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0 likes | 863 Views
快樂 達賴喇嘛的人生智慧. 財團法人任兆璋修女林美智老師教育基金會 TEL: 02-2365-5609 http://www.jenlinst.org.tw/. 第九章 自找的痛苦 第十章 轉移角度 第十一章 從痛苦中找到意義 第十二章 改變自我 第十三章 處理憤怒與恨意 第十四章 解除焦慮,建立自信 第十五章 靈魂的基本價值. 前言 生活更快樂 第一章 快樂的權利 第二章 快樂的來源 第三章 自我訓練快樂秘方 第四章 回歸純真的快樂 第五章 新親密法則 第六章 深刻的情感交流 第七章 慈悲的價值與益處 第八章 面對痛苦.
E N D
快樂達賴喇嘛的人生智慧 財團法人任兆璋修女林美智老師教育基金會TEL: 02-2365-5609 http://www.jenlinst.org.tw/
第九章 自找的痛苦第十章 轉移角度第十一章 從痛苦中找到意義第十二章 改變自我第十三章 處理憤怒與恨意第十四章 解除焦慮,建立自信第十五章 靈魂的基本價值 前言 生活更快樂第一章 快樂的權利第二章 快樂的來源第三章 自我訓練快樂秘方第四章 回歸純真的快樂第五章 新親密法則第六章 深刻的情感交流第七章 慈悲的價值與益處第八章 面對痛苦 財團法人任兆璋修女林美智老師教育基金會TEL: 02-2365-5609 http://www.jenlinst.org.tw/
前言 生活更快樂 • 西方心理學 v.s. 佛家觀點 • 達賴喇嘛說: • 硬要在問題上追根究底似乎在西方與佛家觀點不同之處 西方人重視分析實證 理性主義走到極點,在特定的大前提之下, 就是對創造力的侷限 在佛教中,某些特定的經驗會帶給我們特殊的氣質與印象。 理性分析 創造力
前言 生活更快樂 • 達賴喇嘛的希望: • 生而為人,要獲得幸福與快樂確實並不容易,而且那種追求永無終止期 • 達賴喇嘛的思想與行動都根基於這樣的信念: • 相信人性本善 • 相信人有慈悲心 • 相信仁政 • 眾生一體
快樂的權利 第一章 快樂的權利 不快樂的人 快樂的人 通常自我中心, 退縮、無趣、與人敵對 通常比較喜歡社交、 有彈性、有創意, 更容易調整生活中的挫折感。 最重要的是: 他們比不快樂的人更懂得 付出愛與寬恕。
心智訓練(training the mind) 第一章 快樂的權利 • 心智訓練,並不是訓練能力或聰明智慧,而是西藏語所說的Sem(心靈或靈魂) 聰明才智 心靈 Sem 心靈 靈魂 感覺 悟性 Top
快樂的來源 第二章 快樂的來源 • 快樂來自內心的力量,而非由外界的事物所左右 成功會帶來短暫的興奮與愉悅 悲劇也會將我們推入絕望的深淵 但遲早我們內心還是會回到原點,追求的還是單純的快樂 加薪、買新車、同事的認可,都會讓我們情緒飛到半天高,但是很快的,我們的情緒又會回復正常。 與朋友起了爭執、車子需要送修,或是身體受傷都可能使我們情緒不好,但是過了幾天,我們的心情又會復原了。 我們所遭遇的事,對我們心中是否快樂並無影響,卻使我們更認清現況,更滿足自己所擁有的一切
比較心 第二章 快樂的來源 • 我們為什麼有滿足感? • 所謂的滿足感其實與我們愛比較的天性有很大的關係 • 我們和比自己不幸的人做比較,會為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覺得幸福 • 人們在對未來做最壞的預期時,也會增強他對現在的滿意度 美國知名老報人亨利.魯斯.曼肯(H. L. Menchken)說,所謂的有錢人就是: 一個人收入比他老婆的妹妹的丈夫還多一百元的人。
快樂的基本要素 第二章 快樂的來源 、 心智的思想 真正的關鍵 健康的身體 值得信任與依賴的朋友 頭腦的清晰靈活 財富的累積
