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k likes | 1.44k Views
人水和谐 生态文明 加快推进以生态建设为重点的河道治理. 2013 年 10 月. 一、苏州河道的特征:. 2 、设想目标: 水是苏州的灵魂,河道是水的载体。 苏州要率先实现水利现代化,河道治理工作是关键,必须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镇村布局规划,对农村河网水系进行全面规划整治,合理布局农村河道水系格局,逐步改善河道环境面貌,实现河道 “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的总体目标,既保持 江南水乡优美的田园风光 ,又呈现 发达先进的现代文明 ,充分发挥河道的 航运、泄洪、引水、排涝、灌溉、生态环境、旅游观光 等综合功能。.
E N D
人水和谐 生态文明 加快推进以生态建设为重点的河道治理 2013年10月
2、设想目标: 水是苏州的灵魂,河道是水的载体。 苏州要率先实现水利现代化,河道治理工作是关键,必须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镇村布局规划,对农村河网水系进行全面规划整治,合理布局农村河道水系格局,逐步改善河道环境面貌,实现河道“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总体目标,既保持江南水乡优美的田园风光,又呈现发达先进的现代文明,充分发挥河道的航运、泄洪、引水、排涝、灌溉、生态环境、旅游观光等综合功能。
1、基本情况: 苏州是著名的江南水乡,素有“江南水乡”、“鱼米之乡”的美誉,境内河港交织,水网纵横,湖荡众多,拥有各级河道21454条、计2.12万公里,大小湖泊荡漾323个,水域面积3609.1 km2,占总面积42.52%之多。通过十多年来的努力,我市农村河道疏浚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对农村地区行洪除涝、工农业生产和城乡人民居住、生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江南水乡的特征:小桥流水、粉墙黛瓦、 杨柳依依、河水清清、稻谷飘香。
3、河道问题:1997年时的状况:农村出现了“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脏乱差现象,杂草丛生,蚊蝇乱飞;河道也出现了“河面像被子、河底像盆子、河岸像锯子、河堤像棍子”尴尬局面,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也严重影响了投资环境。3、河道问题:1997年时的状况:农村出现了“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脏乱差现象,杂草丛生,蚊蝇乱飞;河道也出现了“河面像被子、河底像盆子、河岸像锯子、河堤像棍子”尴尬局面,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也严重影响了投资环境。
4、原因分析: (1)、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发生改变: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传统农业的罱河泥积肥的生产方式发生改变,紧接着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劳动积累工、义务“二工”后,加上农村生活垃圾无人问津,农村河道形成了:河道内水花生、水葫芦、水浮莲等水生植物蔓延、泛滥成灾,人们戏称 “河面象被子” 的局面。
(2)、保护意识问题: 由于人们普遍缺乏保护河道的意识,乡镇工业废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生产、生活垃圾随意抛入河道,农村河道成为天然垃圾筒、化粪池、粪坑、臭水沟,各种垃圾、漂浮物到处可见,河道的水质和水环境严重恶化,个别河段的水常年变黑发臭。
5、治理历程: (1)、第一阶段(农村河道疏浚起步): 在1997年3月,苏州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加大河道整治力度,推进农村基本现代化建设进程”议案,决定加大力度实施农村河道整治工作。在深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于1997年底着手编制完成了农村河道疏浚五年规划,经过1998-2002年五年的艰苦努力,完成了后来称之为第一轮河道疏浚整治工作,全市共疏浚各级河道1.56万条,1.47万公里,完成土方1.26亿立米,投资超过6亿元,河道基本疏浚了一遍,初步解决了河道的严重淤积问题,恢复了农村河道自然属性,增强了引排功能。
