲座。 1982年4月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举办第一期“教育科研基础知识学习班”
E N D
教育科研最新关注点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潘国青
一、上海普教科研的历史沿革和现状 • 1979年,教育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召开了我国历史上首次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会议。 • 1981年上海教育局召开了首届教育科研规划会,会议提出了《1981——1985年上海市中小学教育科研项目初步设想》 • 提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 1982年12月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正式成立
一、上海普教科研的历史沿革和现状 • 1981年5月18日首次举办“教育科研系列讲座。 • 1982年4月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举办第一期“教育科研基础知识学习班” • 1985年9月25日上海市首届普教科研成果授奖大会。 • 1992年上海普教科研十年庆祝大会 • 1994年上海市教育科研成果推广活动周 • 1997年首批上海市教育科研基地(愉快教育、成功教育研究、青浦实验研究、张思中外语教学法、学习指导研究所)
一、上海普教科研的历史沿革和现状 • 1997年上海教研室青年课题立项 • 1997年上海市普教系统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奖评选(2002年举行第二次评选) • 2001年第二批8个上海市教育科研基地(科技教育、中学创造教育、小学创造教育、新基础教育、学业管理与评价、高中跨学科综合辅导、幼儿游戏教育、特殊教育等)
一、上海普教科研的历史沿革和现状 • 2002年上海市教科院学校教育科研成果奖 • 2002年上海普教科研二十年庆祝大会 • 2007年上海市教育学会教育科研立项 • 2012年12月是上海普教科研三十周年 • (首次评选区县优秀科研员、优秀区县科研室)
(一)学校教育科研组织机构壮大,发展趋势良好(一)学校教育科研组织机构壮大,发展趋势良好 • 全市独立设置科研室占48。4% • 主要由教导处兼管的占43。3% • 中小学达54。1% • 单设科研室主任的学校比重从2002年的31。5%增加到2011年的40。1%。 • 科研室主任职称结构:高级占42。8%; • 中级的占50。5%。(这部分大多是中青年,潜力很大,上升空间很大)
(二)学校教育科研队伍形成壮大一批中青年脱颖而出,群众性教育科研态势形成(二)学校教育科研队伍形成壮大一批中青年脱颖而出,群众性教育科研态势形成 • 全市五分之一教师参与主持区级课题 • 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一半左右 • 2001——2011,十年间,上海市中小幼基层学校立项的市级重点课题、一般课题、规划课题总计1069项,占立项总课题的54%。 • 参与研究的校长教师12828人次
(三)学校教育科研重视制度建设,教育科研制度渐趋完善,科研管理日渐规范(三)学校教育科研重视制度建设,教育科研制度渐趋完善,科研管理日渐规范 • 有书面规章制度的比重从2002年的84。52%增加到2011年的95。9%。 • 科研申报立项制度 • 科研中期检查制度 • 科研成果鉴定制度 • 经费管理制度 • 科研培训制度 • 科研奖励制度
(四)学校教育科研氛围良好,校长教师科研意识增强,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了办学水平(四)学校教育科研氛围良好,校长教师科研意识增强,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了办学水平 • 有书面规章制度的比重从2002年的84。52%增加到2011年的95。9%。 • 科研申报立项制度 • 科研中期检查制度 • 科研成果鉴定制度 • 经费管理制度 • 科研培训制度 • 科研奖励制度
(五)学校教育科研成果交流与分享的途径变化多元,网络的用途凸显(五)学校教育科研成果交流与分享的途径变化多元,网络的用途凸显 • 曾经73%学校编印科研刊物或科研资料为主; • 如今,75。5%运用网络宣传和介绍学校科研活动和推广优秀成果 • 构建科研信息平台 • 开辟科研专栏 • 建立学校科研信息库
(六)学校教育科研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渐趋务实,但方法的使用较为单一(六)学校教育科研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渐趋务实,但方法的使用较为单一 • “回归课堂、回归教学、回归教师”的科研意 识确立 ( 改变了以往的追风赶时髦:“一窝风”;选题追求 “高、大、 全”;导致“假、大、空”现象;纸上谈兵做 表面文章,理论脱离实际现象。) • “以课堂为现场,以教学为重点,以学生关注 为中心,立足于教育教学基础之上”形成共识。 学校教育科研方法使用最多的是行动研究、 案例研究、叙事研究等。 • 以前“三法两工具”,目前量化关注不够,实 • 证研究较少。
