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likes | 138 Views
b. a. b. 島嶼型河川之海陸交互作用 : 潮汐對河口區顆粒態有機碳及無機碳之影響 Tidal Influence on Particulate Organic and Inorganic Carbon in the River Mouth Region of a Small Mountainous River 張嘉文 劉祖乾 洪佳章. FATE-KP 宿命. a. 前言
E N D
b a b 島嶼型河川之海陸交互作用:潮汐對河口區顆粒態有機碳及無機碳之影響Tidal Influence on Particulate Organic and Inorganic Carbon in the River Mouth Region of a Small Mountainous River張嘉文 劉祖乾 洪佳章 FATE-KP 宿命 a 前言 本研究在探討高屏溪河口區及river plume中顆粒態有機碳與無機碳之分佈與特性,並了解懸浮顆粒物質不同粒徑群分布及其葉綠素a濃度,進而了解河口區及river plume之潮汐動力影響。 圖三 沖淡水結構 表1 採樣位置經緯度及時間 圖二 高屏溪沖淡水之水文時序觀測:由溫度、鹽度及密度顯示,連續24 小時內有2 個半日潮趨勢,表層漲退潮依鹽度場來界定,密度場則受鹽度變化影響。沖淡水區域因受河川輸入淡水所影響導致鹽度梯度變化較大,所以鹽度為沖淡水區域之水動力指標。 圖一 (a)研究區域:高屏溪河口、沖淡水及M測站。(b)實驗流程:懸浮顆粒分樣及分析項目。 a b 圖五 (a)表層不同粒徑之TSM於乾濕兩季分佈顯示,乾季總TSM皆大於濕季,(b)而底層之TSM亦是如此。底層總TSM於乾濕兩季皆明顯高於表層,此現象是受底部強勁潮流作用所造成。乾濕季底層POC濃度受高TSM影響,而使底層POC濃度高於表層。兩季節表及底層之各粒徑POC分佈也相同,主要粒徑群為細顆粒,顯示水層中POC主要粒徑群組受季節性變化所影響。兩季節表層總PIC濃度皆高於底層,推測可能是PIC沉降過程中溶解所造成。乾濕兩季表層各粒徑之POC/PIC差異不大但乾季略高於濕季,主要是因為乾季具較高TSM,進而使POC濃度高於濕季,且乾季PIC濃度增加幅度並不大,使得乾季POC/PIC高於濕季。底層乾濕兩季之POC/PIC分佈與表層相似,也是由POC及PIC消長所造成。 圖四 漲退潮期間定點觀測:沖淡水中以細顆粒(粒徑3-10 μm)的懸浮物質分布為主。TSM、POC及Chl-a之時序分佈情況,其濃度分佈於漲潮時下降,退潮時上升,而各粒徑群PIC之時序分佈差異頗大,且相當不一致。 圖六 (a)大潮期間,高屏溪河口底層各粒徑群TSM皆與鹽度呈正相關,顯示海水入侵時,將海源物質帶入河水中。(b)沖淡水區各粒徑群POC與鹽度之關係可看出所有粒徑群POC受潮汐現象所影響,於退潮時藉由河水由河口往外海傳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