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 likes | 606 Views
概 论. 肛门直肠疾病 —— 包括痔 ﹑ 肛隐窝炎 ﹑ 肛裂 ﹑ 肛痈 ﹑ 肛漏 ﹑ 脱肛 ﹑ 息肉痔、锁肛痔等 古代文献中统称痔疮 ﹑ 痔瘘. 直 肠 肛 管 的 发 生. 胚胎期,人体的原始消化管称原肠 原肠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 直肠来自后肠,属内胚层 肛门来自原肛,属外胚层 胚胎早期(第四至五周),尿囊根部、后肠和尾肠三者汇合成为泄殖腔,其腹侧壁内胚层和外胚层直接相贴,成为泄殖腔膜. 泄殖腔 — 胚胎发育第 7 周被尿直肠膈分隔 尿生殖窦→膀胱、尿道、阴道 直肠 泄殖腔膜 尿生殖膜 肛膜 原始会阴 肛膜周围结节状隆起 — 肛突→原肛
E N D
概 论 • 肛门直肠疾病——包括痔﹑肛隐窝炎﹑肛裂﹑肛痈﹑肛漏﹑脱肛﹑息肉痔、锁肛痔等 • 古代文献中统称痔疮﹑痔瘘
直 肠 肛 管 的 发 生 • 胚胎期,人体的原始消化管称原肠 • 原肠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 • 直肠来自后肠,属内胚层 • 肛门来自原肛,属外胚层 • 胚胎早期(第四至五周),尿囊根部、后肠和尾肠三者汇合成为泄殖腔,其腹侧壁内胚层和外胚层直接相贴,成为泄殖腔膜
泄殖腔—胚胎发育第7周被尿直肠膈分隔 • 尿生殖窦→膀胱、尿道、阴道 • 直肠 • 泄殖腔膜 • 尿生殖膜 肛膜 • 原始会阴 • 肛膜周围结节状隆起—肛突→原肛 • 胚胎发育第8周,肛膜破裂,原肛与直肠相通,原肛的开口即为肛门
解 剖 生 理 概 要 • 肛门直肠 • 消化道末端,是通于体外的出口 • 直肠生发于内胚层,肛管生发于外胚层。齿线为其分界 • 生理功能 排泄粪便、分泌粘液、吸收水分和部分药物
直 肠 • 位置 • 上端 下端 全长约12-14CM • 形态大小 • 直肠乙状部 上部直肠 下部直肠 • 直肠壶腹 • 直肠弯曲 与骶椎腹面的关系密切 • 直肠骶曲 直肠会阴曲 • 肛直角(肛管直肠角) • 与腹膜的关系 • 前面上2/3 两侧上1/3 后壁
直 肠 组 成 • 黏膜层 丰厚 • 黏膜,黏膜固有层,黏膜肌层 • 黏膜下层 疏松 • 直肠上动、静脉 窦状静脉丛 • 肌层 • 与结肠相同-平滑肌层 • 下部肥厚成为肛门内括约肌 • 浆膜层 • 前壁上1/3、两侧壁上2/3有腹膜-浆膜 • 其它部位-结缔组织构成的外膜
直肠瓣 • 直肠黏膜上三个半月形皱襞 • 由黏膜、环肌和纵肌层构成 • 位于距肛6-7、8-9、11-12cm处 • 位置排列为:左-右-左 • Kohlrusch氏瓣-相当于腹膜由直肠前壁返折到膀胱或子宫的水平 • 作用-支持直肠内粪块,防止粪便逆行,并减缓粪便运行至肛门时间
肛 管 • 形态-直肠壶腹下端至肛门之间的狭窄部 • 长约3CM,前壁较后壁稍短 • 管腔呈前后位纵裂状,排便时扩张成管状 • 位置 • 上端 • 下端 • 周围有内﹑外括约肌环绕 • 表层-复层上皮 • 下部-鳞状上皮
