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 likes | 626 Views
消毒灭菌概述. 禅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术语. 消毒 d isinfection 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 , 使其 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灭菌 sterilization 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消毒目的. 杀灭病原体 切断传播途径等. 术语. 杀灭率 killing rate , KR 在微生物杀灭试验中,用百分率表示微生物数量减少的值。 杀灭对数值 killing log value 当微生物数量以对数表示时,指消毒前后微生物减少的对数值。. 术语. D 值 Dvalue
E N D
消毒灭菌概述 禅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术语 消毒disinfection 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 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灭菌sterilization 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消毒目的 杀灭病原体 切断传播途径等
术语 • 杀灭率killing rate,KR 在微生物杀灭试验中,用百分率表示微生物数量减少的值。 • 杀灭对数值killing log value 当微生物数量以对数表示时,指消毒前后微生物减少的对数值。
术语 D值Dvalue 杀灭微生物数量达到90%所需的时间(min)。 • 暴露时间exposed time 消毒或灭菌物品受消毒因子作用的时间。又称作用时间、处理时间。
术语 • 存活时间survival time,ST 用于生物指示物抗力鉴定时,指受试指示物样本,经杀菌因子作用后全部样本有菌生长的最长作用时间(min)。 • 杀灭时间killing time,KT 用于生物指示物抗力鉴定时,指受试指示物样本,经杀菌因子作用后全部样本无菌生长的最短作用时间(min)。
术语 灭菌保证水平sterility assurance level,SAL 指灭菌处理后单位产品上存在活微生物的概率。SAL通常表示为10-n。如,设定SAL为10-6,即经灭菌处理后在一百万件物品中最多只允许有一件物品存在活微生物。
术语 • 化学指示物chemical indicator 利用某些化学物质对某一杀菌因子的敏感性,使其发生颜色或形态改变,以指示杀菌因子的强度(浓度)和/或作用时间是否符合消毒或灭菌处理要求的制品。 • 生物指示物biological indicator 将适当载体染以一定量的特定微生物,用于指示消毒或灭菌效果的制品。
术语 • 消毒剂disinfectant 用于杀灭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使其达消毒或灭菌要求的制剂。 • 灭菌剂sterilant 可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使其达到灭菌要求的制剂。
术语 • 高效消毒剂high-efficacy disinfectant 指可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等,对细菌芽孢(致病性芽孢菌)也有一定杀灭作用,达到高水平消毒要求的制剂。 • 中效消毒剂 intermediate-efficacy disinfectant:指仅可杀灭细菌繁殖体、病毒、真菌、分枝杆菌等微生物,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
术语 • 低效消毒剂low -efficacy disinfectant 指仅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 有效氯available chlorine 有效氯是衡量含氯消毒剂氧化能力的标志,是指与含氯消毒剂氧化能力相当的氯量(非指消毒剂所含氯量),其含量用mg/L或%浓度表示。(有效碘及有效溴的定义和表示法与有效氯对应)。
术语 • mg/L与%浓度换算: • 1L=1000ml=1000g=1000×1000mg,因此mg/L也称百万浓度。 • 1%=10000 mg/L。 • 1000 mg/L=?%
术语 • 预防性消毒preventive disinfection 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和场所进行的消毒。 疫源地消毒 disinfection of epidemic focus 对存在或曾经存在传染源的场所进行的消毒。其目的是杀灭或清除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
术语 随时消毒 concurrent disinfection 疫源地内有传染源存在时进行的消毒。目的是及时杀灭或清除病人排出的病原微生物。 终末消毒terminal disinfection 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进行的彻底消毒。
术语 • 人员卫生处理 personnel decontamination:对污染或可能被污染人员进行人体、着装、随身物品等的消毒与清洗等除污染处理。 • 菌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cfu 在活菌培养计数时,由单个菌体或聚集成团的多个菌体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所形成的集落,称为菌落形成单位,以其表达活菌的数量。
