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8

课堂教学有效性: 理念、思路与策略

课堂教学有效性: 理念、思路与策略.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教育部新课程教学专业支持项目组组长 余文森 教授 666888938@sohu.com. 有效教学 —— 每一节课是否都有清晰的目标,让学生学有所得? 独立学习 —— 每一节课是否都有让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让学生阅读、自学和操作自己力所能及的内容? 探究活动 —— 每一节课是否都至少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深度的思考和交流?. 人文精神 —— 课堂是否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充满着求知的欢乐、人性的关爱和道德的体验?

Download Presentation

课堂教学有效性: 理念、思路与策略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课堂教学有效性: 理念、思路与策略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教育部新课程教学专业支持项目组组长 余文森 教授 666888938@sohu.com

  2. 有效教学——每一节课是否都有清晰的目标,让学生学有所得?有效教学——每一节课是否都有清晰的目标,让学生学有所得? • 独立学习——每一节课是否都有让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让学生阅读、自学和操作自己力所能及的内容? • 探究活动——每一节课是否都至少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深度的思考和交流? • 人文精神——课堂是否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充满着求知的欢乐、人性的关爱和道德的体验? • 学科特色——课堂是否表现出鲜明的学科特色,展示出学科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3. 一、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性的一般意义: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狭义:双基) 有效性的“新课程”意蕴: 三维目标的整合与学生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4. 单维的有效性→三维的有效性 显性的有效性→隐性的有效性 即时的有效性→可持续的有效性 有效教学观重建

  5. 课程改革遭遇“有效性”挑战 • 三维目标的确立与教学目标的虚化 • 课程资源意识与教学内容泛化 一堂课之后,教师不知道自己教了什么,学生不知道自己学了什么,说这样的语文课会有成效,说这样的语文课会变成学生的营养,说这样的语文课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显然是自欺欺人。(王荣生) • 学生主体意识与教师主导缺失(教师没有作为或作为不当) • 教学形式活泼与教学内涵丧失

  6. —— 有情境却没有问题 ——有问题却没有思考 —— 有活动却没有体验 —— 有温度却没有深度 —— 有问答却没有对话 —— 有小组却没有合作

  7. 问题归因: 形式化 形式化即形式主义,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教学改革只是“形似”而不是“神似”,其特点是浮躁而不深刻,花哨而不朴实,张扬而不清新。形式化必然导致浅层化、庸俗化。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学的有效性必然要受到质疑。

  8. 绝对化 绝对化的实质是用二元对立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这种思维方式往往容易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事物置于互不相容的两极,其结果就是割裂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绝对化必然导致片面化和庸俗化,从而影响实践活动的健康发展。

  9. 对立思维→关系思维 新与旧 变与不变 创新与继承 知识与能力

  10. 无论什么样的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无论什么样的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 ——教学改革的底线不能降低教学质量

  11. 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第一,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全面性(三维性)与针对性 清晰性(准确性)与模糊性 隐性目标与显性目标 长远目标与短期目标

  12. 第二,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内容的思维性、工具性、教育性及其实现 重点、难点、关键点及其落实 第三,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教的有效性:讲授、指导、提问、启发的有效性 学的有效性:阅读、聆听、思考、交流、练习的有效性

  13. 二、学会学习——独立学习 教学论的命题:教与学的关系 学生是被教会的,还是自己学会的? • 教会不是真正的会(听起来明白,想起来不清楚,做起来糊涂) • “讲细、讲透”的反思: 有一则关于农民用水的消息,大意是:由于我国水资源的大量浪费,造成黄河年年断流,而农民在灌溉麦田时,一定要把水浇足,把地“浇透了”。实际上,农民灌到地里的水仅有30%被小麦吸收、利用,其余70%的水都渗透到地下白白浪费掉了。

  14. 古今中外教学改革的共同理念:学会学习 • 为独立性“立法” 教会—学会—会学 • 独立性—依赖性:课堂教学赖以建立的基点(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分水岭)? 对教学、学生、教师的基本信念和基本假设是教学的内核。 学校的文化,深层的指令,无形的手。

