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 likes | 1k Views
宗教民俗礼仪. 宗教这个词的来源: 宗教这个词在中国出现首先源自印度佛教。佛教以佛陀所说为教,以佛弟子所说为宗,宗为教的分派,合称宗教,意指佛教的教理。 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 恩格斯 《 反杜林论 》). 2、宗教的基本要素 神圣和超自然观念 一套信仰体系 一套实践活动 一套特殊的组织与设备 道德的规定. 2、宗教的基本要素 神圣和超自然观念 一套信仰体系 一套实践活动 一套特殊的组织与设备 道德的规定.
E N D
宗教这个词的来源: 宗教这个词在中国出现首先源自印度佛教。佛教以佛陀所说为教,以佛弟子所说为宗,宗为教的分派,合称宗教,意指佛教的教理。 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恩格斯《反杜林论》)
2、宗教的基本要素 • 神圣和超自然观念 • 一套信仰体系 • 一套实践活动 • 一套特殊的组织与设备 • 道德的规定
2、宗教的基本要素 • 神圣和超自然观念 • 一套信仰体系 • 一套实践活动 • 一套特殊的组织与设备 • 道德的规定
3、宗教的功能 • 提供心灵的支持和慰藉。 • 加强道德秩序。 • 社会控制的功能。 • 预言的功能。 • 提供认同。
世界三大宗教 • 基督教礼仪 • 佛教礼仪 • 伊斯兰教礼
基督教礼仪 • 一、基督教的起源和传播 • 二、基督教常识 • 三、基督教的禁忌
一、基督教的起源和传播 • 基督教是罗马奴隶社会各种矛盾尖锐化的产物,它起源于公元1世纪初古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 • 公元2~3世纪间,分散在各地的社团开始走向统一,教会逐渐形成。 • 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颁发《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 • 公元392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正式承认基督教为罗马帝国国教。 • 公元635年(唐太宗贞观九年),基督教的一个支派——景教(又称聂斯托里派)由波斯传入中国,后两次中断。1583年天主教由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马窦再度传入中国。
二、基督教常识 • 1.教源 在基督教的发展史上,发生过两次大的分裂,由此形成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三大教派。 第一次分裂于公元11世纪中叶,分裂为西部的天主教和东部的正教。 第二次大的分裂在公元16世纪,因罗马天主教内部宗教改革而引发。这场改革运动从天主教中分离出基督教的一个新的派别——新教。
2.经典 基督教以《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为基本经典
3.教职 (1)天主教:教皇(罗马教皇),是天主教的最高领袖。 枢机主教(俗称红衣主教),是教皇直接任命的罗马教廷中最高主教。 首席主教,是基督教国家首都和一个国家内的特别重大城市及某地区的首席主教。 神父(神甫、司铎),是一般的神职人员。 修士、修女,是终生为教会服务的教职人员。
(2)东正教 牧首(宗主教),是东正教的最高主教。 都主教,是重要城市的教会的主教。 大主教,一般指牧首所管辖的主教。 神父,也称主教,是教堂的负责人。
(3)新教 • 牧师,是负责主持宗教仪式和管理教务的人员。 • 传教士,是指未受神职而在牧师指导下传道或为尚未领洗的新入教者讲解经文教义的人。 • 长老,由各级教堂一般教徒中推选的参与管理工作的非专职宗教职业者。 • 执事,由一般教徒中推选出来协助长老和牧师管理教会事务的人。
4.教义 • ①信仰上帝。 • ②信基督救赎。 • ③信始祖原罪。 • ④信灵魂不灭,末日审判。
5.标记 • 十字架是基督教的标记。因为耶稣殉难于十字架上,所以,以戴十字架表示信仰耶稣的主张和学说。
三、基督教的禁忌 • ①忌讳崇拜除上帝以外的偶像。 • ②忌食带血的食物。 • ③忌讳衣冠不整。 • ④基督徒有守斋的习惯。 • ⑤忌讳13和星期五。
佛教礼仪 • 一、佛教的起源 • 二、佛教常识 • 三、佛教的禁忌
