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0 likes | 994 Views
第八章 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供求理论. 生产理论. 消费者理论(效用论). 厂商理论. 成本理论. 产品市场理论(交换). 一般均衡理论. 完全竞争市场. 不完全竞争市场. 要素市场理论(分配). 福利经济学. 需求方面. 供给方面. 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一、分配论概述.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四位一体”的公式: 劳动 --- 工资 资本 --- 利息 土地 --- 地租 企业家的才能 --- 利润. 生产要素概念. 生产要素. 土地. 劳动. 资本. 企业家才能.
E N D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供求理论 生产理论 消费者理论(效用论) 厂商理论 成本理论 产品市场理论(交换) 一般均衡理论 完全竞争市场 不完全竞争市场 要素市场理论(分配) 福利经济学 需求方面 供给方面 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一、分配论概述 •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四位一体”的公式: • 劳动 ---工资 • 资本 ---利息 • 土地 ---地租 • 企业家的才能 --- 利润
生产要素概念 生产要素 土地 劳动 资本 企业家才能 包括土地在内的一切自然资源 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 最终产品和生产中投入的中间产品 组织管理能力
生产要素的报酬 生产要素报酬 土地 劳动 资本 企业家才能 工资 资本价格 利 息 地价 地租 正常利润
1、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派生的需求 derived demand 是产品的需求而引起对生产要素的需求。 2、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联合的需求或相互依存的需求。 任何生产都需要多种生产要素。 二、引致需求 3、生产要素的需求取决于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 边际生产力,是每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产量或收益。 边际产量递减,所以,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三、完全竞争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 • 利润最大化要求任何经济活动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必须相等 • 这一点不仅适用于产品数量的决定,也适用于要素使用量的决定 1、基本思路
生产要素的使用原则 要素使用的边际收益 = 要素使用的边际成本 MRP = MFC MRP = MPP • MR 边际收益产品 边际物质产品 边际收益 L→R L→Q Q→R MFC 边际要素成本 L→C
几个相关概念 • 边际物质产品(边际产量): MPL=ΔQ/ΔL • 边际收益产品 • MRPL=MPL×MR= ΔTR/ΔL= ΔTR/ΔQ ×ΔQ/ΔL • 完全竞争条件下MR=P,MRPL=MPL×P • 边际产品产值:VMPL=MPL× P , • 完全竞争条件下MR=P,MRPL=VMPL • 平均产品产值:VAP=AP×P
生产要素的需求原则 • 边际收益产品=边际要素成本 • MRP=MFC • 是MC=MR在要素市场上的体现: • ΔTR/ΔQ×ΔQ/ΔL= ΔTC/ΔQ×ΔQ/ΔL
2、完全竞争厂商 • 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供求双方人数众多;要素没有任何区别;要素供求双方都具有完全的信息;要素可以自由流动。 • 完全竞争厂商:就是处在完全竞争产品市场和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上的厂商。 • 不完全竞争的情况: • 产品市场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不完全竞争 • 产品市场不完全竞争,要素市场完全竞争 • 产品市场不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不完全竞争
3、完全竞争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 • 边际产品价值—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 • 完全竞争厂商的总收益可以看作是生产要素的函数 •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产品价格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常数,因而,将上式对L求偏导就是完全竞争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叫做边际产品价值
VMP MP L 0 厂商的边际产品和边际产品价值
要素价格——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 • 在完全竞争市场下,使用劳动要素的工资即价格W,则使用要素的成本可表示为 • 由于要素价格为既定常数,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就等于劳动价格