术语 •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术语 • 标准预防概念: • 1、认定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要进行隔离。接触上述物质时,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 2、 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 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的隔离措施:如空气隔离、飞沫隔离、接触隔离。
一般认为,微生物对消毒因子的敏感性从高到低的顺序为:一般认为,微生物对消毒因子的敏感性从高到低的顺序为: ⑴亲脂病毒(有脂质膜的病毒),如HBV、流感病毒等; ⑵细菌繁殖体; ⑶真菌; ⑷亲水病毒(没有脂质包膜的病毒)如HAV、脊灰病毒等; ⑸分枝杆菌; ⑹细菌芽孢; ⑺朊毒(感染性蛋白质)。 微生物对消毒因子的敏感性
消毒因子作用水平 灭菌 可以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胞)达到灭菌保证水平的方法。能达到此水平的消毒方法有:热力灭菌、电离辐射灭菌、微波灭菌、等离子体灭菌等物理方法。以及用戊二醛、甲醛、过氧化氢、过氧乙酸、环氧乙烷等消毒剂进行灭菌的方法
消毒因子作用水平 高水平消毒法 可以杀灭各种微生物,对细菌芽胞的杀灭可达到消毒要求的方法。能达到此水平的消毒方法有:热力、电离辐射、微波及紫外线等以及过氧化氢、过氧乙酸、臭氧、二氧化氯、一般含氯消毒剂、含溴消毒剂、二溴海因等甲基乙内酰脲类化合物和一些复配的消毒剂等消毒因子进行消毒的方法。
消毒因子作用水平 中水平消毒法 可以杀灭和去除细菌芽胞以外的各种致病性微生物的消毒方法。能达到此水平的消毒方法有超声波、碘类消毒剂(碘伏、碘酊等)、醇类、酚类、复配双链季铵盐等消毒剂等。
消毒因子作用水平 低水平消毒法 只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分枝杆菌除外)和亲脂病毒的处理方法。能达到此水平的消毒方法有单链季铵盐类消毒剂(苯扎溴铵等)、双胍类消毒剂如氯己定、中草药消毒剂和汞、银、铜等金属离子消毒剂及通风换气、冲洗等机械除菌法等。
医用物品对人体的危险性分类 • 医用物品对人体的危险性分类是指物品污染后造成危害的程度。根据其危害程度将其分为三类: • (1)高度危险性物品:穿过皮肤或黏膜而进入无菌组织或器官内部的器材,或与破损的组织、皮肤、黏膜密切接触的器材和用品。例如,手术器械和用品、穿刺针、输血器材、输液器材、注射的药物和液体、透析器、血液和血液制品、导尿管、膀胱镜、腹腔镜、脏器移植物和活体组织检查钳等。
医用物品对人体的危险性分类 • (2)中度危险性物品:指仅和病人皮肤、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无菌的组织内的器械和用品。例如,呼吸机管道、胃肠道内窥镜、气管镜、麻醉机管道、子宫帽、避孕环、压舌板、喉镜、体温表等。 • (3)低度危险性物品:指与病人健康无损的皮肤直接或间接接触的用品。包括一般诊断用品(听诊器、听筒、血压计袖带等)、生活卫生用品和病人、医护人员生活及工作环境中的物品等。例如毛巾、面盆、痰盂、便器、餐具、茶具、被褥、桌面、墙面、地面等。
选择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 • 1、根据物品污染后的危害程度选择消毒、灭菌的方法。 • ⑴高度危险性物品,必须选用灭菌方法处理; • ⑵中度危险性物品,必须选用中水平或高水平消毒方法处理; • ⑶低度危险性物品,一般选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只作一般的清洁处理即可,仅在特殊情况下,才作特殊的消毒要求。
选择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 • 2、根据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危害性选择消毒、灭菌的方法。 • ⑴对受到细菌芽孢、真菌孢子、分枝杆菌和经血传播病原体(HBV、HCV、HIV等)污染的物品,选用高水平消毒法或灭菌法。 ⑵对受到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和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选用中水平以上的消毒方法。
选择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 ⑶对受到一般细菌和亲脂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可选用中水平或低水平消毒法。 ⑷对存在较多有机物的物品消毒时,应加大消毒药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作用时间。 ⑸消毒物品上微生物污染特别严重时,应加大消毒药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作用时间。
选择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 • 3、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方法 选择消毒方法时需考虑,一是要保护消毒物品不受损坏,二是使消毒方法易于发挥作用。应遵循以下基本严则: (1)耐高温、耐湿度的物品和器材,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耐高温的玻璃器材、油剂类和干粉类可选用干热灭菌。 • (2)不耐温、不耐湿,以及贵重物品,可选择环氧乙烷或低温蒸汽甲醛气体消毒、灭菌。
