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 likes | 317 Views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导入语. 经过两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传统的经济体制不能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单一的经济模式也不能适应不同民族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需要。于是在俄国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对人类产生深远影响。美国在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下诞生罗斯福新政,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二战后在发达国家得到普及。. 第 15 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目标: 1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E N D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导入语 经过两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传统的经济体制不能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单一的经济模式也不能适应不同民族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需要。于是在俄国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对人类产生深远影响。美国在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下诞生罗斯福新政,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二战后在发达国家得到普及。
第15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 目标: •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国外有武装干涉、国内有叛乱、政治经济形势严峻。国外有武装干涉、国内有叛乱、政治经济形势严峻。 国内经济困难与出现政治危机 余粮征集制 固定的粮食税 有区别地对待大、中、小工业 工业国有化 取消商业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 产品交换转为自由贸易 强制劳动,“不劳动者不得食” 工资级别制,按劳分配 找到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工农支持,经济恢复、政权巩固。 积极作用: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军事斗争胜利;消极影响:超过限度,不利于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
想一想 1、能不能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2、能不能在1918年就实行新经济政策? 3、分别比较一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四月提纲”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设想的异同。
练一练 俄国经济发展情况表 从1913年到1925年俄国粮食生产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何在?
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的确立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1、苏联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确立时间、确立途径 2、苏联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3、如何认识斯大林模式? 4、二战后东欧国家照搬苏联模式
斯大林经济模式的主要表现 1、所有制形式: 单一的公有制 2、管理体制: 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3、调节手段: 排斥市场,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 4、管理手段: 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积极作用: 在这种体制下,国家能够调配使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进行建设。并且使苏联在20世纪三十年代、二战后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存在问题 它超越了苏联生产力水平,存在四大问题:1)片面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长期落后;2)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3)从农民身上拿走东西太多,生产积极性不高;4)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地方和企业缺乏积极性。总之,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并对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不良影响。
第15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基本内容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内容、作用) 二、新经济政策(实行的原因、内容和意义) 三、斯大林经济模式(确立、表现、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