一、佛教的起源 • 1.佛教的创立 •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至5世纪的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相当于我国的春秋时代,距今已有2 500多年的历史。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原姓乔达摩,名悉达多,佛教徒尊称其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他大约生于公元前565至公元前563年之间,差不多与我国的孔子是同时代人。相传他是北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王子,在29岁时出家修行,35岁悟道成佛,创立佛教。 • 佛教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原始佛教时期(公元前6世纪中叶至公元前4世纪中叶)、部派佛教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中叶至公元前1世纪中叶)、大乘锦教时期(约公元1世纪至公元7世纪)和密乘佛教时期(约公元7世纪至12世纪)。
2.佛教的传播 • 公元2世纪,佛教开始由古印度向境外传播。它的传播线路主要分为三条。 • (1)南传佛教 • 南传佛教从古印度向南传入尼泊尔、缅甸、泰国、柬埔寨、斯里兰卡等国家及中国西南的傣族等少数民族地区。南传佛教主要是小乘上座部佛教,其经典是用巴利文编纂的,故亦称巴利文语系佛教。 • (2)北传佛教 • 北传佛教从古印度向北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北传佛教主要是大乘佛教。其经典大多数是从中亚诸民族文字和印度梵文陆续翻译成汉文,因而被称为汉语系佛教。
(3)藏传佛教 • 藏传佛教主要从印度向北传入尼泊尔,过喜马拉雅山,传入我国西藏地区。再由西藏传入我国内地、蒙古和西伯利亚地区。以大乘佛教为主,其经典大多数是从中亚诸民族文字和印度梵文陆续翻译成藏文,因而被称为藏语系佛教。 • 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与中国固有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主要分为汉地佛教和藏地佛教两种。 • 汉地佛教。佛教早在公元2年(西汉哀帝元寿元年)传入我国内地,后经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在我国扎根。到隋唐时达到鼎盛,并且逐步形成了各种佛教宗派,诸如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净土宗、律宗、华严宗、密宗、禅宗等,并形成了五台山、峨嵋山、普陀山、九华山四大佛教圣地。 • 藏地佛教。公元7世纪左右,佛教传入西藏地区并吸收了当地原始宗教本教的一些神祗和仪式,经过漫长曲折的发展,形成众多教派。现在藏传佛教的四大教派是宁玛派(红教)、噶举派(白教)、萨迦派(花教)和格鲁派(黄教)。其中,格鲁派经过明清两朝的大力支持,成为藏传佛教的正统派,至今在西藏人民的生活中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佛教常识 • 1.教义 •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三法印”和“因果报应”,即: • ①“四圣谛”是佛教各派共同承认的基本教义。所谓“谛”,即真理的意思。它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四圣谛是佛教最基本的人生观和解脱观,苦、集二谛说明人生的本性及其形成的原因;灭、道二谛指明人生解脱的归宿和解脱的手段和方法。 • ②“八正道”是把“四谛”的进一步具体化,指出了达到“涅檗”境界的八种途径和方法。这八种方法是正见(正确见解)、正思(正确思维)、正语(正确的语言)、正业(正确的行业)、正命(正确的生活)、正精进(正确的努力)、正念(正确的意念)、正定(正确的禅定)。 • ③“十二因缘”,亦称“十二缘生”,是苦、集二谛的延伸,其主要内容是分析苦因和论述三世轮回。
④“三法印”是佛教教义最集中的体现和概括。即“诸行无常”(世界万物变化无常)、“诸法无我”(万物都是由各种因缘和合而成的,没有独立的实体存在)和“涅巢寂静”(跳出轮回之苦,达到忘我境界)。④“三法印”是佛教教义最集中的体现和概括。即“诸行无常”(世界万物变化无常)、“诸法无我”(万物都是由各种因缘和合而成的,没有独立的实体存在)和“涅巢寂静”(跳出轮回之苦,达到忘我境界)。 • ⑤“因果报应”。佛教观点认为,人生涉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现世的果必然有过去世的因,现世的因必将引出未来世的果。过去的一生行为,决定今世一生的状况;今世一生的行为,决定来世一生的状况。这其中的循环与因果关系称为“因果报应”。 • 佛教的教义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发展有较深刻的影响。它和儒家的“入世”思想及道家的“出世”思想相融合,形成了求“解脱”的释家思想,即从苦的此岸世界到乐的彼岸世界的文化心理。
2.经典 • 佛教的经典总集称大藏经。“大”这里是一种褒义,表示佛经的经典穷天地之极至,无所不包。它由三大部分组成,即经、律、论三藏,故又称“三藏经”。其中,经藏是以佛祖释迦牟尼的语气叙述的典籍;律藏是佛祖为约束佛教徒的言行而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论藏则是历代佛教学者阐释佛经和阐发各宗各派学说的论著。主要佛经有《大般若波罗蜜多经》《金刚经》《妙法莲华经》《观音经》《大方广佛华严经》。