  15. 依赖性的教育命题 依赖性的哲学含义:缺乏自主性、缺乏自为性、缺乏自律性 1.人是被教会的(行为主义观点、环境决定论),教是矛盾的主导方面,是起决定的因素,教决定学,“学对教要保持被动状态。” 2. 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 3. 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

  16. 在这种教学关系中,教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在这种教学关系中,教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 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

  17. 可以说,这种以教为本位的教学关系,完全把学生定位在依赖性层面上,可以说,这种以教为本位的教学关系,完全把学生定位在依赖性层面上, 低估、漠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忽视、压制学生的独立要求, 从而导致学生独立性的不断丧失,这是传统教学不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根本原因。

  18. 独立性的意蕴与教学立论 独立性的哲学含义:自主性、能动性、自控性 ①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 ②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倾向和独立的要求。 ③学习是学生内部的精神运动(学习的主体)。

  19. 教学关系不是静态的、固定的关系,而是动态的、变化的关系。教学关系不是静态的、固定的关系,而是动态的、变化的关系。 从学生角度来说,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 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由小到大的增长,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完全的独立,教师作用告终。

  20. 江山野先生把教学过程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完全依靠教师的阶段。 第二阶段是基本上依靠教师的阶段。 第三阶段是学生可以相对独立地进行学习的阶段。 第四阶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以基本上独立学习的阶段。 第五阶段是学生完全独立地进行系统学习的阶段。

  21. 一位特级教师给自己立下了“三不教”原则,即:一位特级教师给自己立下了“三不教”原则,即: (1)凡学生自己看书能懂,不教; (2)凡看书不懂但自己想想能够弄懂,不教; (3)想想也不懂但经过学生之间讨论能弄懂,也不教。 这实际上是就教与学的关系立下的三条规则,终能导致学生自学能力的显著增强。(《教育参考》2000年第3期,P16) 教学关系:多教少学与少教多学(不教之教)。

  22. 几个案例 案例一:洋思经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课堂教学分五个环节: 一、出示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这堂课的自学要求; 二、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教师巡视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 三、学生汇报自学结果(差生优先); 四、纠正、讨论、指导自学结果; 五、学生完成当堂作业,教师当堂批改作业。

  23. 杜朗口模式:课堂教学三大板块 杜朗口中学的课堂教学分为三大板块:预习—展示—反馈。在“预习板块”,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难点并初步达成目标。在“展示板块”,学生展示、交流预习板块的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在“反馈板块”,教师根据预设的学习目标对学生进行回归性的检测,让学生通过说、谈、演、写,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24. 我们的经验:“指导——自主学习”教改试验(98年-04年,初一至高三)我们的经验:“指导——自主学习”教改试验(98年-04年,初一至高三) 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独立学习的三个阶段:

  25. 第一阶段,教读阶段(讲读)。 它的特点是:教师教读,学生仿读。教师教学生逐字、逐句地阅读,把课本读通、读懂。 教师教,学生学 教师讲,学生听 (依赖阶段)

  26. 第二阶段,引读阶段(导读)。 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作用由讲转为导,教师着力于引导,而不是直接讲解。 教师指导(导读导思),学生学习(读书) 学生主要通过阅读和思考获得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阅读和思考。 (相对独立阶段)

  27. 从学生角度讲: 学会阅读是根本性措施。 提高学生阅读(自学)的效率 指导学生阅读的技能(导读技能)

  28. 教师在指导阅读时一定要做到“四个明确”:明确时间(用几分钟),明确内容(学习教材的第几页),明确方法(在自学时要运用什么方法),明确要求(在自学时要思考哪些问题,准备教师检查),教师在指导阅读时一定要做到“四个明确”:明确时间(用几分钟),明确内容(学习教材的第几页),明确方法(在自学时要运用什么方法),明确要求(在自学时要思考哪些问题,准备教师检查),

  29. 案例一 语文(《背影》):请速读课文,划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和自己喜欢的句子(明确内容与方法), 五分钟后(明确时间),请同学们回答: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包含怎样的思想情感?(明确要求) 提前完成的同学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背影?为什么让作者感动得流泪?(层级要求)