肛 管 • 直肠柱(Morgagni柱)肛柱 • 直肠黏膜与肛管皮肤交界处黏膜皱襞 • 纵形皱襞 6—10个 • 肛直线(Herrmann氏线) • 直肠柱上端的连线 • 肛门瓣(anal valves) 直肠柱下端之间半月形黏膜皱襞 6—12个
肛隐窝(Morgagni隐窝)肛窦 • 肛门瓣与直肠柱之间黏膜形成开口向上的袋状间隙 6—8个 • 底部 肛腺导管开口 • 肛乳头(anal papilla) • 直肠柱基底部 • 三角形乳头状突起 2-6个
齿线 (dentate line) 梳状线 • 距肛缘3CM • 齿线以上为黏膜,即单层立方上皮或柱状上皮 • 齿线以下为皮肤,即移行扁平上皮和复层扁平上皮 • 直肠黏膜与肛管皮肤之间的交界线 • 临床上区分内痔与外痔的重要标志
肛 门 括 约 肌 • 外括约肌 —随意肌 受脊髓神经支配 • 皮下部 • 环状肌束 围绕肛管下部 内括约肌外下方 • 括约肌间沟 肛白线 • 浅部 • 起源于尾骨 在内括约肌水平面分为两束,至肛管前合二为一,止于会阴中心键 • 深部 • 环状肌束 浅部的上外侧 • 作用-肛门括约功能或自制力的维持
内括约肌 —不随意肌 • 肥厚的直肠环肌,围绕肛管的上部 • 特性 • 直肠-内括约肌松弛反射 • 在外来刺激作用下或附近随意肌的收缩,能反射性引起其肌张力增强 • 扩肛作用 协助排便作用 • 具有消化道环肌层的固有特性-易痉挛 • 参与随意性抑制作用 • 肛提肌 • 载托盆内脏器、启闭肛门、协助排便 • 分为耻骨直肠肌、耻骨尾骨肌、髂骨尾骨肌
耻骨直肠肌 -排便自制反应感觉中心 • 联合纵肌 • 肛周结缔组织系统的轴心 • 自制作用 支持作用 • 肛管直肠环 -对维持肛门自制起重要作用 • 手术时切断,可引起肛门失禁 • 由外括约肌深﹑浅两部围绕直肠纵肌及肛门内括约肌,并联合肛提肌的耻骨直肠肌,环绕肛管直肠连接处组成的肌环
间 隙 • 骨盆直肠间隙(两个) • 肛提肌以上,腹膜反折以下,直肠的两侧 • 直肠后间隙(一个) • 骶骨前面与直肠后方之间 • 骶神经丛﹑交感神经支及直肠下动脉﹑骶中动脉 • 坐骨直肠间隙(两个) • 肛管两侧,肛提肌下方,坐骨﹑闭孔内肌两侧间隙内—肛门动脉及神经 • “蹄铁形”脓肿 在肛管前方和后方,感染时脓液从一个坐骨直肠窝通至对侧坐骨直肠窝
动 脉 • 直肠上动脉 • 肠系膜下动脉的终末支 • 在直肠上端分两支,沿直肠两侧下行,在齿线上分出小支与直肠下动脉﹑肛门动脉吻合 • 直肠下动脉 • 髂内动脉前干分支 大小与分布不规则 • 肛门动脉 • 阴部内动脉分出 在肛管分为数小支 • 骶中动脉 • 腹主动脉分支 与直肠上﹑下动脉吻合
静 脉 • 直肠上静脉丛 • 齿线以上直肠黏膜下层 • 右前、右后、左侧较为屈曲、丰富,为母痔区 • 形成直肠上静脉,经肠系膜下静脉,入脾静脉、门静脉 • 无瓣膜,穿过肌层时易受压迫,扩张形成内痔
直肠下静脉丛 • 齿线以下,直肠肌层以外,肛管皮肤以下 • 汇集于直肠下静脉﹑肛门静脉,入髂内静脉 ,进下腔静脉 • 侧枝循环通路 • 肛白线附近互相交通,使门静脉系统与体静脉系统相通
淋 巴 • 上组 齿线以上,包括直肠黏膜下层﹑肌层﹑浆膜下以及肠壁外淋巴网 • 向上 直肠后骶骨前淋巴结—乙状结肠系膜根部淋巴结—腹主动脉根部淋巴结 • 向旁 肛提肌上淋巴结—闭孔淋巴结—髂内淋巴结 • 向下 坐骨直肠窝淋巴结—髂内淋巴结 • 下组 外括约肌﹑肛管和肛门周围皮下淋巴网—腹股沟淋巴结—髂外淋巴结 • 经过吻合支相通