选择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 (3)器械的浸泡灭菌,应选择对金属基本无腐蚀性的消毒剂。 (4)选择表面消毒方法,应考虑表面性质,光滑表面可选择紫外线消毒器近距离照射,或液体消毒剂擦拭;多孔材料表面可采用喷雾消毒法。 • 4、使用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消毒药械,并按照批准使用的范围和方法使用。
消毒、灭菌基本程序 • 被甲类传染病病人,以及肝炎、结核、艾滋病、炭疽病等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血液等污染的器材和物品,应先消毒再清洗,于使用前再按物品危险性的种类,选择合理的消毒、灭菌方法进行消毒或灭菌处理。 • 普通病人用过的物品,可先清洗后消毒。
消毒工作中的个人防护 • 消毒因子大多对人是有害的,因此,在进行消毒时工作人员一定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和采取自我保护的措施,以防止消毒事故的发生和因消毒操作方法不当可能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1)热力灭菌:干热灭菌时应防止燃烧;压力蒸汽灭菌应防止发生爆炸事故及可能对操作人员造成的灼伤事故。 (2)紫外线、微波消毒:应避免对人体的直接照射。
消毒工作中的个人防护 (3)气体化学消毒剂:应防止有毒有害消毒气体的泄漏,经常检测环境中该类气体的浓度,确保在国家规定的安全范围之内;对环氧乙烷气体消毒剂,还应严防发生燃烧和爆炸事故。 (4)液体化学消毒剂:应防止过敏和可能对皮肤、黏膜的损伤。 (5)处理锐利器械和用具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以避免可能对人体的刺、割等伤害。
消毒与灭菌方法 • 物理方法 • 化学方法 • 生物方法
1、物理方法:利用物理因子杀灭或清除微生物的方法。1、物理方法:利用物理因子杀灭或清除微生物的方法。 ⑴热力法 ①干热法,包括焚烧、灼烧、干烤等; ②湿热法,包括蒸煮、巴氏消毒、流动蒸汽消毒和压力蒸汽灭菌等。 ⑵电磁波法 ①非电离辐射,包括红外线、紫外线、超声波、微波等; ②电离辐射,包括γ射线灭菌、电子束射线灭菌、X射线灭菌等。 消毒与灭菌方法
消毒与灭菌方法 2、化学方法 利用化学因子杀灭媒介物上污染的微生物的方法。 (1)浸泡法 将清洗干净的物品浸泡于消毒剂中,作用足够时间,取出用灭菌蒸馏水冲洗残留的消毒剂。 (2)擦拭法 用浸有消毒剂的敷料反复擦拭受污染的物品,适用于光滑表面的消毒。 (3)喷雾法 利用机械力将消毒剂雾化或喷洒,适用于多孔或粗糙物品表面消毒。 (4)熏蒸法 将消毒剂加热气化或使其产生烟雾发挥其杀菌作用,如气体消毒剂甲醛、环氧乙烷。
消毒与灭菌方法 高效消毒剂 戊二醛、甲醛、过氧化氢、过氧乙酸、环氧乙烷、二氧化氯、臭氧、含氯消毒剂、含溴消毒剂等,可杀灭各种微生物,对细菌芽胞杀灭达到消毒效果。 中效消毒剂 含碘类、酚类、醇类及醇类复方消毒剂等,可杀灭除了细菌芽胞以外的各种病原微生物。
消毒与灭菌方法 低效消毒剂 季铵盐类(洁尔灭、新洁尔灭)、双胍类(醋酸氯己定,又名洗必泰)、植物类消毒剂和金属离子消毒剂等,可杀灭亲脂病毒和细菌繁殖体(分枝杆菌除外)。
理想的消毒剂应: ⑴杀菌谱广; ⑵杀菌作用快; ⑶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有机物(血、痰、粪),具有可与洗涤剂、清洁剂和其他化学品的相容性; ⑷无毒性,对使用者无刺激性; ⑸具有表面相容性,不腐蚀金属,不引起织物、橡胶和其他材料的老化; ⑹在处理表面上留下一层抗菌薄膜; ⑺使用方便; ⑻无气味; ⑼价格适宜; ⑽易溶于水; ⑾浓缩液和应用液稳定性好; ⑿具有清洁作用。 理想消毒剂应具备的条件
消毒与灭菌方法 • 3、生物杀菌法 生物杀菌法是利用生物裂解致病菌(如某些噬菌蛭弧菌和针对细菌的噬菌体)去裂解、杀灭某些致病菌。
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 1、浓度/强度:要适宜。 • 2 、作用时间:要适宜。 • 3、有机物:对消毒效果有双重影响,有保护微生物和消耗消毒剂的作用。 • 4、温度:一般说来,随着着温度的升高,消毒因子的能力增强,杀菌速度加快。 • 5、湿度:要适宜,过低可影响消毒剂与微生物的反应过程,过高可稀释消毒剂的作用用浓度,都会减弱杀菌作用。
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 6、酸碱度:要适宜。如含氯消毒剂在酸性条件下,次氯酸增加,杀菌作用明显高于碱性;而氯已定、季铵盐类消毒剂则以碱性条件为宜。戊二醛的杀芽孢作用在PH值7.5-8.3之间效果最好。 • 7、化学拮抗(中和)作用:过氧化物受还原剂(如硫代硫酸钠)拮抗;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可被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抵消,如氯已定、苯扎溴铵不可与肥皂合用,等等。
滥用消毒剂与抗性菌株 • 亚致死量消毒剂长时间连续使用,可导致抗性菌株的形成。例如,有报道,某医院导尿全过程用洗必泰消毒,最后,导致一次绿脓杆菌感染爆发流行。也有报道,临床上耐抗生素菌株对消毒剂的抗性也有相应增高的趋势。 • 因此,在使用消毒剂时,必须保证有足够剂量,而且应避免单一种类、低浓度消毒剂的长期连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