  30. 案例二 数学(《平行四边形》):请阅读教材130页的内容(明确内容),用时4分钟(明确时间),划出不明白的问题(明确方法),并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如何表示? (2)平行四边形具有四边形的什么性质?(明确要求) (英配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教育发展研究》2006/10B) 教师指导的另一案例

  31. 阅读指导的反思(不宜这样“授人以渔”) 在一节阅读指导课上,老师用PPT出示了如下阅读步骤: 1. 从题目入手; 2. 抓住主题; 3. 中心语段; 4. 精彩品读; 在确认学生都看清了上述步骤后,老师给了学生3分钟的阅读时间。

  32. 课堂上,学生阅读材料的过程引发了片刻沉寂。在沉寂中学生也许已经展开了自己无尽的想象和思考。然而我们要追问的是:课堂上,学生阅读材料的过程引发了片刻沉寂。在沉寂中学生也许已经展开了自己无尽的想象和思考。然而我们要追问的是: 1.老师是否有必要在学生阅读文章之前就提供阅读的程序和步骤? 2.学生们真的会这样读嘛? 3.上述步骤学生都要一一经历吗? 4.阅读一定要遵循这样的程序吗?

  33. 也许读一篇文章最后留给我们的并不是文本的教材,而是带给我们的思考,以及由思考引发的思维、情感与行为的变化。也许读一篇文章最后留给我们的并不是文本的教材,而是带给我们的思考,以及由思考引发的思维、情感与行为的变化。 一旦学习过程按照“老师给一种方法—学生依法展开学习”来进行,“培养”的真实状态就会偏离学生的自主、生成和个性,将学生导向遵守、接受和统一。

  34. 第三阶段,自读阶段。 这一阶段是“从扶到放”、“从教到学”的落脚点。 学生可以基本上独立地进行学习了。它的标志是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已经能够进行独立阅读了,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已经学会自己质疑问难,学会自己提问题。学生正是带着自己的问题进入课堂的深化教学。 这个阶段的学习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了。 (独立阶段)

  35. 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先生强调指出: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阶段),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这应该作为一条规则,而不是一种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方式。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先生强调指出: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阶段),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这应该作为一条规则,而不是一种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方式。

  36. 当然,这时只靠学生自己读书和思考还不能解决全部问题。所以,教师一定要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提出的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这就是教学的针对性。而没有针对性的教学就是一般化的教学;一般化的教学是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当然,这时只靠学生自己读书和思考还不能解决全部问题。所以,教师一定要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提出的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这就是教学的针对性。而没有针对性的教学就是一般化的教学;一般化的教学是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 针对性:高中教学的法宝。

  37. 为什么教不完,为什么不断增加课时? • 信奉教决定学,只考虑教,系统、全面的教,讲得深、讲得透。学要系统,教要有针对性。 • 主张一切适应学生现有水平,教学方法过分讲究按部就班,习惯于无差度、慢节奏的所谓“循序渐进”教学,教师乐意一步一个脚印地教,学生不得不一步一个脚印地学。这样的教学,必然束缚师生手脚,使教师从静观的态度出发,低估学生发展水平,被动迁就,消极适应;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受到压抑,充分发展的可能性与主动性受到阻碍和限制。 • 一步到位的观念,而不是循环深化的思想。

  38. 三、探究精神(问题意识和思维深度)(核心)三、探究精神(问题意识和思维深度)(核心) 学习方式的命题: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 探究精神是课堂的灵魂,唯有探究才能培养思想者和批判者,没有探究的教学只能是训练。 探究学习的意蕴:思考、质疑、批判、欣赏、创新。课堂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的记忆、掌握、理解和应用,而是要努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质疑、批判、建构和创新。

  39. 探究学习的实践:以问题为导向,以过程为支撑,以创新为目的。探究学习的实践:以问题为导向,以过程为支撑,以创新为目的。 探究性学习的核心价值:创造性思维活动(发现有价值的新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新见解,对于个人、对于同学、对于课堂教学有独到的创意。