神 经 • 直肠 • 植物神经系统(交感、副交感神经) • 齿线以上黏膜痛感迟钝,直肠胀满、按压时不适 • 肛管 • 体神经系统的阴部内神经分支 • 分布至肛提肌﹑外括约肌﹑肛管及肛门周围皮肤 • 感觉异常敏锐—反射性肛提肌、内括约肌痉孪 • 膀胱颈部肌肉受阴部神经支配—小便困难、尿潴留
肛 垫 • 肛垫指齿线上方宽约1.5cm的直肠柱区。呈环状增厚,分为右前﹑右后及左侧三块 • 解剖 • 黏膜上皮 • 动脉,静脉及其动静脉吻合(窦状静脉) • 纤维-肌性组织 • 支持性结缔组织 Park’s韧带 • 稳定性结缔组织 Treitz肌 • 生理 协助括约肌保证肛门正常闭合,维持粪便自制 • 病理 肛垫的病理性肥大----痔
肛管、直肠生理功能 • 贮存粪便 • 排泄粪便 • 粪便节制功能 • 吸收水分和钠﹑钾等 • 吸收部分药物 • 分泌 • 杯状细胞—直肠黏膜内 • 分泌粘液
病 因 病 机 • 风 • 《证治要诀》:“血清而色鲜者,为肠风---” • 风多夹热,热伤肠络,血不循经而下溢 • 风善行而数变 • 便血鲜红 喷射状 多见于内痔实证 • 湿 外湿 内湿 • 《见闻录》:“色如烟尘者,湿也---” • 湿性重着,常先伤于下 • 湿性秽浊,下血如烟尘
湿与热结—内痔 • 湿热蕴阻肛门—肛周脓肿 • 湿热下注大肠—直肠息肉 • 热 • 《丹溪心法》:“痔者,皆因脏腑本虚,外伤风湿,内蕴热毒---” • 热结肠燥,大便秘结日久—痔 • 热盛迫血妄行,或灼伤肠络,血不循经,血下溢—便血 • 热与湿结,蕴阻肛门—肛周脓肿
燥 外燥 内燥 •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肛门围绕,折纹破裂,便结者,火燥也。” • 饮食不节,燥热内结,耗伤津液,无以下润大肠—大便干结 • 素有血虚,血虚津乏,肠道失于濡润-大便干结 • 大便干燥,排便怒挣,使肛门裂伤或擦伤痔核—便血
气虚 • 以脾胃失运,中气不足为主 • 妇人生育过多,小儿久泻久痢,老年气血不足、机能衰退及某些慢性病 • 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无以摄纳—直肠脱垂不收,内痔脱出不纳 • 血虚 • 失血过多或脾虚生血乏源 • 血虚生燥,无以润滑肠道,大便燥结, 损伤肛门—肛裂;擦伤内痔—便血 • 血虚使陈旧性肛裂难愈;肛痈易成肛瘘
辨 证 • 症状 • 便血—内痔﹑肛裂﹑直肠息肉﹑直肠癌的共有症状 • 风热肠燥证;血虚肠燥证 • 肿痛—常见于肛旁脓肿、内痔嵌顿、外痔水肿、血栓外痔等 • 湿热阻滞—实证 • 气血、气阴不足兼湿热下注—虚中挟实证 • 脱垂— Ⅱ、Ⅲ期内痔、息肉痔、直肠脱垂的常见症状 • 气虚血弱、中气下陷—虚证 • 湿热下迫;染毒—实证
流脓—常见于肛痈、肛瘘 • 湿热蕴阻—实证 • 气阴两亏兼湿热下注—虚实挟杂 • 便秘—痔、肛裂、肛痈等病的常见症状 • 燥热内结,热结肠燥—实证 • 血虚肠燥—虚证 • 分泌物—内痔脱出﹑直肠脱垂﹑肛瘘等 • 湿热下注或热毒蕴结—内痔、直肠脱垂嵌顿及实证肛瘘 • 气阴两虚—气虚脱肛、内痔脱垂或虚证肛瘘