当厂商是要素价格接受者时,厂商面对的边际要素成本线是平行于横轴的直线。当厂商是要素价格接受者时,厂商面对的边际要素成本线是平行于横轴的直线。 W0 0 要素数量L
完全竞争厂商生产要素的需求原则 • 边际收益产品=边际要素成本 • MRP=MFC • 只有劳动力可变,且是完全竞争市场 • 则:MRPL=MFCL • MFCL=W • MR=P MRPL=VMPL=W
四、完全竞争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 • 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 W0 L 0 L0
$ w d=AR=MR E1 S1 w1 O Q E2 w2 S2 MRPL = VMPL = dL L1 L2 O L 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 • 完全竞争厂商对要素的需求曲线:单一要素可变
厂商的要素需求方程 综合上面的分析,在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竞争的情况下,厂商的要素需求方程是 VMP=PL 假设产品价格P=10,边际产品函数是MPP=11-L,那么,VMP=10×MPP=110-10L。厂商的要素需求方程是 PL=110-10L或L=11-PL/10
五、从厂商的需求曲线到市场的需求曲线 • 在任何要素价格水平上,某一行业的要素需求量是改行业中每个厂商要素需求量之和。单个厂商的要素需求线是其VMP线。假如每个厂商都沿着其VMP调整其要素需求量,那么,我们可以说,行业要素需求线是各厂商要素需求线的横向相加。问题是,当要素价格变化时,比如要素价格下降时,所有厂商都会增加要素需求量并增加产量,如此一来,整个行业供给量增加了,产品价格将会下降。当产品价格下降时,每个厂商会发现自己不可能仍然沿着原来的VMP线调整了,即其VMP线因产品价格下降而向下移动了。
PL VMP1 d W0 W1 VMP2 0 0 多个厂商调整时典型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
多个厂商调整时典型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的形成多个厂商调整时典型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的形成 D总 DB1 DA1 DB2 DA2 W1 W2 LA L LB
六、 卖方垄断者对生产要素的使用原则 • 边际收益产品 • 当厂商是要产品市场的垄断者时,其边际收益MR不再等于价格。此时,这个值为边际收益产品,记为MRP。 MRP=MR×MP • 即
价格 由于MR<P,所以MRP<VMP,即MRP线总是落在VMP线的下方. MRP=MR×MP 0 数量
七、卖方垄断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线 假如该垄断者是要素市场的竞争者,那么,边际要素成本仍然等于要素价格,即MFC=W0边际要素成本线仍然是平行于横轴的直线。 垄断者的最优条件是MRP=W0,即图中边际要素成本线与边际收益产品线的交点。所以,MRP线正是垄断者的要素需求线。 W0 MRP 0
产品市场厂上的 卖方垄断厂商的要 素需求量会比完全 竞争少。 VMPL= MRPL MRPL W=MFC L2 L1 L
八、 买方垄断者的最优要素需求量 • 当一个厂商是某种要素市场中唯一买者时,我们称这种情况为买方垄断 。 • 假如卖方是竞争的,即存在一条要素供给线,那么,当厂商的要素需求量增加时,要素价格将随之上升。 • 这样一来,厂商的边际要素成本MFC不再是常数,而是随其需求量增加而增加。而且,在任意数量,厂商的边际要素成本大于要素价格。
买方垄断者的边际要素成本线 MFC W(L) MFC线肯定落在要素供给线的上方。 L 0
MFC 供给线 PL* VMP 0 L L* • 买方垄断者的边际要素需求 按照MFR=MFC,即VMR=MFC的准则,要素买方垄断者的最优要素需求量是图中MRP线与MFC交点对应的数量,相应价格由供给线决定。 不难看出,要素价格的决定有利于买方而不利于卖方。
九、对供给方面的概述 • 1、要素所有者,最大化行为和供给问题 • 要素的所有者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消费者,但这只分析消费者的情况。 • 消费者是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来确定和决策其要素供给的。 • 具体来说,就是把自有要素在供给和自用间分配,获取最大效用。
要素的供给原则 • 以劳动为例,效用最大化原则为MU供给=MU自用 • (一)MU供给分析 • 1、思路:劳动供给增加导致收入增加从而效用增加 • 2、具体展开 • (二)MU自用分析
3、无差异曲线分析 • 要素供给原则也以用无差异曲线分析 • (一)无差异曲线 Y U2 U1 0 l
序数效用分析 • (二)预算线 • 1、方程 • 2、斜率 • 预算线斜率为:-KY/EY=-W
Y K U2 G0 U1 Y* U0 E l 0 L L* (三)均衡原则: Y
Y K2 PEP K1 U2 K0 G0 U1 C W2 M W1 B A W0 E L0-L L 0 0 L0 L0 L2 L1 L0-L2 L0-L0 L0-L1 要素供给曲线 • 工资上升,预算线斜率变大,预算线绕初始点外旋,均衡点左移,l下降,(L-l)上升
更大的效用 收入 0 十、劳动供给曲线与工资率的决定 • 1、劳动供给线 一个劳动者的选择问题是如何将其有限的时间用于挣钱和休闲。这一问题是一个一定约束条件下的最优化问题。 我们假设劳动者追求的是最大效用,收入I和休闲R都是好的东西,那么,一位劳动者有正常形状的无差异曲线图。 休闲R
收入 I 0 R 24 休闲时数 劳动时数 • 2、劳动者面对的约束线 另一方面,一位劳动者的时间是有限的,一天只有24小时,并且工资率即每单位劳动时间的价格是由市场给定的,记为W,那么, 劳动收入=工资率W×劳动时数L =W×(24-R) 其中,R是休闲时数。如果这个人没有其他收入,那么,他的选择机会由图中直线描述。要增加收入,就必须减少休闲,每减少1小时休闲,收入增加w.