(2)、第二阶段(农村河道轮浚和长效管理并举):(2)、第二阶段(农村河道轮浚和长效管理并举): 由于“重建轻管”的观念还没有彻底扭转,大量农村河道整治后,疏于日常管理;加上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低水平的开发建设,乱填乱堵河道、随意向河道内倾倒建筑垃圾、排放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现象严重,再次造成河道屡疏屡堵,河道水系被截断,造成河道引排蓄功能被削弱,面广量大的河道水环境面貌每况愈下,加速了水环境状况日趋恶化。
2002年,在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经济社会发展及防洪除涝安全等方面的迫切需要,确立了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和坚持长效管理二手抓的方针,着手开展了河道整治和长效管理同时进行的第二轮河道疏浚整治工作,一方面继续加大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力度,2003-2005年三年中,全市又疏浚各级河道0.81万条,0.52万公里,完成土方0.52亿立米,投资达2.5亿元;另一方面,强化农村河道长效管理工作,依法保护河道。2002年9月11日,苏州市召开农村河道长效管理现场会,着手部署农村河道的长效管理工作,开展以河道保洁为重点的长效管理,巩固好河道疏浚整治成果,维护河道功能和健康生命,维护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改善水环境,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使面广量大的农村河道洁净畅通。
(3)、第三阶段(全面建立农村河道轮浚机制):(3)、第三阶段(全面建立农村河道轮浚机制): 2006年,借助省委发出的“关于动员农村党员集中开展村庄河道疏浚整治的要求”强劲东风,全面确立了以农村河道轮浚和长效管理二个方面都要硬抓的方针,坚持河道综合整治和坚持长效管理全覆盖的第三轮河道疏浚整治工作。通过试点引路,突出河道整治的综合效益,编制了以畅流工程为主的新一轮河道综合整治规划,扎实开展畅流工程建设和加快河道综合整治步伐,加快拆坝建桥,全面清除各类违建围堰、坝等挡水建筑,实现河网水系畅通,达到“通、畅、活、净”的目标。
2006-2010年完成完成投资达11亿元,其中村庄疏浚河道1.17万条、8112万公里、0.85亿立米。结合河道疏浚整治,完成拆坝建桥188处,打通断头河114公里,清理沉废船3101只,建设护岸174公里,复垦土地3101亩,河道绿化1064条、1071公里。 真正做到了疏好一条河道,复垦一块土地,增加一片林地,整治一村环境,盘活一方水系。
(4)、第四阶段(生态河道建设): 全面开展乡镇新农村水系规划工作,为全市生态河道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和创造良好条件, 实现河道“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总体目标,既保持江南水乡优美的田园风光,又呈现发达先进的现代文明,充分发挥河道的航运、泄洪、引水、排涝、灌溉、生态环境等综合功能。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以“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为目标,以解决农村河道功能衰减、水环境恶化等突出问题为重点,开展河道综合整治,通过河道疏浚、岸坡整治、水系沟通、生态修复等措施,集中投入、整乡推进,治理一片、见效一片,着力恢复河道功能,提高行洪排涝能力,改善农村水环境和用水条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美丽河道”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2、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集中整治,坚持人水和谐、综合治理,坚持突出重点、 整体推进,坚持完善机制、建管同步。 ,
(1)、统筹规划、集中整治。综合考虑防洪排涝、灌溉供水、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与当地新农村建设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与流域、区域水利专业规划相衔接,统筹布局,集中组织实施。(1)、统筹规划、集中整治。综合考虑防洪排涝、灌溉供水、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与当地新农村建设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与流域、区域水利专业规划相衔接,统筹布局,集中组织实施。 (2)、人水和谐、综合治理。要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水理念,尽可能保持自然状态下的河流形态,维护河流健康。根据当地人居环境、水系特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农村河道,因地制宜制定生态河道建设整治方案。 (3)、突出重点、整体推进。以县为实施主体,以乡镇为单元,整县整乡镇推进,最大程度地发挥连片效益;重点整治人口聚集的平原、河网地区的农村集镇和村庄河道。 (4)、完善机制、建管同步。推行政府主导、农民参与建设和管理的模式,建立健全管护机制,明确管护责任主体,落实管护经费,制定乡规民约,共同巩固和保持治理成果。