部 位 • 膀胱截石位—十二等分标记法 • 内痔 截石位 3,7,11点 • 赘皮外痔 截石位 6,12点 • 环形结缔组织性外痔—多见于经产妇 • 血栓外痔 截石位 3,9点 • 肛裂 截石位 6,12点
肛瘘 • 瘘管外口 截石位3,9点前面 瘘管—直行 • 瘘管外口 截石位3,9点后面 瘘管—弯曲 内口多在6点附近 • 马蹄形肛瘘 内口多在6点附近
检 查 • 注意事项 操作轻柔 姿势正确 • 体位 • 侧卧位 • 膝胸位 • 截石位 • 蹲位 • 倒置位 • 弯腰扶椅位
专科检查 • 肛门视诊 • 肛管直肠指检 • 窥肛器检查 • 乙状结肠镜检查 • 探针检查
染色剂注射 • 实验室检查 • 病理组织切片检查 • 脱落细胞涂片检查 • X线检查 • 胸透﹑平片 • 钡剂灌肠拍片 • 气钡双重造影 • 碘油、15%碘化钠造影
动力学检查 • 肌电图 • 排粪造影检查 • CT检查 • 核磁共振检查 • 超声检查
治 疗 • 内治法 • 清热凉血 凉血地黄汤或槐角丸 • 清热利湿 萆薢渗湿汤或龙胆泻肝汤 • 清热解毒 黄连解毒汤或仙方活命饮 • 清热通腑 大承气汤或脾约麻仁丸 • 活血化瘀 活血散瘀汤 • 补养气血 八珍汤或十全大补汤 • 生津润燥 润肠汤或五仁汤 • 补中升陷 补中益气汤
外治 • 熏洗法 •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收敛止血、袪风除湿、杀虫止痒—五倍子汤或苦参汤 • 敷药法 • 消炎、止痛、生肌、收敛、止血—九华膏、五倍子散、黄连膏、消痔膏 • 清热消肿—金黄膏 • 提脓化腐—九一丹 • 生肌收口—生肌散、白玉膏、玉红膏 • 塞药法—痔疮栓、九华栓、消炎痛栓
手 术 • 痔 • 注射法 • 贯穿结扎术 • 胶圈套扎术 • PPH(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 • 肛裂 扩肛术 切开术 •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切开引流术 • 肛瘘 切开术 挂线术 • 直肠息肉 摘除术
麻 醉 • 局部浸润麻醉 • 腰俞麻醉(骶管阻滞麻醉) • 硬膜外麻醉 • 鞍状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 • 基础麻醉 —小儿 • 静脉麻醉 • 吸入麻醉
预 防 • 保持大便通畅,每天定时排便,临厕不宜久蹲怒责 • 注意饮食卫生,少吃辛辣刺激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以助大便通畅 • 保持肛门清洁,常用温水清洗肛门,勤换内裤,便纸要柔软,防止擦伤 • 加强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全身气血流畅和增加肠道蠕动
积极治疗易引起痔瘘的各种疾病 • 针对高血压、门静脉高压症、糖尿病等全身疾病行内科治疗 • 针对肛门周围的疮、痈、肠道寄生虫病(饶虫﹑滴虫等)症要及时检查与治疗,以防继发肛瘘、肛周湿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