  40. 一个学生,如果没有经历过痛苦的思考,并从思考过的地方生长出自己的思想来,那么,他就不能真正体会到受教育的快乐。一旦我们只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轻松感和单纯的心灵的愉悦,久而久之,学生的思考力便会被这种所谓的快乐教育所磨钝,再也没有力气去探看复杂的世界。一个学生,如果没有经历过痛苦的思考,并从思考过的地方生长出自己的思想来,那么,他就不能真正体会到受教育的快乐。一旦我们只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轻松感和单纯的心灵的愉悦,久而久之,学生的思考力便会被这种所谓的快乐教育所磨钝,再也没有力气去探看复杂的世界。

  41. 案例: “中东战争”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会感受到思维的挑战、思考的深度和探究的收获。 ——新课程提倡的核心教学理念 案例二:还原,让学生看到了不曾预想到的精彩

  42. 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容易忽视一些文字浅显却大有深意的地方,而经典文本往往以浅显的文字来彰显其魅力。因此教学经典文本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地方。如《守财奴》中的这几句: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容易忽视一些文字浅显却大有深意的地方,而经典文本往往以浅显的文字来彰显其魅力。因此教学经典文本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地方。如《守财奴》中的这几句: (1)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 (2)他来搀了她去用午饭,几小时地望着她,眼睛的神气差不多是很慈祥了;他瞅着女儿,仿佛她是金铸的一般。 (3)这样好教我心里暖和!

  43. 学生阅读时一般都认为这几句文字浅显,一看便懂,没有值得深究的地方,因而不大重视。于是我在课堂上这样引导学生来理解:学生阅读时一般都认为这几句文字浅显,一看便懂,没有值得深究的地方,因而不大重视。于是我在课堂上这样引导学生来理解: 师:“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这句话中的“纵”“扑”两个动词,本来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生:老虎。 师:对,是形容老虎的,这两个动词写出了老虎扑食婴儿时的迅猛。那么用在葛朗台身上合适吗? 生:不合适。 师:为什么?

  44. 生:因为前文已经提到,此时的葛朗台“刚刚跨到七十六个年头”,是一个十足的“老头儿”,而76岁的老头儿一般是不可能有如此敏捷的动作的。 师:看来“纵”“扑”两个动词用在葛朗台身上确实不太合适,可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两个词呢? (学生沉默了一会儿) 生:不是,应该合适吧? 师:为什么?

  45. 生:表面看来,这两个动词用在 76岁的老头儿身上不太合适;不过,仔细想想,这是用在葛朗台身上,他有如此不正常的举动,完全是因为看到了金子做的梳妆匣。因此,从这两个动词中,我们看到了他为了金子可以不顾一切的性格,可以说,这“纵”“扑”恰恰表现了葛朗台对金子的强烈占有欲。 师:有道理!两个看似不合适的动词其实蕴涵着作者的良苦用心。下面请大家进一步思考:老虎一般会在什么情况下才做出这样的举动?

  46. 生:应该是在看准了猎物的情况下。 师:那“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时,他清楚梳妆匣里是什么东西吗? 生:从下文“什么东西?”一句可以看出,他根本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他拿着宝匣往窗前走去”也说明他当时根本就没看清楚。

  47. 师:对,葛朗台在没看清、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的情况下,眼前金光一闪,便做出了近乎疯狂的举动。如果他知道里面装着两斤重的金子,真不知道他会有何种令人惊骇的行动。由此可见,“纵”“扑”应该是葛朗台的本能反应,他对金子的占有欲可以说是深入骨髓了。正如作者所说,“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便是葛朗台的执著狂”,葛朗台就是这样一个嗜财如命的人。

  48. 探究的课堂: • 不仅要看学生学了多少新课程和新知识,更要看学生是否真正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课程外的思考和实践…… • 不仅要看学生接受了多少,更要看学生是否敢于批判和批判了多少…… • 不仅要看老师在课堂上教给了学生多少知识,更要看老师给了学生多少思考的机会,给了学生之间多少辩论的机会……

  49. 课堂探究的误区: • 问题缺乏思维含金量 • 教师引导和点拨不当 • 教师对学生低层次认知结果或过程迁就 策略: 每节课是否都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并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深度的思考和交流!

  50. 四、精神成长 课堂教学的动力和终极目的 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增长知识的殿堂,而且也是学生精神成长的家园。 就像生活中不能光有牛奶和面包,还应该要有鲜花和诗歌一样,课堂不能光有知识和思维,也要有情感和精神。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