3.标记 • 佛教的旗帜或佛像的胸间,一个是表示吉祥万德的的标记。武则天将其定名为“万”,以为太阳光芒四射和燃烧的火,表示吉祥万德。另一个是法轮,以为佛之法轮如车轮转动不息,可催破终生烦恼。
三、佛教的禁忌 • 1.僧尼戒规 • 佛教规定其弟子在日常生活和行为方面都要遵守。四威仪”和“十重戒”。 • “十重戒”即戒杀生、偷盗、淫欲、妄语、饮酒、说过罪、自赞毁他、悭、嗔、谤三宝。此外,饮食戒有三项,着装戒有一项。
伊斯兰教礼仪 • 一、伊斯兰教的起源 • 二、伊斯兰教常识 • 三、伊斯兰教的禁忌
一、伊斯兰教的起源 • 伊斯兰教,又称清真教。伊斯兰为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顺服、归顺”,即顺服唯一的神安拉的旨意。其教徒称。穆斯林”,是指遵行伊斯兰教条的信徒。伊斯兰教起源于公元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创始人为穆罕默德(公元570~632年)。当时,阿拉伯半岛东西商道改变,加上外族入侵,社会经济迅速衰落,加剧了阿拉伯半岛的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又由于盛行多神崇拜和部落混乱,整个半岛四分五裂、危机四伏。阿拉伯氏族贵族摆脱危机、发展经济和实现统一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穆罕默德顺应形势,宣称得到安拉的启示,要他在人间为安拉“传警言”、“报喜信”和“慈惠众生”,从而创立了伊斯兰教。
公元631年,穆罕默德基本上统一了阿拉伯半岛,伊斯兰教成了阿拉伯半岛上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公元631年,穆罕默德基本上统一了阿拉伯半岛,伊斯兰教成了阿拉伯半岛上占统治地位的宗教。 • 公元632年,穆罕默德死后,他的继承者(哈里发)不断向外扩张,形成横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大帝国。伊斯兰教也由一个地区的宗教发展成为世界宗教。
在中国,伊斯兰教又称大食教、清真教、回回教、回教、天方教等。该教于7世纪中叶传入中国,在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柯尔克孜族、东乡族、撤拉族、保安族等十多个民族中流传。有信徒1 400多万人,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部的甘肃、宁夏、新疆、青海等省、自治区,其余散布在全国各地。中国伊斯兰教穆斯林,除新疆的塔吉克族有什叶派信徒外,绝大多数属于逊尼派。1953年成立“中国伊斯兰教协会”,2001年成立“中国伊斯兰教教务指导委员会”。
二、伊斯兰教常识 • 1.教派 • 伊斯兰教派别众多,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逊尼派和什叶派。穆罕默德归真后,阿拉伯统治集团在继承者的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形成逊尼、什叶两大教派。其中,逊尼派是伊斯兰教最大的教派,被认为是伊斯兰教的正统派,人数约占全世界穆斯林的90%,中国穆斯林大多属于这一派。而与逊尼派对立的什叶派,人数较少,主要分布在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巴基斯坦、黎巴嫩、科威特等国。
2.教义 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就是信仰安拉是唯一的神。安拉,在我国被穆斯林称之为“真主”,西北地区称“胡达”,它是主宰一切的神。人的一切都是由安拉决定的,即所谓“前定”的思想,“万物由天定,生死不由人”正是这个意思。因此,伊斯兰教徒不仅无条件地信仰安拉,还要无条件地信仰安拉的使者穆罕默德。
3.经典 • 伊斯兰教的经典是《古兰经》和《圣训》。 •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最基本的经典。是伊斯兰教的根本宪章和立法依据,是穆斯林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伊斯兰教认为它是穆罕默德在创教过程中向信徒传达的安拉的启示,穆罕默德逝世后由其继任者整理成书。书中记载了穆罕默德的生平和传教活动,伊斯兰教的教义和教规,当时流行的历史传说和寓言、神话、谚语等,内容极为丰富。这部经典既是宗教宪章,又是一部阿拉伯文献,更是一部著称于世的文学巨著,被称为公元7世纪阿拉伯社会的百科全书。 • 《圣训》又名《哈迪斯》,意思是“语言”、“行为”、“道路”,是仅次于《古兰经》的伊斯兰教经典。它同《古兰经》一样都记载着穆罕默德的言论,所不同的是没有采用安拉的名义。《圣训》不仅记载着穆罕默德的言论,而且包括他的日常行为,以及经他许可或默认的他的一些弟子的言行,系《古兰经》的补充和注释。
