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 likes | 617 Views
受眾在哪裡?何謂「台灣文化」? ─ 〈 青年と台灣 〉 為討論 線索. 一、中山侑年表. 1909 年 3 月:出生於台北深坑廳的「蕃地」。 1926 年 8 月:發表目前為止可確認的第一部作品(詩) 〈 別れ 〉 。 1928 年至 1932 年:任職於台北帝國大學職員。 其間刊行 《 水田と自動車 》 《 赤い支那服 》 、 《 水晶宮 》 、 《 蜻蛉玉 》 等多部雜誌。另外, 組織「かまきり座」、「南の小劇場」等劇團。 1932 年 2 月:赴日本寄宿於日本東中野,接觸東京的藝術、文學狀況,
E N D
受眾在哪裡?何謂「台灣文化」?─〈青年と台灣〉為討論線索受眾在哪裡?何謂「台灣文化」?─〈青年と台灣〉為討論線索
一、中山侑年表 • 1909年3月:出生於台北深坑廳的「蕃地」。 • 1926年8月:發表目前為止可確認的第一部作品(詩)〈別れ〉。 • 1928年至1932年:任職於台北帝國大學職員。其間刊行《水田と自動車》 《赤い支那服》、《水晶宮》、《蜻蛉玉》等多部雜誌。另外, 組織「かまきり座」、「南の小劇場」等劇團。 • 1932年2月:赴日本寄宿於日本東中野,接觸東京的藝術、文學狀況, 另一方面在社會事業組織服務, 至1933年秋回台。 • 1934年4月:創刊《モダン台灣》。 7月(?):任職於總督府警務局,擔當《台灣警察時報》 編輯、記 者。 12月:擔任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發行的雜誌〈ネ・ス・パ〉編輯。 • 1936年2月至1937年1月 :在《台灣時報》連載〈青年と台灣〉。
1937年7月(?):轉業於台北放送局。 • 1937年12月:〈文學青年など〉(《台灣日日新報》)。 • 1938年8月:〈文化月評‧《大地》、《映畫‧望春風》〉 (《台灣時報》)。 • 1940年1月:擔任《文藝台灣》編輯委員。 • 1941年5月:與張文環、黃得時等離開《文藝台灣》而創刊 • 《台灣文學》。 • 1941年至1943年:在《台灣文學》發表〈客間〉、〈流れる 雲〉、〈午後の雨〉等戲劇劇本,另一方面,同 時創作多篇呼應國策的「青年劇」劇本(〈ラジ オの家〉、〈軍國爺さん〉、〈峠の一軒屋〉)。 • 1943年1月:受到招集令赴廣東戰線從軍 • 1946年:回日,1959年10月逝世,享年50歲。
中山侑 (1909~1959)
中山侑(右)於新年期間邀請呂赫若(中)到家中作客。中山侑(右)於新年期間邀請呂赫若(中)到家中作客。
中山侑(右)與JFAK(日本放送局)的同事桑田喜好中山侑(右)與JFAK(日本放送局)的同事桑田喜好
二、關於〈青年と台灣〉 • 透過此連載,考察當時日人為主的文藝活動,同時探究中山侑的文化觀 • 作品背景:連載於《台灣時報》1936.2月號~1937.1 月號(共十回) • 概要: 第一回(1936.2)〈藝術運動の再吟味〉 ‧以兩個青年對話的形式,討論由藝術推動的台灣文化運動(文學、美術、音樂、戲劇、電影等)。 ‧分析現狀後,並且談論藝術運動的目的:非是培養兩三個世界級的藝術家,而透過藝術的大眾化運動,企圖大眾精神上的向上,提高作為近代人的教養,並且將台灣在質的方面推進於文化的階段。 第二回~第六回(1936.4~9)〈新劇運動の理想と現實〉 ※戰後王一剛(王詩琅)〈台北日人的新劇運動〉(《台北文物》3卷2期,1954.5)便幾乎是中山此篇的翻譯。