(七)学校教育科研涌现一批优秀成果,一批有影响的成果得到推广,但成果推广仍然是重视不够,力度不大。(七)学校教育科研涌现一批优秀成果,一批有影响的成果得到推广,但成果推广仍然是重视不够,力度不大。 • 1997年上海市普教系统教育科研成果奖评选 • 2002年第二届上海市教育科研成果奖评选 • 不少区县也设立了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奖 • 最早的徐汇区 • 黄浦区、杨浦、闸北、宝山、浦 东、
(八)学校教育科研经费增加,但仍然是喜忧参半,独立设置科研室学校的科研工作好于其他学校,学校教育科研发展不太平衡。(八)学校教育科研经费增加,但仍然是喜忧参半,独立设置科研室学校的科研工作好于其他学校,学校教育科研发展不太平衡。 • 以2010年看,高中平均9。8万,较2002年的统计增长一倍多。 • 幼儿园最低平均2。4万。 • 还有41。9%学校没有设立专项经费
(九)存在主要问题 • 1、一些学校教育科研存在功利化倾向 • 2、一些学校科研与实践存在“两张皮”现象 • 3、一些学校教师的科研素养和能力存在差距 • 4、一些学校教育科研受重视程度依然不够 • 5、少数学校对教育科研缺乏认识,缺乏科研动力机制,教育科研工作开展不力,应试教育根深蒂固。
(九)存在主要问题 • 一些学校教育科研存在“形式主义”、“急功近 利”现象 • 形式主义:一些学校科研存在着装门面,作 摆设。 • 急功近利:浮躁情绪与浮夸作风,一些学校 存在着:“重立项,轻实施;重结果,轻过 程;重包装,轻实效”的现象。
(九)存在主要问题 • 一些学校教育科研存在“两张皮”现象 • 教研与科研不协调,科研与教研相脱节。 • 研究只在很小范围封闭式进行,在面上保持 • 原状,研究起不到示范作用。
二、近年来区域与学校教育科研最新关注点 • (一)区域与学校近三年各专题的研究进展 • 1.教学研究最多,占35.3%;综合研究次之,占19.4%;课程研究位居第三,占17.5%;教师研究占14.5%;德育研究最少。 • 2.三年来对教学、德育的关注减少,对综合领域、教师的关注增加,对课程的关注相对持平。 3.教学研究受到各区县和学校的高度重视;远郊及教育行政部门比较关注综合研究;中心城区及幼教单位比较关注课程研究;郊区学校及进修院校比较重视教师研究;一般城区及幼教单位比较关注德育研究。
二、近年来区域与学校教育科研最新关注点 • 教学专题
二、近年来区域与学校教育科研最新关注点 • 1.针对具体学科进行的教学研究较多,占58.1%。 • 2.学科教学研究中针对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教学研究比其他学科多。 • 3.一般教学研究对教学实施过程的关注更多。 • 4.“作业优化设计”及对学生学习与指导的研究是重要关注点。
综合专题关注点 • 1.关注“教育信息化、教育国际化、个性化教育、教育公平、高中特色化多样化发展、新优质学校建设”等热点话题。 • 2.关注学校发展的研究超过一半。一类关注学校整体发展或某一领域的发展,以关注学校文化、管理和评价的研究居多;另一类折射出学校发展的趋势——合作、特色、衔接。 • 3.关注学生发展的研究占28.1%。关注不同类型学生的发展:对创新/拔尖人才关注得多,对资普生和学困生关注较少;关注学生的生活,如自由支配时间的保障和利用、活动等,关注度较低;关注学生的需求、素养与能力的培养、安全和健康;关注学生发展途径的探索,关注度较低。
课程专题关注点 • 课程专题 • 1.关注活动课程多,关注学科课程少,几乎都关注校本课程或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上,呈现三大特征:(1)指向学生素养的提升和个性的成长;(2)不少新元素被纳入校本课程;(3)从单一、个别的特色课程开发走向特色课程体系建设。 • 2.更多关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对课程评价、管理的研究加强。课程开发与实施关照儿童的特点与需求;和教育热点问题相呼应,关注“教育国际化、课程统整、医教结合、快乐活动日”等热点;善于挖掘和利用各方资源。
教师专题关注点 • 1.研究对象较集中。研究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 、某一区县和农村教师、学科教师(以语文、 数学、英语学科最多)和班主任、青年教师 和职初教师较多;对中学等高学段教师,中 心城区教师,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科研室 主任等中层及校长,骨干教师等研究较少。 • 2.发展型、提高型研究多,培优型、拔尖型研 究少。对教师群体研究多,对个体关注少, 较多研究停留在探索某一群体的普遍特征、 通用提升策略。
教师专题关注点 • 3.研究内容丰富:(1)关注通识素养的培养; • (2)关注自我专业成长及其他发展途径; • (3)关注职业状态与心理健康状态; • (4)关注教师角色; • (5)关注教师文化 • (6)关注教师的教学; • (7)关注对教师的评价。 • 呈现四大特点:(1)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技术手段研究多,对教师的个性成长、本体兴趣关注少。 • (2)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多,对专业发展的评价关注少。 • (3)对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研究多,对专业精神关注少。(4)对教师的教学研究多,对其他方面关注少。
教师专题关注点 • 4.研究方法多元,校本研究、本土实践多,对 国际研究最新进展关注少;行动研究多,反 思研究少;应用研究多,范式研究少;经验 判断多,证据支撑少。