身心保持寧靜、安詳 第二章 快樂的來源 • 身心保持寧靜, • 並不是整個人變得麻木不仁、毫無感覺; • 並不是逃離一切或變成真空狀態 • 平靜安寧的心是: • 愛與寛恕的根基,其中包含著高度的知覺與感性 • 只要擁有寧靜安詳的內在力量,就算缺乏外在的資源,沒有足夠的生活必需品,還是有能力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欲望 第二章 快樂的來源 • 欲望有兩種形態: • 過度的欲望會導向貪婪-- • 一種極度擴張的欲望,根植於不實際的期盼 • 一個人受到貪婪影響,就很容易覺得沮喪、失望、困惑 • 貪婪是個無底洞,而且永無終止 • 要矯正貪婪,只能從內在的滿足開始 • 如果你心中覺得滿足,不論你有沒有獲得你想要的東西,你都會覺得滿足 追求幸福快樂的欲望 追求和平的欲望 追求一個更和諧的世界 追求更友善的社會 正面的欲望 貪婪。 負面的欲望
內在的滿足 第二章 快樂的來源 • 滿足內在,兩種方式: • 去買或想辦法獲得你心中想要的東西: • 金錢、房子、車子、理想伴侶等,但這樣的做法會導致負面的效果,有一天會踫到想要卻得不到東西,於是問題還是會出現 • 與其擁有我們想要的東西,不如感恩我們現在擁有的一切 達賴喇嘛說: 我會到超市去,當我看到各式各的東西時,我心中會出現一種欲望,有一種衝動,想著:『這個我想要,那個我也想要!』然後第二個想法出現了:『我真的需要這些東西嗎?』 如果順從第一個欲望與衝動,很快妳的口袋就掏空了。 有時候一種欲望是否過火或是否正當,就要看你的居住環境與社會情況來決定。
快樂 V.S. 享樂 第二章 快樂的來源 達賴喇嘛說: 我認為一個最快樂的人是一個自由自在的人,不用再受苦,是一種真實而長久的快樂。快樂與我們的心靈、精神有關。來自肉體的快樂是不可靠、不穩定的,今天有了,明天可能又消失了。 每天我們都會面對許多決定與選擇,通常我們不一定選擇「對我們最好」的決定,而部份原因即是: 「正確的選擇」通常都是最困難的抉擇--必須要犠牲一些個人享樂。 我們可以隨時提醒自己: 我們要追求的是快樂的生活,而非享樂 Top
快樂的途徑 第三章 自我訓練快樂秘方 達賴喇嘛說: • 我們談到人心時,其中也包含了無數的變化。在我們的心中,有些想法是有益的,我們應該將這些想法當作是一種滋養。另一些想法是有害的,我們就應該盡量的減少。 • 追求快樂的第一步就是學習 我們首先要學的是,負面情緒與行為對我 們有什麼傷害,而正面的、積極的情緒對 我們有什麼幫助。 要學著珍惜、發展、增強正面的思想與 行為。自然而然的學習過程,分辨出哪 些情緒是好的,哪些是的,我們就能慢 慢改變自己。 Top
人性的本質 第四章 回歸純真的快樂 人性的本質 充滿善意、憐憫 溫柔的 憤怒、暴力、 侵略性 覺得沮喪 聰明才智 破壞性 帶來災難 若不是從善的出發點開始
對人性的質疑 第四章 回歸純真的快樂 • 人類的本能是憐憫而非掠奪,人性是有溫情的 • 嬰兒出生的目的是-- • 為了帶給別人歡樂和愉悅 • 嬰兒吸奶就是在解除母親乳房的壓力,同時能讓母親感到欣慰 • 很少人在看到嬰兒眼中的表情與笑容時,會覺得不開心的 • 嬰兒遵循著一種根深蒂固的「生物藍圖」,釋放出溫柔、慈悲、關懷的本能 • 什麼樣的環境最能讓人發揮關懷與同情心? • 父母本身具備的基本特質: • 能控制自己情緒 • 關懷別人 • 給孩子適當的行為規範 • 告訴孩子要對自己言行負責 • 並且理性地教導孩子做了某件事會有什麼後果
人生的目的在追尋快樂 我們生活的目標就在減少讓我們痛苦的事,增加會讓我們快樂的事 每天練習的方法 慢慢地加強自我的警覺,了解哪些事能帶給我們快樂,哪些事不能 當生活變得太複雜,超過我們能力負擔時,最好的方法是退一步,提醒自己人生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這會讓我們活得更自在,用嶄新的角度看生命,選擇自己該走的方向 達賴喇嘛每天自我檢視 雖然生命並沒有保障,但是我們每天的生活中還是要充滿希望 善用時間的方法: 如果有可能,盡可能去幫助別人或其他有感覺的萬物 如果不可能,最少要做到不傷害他們 冥想人生的目的 第四章 回歸純真的快樂 Top