4.标记 • 伊斯兰教的标记是新月。
三、伊斯兰教的禁忌 • 信仰禁忌 根据“认主独一”的信条,伊斯兰教徒忌任何偶像崇拜,只信安拉;禁模制、塑造、绘制任何动物的图像,包括人的形象也在禁忌之列。所以在伊斯兰建筑艺术与其他艺术作品中只能看到绘制的植物或几何图形。
学习目标 • 掌握民俗礼仪的基本内容。 • 了解世界主要国家的礼俗风情 。 返回
主要内容 一、民俗礼仪的内容与特征 • 民俗,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早已存在。在我国古籍记载中,早就出现了“俗”、“风俗”、“习俗”、“民风”等词汇,其含义主要是指“民众的知识”。民俗的英文为Folklore,于1945年由英国考古学家威廉•汤姆斯提出来,意为“民众的知识”或“民俗的学问”。这一术语已为国际学术界通用。 (一)民俗礼仪的基本内容 (二)民俗礼仪的基本特征
(一)民俗礼仪的基本内容 民俗礼仪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1、物质民俗礼仪。它包括居住(建筑)礼仪、服饰礼仪、饮食礼仪、生产礼仪、技术礼仪等; 2、精神民俗礼仪。它包括宗教礼仪、信仰礼仪、礼仪禁忌、民间文学、民间艺术、体育活动中的礼仪等; 3、社会民俗礼仪。它包括家庭礼仪、节日礼仪、人生礼仪、组织礼仪、社会活动礼仪等。 返回
(二)民俗礼仪的基本特征 • 1、 多样性 • 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民俗礼仪的多样性。 • 2、 变异性 • 民俗礼仪大多是约定俗成的,靠口头和行为方式传承,加之受到社会、环境、生产、生活、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民俗礼仪总是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变化之中。 • 3、 传承性 • 民俗礼仪一旦形成,便受到民族心理、地域观念等延缓性因素的影响或制约,它不仅会在本民族内得以延缓传承和发扬光大,而且还可能超越时空的界限,向外传播,使各民族的民俗文化礼仪得以交融。 • 4、 群体性 • 民俗礼仪是各民族的公众集体创造的文明成果,并非个人行为。一方面,民俗礼仪只有得到群体的共同认可才得以形成。另一方面,民俗礼仪也必须依靠群体的共同行为才得以继承、维系和发展。
中西体态语言 中国体态习俗 1)中国古代的曳地长裙,使足部动作语言的传达受到限制。 2)中国人点头表示肯定或赞同,摇头表示否定或不同意。 3)中国人竖起大拇指,是表示“好”“了不起”等,有赞赏,夸奖之意。 4)在中国,拇指和食指合成一圈,其余三指伸直或略屈,显出“零”或“三”。 用以表示同意
国外体姿习俗 英国 (1)在餐馆里,要召唤侍者,只要举起手来。 (2)在英格兰,捏住鼻子,然后好像拉着一根链子,这是表达“糟透了”的信号,是侮辱性。 (3)其他的惯例:打哈欠时要把嘴遮住;用手帕时要谨慎,不要显眼;进入房子要脱帽;坐着的时候,男人是把两腿在膝部交叉,而不要把一只脚的脚踝搁在另一条腿的膝上;妇女们则经常在脚踝部交叉两脚。
5)民间“划拳”游戏时,则通过双方变换手指数量来完成游戏。 6)伸出手、掌心向下挥动是招呼别人过来的意思。 7)在中国,表示身高的手势是,将手心朝下与地面平行地放在小孩头部高度位置上,表示小孩的身高。 8)中国人将大拇指和食指分开表示八。
(4)要特别注意表示胜利的“V”字形手势。 (5)伸出手指掌心向上并用食指弯曲表示“请过来”。 (6)拇指上伸表示“好”“行”“不错”,拇指左右伸则大多是向司机示意搭车方向。 (7)“OK”手势,在英美表示“赞同”“了不起”“很好”“真棒”。
当英国终于挫败了纳粹渡海攻打英国的罪恶企图,取得了不列颠之战的胜利后。全世界爱好正义与和平的人民无不欢欣鼓舞,他们从丘吉尔那著名的V字手势中看到了未来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曙光。当英国终于挫败了纳粹渡海攻打英国的罪恶企图,取得了不列颠之战的胜利后。全世界爱好正义与和平的人民无不欢欣鼓舞,他们从丘吉尔那著名的V字手势中看到了未来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曙光。
法国 (1)不能把脚搁在桌子上或椅子上。 (2)不能把手插在口袋里与人交谈。 (3)双手同时捻手指发出劈啪声,或手掌打在握着的拳头上,这两个动作都含有淫秽的意义。
(4)由于法国人认为用手和手指指点点很不礼貌,因此,当你要召唤侍者的时候,最好只要把头略向后抑,口中说garcon(法语的侍者)。(4)由于法国人认为用手和手指指点点很不礼貌,因此,当你要召唤侍者的时候,最好只要把头略向后抑,口中说garcon(法语的侍者)。 (5)法国人坐的时候,通常是两腿在膝部交叉。 (6)用大拇指和食指形成环,套在鼻子上,再扭动;这是表示“某人喝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