德育专题关注点 • 1.班级建设研究较少,关注班级文化建设和班级管理优化。 • 2.德育研究占比最大,指向“大德育”,包含政治教育、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等,也涉及礼仪训练 • 3.家庭教育研究占15.5%。关注家教指导和家校合作,对“独二代”家庭的关注较为突出,探索家校合作方式的研究居多。 • 4.心理相关研究占13.6%。关注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养成、不良心理的矫正和干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升的途径。
德育专题关注点 • 呈现四大特点: • 1.“从娃娃抓起”,幼教单位和小学承担的项目比其他 • 类型单位要多,且对象以幼儿和低年级学生为主。 • 2.是一般城区、近郊、农村学校关注的重点,外来务 • 工人员子女、农村学校学生成为德育、家教、心理健 • 康教育的重要对象。 • 3.多针对特定学段的学生群体,更多由中小学校研究 • ,进修院校、教育行政部门较少研究,即使区域层面 • 有研究,但切入口较小,缺乏系统设计和对各学段有 • 效衔接的研究。 • 4.研究内容涉及学校心理咨询的内容居多,真正属于 • 道德教育的内容较少;关注公德多,关注私德少。
本年度教育科研最新关注点 • 1.紧扣学校教育发展的四大核心: • (1)对学校优质发展的追逐; • (2)对课程教学优化的重视; • (3)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关注; • (4)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追求。
本年度教育科研最新关注点 • 2.与上海基础教育改革主旋律相一致: • (1)关注德育衔接与德育课程建设,推进有效德育; • (2)关注医教结合,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 (3)关注“新优质学校”、“快乐活动日”,深化课程 • 和教学改革,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 (4)关注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多样发展; • (5)关注“绿色指标”,推进学业质量评价改革。
本年度教育科研最新关注点 • 3.与当前时代发展的步伐相契合:关注教育信 息化、教育国际化、教育个性化、“大数据”等。 • 4.重视对学校教育科研的元研究: • (1)研究教育科研的本体知能; • (2)梳理教育科研的发展历程; • (3)总结教育科研的本土经验; • (4)推广教育科研的区域成果。
三、当前的形势与任务 • 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五个转型 • 教育价值取向:过度追求现实功利 →教育对人的发展 • 教育质量评价:注重学科知识成绩→全面发展的评价 • 学生培养模式:统一的标准化模式→ 需求为导向的培养 • 教师专业成长:学科知识教学技能→教育境界专业能力 • 教育管理方式: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思想领导专业引领
参加PISA测试,把我们的教育质量放在全球参照系里比较,其结果给了我们改革的信心,以学业成绩去比较,我们的质量是不差的,再拼命把学业成绩往上提已经没有太大意义。当务之急是如何把学生的一部分时间和精力解脱出来,用于提高孩子们的综合素质。 参加PISA测试,把我们的教育质量放在全球参照系里比较,其结果给了我们改革的信心,以学业成绩去比较,我们的质量是不差的,再拼命把学业成绩往上提已经没有太大意义。当务之急是如何把学生的一部分时间和精力解脱出来,用于提高孩子们的综合素质。 因此,参加PISA测试就犹如让我们接受了诊断,诊断结果让我们对现有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有了信心和底气,我们感到上海基础教育是到了转型的时候。
尽管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和经费投入的力度仍然需要,但已经不再是突出矛盾; 尽管保持学生良好学业成绩仍然重要,但已经不再是教育发展的全部价值追求; 尽管教育资源的均等配置和教育质量的标准化仍然必要,但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多样化教育的新诉求。 17
基础教育发展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必须调整,在关注政府的资源配置和保障孩子教育机会均等的同时,更加关注学校和教师为主导的教育过程,通过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过程的优化、师生关系的和谐,让家长和社会从学生的健康成长中,看到实实在在的教育进步,得到实实在在的教育利益。基础教育发展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必须调整,在关注政府的资源配置和保障孩子教育机会均等的同时,更加关注学校和教师为主导的教育过程,通过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过程的优化、师生关系的和谐,让家长和社会从学生的健康成长中,看到实实在在的教育进步,得到实实在在的教育利益。 18
