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現代文學導讀 (B)

現代文學導讀 (B). 第五組 498D0045 許彣瑜. 余秋雨生平. 余秋雨 ( 1946 年 8 月 23 日),中國浙江餘姚人,上海戲劇學院教授,曾任上海戲劇學院副院長、院長、榮譽院長,知名的學者和作家。其文化散文集,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紀初的中國大陸最暢銷書籍中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台灣、香港等地也有很大影響。現任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 歷年作品. 散文集 《 文化苦旅 》 1992 年(台灣) /1995 年(中國) 《 山居筆記 》 《 霜冷長河 》 《 千年一嘆 》 《 行者無疆 》 《 借我一生 》

Download Presentation

現代文學導讀 (B)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現代文學導讀(B) 第五組 498D0045 許彣瑜

  2. 余秋雨生平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中國浙江餘姚人,上海戲劇學院教授,曾任上海戲劇學院副院長、院長、榮譽院長,知名的學者和作家。其文化散文集,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紀初的中國大陸最暢銷書籍中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台灣、香港等地也有很大影響。現任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

  3. 歷年作品 散文集 《文化苦旅》 1992年(台灣)/1995年(中國) 《山居筆記》 《霜冷長河》 《千年一嘆》 《行者無疆》 《借我一生》 《我等不到了》 2010年(共七部) 戲劇專業著作 《戲劇理論史稿》1983年,是中國首部完整闡述世界各國自古代到現代的文化發展和戲劇思想的理論著作,文化部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 《戲劇審美心理學》 《中國戲劇文化史述》 《藝術創造工程》

  4. 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是一本余秋雨的著作,這是他在中國大陸各個名勝古蹟旅遊時,記錄下來的散文集。 此書是一本最令人動容的散文集,透過中國大陸的自然景物,寫這一代中國人心靈中的糾結,是一本有關中國美學的書,深入淺出,用這樣乾淨漂亮的白話文字,來描述中國深沉的文化,以及紓發自我的情感。 此書中有提到的景點(道士塔、莫高窟、陽關雪、江南小鎮…等)有很多,每一個景點都帶給余秋雨不同的感觸和震撼。觸碰到中國幾千年的文化,見證自己國家一路走來深刻的歷史痕跡。

  5. 文化苦旅-莫高窟  莫高窟對面,是三危山。《山海經》記,“舜逐三苗子三危”。可見它是華夏文明的早期屏障,早得与神話分不清界線。那場戰斗怎么個打法,現在已很難想象, 但浩浩蕩蕩的中原大軍總該是來過的。當時整個地球還人跡稀少,噠噠的馬蹄聲顯得空廓而響亮。讓這么一座三危山來做莫高窟的映壁,气概之大,人力莫及,只能 是造化的安排。   公元366年,一個和尚來到這里。他叫樂樽,戒行清虛,執心恬靜,手持一支錫杖,云游四野。到此已是傍晚時分,他想找個地方栖宿。正在峰頭四顧,突然看到奇景:三危山金光燦爛,烈烈揚揚,像有千佛在躍動。是晚霞嗎?不對,晚霞就在西邊,与三危山的金光遙遙對應。   三危金光之謎,后人解釋頗多,在此我不想議論。反正當時的樂樽和尚,剎那間激動万分。他怔怔地站著,眼前是騰燃的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他渾身被照 得通紅,手上的錫杖也變得水晶般透明。他怔怔地站著,天地間沒有一點聲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籠罩。他有所憬悟,把錫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身來,朗聲發 愿,從今要廣為化緣,在這里筑窟造像,使它真正成為圣地。和尚發愿完畢,兩方光焰俱黯,蒼然暮色壓著茫茫沙原。   不久,樂樽和尚的第一個石窟就開工了。他在化緣之時廣為播揚自己的奇遇,遠近信士也就紛紛來朝拜胜景。年長日久,新的洞窟也—一挖出來了。上至王公, 下至平民,或者獨筑,或者合資,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祈,全向這座陡坡鑿進。從此,這個山□的歷史,就离不開工匠斧鑿的叮噹聲。   工匠中隱潛著許多真正的藝術家。前代藝術家的遺留,又給后代藝術家以默默的滋養。于是,這個沙漠深處的陡坡,濃濃地吸納了無量度的才情,空靈靈又脹鼓鼓地站著,變得神秘而又安詳。   從哪一個人口密集的城市到這里,都非常遙遠。在可以想象的將來,還只能是這樣。它因華美而矜持,它因富有而遠藏。它執意要讓每一個朝圣者,用長途的艱辛來換取報償。   我來這里時剛過中秋,但朔風已是舖天蓋地。一路上都見鼻子凍得通紅的外國人在問路,他們不懂中文,只是一疊連聲地喊著:“莫高!莫高!”聲調圓潤,如呼親人。國內游客更是擁擠,傍晚閉館時分,還有一批剛剛赶到的游客,在苦苦央求門衛,開方便之門。