孤獨與親密 第五章 新親密法則 • 你會有孤單寂寞的時候嗎? 達賴喇嘛說: 不會! 我想有一個因素我一向都從人性的光明面來看待任何人。我會試著只看一個人的優點,這樣的態度會立刻產生親和力,在我與人們之間建立起親密感覺。 或許有部份原因是來自我不瞎操心、不怕東怕西,也不會想如果我照自己的意思做,別人就不尊敬我,把我當成怪人。我很少擔心這些事,所以經常是心情開朗的,我想這也是一個種要原因。
孤獨與親密 第五章 新親密法則 • 一個人要怎樣才能做到與人和善相處,不擔憂害怕別人對他的批評與論斷? 達賴喇嘛說: 我基本的信念是:首先你要了解慈悲心的重要。 這是最關鍵的因素,一旦你了解慈悲心不是幼稚或多愁善感,一旦你明白慈悲的真正價值,你會立刻發展出慈悲之心,而且願意自動自發的學習。 一般人都希望一開始時別人是用正面的態度來對待自己,而不是他們自己開始如此對人。我認為這是不對的。這會在人與人間建立起一種藩籬,讓雙方感覺更孤立而已。
依賴他人 v.s. 自我依靠 第五章 新親密法則 • 所有的人都是互相依賴,彼此共生的 • 快樂的要素:全都需要仰仗他人 • 健康的身體:需要別人提供藥品或醫療照顧 • 生活必需品:許多人的努力 • 好朋友:也是與其他人有關 • 完全生活在與人相關、互相合作的世界中,別人是你不可或缺的依賴 • 我們最好能拋去爭吵、歧見與咒罵,盡量保留友善的、溫柔的態度,讓彼此都能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親密感覺 第五章 新親密法則 • 我們花了大半生的精力在找尋能安慰心靈的另一半,另一方面卻又做著自己是獨立自主的美夢 • 建立起親密感覺: 達賴喇嘛說: 不管是在西藏,或是流亡海外,我從不會覺得與人有距離感,也總是有能分享感覺的人。 我想這跟我個人天性有關,我很容易與人分享事物--我最不擅長的就是保守秘密。 開放心胸,與人分享是非常好的事。 不只是保持一種友誼,我是真的可以跟人一起討論我的問題與憂慮。
擴大定義親密感覺 第五章 新親密法則 • 如何維繫親密關係? • 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是非常大的,因此對親密關係的理解也必須因人而異 • 我們可以有更多管道與方法與人發展親密關係 •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會特別在意與某個特殊的人發展親密關係,但如果我們將親密關係只定義男女之間,就會限制住我們與他人發展親密關係的可能性。如果某個特殊的人離開我們,我們就會覺得孤單、不快樂! • 親密關係是快樂的基本元素,那我們就要盡可能地與身邊周遭的人發生親密關係 • 就是打開心胸,從眾生平等的觀念做出發,樂意與其他人、家人、朋友甚至陌生人真誠的溝通,緊密地聯結在一起 Top
建立同情共感 第六章 深刻的情感交流 • 增進人際關係,減少雙方衝突的最好方法是什麼? 達賴喇嘛說: 跟人交往是一件很複雜的事。這裡並沒有一種公式你可以直接套用,然後解決所有的問題。 我們能做的只是讓一個人明白慈悲的價值,慈悲所帶來的利益以及當別人對待他仁慈時,他會有什麼樣的感受等等。先有這樣的準備,他才能進一步真正的發展慈悲心。 同情共感的重要不只是在發展慈悲心有用,當你與人交往發生困難時,不妨換個角度,站在對方的立場想一下,你自己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了解對方的背景資料會有幫助;另外,開放心胸、誠心誠意,都是與人交往時很重要的特質。