我们既要不断克服依靠分数指标、物质计量、工具价值来判断教育效益的惯性,又必须从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内涵建设和教育人本价值角度作理性思考和实践回应,这就是上海教育改革进入转型的标志。我们既要不断克服依靠分数指标、物质计量、工具价值来判断教育效益的惯性,又必须从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内涵建设和教育人本价值角度作理性思考和实践回应,这就是上海教育改革进入转型的标志。 我们需要从如何让教育过程更丰富、师生关系更和谐、多样化学习需求更充分满足角度作深入探索,因为这是上海基础教育对转型的积极应战。 20
内涵突破的基本方针和着力点 • 基本方针: • 育人为本能力为重丰富经历 关注创新 • 着力点: • 加强完善课程建设环节,持续优化课程实施环节,重点突破课程评价环节; • 逐步实现上海市基础教育的国际化和信息化; • 进一步形成有助于内涵建设持续深化的保障机制。 41
内涵突破的基本方针和着力点 • 基本方针: • 育人为本能力为重丰富经历 关注创新 • 着力点: • 加强完善课程建设环节,持续优化课程实施环节,重点突破课程评价环节; • 逐步实现上海市基础教育的国际化和信息化; • 进一步形成有助于内涵建设持续深化的保障机制。 41
内涵突破的策略 1. 重心下移,以校为本。改革方向来自政府,力量源自基层,以校为本是对学校和学生差异的必然诉求,是“下移管理重心,激发微观主体”思想的具体表现。 2. 项目推进,攻坚克难。把实践中的问题,转化为集中力量进行攻关的项目,将项目成果转变为实施和管理的行为,同时把项目研究过程作为教师培训的过程,这是内涵建设深化的基本策略。 41
内涵突破的策略 3. 基于标准,评价诊断。“基于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是国际发展趋势,也是教育工作者的专业责任和道德。将基于标准的评价作为课程改革自我诊断完善的重要手段。 4. 化整为零,持续改进。内涵发展的深化阶段,不仅要有上位整体的谨慎研究与设计;更加要采取化整为零、积小胜为大胜的策略,形成长远改进机制,将内涵建设不断深入推进。 41
上海成立“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以“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为目标,推进一大批不挑生源、没有特殊资源配置、在社会上还没有形成显赫声誉的普通学校的整体进步,更加积极回应社会的热点难点,更加明确上海基础教育所处的历史方位和阶段特征,更加突显上海对均衡优质的深刻认识,从而推动教育系统内部的主动作为和专业自觉。上海成立“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以“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为目标,推进一大批不挑生源、没有特殊资源配置、在社会上还没有形成显赫声誉的普通学校的整体进步,更加积极回应社会的热点难点,更加明确上海基础教育所处的历史方位和阶段特征,更加突显上海对均衡优质的深刻认识,从而推动教育系统内部的主动作为和专业自觉。 4
项目不是评选,不给学校加上某个头衔、称号,也不追求政府给予学校特别的资源投入,而是通过总结提炼“新优质学校”的办学经验,树立价值标杆,来引导大家重新认识什么是优质的教育、什么样的学校才是好学校,推动学校回归教育本源和对人的发展的深度审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项目不是评选,不给学校加上某个头衔、称号,也不追求政府给予学校特别的资源投入,而是通过总结提炼“新优质学校”的办学经验,树立价值标杆,来引导大家重新认识什么是优质的教育、什么样的学校才是好学校,推动学校回归教育本源和对人的发展的深度审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4
这些正在走向“新优质”的学校不再把学业成绩、分数排名作为衡量学校优质与否的唯一标准,取而代之的是回归教育的原点——真正关注到人的发展,对人作为生命个体的重新打量和深度审视。 这些正在走向“新优质”的学校不再把学业成绩、分数排名作为衡量学校优质与否的唯一标准,取而代之的是回归教育的原点——真正关注到人的发展,对人作为生命个体的重新打量和深度审视。 项目学校有着鲜明的“平民教育”意识,让教育关怀公平地惠及来自不同群体的所有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对内外需求积极适应,抓住机会、主动行动;以课程改革为核心谋求新发展,以特色建设带动全面提升,以重点突破带动各项工作的改进;成为引领教育发展方向新标杆。 4
课程真正成为学生在校生活的全部 课程是学生全部学习生活的总和,上海提出加强课程领导,从育人目标、学生学习、成长需求的结合上,建构适合的课程体系,把学生浸润在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 4
上海中学: 在体制上,着眼于构建以中学为主,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机构协作的培养机制; 在课程结构上,力求突破传统课程结构,以基础课程奠定全面发展的基础,突出科技课程和人文课程,强化专门课程和探究课程; 在教与学的方式上,突破以接受学习为主的传统框架,开展数字化环境下的实践探究学习。 4
对象:全体高一学生 学科:政治、历史、地理,正在加入语文 课时:每周一个下午 方式: 1.两周前发布主题学习内容,学生预约讨论教室,每个讨论教室约20人。 2.建立学习伙伴小组,没有教师在场的情况下与同学共同讨论、合作学习。 3.通过上网搜索查阅资料等实现自主学习 市西中学“思维广场”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