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 likes | 437 Views
Jérôme Bel 傑宏 ‧ 貝爾. 林亞婷老師 April 18, 2011 TNUA. Jérôme Bel. 1964 年出生於巴黎,曾旅居阿爾及利亞、伊朗、摩洛哥、南非等國家 1984-5 年在昂熱( Angers )的國家現代舞中心學習,後在許多法國、義大利編舞家的作品裡擔任舞者,包括 Angelin Preljocaj 、 Joelle Bouvier 與 Regis Obadia 、 Daniel Larrier 與 Catherina Sagna 等 1992 年擔任編舞家 德庫弗列 Philippe Découflé 的助手,協助籌畫冬季奧運的表演儀式.
E N D
Jérôme Bel傑宏‧貝爾 林亞婷老師 April 18, 2011 TNUA
Jérôme Bel • 1964年出生於巴黎,曾旅居阿爾及利亞、伊朗、摩洛哥、南非等國家 • 1984-5年在昂熱(Angers)的國家現代舞中心學習,後在許多法國、義大利編舞家的作品裡擔任舞者,包括Angelin Preljocaj、Joelle Bouvier與Regis Obadia、Daniel Larrier與Catherina Sagna等 • 1992年擔任編舞家德庫弗列Philippe Découflé的助手,協助籌畫冬季奧運的表演儀式
Jérôme Bel • 冬季奧運的工作讓他有強烈的感觸,也因此開始從事編舞工作。 • 舞作的舞蹈成份往往不多:「光是舞蹈本身並不吸引我;我比較想視舞蹈為一種語言……有時候我會形容為舞蹈劇場。」「在舞台上,我總是試圖提出問題,而不是表達我的意見。」 • 創作時,自認為作家的成份多於編舞家的成份:「作為一個編舞家,你必須從零點開始去開創自己的路。也就是說,你不可以完全接受在舞團所學的東西……所以,我就想,我應該去尋找『零點』──舞蹈的零點。」
作品 • 《兩人十件》(Nom donné par l’auteur) (1994) • 《傑宏‧貝爾》(Jérôme Bel) (1995) • 《T恤學》(Shirtologie) (1997) • 《最後一支舞》(Le dernièr spectacle) (1998) • 《非跳不可》(The Show Must Go On) (2001) • Veronique Doisneau (2004) • 《泰國製造》(Pichet Klunchun and Myself; 另稱Made in Thailand) (2005)
《兩人十件》(Nom donné par l’auteur) (1994) • 1994年發表自己的第一支舞作《兩人十件》(法文原意「作者定名」),以物件取代舞者:「我將所有的東西都轉換成客體,而非主體。」(林冠吾,2006) • 「傑宏‧貝爾在1994年的處女作裡以物品佈滿舞台……《兩人十件》跟我們一般談到舞蹈時想到的東西完全不同……傑宏‧貝爾把舞蹈剝到只剩骨幹。」(Gerald Siegmund in Franfurter Allegmeine, 10 March 2000)
《傑宏‧貝爾》(Jérôme Bel) (1995) • 1995年以自己名字為名的作品,上演後即造成非常大的爭議。 • 雖然以自己名字命名,傑宏‧貝爾自己卻沒有出場;舞台道具簡化到只有一面黑牆和燈泡,四名舞者全裸表演,在彼此身上用口紅寫字,甚至在舞台上撒尿。 • 「我避免了所有的情色,使身體完全失去了情慾、性感與浪漫,這大概是為什麼觀眾感到震驚的原因吧!」(林冠吾,2006) • 「我想要避免兩樣東西:肉慾的身體和充滿肌肉線修的身體,或說身體為戰士。性和權力,在我們整個文化裡(不只在舞蹈裡)是身體最明顯的表徵,卻摒除了身體身為舞蹈主要工具的正常跡象。」Gérald Siegmund, in Ballet international, Tanz aktuell, April 1997
《最後一支舞》(Le dernièr spectacle) (1998) • 1998年舞作;但2004年受邀在維也納、柏林和巴黎再表演時,決定不再呈現表演本身,而以講座探討舞作背後的議題。 • 「表演唯一的生命只有在當下。表演無法留存、錄下、以文字記錄,或是以其他方式進入表像的表像(representations of representations)的迴圈裡:一旦如此,它就變成別的東西,不再是表演了。」(Peggy Phelan)
《非跳不可》(The Show Must Go On) (2001) • 「在《非跳不可》裡,傑宏‧貝爾剖開了表演的機制,舞台上大約二十名舞者和一位不停播放過去三十年熱門金曲的DJ。他玩弄了對表演的期望,和表演者與觀眾之間的鏡像效果。」 • 「雖然以編舞為業,傑宏‧貝爾像是製造出一個新發明,形容為時間概念的雕像可能比較適合。換句話說,他意識到劇場是一個框架(或遊戲),建起來是為了讓人看到別人。」 • 「不管怎麼說,傑宏‧貝爾的舞者在我們眼前展現出他們的完美與缺陷、他們的抽搐、他們愚蠢的想法和興致,以及他們的掩飾手法。無論如何,他們看起來……像是已經認了命,知道自己要被人看。」(Tim Etchells, in Art Press Hors-série danse, November 2002 )
Veronique Doisneau (2004) • 為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創作,像是一種對芭蕾舞者生平的紀錄。 • Veronique Doisneau在退休前最後一場表演裡,獨自一個人在舞台上,回顧自己在舞團裡的一生。
《泰國製造》(Pichet Klunchun and Myself) (2005) • 2005年作品,與泰國舞者皮歇(Pichet Klunchun)合作;與其說是舞作或是表演,不如說是二人之間的交談、對話。 • 對話廣及個體、舞蹈、宗教、死亡、藝術理念;皮歇在台上教貝爾泰國箜舞,而貝爾也介紹自己的作品給皮歇。 • 「這個作品裡貫串著一些爭議很大的問題,像是歐洲本位主義、跨文化交流,或是文化全球化等。這些議題需要仔細討論,不能排除掉。現在這個歷史時刻不能讓這種舉足輕重的東西被人略過。」
參考文獻 • 林冠吾,〈傑宏.貝爾:我尋找的是「舞蹈的零點」〉,PAR,6/2006 • Phelan, Peggy. Unmarked: The Politics of Performance. Routledge, 1993.
影片聯結 • 《兩人十件》http://www.youtube.com/watch?v=cLwLeEriLYo • 《最後一支舞》http://www.youtube.com/watch?v=OGpsTArU82Y • 《非跳不可》http://www.youtube.com/watch?v=dpBbafP-Qdk • Veronique Doisneauhttp://www.youtube.com/watch?v=OIuWY5PInF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