檢視感情的基石 第六章 深刻的情感交流 • 友誼的基礎是什麼 • 友誼根基於財富、權力、地位 • 只要財富、權力、地位都還在,友誼就會存在;一旦這些條件都消失了,友誼就消失 • 友誼是出自人性,一種互相有關聯、彼此能分享的感覺 • 婚姻的基礎是什麼 • 兩人的激情很容易冷淡下來 • 完全根基於性的的吸引力,這樣的關係是很不可靠,不穩定的,因為那種感情只是根基於暫時的假象而已 • 建立在你對那個人的感受上,覺得他是仁慈、善良、溫柔的人 • 這樣的基礎,能夠長久維持 達賴喇嘛說: 一個人如果想要建立一種彼此滿足的兩性關係,最好能深入了解對方的天性如何,然後從他的本性與他建立起關係,而不是由他的表象建立起膚淺的關係。
浪漫之愛 第六章 深刻的情感交流 達賴喇嘛說: 姑且不論無止境追浪漫之愛有礙個人靈性成長的問題,就是從日常生活的角度來看,所謂的理想化浪漫愛情也是一種極端的行為呢!這和根基於關懷與真情的關係不同,有時不一定有正面的作用。 那是出於幻想、不實際的念頭,所以難免會帶來挫折與沮喪。總之,那樣的關係不會是積極正面的一種關係。 浪漫愛不是兩性關係最好的基礎,而是一種超現實的幻想…..難以達到的夢想,並不值得我們全力以赴。
慈悲心 一個人心中沒有暴力、傷害或掠奪的想法 一種精神狀態,期望眾生能擺脫痛苦 一種承諾、責任,是對眾生的尊重 會從別人的角度來想,而不會只站在自己的角度 發展慈悲心,從自己開始 祈求自己能免於痛苦,然後不斷地練習、強化這種感覺,再慢慢發展到其他人身上 依戀 想要控制別人,或是你愛那個人,那個人就一定要回報你 這是一種充滿偏見與狹隘的 以依戀基礎的愛,其實是跟恨相連的 何謂慈悲 第七章 慈悲的價值與益處 Top
一個人只要有慈悲心,這就是他所能依靠的東西一個人只要有慈悲心,這就是他所能依靠的東西 就算他一窮而白,就算他宣告破產,他仍能與人分享自己的感受 自由自在、純任自然 只要一個人能盡可能地慈悲為懷,宅心仁厚,努力讓世界變得更好一點,那麼當他的生命走到盡頭時,他就可以說:『至少我已經全力以赴了。』 一個殘忍的人通常很不快樂,也很孤僻 這些人總是覺得沒安全感,心中有恐懼 總會有什麼事讓他們掛心,讓他們放不下,讓他們完全沒有自由 生命的真正價值 第七章 慈悲的價值與益處 Top
人類應該有免於痛苦的自由,但一開始必須要能接受痛苦,當作是生命的自然現象,然後勇敢地面對痛苦人類應該有免於痛苦的自由,但一開始必須要能接受痛苦,當作是生命的自然現象,然後勇敢地面對痛苦 沒有人能避免生命之苦 當然我們的天性都不喜歡受苦受難,但是一般人卻沒想到,正因為痛苦,我們的人格才得以完成 我們看待受苦的心態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痛苦發生時,我們的心態會影響到我們接受痛苦的程度 如果我們能改變對痛苦的態度,變成寬容、接納痛苦,就會減低我們覺得不快樂、不滿足或不公平的心理 面對痛苦 第八章 面對痛苦 達賴喇嘛說: 以我個人來說,要能解脫痛苦,最強而有力的方法是: 認知生老病死之苦是生命輪迴之必然。 如果了解到我們就是來受苦的,接受這樣的事實,任何痛苦對你來說都稀鬆平常了。 將痛苦的心放下,我們的心就能得到自由,不再被痛苦所羈絆。
當我們失去心愛的人,要如何處理內心的痛苦 第八章 面對痛苦 • 相信輪迴與重生 • 他的痛苦就會減輕許多 • 不相信輪迴與重生 • 過度的憂傷是沒有用的,如果真的愛這些人,就必須保持心靈的平靜,完成他們的期望 • 紀念一個人最好的方法,是去實踐那個人生前的期望 • 對每個人來說,解脫痛苦都是一個愉快的人生目標 • 但只要我們一直堅持痛苦是非自然的,是不正常的,是我們應該害怕、恐懼與反彈的,這樣我們就不能根拔除痛苦的根源 Top
信仰佛教的人,將不公平的事看為: 因果報應 一個人的經驗確實會受到上輩子所做所為的影響,但不表示這個人就毫無選擇,或是完全沒有改變的空間 信仰基督教的人,將不公平的事看為: 上帝的旨意或安排 自己遭逢不幸,權威而仁慈的上帝會這樣安排必然含有深意 沒有信仰的人: 實際的科學研究能幫助他 客觀的分析非常重要 自找的痛苦 第九章 自找的痛苦