  6. 我在莫高窟一連呆了好几天。第一天入暮,游客都已走完了,我沿著莫高窟的山腳來回徘徊。試著想把白天觀看的感受在心頭整理一下,很難;只得一次次對著這堵山坡傻想,它究竟是個什么樣的存在?   比之于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山奇大塔,古羅馬的斗獸場遺跡,中國的許多文件遺跡常常帶有歷史的層累性。別國的遺跡一般修建于一時,興盛于一時,以后就 以純粹遺跡的方式保存著,讓人瞻仰。中國的長城就不是如此,總是代代修建、代代拓伸。長城,作為一种空間的蜿蜒,竟与時間的蜿蜒緊緊對應。中國歷史太長、 戰亂太多、苦難太深,沒有哪一种純粹的遺跡能夠長久保存,除非躲在地下,躲在墳里,躲在不為常人注意的秘處。阿房宮燒了,滕王閣坍了,黃鶴樓則是新近重 修。成都的都江堰所以能長久保留,是因為它始終發揮著水利功能。因此,大凡至今轟傳的歷史胜跡,總是生生不息、吐納百代的獨特秉賦。   莫高窟可以傲視异邦古跡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層層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終活著,血脈 暢通、呼吸勻停,這是一种何等壯闊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藝術家前呼后擁向我們走來,每個藝術家又牽連著喧鬧的背景,在這里舉行著橫跨千年的游行。紛雜的衣飾 使我們眼花繚亂,呼呼的旌旗使我們滿耳轟鳴。在別的地方,你可以蹲下身來細細玩索一塊碎石、一條土埂,在這儿完全不行,你也被裹卷著,身不由主,踉踉蹌 蹌,直到被歷史的洪流消融。在這儿,一個人的感官很不夠用,那干脆就丟棄自己,讓無數雙藝術巨手把你碎成輕塵。   因此,我不能不在這暮色壓頂的時刻,在山腳前來回徘徊。一點點地找回自己,定一定被震撼了的惊魂。晚風起了,夾著細沙,吹得臉頰發疼。沙漠的月亮,也特別清冷。山腳前有一泓泉流,汩汩有聲。抬頭看看,側耳听听,總算,我的思路稍見頭緒。 白天看了些什么,還是記不大清。只記得開頭看到的是青褐渾厚的色流,那應該是北魏的遺存。色澤濃厚沉著得如同立体,筆触奔放豪邁得如同劍戟。那個年代故事 頻繁,馳騁沙場的又多北方驃壯之士,強悍与苦難匯合,流瀉到了石窟的洞壁。當工匠們正在這些洞窟描繪的時候,南方的陶淵明,在破殘的家園里喝著悶酒。陶淵 明喝的不知是什么酒,這里流蕩著的無疑是烈酒,沒有什么芬芳的香味,只是一派力,一股勁,能讓人瘋了一般,拔劍而起。這里有點冷,有點野,甚至有點殘忍。   色流開始暢快柔美了,那一定是到了隋文帝統一中國之后。衣服和圖案都變得華麗,有了香气,有了暖意,有了笑聲。這是自然的,隋煬帝正樂呵呵地坐在御船 中南下,新竣的運河碧波蕩漾,通向揚州名貴的奇花。隋煬帝大凶狠,工匠們不會去追隨他的笑聲,但他們已經變得大气、精細,處處預示著,他們手下將會奔瀉出 一些更惊人的東西;