‧有關台北高校、台北高商校內公演的評價及其影響‧有關台北高校、台北高商校內公演的評價及其影響 台北高校第二屆「演劇の夕」成功之因素 1、藝術方面有知識、熱情的教授們。 2、從內地募集而來的學生們。 3、前兩者皆在暑假時回內地,吸收「中央」的文化氣息。 →壽、旭兩小學同學會公演、「かまきり座」。
‧分析「新劇祭」失敗之原因 1、經濟上的失敗:一般人而言,新劇或新劇運動未有任何吸引力。 2、舞臺上的失敗:組織的問題、劇團之間的對立。 →台灣新劇運動將來的困境:劇場與演員的問題
‧討論民烽劇團等台灣人劇團:語言問題等 「語言不單單是字面的意義及聲調的表現而已,語言的深處隱藏的民族性的一切」。 教化優先於國語普及的邏輯,做為工具的語言。
‧如何看待「受眾」? 台灣新劇運動的有利條件:沒有其他娛樂(歌舞伎、較通俗的「新派」等);台灣知識分子的比率 從此可知,中山侑所設定的戲劇觀眾便是居於都市(台北)的知識分子,而且從條件一看來,似乎限定於「內地人」。
第七回~第十回(1936.10~1937.1)〈文學運動の變遷〉爬梳以「內地人」為主的文學活動第七回~第十回(1936.10~1937.1)〈文學運動の變遷〉爬梳以「內地人」為主的文學活動
‧文學、雜誌形式的變遷:短歌、俳句→包括小說、詩等,綜合雜誌的出現。‧文學、雜誌形式的變遷:短歌、俳句→包括小說、詩等,綜合雜誌的出現。 ‧從事文學之態度的變遷:殖民地官吏,文學青年的趣味境界(《人形》、《木瓜》)→與文學同生共死(《亞熱帶》、《炎天》)。 ‧文學思潮、傾向之變遷:短歌、俳句→詩、小說(「台灣詩人組合」、《翔風》、《足跡》)→普羅文學(《無軌道時代》、《台灣文藝》)→通俗性
三、在中山侑在台灣文化活動中的〈青年と台灣〉三、在中山侑在台灣文化活動中的〈青年と台灣〉 ‧「受眾」範疇之變遷 早期具有浪漫色彩的雜誌經營、詩作以及「かまきり座」公演 →赴日,社會事業設施的經驗:開始思考如何吸引受眾? →回台後,刊行《モダン台灣》、肯定張維賢使用台語公演。 縱使如此,中山個人所設定的受眾仍限於以內地人為主,在都市(台北)懂日語的一群人。(出自於〈青年と台灣〉)。電影《望春風》大受歡迎所引起的省思(地方色彩)。 →進入收音機電台,受眾範疇之擴大(全台,不過仍有語言限制)。自己藝術上的理想與工作之間的矛盾。 →戰爭時期,作為教化工具的皇民化、青年劇受到矚目。受眾範圍擴大為全台民眾(包括台、日人、不限語言)。
四、代結語:媒體人身分與藝術工作者、「台灣思維」之間的糾葛四、代結語:媒體人身分與藝術工作者、「台灣思維」之間的糾葛 ‧提升「台灣文化」與呼應國策之間的關係 推動「地方文化」的政策之下,戲劇、文學都可受到當局的支持,這方面中山活動空間更大。然而,他對目的(教化台灣人)至上的文化政策有所質疑。另,對內地「不懂台灣」的劇團的演出有所不滿。
‧戰爭時期青年劇劇本與《台灣文學》發表的小說、劇本之異同‧戰爭時期青年劇劇本與《台灣文學》發表的小說、劇本之異同 明顯呼應國策的青年劇劇本(〈ラジオの家〉、〈軍國爺さん〉、〈峠の一軒屋〉)與在《台灣文學》創刊號卷頭作品〈ある抗議〉,以及三部劇本〈客間〉、〈流れる雲〉、〈午後の雨〉。 1、〈ある抗議〉描述中山本人、張文環以及王井泉等《台灣文學》同人、作品中提及他們討論組織劇團,即厚生演劇研究會。述及台灣人知識分子的「苦悶」。 2、〈客間〉描述一心想要成為「日本國民」的台灣人律師最後發覺其不可能,女兒亦由與內地人婚姻不成而回鄉下老家。 3、〈流れる雲〉描述內地人父子,父親退休後搬往「可以與日本內地連結」的台北,台灣出生的兒子則選擇堅持留在鄉下。
‧中山侑與左翼、《台灣新文學》 如同當時大多數的知識分子一般,受過馬克思主義洗禮。在東京亦有接觸下層階級子弟的實際經驗,反而親身感受兩者之間的距離。 《台灣新文學》僅發表過一篇作品。與楊逵好友入田春彥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