3、河道基本概念: (1)、什么是河道:河道管理条例中规定,河道包括河滩地、湖泊、湖荡、水库、塘坝、蓄水塘、人工水道、行洪区、蓄洪区、滞洪区、山间小溪、沟道等。
(2)农村河塘清淤整治的河塘概念: 而我们今天确定的河道: 主要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服务的河塘; 控制流域面积在50KM2以下的河道,塘坝容积小于10万M3; 建设内容主要清淤、维修、加固、完善配套主要附属设施;不含新建和改扩建工程。
4、相关依据: (1)、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据; (2)、技术标准、规范依据; (3)、相关上位规划依据。
3-1、城镇总体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路网规划、农业产业结构布局规划;3-2、水资源综合规划、防洪除涝规划、水利现代化规划、河网水系规划、农田水利规划、高标准农田规划。
3-3、河网水系规划: 2007年,苏州市下发了《苏州市新农村建设乡镇(片区)水系规划编制大纲 》,通过一年左右时间全面完成了乡镇新农村水系规划工作。 此次水系规划要求:以《苏州市水系总体规划》为框架,在流域和区域相关规划及各市(区)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基础上,结合乡镇镇村布局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统筹河网水系整治、防洪除涝和水环境问题,并通过规划的实施,逐步改变河网水系面貌,恢复、强化和扩展河道的防洪排涝和水环境、水景观等综合功能,实现河道“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总体目标,既保持江南水乡优美的田园风光,又呈现发达先进的现代文明。
3-4、新农村水系规划内容: 主要包括(六大方面): 1、水系布局规划, 2、防洪排涝规划, 3、水环境治理规划, 4、河道景观建设规划, 5、工程设施规划, 6、管理规划等。
5、新农村水系规划的作用: (1)、通过水系布局规划,全面沟通、恢复和部分新开河道,健全河网水系,形成合理有机的整体。 (2)、通过防洪排涝规划,合理利用现有防洪排涝工程,建立和完善乡镇防洪排涝体系,达到防洪排涝安全、水环境改善、水景观建设等方面的要求。
(3)、通过水环境治理规划,提出依法防治水污染的措施,加快污水截流工程和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坚持达标排放制度管理;提出河道引、调水改善水环境等措施。(3)、通过水环境治理规划,提出依法防治水污染的措施,加快污水截流工程和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坚持达标排放制度管理;提出河道引、调水改善水环境等措施。 (4)、通过河道景观建设规划,充分挖掘和展示吴(水)文化的深厚底蕴,确定景观河的位置和轴心及轴线,规划河水面形态、生态景观河岸型式、绿地及景观用地范围,打造开放性和共享性的水域景观。
(5)、通过工程设施规划,提出开挖土方、河道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滨河绿化带面积等工程量和分期实施计划。(为今后一个阶段的实施提供依据。)(5)、通过工程设施规划,提出开挖土方、河道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滨河绿化带面积等工程量和分期实施计划。(为今后一个阶段的实施提供依据。) (6)、通过河道管理规划,提出河道的规划蓝线,明确河道两岸控制和管理范围;合理确定水利工程的管理体系;落实水利工程日常管理经费,运行、维护、养护、岁修经费及工程更新改造费等经费,确保正常使用。
6、整治建设内容: 1、疏浚整治工程、清障工程; 2、水系沟通工程; 3、岸坡整治(生态修复)工程。
7、规划多方有机结合: (1)、与城镇总体规划相结合, (2)、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3)、与农村环境整治相结合, (4)、与土地复耕复垦相结合, (5)、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 (6)、与河网水系相结合等等。
8、初步实现目标 真正做到: 疏好一条河道,复垦一块土地,增加一片林地,整治一村环境,盘活一方水系。 达到“水畅、水活、水清,底净、面洁、岸绿”的要求,管护到位的综合整治。
1、章节编排: (应按照大纲明确的要求进行编制)。