  7. 色流猛地一下渦漩卷涌,當然是到了唐代。人世間能有的色彩都噴射出來,但又噴得一點儿也不野,舒舒展展地納入細密,流利的線條,幻化為壯麗無比的交響樂 章。這里不再僅僅是初春的气溫,而已是春風浩蕩,万物甦醒,人們的每一縷筋肉都想跳騰。這里連禽鳥都在歌舞,連繁花都裹卷成圖案,為這個天地歡呼。這里的 雕塑都有脈搏和呼吸,挂著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嬌嗔。這里的每一個場面,都非雙眼能夠看盡,而每一個角落,都夠你留連長久。這里沒有重复,真正的歡樂從不重 复。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這里什么也沒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騰。一到別的洞窟還能思忖片刻,而這里,一進入就讓你燥熱,讓你失態,讓你 只想雙足騰空。不管它畫的是什么內容,一看就讓你在心底惊呼,這才是人,這才是生命。人世間最有吸引力的,莫過于一群活得很自在的人發出的生命信號。這种 信號是磁,是蜜,是渦卷方圓的魔井。沒有一個人能夠擺脫這种渦卷,沒有一個人能夠面對著它們而保持平靜。唐代就該這樣,這樣才算唐代。我們的民族,總算擁 有這么一個朝代,總算有過這么一個時刻,駕馭如此瑰麗的色流,而竟能指揮若定。   色流更趨精細,這應是五代。唐代的雄風余威未息,只是由熾熱走向溫煦,由狂放漸趨沉著。頭頂的藍天好像小了一點,野外的清風也不再鼓蕩胸襟;   終于有點灰黯了,舞蹈者仰首看到變化了的天色,舞姿也開始變得拘謹。仍然不乏雅麗,仍然時見妙筆,但歡快的整体气氛,已難于找尋。洞窟外面,辛棄疾、 陸游仍在握劍長歌,美妙的音色已顯得孤單,蘇東坡則以絕世天才,与陶淵明呼應。大宋的國土,被下坡的頹勢,被理學的層云,被重重的僵持,這得有點陰沉。   色流中很難再找到紅色了,那該是到了元代;   這些朦朧的印象,稍一梳理,已頗覺勞累,像是赶了一次長途的旅人。据說,把莫高窟的壁畫連起來、整整長達60華里。我只不信,60華里的路途對我輕而易舉,哪有這般勞累?   夜已深了,莫高窟已經完全沉睡。就像端詳一個壯漢的睡姿一般,看它睡著了,也沒有什么奇特,低低的、靜靜的,荒禿禿的,与別處的小山一樣。   第二天一早,我又一次投入人流,去探尋莫高窟的底蘊,盡管毫無自信。   游客各种各樣。有的排著隊,在靜听講解員講述佛教故事;有的捧著畫具,在洞窟里臨摹;有的不時拿出筆記寫上几句,与身旁的伙伴輕聲討論著學術課題。他們就像焦距不一的鏡頭,對著同一個拍攝對象,選擇著自己所需要的清楚和模糊。