罪惡感 第九章 自找的痛苦 • 我們每個人也都不完美 • 後悔做過的事 • 後悔沒做的事 • 後悔該做而沒做的事 • 如果我們一直讓懊悔的感覺持續並惡化下去,就會變成一種罪惡感,只會造成殘酷的自我懲罰與自找苦吃 • 給自己一種思考的方向,任何人都能學習著擺脫「罪惡感」,過著快樂的生活
拒絕改變 第九章 自找的痛苦 • 要解脫痛苦的第一步: • 檢視痛苦的基本原因:拒絕改變 • 我們最常自討苦吃的事就是不肯放下過去 • 接受生命是不斷在改變中的這個事實,能大量減低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痛苦。 達賴喇嘛說: 變化與無常是生命的本質,所以我們沒有能力持之以恆,也無法永保現狀。 無論你在某個時刻有多快樂、多享受,那樣的時光也是稍縱即逝的。這就是佛家所謂的痛苦的基本來源,也就是人不得不面對的無常之苦。 Top
轉移角度 第十章 轉移角度 • 通常問題發生時,我們的心胸就會變得狹窄起來 • 我們的注意力集中在擔憂這個問題上,也會覺得只有我是唯一在受苦的人 轉移角度 了解別人的也有同樣的痛苦經驗 如果你越緊張,那個問題越難解決。 但是如果你拿它跟別人身上發生的大事相比, 從不同的角度來看,你會發現自己的遭遇不過是一樁芝麻小事
用新角度來看敵人 第十章 轉移角度 • 敵人是偉大的老師,要尊敬敵人 • 在完成忍耐的修行時,敵人是必要的一個條件 • 我們的敵人充滿恨意,蓄意傷害我們,正是他們所以彌足珍貴的理由。 • 他們是要幫助我們練習包容與忍耐,才傷害我們的。 • 我們的敵人就是在試煉我們,提供我們一個成長的機會。 • 溫柔的心 • 從不同角度觀察問題的能力,是從一顆溫柔的心開始 • 一顆溫柔的心讓我們盡可能掌握住生命中所有的一切-- • 活得淋漓盡致,活得像個人 • 有彈性的思考能力 • 溫柔、有彈性的心幫助我們從不同角度看事情 • 從人性的共同本質: • 我是人類 • 我要快樂,不要痛苦 • 其他的人類都跟我一樣,希望快樂,不要痛苦
找到平衡點 第十章 轉移角度 • 快樂生活的基本條件:平衡感 • 保持中庸與平衡,避免走極端,對精神與情緒的健康也很重要 當我們發現在自己變得自大 當我們感覺自己處處不如人 矯正方法: 想想自己的問題與痛苦,注意自己生命中不圓滿的部份是什麼 矯正方法: 提醒自己已有的成就與光榮,或是其他能讓你精神振奮的特質 Top
從痛苦找到意義 第十一章 從痛苦中找到意義 • 從何開始找尋呢? • 有宗教信仰的人 • 佛教或印度教-- • 痛苦是過去的負面行為造成的後果,也是追求靈性成長的催化劑 • 猶太教-- • 上帝所做的任何事,都是為了最好的結果 • 痛苦的意義是多重的,痛苦能試煉與加強我們的信心,幫助我們內心與上帝更接近,讓上帝成為我們的庇護所,助我們擺脫塵世間的重擔 • 沒有宗教信仰的人 • 不論世界上有多少不愉快的事,我們所經歷的痛苦都能強化、加深我們的生命體驗 • 苦痛的經驗能讓我們打開心胸,深刻體會別人的感受
痛苦的意義 第十一章 從痛苦中找到意義 • 人生中痛苦的經驗也可以視作我們與他人能聯繫在一起重要因素 • 正因為受苦,才能使我們與人分享,才能讓我們萬物同感 • 痛苦的價值與好處: • 痛的感覺,能夠讓我們避免危險與傷害的最有效工具 • 是這種不愉快的痛的感覺,迫使我們的生理器官注意到危險,而能避免它 • 痛覺 v.s. 心中的痛 • 手指受傷 建築工人 所受的痛苦比較少 • 手指受傷 鋼琴家 所受的痛苦比較深 有可能因手傷而得到一個月的付薪假期 他認為彈琴是他生命中最主要的快樂來源 Top
第十二章 改變自我 改變自我 • 改變的過程 • 冥想生命的無常與死亡,確實是很有用的工具 • 能幫助一個人有動機,有危機意識,渴望改變 • 願意善用每一刻珍貴的時光 轉化為行動 學習與教育 發展堅定 的信念 下決心改變 增加警覺 堅信抽煙對身體有害 警覺抽煙是對身體有害的 加強改變的決心 努力建立起新的習慣