收入 如果一个人有非劳动收入I0 ,那么,他的出发点点E.这样,这位劳动者面对的约束条件是I =W×(24-R)+I0 即前述约束线向上平移I0。 I E I0 0 R 休闲时数R 劳动时数N
收入 S I E I0 0 R 休闲时数R 劳动时数N 3、最优劳动供给量 现在,我们把劳动者的无差异曲线和约束条件结合起来,说明其最优劳动供给量。像一个消费者那样,一个劳动者的最优状态是其无差异曲线与约束条件的切点S。相应最优休闲时数是R,劳动供给量是24-R.
收入 S E I0 0 4、工资率的变化和供给曲线 约束线完全取决于工资率,当工资率上升时,约束线向右上旋转,与之相切的无差异曲线随之变化,最优劳动供给量也跟着变化。每给定一个工资率,相应有一个最优劳动供给量,如此,我们建立了劳动供给量与工资率之间的关系,即劳动供给线。
s w W W3 W2 W1 o O H1 闲暇 工作时间 L1 H2 H3 L3 L2 w (1) (2) H1+L1=H2+L2=H3+L3 为什么劳动力的总供给 曲线不向后弯曲? o (3) 劳动力总供给
劳动供给线 W 当工资率较低时,随着工资率的上升,劳动供给量增加,但是,当工资率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随着工资率上升,劳动供给量反而减少。因此,我们有一条向后弯回的劳动供给线。 0 L
5、工资变化中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 为什么劳动供给线是向后弯回的呢? 工资率其实就是休闲的价格,所以,政如我们关于典型消费者的分析那样,当价格(工资率)变化时,会产生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 一方面,当工资率上升时,休闲的价格提高了,替代效应使这个劳动者减少休闲而增加劳动和收入。另一方面,工资率的上升也使这个劳动者更加富有了,这使他希望有更多的休闲,这是所谓收入效应。在这里,这两种效应符号相反,而且,随着工资率上升,收入效应会越来强,以致工资率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休闲反而增加,即劳动供给量减少,我们有向后弯回的劳动供给线。
Y Y G G U2 Y2 Y2 F U2 F Y3 E Y3 E U1 Y1 U1 Y1 O O H2 H1 H3 H1 H3 H2 H H (2) (1) (1)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工资效应为正 (2)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工资效应为负
S 工资 D:VMP=W W* 0 就业水平 N* 5、均衡工资的决定 在竞争的劳动市场中,需求和供给决定均衡工资水平.此时的就业水平是充分充分就业的就业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一工资水平上,愿意工作的人数就是N*,而失业是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的人. 均衡工资的决定因素有哪些呢?需求方面的因素有:技术、产品价格和其他要素的供给情况。 供给方面的因素有:财富、社会趋势和法规、投资和资本积累、人口。
十一、土地的供给曲线和地租的决定 • 1、土地的供给 • 土地的存量是自然决定的,是比较稳定的。但是,在一定时期内,用于出租的土地的数量则可以随地租率(简称地租)变化。 • 土地的供给线描述的是市场上的土地供给量与地租率之间的关系。 • 土地供给线的形状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土地没有保留用途;第二种情况是土地有保留用途。在没有保留用途的情况下,即出了将其用于当前生产之外,没有其他用途,那么,提供土地的机会成本为零,理论上现存土地都会被拿到市场上去,土地的供给线完全缺乏弹性的。
地租率 土地的供给线 0 数量 2、土地的供给线 土地供给量等于土地的物理存量,不随地租率变化。所以,土地供给线是垂直的。
S r* D 数量 0 3、地租的决定 在下面的分析,我们假设土地的供给是垂直的.如均衡地租r*完全取决于对土地的需求。地租水平的决定因素主要有:技术和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