  8. 莫高窟确實有著層次丰富的景深(depthoffield),讓不同的游客攝取。听故事,學藝術,探歷史,尋文化,都未嘗不可。一切偉大的藝術,都不 會只是呈現自己單方面的生命。它們為觀看者存在,它們期待著仰望的人群。一堵壁畫,加上壁畫前的唏噓和歎息,才是這堵壁畫的立体生命。游客們在觀看壁畫, 也在觀看自己。于是,我眼前出現了兩個長廊:藝術的長廊和觀看者的心靈長廊;也出現了兩個景深:歷史的景深和民族心理的景深。   如果僅僅為了听佛教故事,那么它多姿的神貌和色澤就顯得有點浪費。如果僅僅為了學繪畫技法,那么它就吸引不了那么多普通的游客。如果僅僅為了歷史和文化,那么它至多只能成為厚厚著述中的插圖。它似乎還要深得多,复雜得多,也神奇得多。   它是一种聚會,一种感召。它粑人性神化,付諸造型,又用造型引發人性,于是,它成了民族心底一种彩色的夢幻,一种圣洁的沉淀,一种永久的向往。   它是一种狂歡,一种釋放。在它的怀抱里神人交融、時空飛騰,于是,它讓人走進神話,走進寓言,走進宇宙意識的霓虹。在這里,狂歡是天然秩序,釋放是天賦人格,藝術的天國是自由的殿堂。   它是一种儀式,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佛教理義已被美的火焰蒸餾,剩下了儀式應有的玄秘、洁淨和高超。只要是知聞它的人,都會以一生來投奔這种儀式,接受它的洗禮和熏陶。   這個儀式如此宏大,如此廣袤。甚至,沒有沙漠,也沒有莫高窟,沒有敦煌。儀式從沙漠的起點已經開始,在沙窩中一串串深深的腳印間,在一個個夜風中的帳 篷里,在一具具洁白的遺骨中,在長毛飄飄的駱駝背上。流過太多眼淚的眼睛,已被風沙磨鈍,但是不要緊,迎面走來從那里回來的朝拜者,雙眼是如此晶亮。我相 信,一切為宗教而來的人,一定能帶走超越宗教的感受,在一生的潛意識中蘊藏。蘊藏又變作遺傳,下一代的苦旅者又浩浩蕩蕩。為什么甘肅藝術家只是在這里擷取 了一個舞姿,就能引起全國性的狂熱?為什么張大千舉著油燈從這里帶走一些線條,就能風靡世界畫壇?只是儀式,只是人性,只是深層的蘊藏。過多地捉摸他們的 技法沒有多大用處,他們的成功只在于全身心地朝拜過敦煌。蔡元培在本世紀初提出過以美育代宗教,我在這里分明看見,最高的美育也有宗教的風貌。或許,人類 的將來,就是要在這顆星球上建立一种有關美的宗教?

  9. 离開敦煌后,我又到別處旅行。   我到過另一個佛教藝術胜地,那里山清水秀,交通便利。思維机敏的講解員把佛教故事与今天的社會新聞、行為規范聯系起來,講了一門古怪的道德課程。听講 者會心微笑,時露愧色。我還到過一個山水胜處,奇峰競秀,美不胜收。一個導游指著几座略似人体的山峰,講著一個個貞節故事,如畫的山水立時成了一座座道德 造型。听講者滿怀興趣,扑于船頭,細細指認。   我真怕,怕這塊土地到處是善的堆壘,擠走了美的蹤影。   為此,我更加思念莫高窟。   什么時候,哪一位大手筆的藝術家,能告訴我莫高窟的真正奧秘?日本井上靖的《敦煌》顯然不能令人滿意,也許應該有中國的赫爾曼·黑塞,寫一部《納爾齊斯与歌爾德蒙》(NarzissundGoldmund),把宗教藝術的產生,刻划得如此激動人心,富有現代精神。   不管怎么說,這塊土地上應該重新會聚那場人馬喧騰、載歌載舞的游行。   我們,是飛天的后人。