2、要点控制: (1)、前言:叙述建设规划背景、缘由,委托编制情况、工作进展、规划成果等。 (2)、综合说明:按规划大纲目录要求,浓缩成简要本,供领导、专家审查决策。 (3)、基本情况:应当包括自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地势、水文气象、土壤植被、自然灾害)、经济社会(行政区划、人口、经济)。
(4)、河道基本情况:河流水系、河流水环境、面临着的问题及成因分析、实施可行性条件(规划工作、开展情况、初步成效、成功经验)、必要性。(4)、河道基本情况:河流水系、河流水环境、面临着的问题及成因分析、实施可行性条件(规划工作、开展情况、初步成效、成功经验)、必要性。 (5)、指导思想、原则、依据。 (6)、规划范围和实施年限:规划范围内水网密集、人口集中,县乡河道治理要求迫切,在外部引排、污染治理措施落实等方面具有良好基础的同时,在空间分布上能与中小河流治理、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等项目范围毗邻,利于不同治理项目的整合以及整体效益的发挥,符合“治理一片、见效一片”的治理思路。
(7)、目标任务、内容分类:应符合大纲规定要求,凡明确示范引路试点地区,特别情况应详细补充说明理由。(7)、目标任务、内容分类:应符合大纲规定要求,凡明确示范引路试点地区,特别情况应详细补充说明理由。 (8)、项目区规划。总体布局与分布、治理重点、筛选。坚持集中连片,每年安排3-4个乡镇。
(9)、建设标准: A:防洪标准50年一遇,山丘区塘坝工程200年一遇校核; B:除涝标准20年一遇; C:灌溉设计保证率达到85—95%; D:水环境质量,实现河道通畅、水面清洁、岸坡整洁、绿化。按照水功能区划要求做好治理,改善水域功能,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70%以上,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95%,农村达到70%以上。 E:水土流失治理率达85%以上,河道管理范围内绿化、水土保持措施到位,杜绝翻坡耕种、堆放垃圾、违章搭建现象。 F:河道建筑物配套率,中沟级以上建筑物配套率100%,小沟级90%以上,县乡河道疏浚后,应及时更新改造河道建筑物,做到桥、涵、闸、站等全面配套。
G:河道长效管理: 河道长效管理有效管护率达100%,完善河道长效管理机制,完善河道长效保洁队伍建设,健全台帐资料,强化检查考核,巩固管理效果,在组织机构、筹资办法、责任制度等方面完善规定,确保河道长效管理有章可循,规范运作。
(10)、工程措施: 农村河道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量大,需要“岸上与水下”、“工程与生物”、“建设与管理”等措施并行并重,才能取得理想的治理效果。
A、区域骨干河道治理工程: 应列入中小河流治理规划中。
B、河道疏浚、沟通: 通过对数量众多的农村河道实施以疏浚整治、清障、水系沟通等综合整治措施,扩大过水断面,提高水系互通程度,恢复河网框架及水系功能。
C、岸坡整治工程: 实施以生态护岸(坡)为主的岸坡整治工程,稳固岸坡,防止水土流失,减缓河道淤积速率,减轻河道淤积,促进河道、岸坡之间的水体循环,改善项目区水生态环境状况。
D、配套建筑物工程: 结合河道疏浚、沟通、岸坡整治建设,合理安排改造河道上的配套建筑物工程,尽量做到桥、闸、涵、站、护坡、坝、堰、导流、跌水等全面配套,提高河道引排功能及工程调水引流能力。
F、污水收集及处理工程: 大力推进镇村污水处理工程与配套收集管网建设,协同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工程,从源头上减少污水排放,保障农村河道综合整治成效。(这部份内容必须应有措施,事关我们项目建设的成败和效果,但投资不计列在项目内可作整合资金考虑。)
E、生态修复工程: 根据不同地形、水流特征,结合近年来河道生态修复的实践经验,选择适当的水生植物品种,丰富河道整治形式的多样性,美化河道景观,提高河道的自净功能,改善河道水质。(内容应包含农田排水沟道的污染源生态拦截工程 。)
(11)、工程设计和工程量计算: A、淤积测量和断面复核: 工程测量工作是一件比较关健的工作,必须通过“GPS”定位测量工作,每100-200米一个断面进行测量计算。
B、清障工程: 调查清楚阻水构筑物,主要为乱搭乱建的违章建筑物、停泊的船只或沉船、阻水坝头、涵洞、岸坡废弃物以及占用河面围网养殖等等; 关健分清和界定职责,明确那些有地方(村和农民自己)清理,不能包办代替。
C、水系沟通工程: 通过拓宽束水河段,沟通断头浜,建设引排水配套设施建设等。主要有引排渠系拓疏及配套建筑物、堰坝导流工程、控制涵闸工程、断头河浜治理、其它小型建筑物工程等。
D、岸坡整治工程: 生活区河道岸坡: 河道流经居民区的河段大部分为硬质的浆砌石护坡、混凝土护岸或自然土坡。硬质护岸稳定性好、抗冲刷,但对河道生态及景观效果造成负面影响,且由于护岸顶部大大高于常水位,不利于居民的亲水活动。自然土坡河段常被居民用于种植蔬菜、堆放垃圾废物,造成景观破坏的同时也污染了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