第十二章 改變自我 真實的期待 • 塔養出讓我們得到快樂的習慣 • 需要經長時間的感受與經驗,才能變化氣質 • 養成習慣的基本要素 • 企圖心 • 努力與時間 • 期望不能脫離現實 • 在追尋人生目標時,要知道自己真實的處境如何 • 如果期望過高,卻沒有堅實的基礎,很能你的期望帶來的是煩惱 • 完全沒有期盼與希望,沒有抱負,可能會一無進展 • 減輕負面情緒,增強正面能量 • 負面情緒:生氣、憎恨、貪婪等 • 正面能量:愛、慈悲、寬怒等
第十二章 改變自我 洞見生命的真象 解毒劑 清除腦中的忘念與負面傾向 負面思想 正面思想 妄念 來自於無知 愛、慈悲、洞察 來自於真實 解毒劑 清除腦中的忘念與負面傾向 培養 耐心與寬容 洞見生命的真象 Top
第十三章 處理憤怒與恨意 處理憤怒與恨意 • 憎恨與生氣是最邪惡的情緒 • 這是破壞慈悲與利他主義的主要因素,也是損壞一個人的道德操守與平靜的心最大的原素 • 要靠耐心與寬容心來驅除憎恨 • 憎恨與生氣的情緒來自心中的不滿足 • 讓耐心與寬恕消除負面情緒 • 給自己一點「空白時間」 • 耐心與包容的產物--饒恕之心
第十四章 解除焦慮,建立自信 解除焦慮 • 要克服焦慮與恐懼的最好方法是什麼? • 訓練自己培養這樣的思想: • 只要這個問題能夠解決,就沒有什麼好擔憂的 • 只要這個困難有解決的方法,我們就不要被它打敗 • 我們該做的只是尋找解決方案 • 與其擔憂,不如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 如果問題解決不了,也找不出方法,那麼也根本不需要擔憂,因為你再擔心也一樣於事無補呀! • 越早接受現實,你的心情也就越輕鬆 • 適當的動機與誠實是克服恐懼與焦慮的關鍵 • 真誠的動機是消除恐懼與焦慮的最佳方法 • 只要真心誠意地願意幫助人。然後盡其在我,其他事情就不用擔憂了 • 如果你的動機是充滿慈悲的,就算失敗也不會有懊悔
如何能培養自信又不會過於自大? 看看這種態度是否有堅實的基礎支持 一個人可以感覺自己比別人優秀,只要他有正常而充足的理由 一個人也可能毫無道理地妄自尊大,這就是一種自大 從個人反省或是由第三者觀點來看 從事情的結果看出來 自滿或自大通常會造成不好的結果,而自信帶來的卻是正面的結果 在談自信,先了解『自我』 第十四章 解除焦慮,建立自信 建立自信 完全以自我喜好為中心,只關心自己的利益,完全不顧其他人的需要 出於對他人真誠的關懷,願意為人服務 為達到服務的目的,一個人需要有強烈的自我意識,也要很有自信
第十四章 解除焦慮,建立自信 建立自信 • 越誠實,越開放心胸,就越沒有懼怕 • 只要能誠實面對自己與他人,知道自己能做與不能做的,你就不會有缺乏自信的感覺 • 誠實地評估自己的實力,是對抗自我懷疑或自卑心理的利器 • 開發潛能,消除「恨自己」情結 • 造成「恨自己」情結-- • 我們所做所為達不到自己心中的理想形象,尤其對一些女人或孩童而言,恨自己的情緒就會明顯地擴大 • 克服「恨自己」情結的解毒劑: • 要克服自我輕蔑的思想,就要不斷地提醒自己,不論我們有多不喜歡自己的某些特質,但是最終我們還是希望自己快樂,這就是對自己最深刻的愛 Top
靈性 第十五章 靈魂的基本價值 • 靈性 v.s. 宗教 達賴喇嘛說: 我相信人性的潛能可以做內在的轉型,這也是一種心靈成長的過程。我認為這就是我們生命所擁有的靈魂次元。 宗教的目的在為人謀福,宗教的用意在滋養人的心靈。 每個宗教的信仰者都需要依照那個宗教的訓示,真誠而努大的實踐或修練 一個人應該多了解宗教的真正理想是什麼--不只是知識層面的認知,也是感情層面的了悟,讓它真正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份。 和宗教有關 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