  10. 其他作品-千年一嘆 伏羲睡了 從鬧市一拐,立即進人一條樹陰濃密的小街,才幾十步之遙就安靜得天老地荒,真讓人驚奇。 我去訪問雅典人文學院的比較哲學博士貝尼特(M.Benetatou)女士,一進門就約好,她講希臘語,我 講漢語,由尹亞力先生翻譯,用兩種古老的語言對話,不再動用第三種語言。 她現在主要在研究和講授易經、孔子、老子、莊子,我問她何時何地開始學習中國占代哲學的,她說是 十幾年前,在意大利。學的是東方哲學,從印度起步,落腳於中國,這是多數同行的慣例。 她立足於希臘古典哲學,對中國哲學反而有一種旁觀者的清醒眼光。她認為希臘哲學的研究重心是知識, 中國哲學的研究重心是人生,一開始研習,怎麼也對不上日徑。等時間長了,慢慢發現,先秦智者中, 最符合國際哲學標準的是老子,他有本體論的內核,而其他則比較具體和狹窄。 我感興趣的是,希臘有多少人研究中國哲學,她說極少。我說中國研究希臘哲學的人卻很多,蘇格拉底、 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的學說在知識界是常識。她寶朝體是因為希臘哲學已成為整個西方哲學的基礎,而 中國哲學還是內向的;〕 周易為了看風水,學道家為​​了練氣功。 我說在中國也向來如此。興盛的是術,寂寞的是道,因此就出現了學者的責任。但是弘道的學者也永遠 是少數,歷來正是由少數人維持著上層文明。 她深表贊同,給我遞過來一杯雞尾酒。 她以希臘的立場熱愛中國與中國文化,認為這是“同齡人的愛,再老也理所當然”。 書架上有很大一部分是有關中國的書,英文居多,也有中文。還有一些瓷器,瓶底上都標明是明代或清 代的,但她說一定是假的,只是保存一種與中國有關的紀念。其實,依我的目光,女嶺腸個標明萬曆年 間出品,寫有《岳陽樓記》全文的瓷瓶,倒大半是真品,內此勸她不要隨手送掉。她的書架上還供奉著

  11. 其他作品-千年一嘆 幾片從北京天壇、地壇檢的碎琉璃瓦,侍候得像國寶。 “真是撿的?”我間。 “真是檢的。”她回答得牙良誠懇。 讓我一時難於接受的是,她養著兩隻小龜,一雌一雄,雌的一隻居然取名 “女蝸”,雄的一隻取名“伏羲”。她說自己特.別喜歡它們,因此賜予最 尊貴的名字。她把女蝸小心翼翼地託在手掌上,愛冷萬分地給我看,又認真 地向我道歉:伏羲睡了。 問她女蝸和伏羲是不是一對,她說:它們還小,等長大了由'已們自己決定。 現在讓它們分開住,女蠍住在貯藏室,伏羲則棲身臥室的床底下,男女授受 不親,儒家的規矩。 不管怎麼說,在這巴爾幹半島的南端,在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留下過腳印的地方,每天都會響 起無數次甜蜜呼喚女蝸和伏羲的聲音,雖然在我聽起來實在有點不對勁。

  12. 胡適 因提倡文學革命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曾擔任國立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長、中華民國駐美大使等職 胡適興趣廣泛,著述豐富,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倫理學、紅學等諸多領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1939年還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5]。 胡適深受赫胥黎與杜威的影響,自稱赫胥黎教他怎樣懷疑,杜威先生教他怎樣思想。因此胡適畢生宣揚自由主義,提倡懷疑主義,並以《新青年》月刊為陣地,宣傳民主、科學。畢生倡言「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言必有徵」的治學方法。

  13. 《老鴉》 其他作品-千年一嘆 我大清早起,站在人家屋角上啞啞的啼人家討嫌我,說我不吉利;----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天寒風緊,無枝可棲。我整日裏飛去飛回,整日裏又寒又飢。----我不能帶著鞘兒,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飛;不能叫人家繫在竹竿頭,賺一把小米!

  14. 其他作品-多謝 多謝你能來, 慰我山中寂寞, 伴我看山看月, 過神仙生活。 匆匆離別又經年, 夢裡總相憶。 人道應該忘了, 我如何忘得了?

  15. 其他作品-蘭花草(作詞) 《蘭花草》作詞:胡適 作曲:陳賢德/張弼 主唱:銀霞 我從山中來 帶著蘭花草 種在小園中 希望花開早 一日看三回 看得花時過 蘭花卻依然 苞也無一個 轉眼秋天到 移蘭入暖房 朝朝頻顧惜 夜夜不相忘 期待春花開 能將宿願償 滿庭花簇簇 添得許多香

  16.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zh-tw/Wikipedia:%E9%A6%96%E9%A1%B5 莫高窟內文:http://www.millionbook.net/mj/y/yuqiuyu/whkl/003.htm 千年一嘆:http://book.kanunu.org/book/4355/index.html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