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 likes | 661 Views
都市與區域計劃授課大綱 臺灣的新市鎮發展. 陳永森. 臺灣新市鎮建設. 1957 年依照田園城市理念規劃臺灣第一個新市鎮 — 中興新村( 1000 公頃)。 1966—1972 年間規劃內湖住宅新社區( 740 公頃、 19 萬人)、林口新市鎮( 3600 公頃、 45 萬人),當時為失敗案例。.
E N D
臺灣新市鎮建設 • 1957年依照田園城市理念規劃臺灣第一個新市鎮—中興新村(1000公頃)。 • 1966—1972年間規劃內湖住宅新社區(740公頃、19萬人)、林口新市鎮(3600公頃、45萬人),當時為失敗案例。
1976—1980年間,依據六年經建計劃設置六處新市鎮:林口新市鎮(18750公頃、45萬人) 、南崁新市鎮(3260公頃、15萬人) 、台中港新市鎮(17700公頃、50萬人)、大坪頂新市鎮(2249公頃、20萬人)、澄清湖新市鎮(3096公頃、15萬人)
新開發區: • 淡海新市鎮(台北灣建案) • 高雄新市鎮
淡海新市鎮 • 計畫範圍及位置:淡海新市鎮位處台北市中心以北十六公里,南北以台二號省道之二號橋與九號橋為界,西至台灣海峽,東至淡水鎮水源國小,計畫面積1,756公頃。
計畫年期:25年(自民國79年起至103年止)。 • 計畫人口:30萬人。
土地使用分區規劃:有住宅區、中心商業區、海濱商業區、鄰里商業區、產業專用區、政商混合區、行政區、醫療專用區、藝術文化專用區、車站專用區、保存區、海濱遊憩區、河川區、高爾夫球場專用區等。
開發方式:全區分三期發展區開發,採區段徵收方式辦理。 • 第一期發展區:面積857.72公頃,分三區開發,已優先開發第一開發區(綜合示範社區)面積303.53公頃,及第二開發區面積142.49公頃,合計446.02公頃。
其餘地區:除海濱遊憩區外,餘後期地區開發時序奉准調整,將視第一期發展區第一、二開發區實際開發情形及土地標、讓售達成相當程度,或配合產業引進需要與財團法人專責開發機構之設立,賡續辦理開發。
高雄新市鎮 • 計畫範圍及位置: • 高雄新市鎮位處高雄市北側,介於中山高速公路岡山交流道與楠梓交流道之間,跨越高雄縣岡山鎮、橋頭鄉、燕巢鄉及高雄市楠梓區,計畫面積2,175公頃。
計畫年期:自民國81年起至106年止,為期25年。 • 計畫人口:26萬人。
土地使用分區規劃:有住宅區、商業區、住商混合區、產業專用區、零星工業區、行政區、醫療專用區、辦公園區、保存區、經貿園區、環保設施專用區、自然景觀區、車站專用區、工商綜合專用區、河川區等。
開發方式:開發方式:全區除現有都市計畫之住宅區、商業區與原有聚落(既有發展區)418公頃依原計畫發展,及農業區473公頃外,都市發展用地面積計1,284公頃,均採區段徵收方式辦理。
開發進度:開發進度:第一期發展區(即綜合示範社區)面積337.7公頃已開發完成,佔都市發展用地面積之26.3%。第二期及後期發展區將依行政院核定之開發時序視第一期展區土地標、讓售達成程度,陸續辦理開發。開發進度:開發進度:第一期發展區(即綜合示範社區)面積337.7公頃已開發完成,佔都市發展用地面積之26.3%。第二期及後期發展區將依行政院核定之開發時序視第一期展區土地標、讓售達成程度,陸續辦理開發。
雅典憲章 • 緣起:1933年於國際現代建築會議(CIAM)在雅典舉辦第四次會議定出都市計畫憲章,因而逐漸訂出世界性的都市發展現代精神。 • 現代都市應具備之機能:居住、遊憩、工作、交通等四項。
都市更新運動 • 緣起:二次戰後對於都市發展與環境改善多所努力,尤其是解決貧民窟的問題。 • 處理方式:重建、整建、維護。 • 主要成效:實質性成效、經濟性成效、社會性成效、政治性成效。
區域規劃的興起 • 緣起:現代化都市擴張問題浮現。 • 主要理念:應全盤考量整體發展區之各項資源與問題,避免不合理與不經濟之現象出現。
規劃方法引進 • 計量模式:經濟基礎理論、都市模型研究(線性分析、引力模式、數理規劃…等)
生態保育與環境規劃之重視 • Odum教授提出生態經濟概念進行都市環境分析。 • 生態環境逐漸受到破壞。 • 環境整合規劃分析觀念引入。 • 環境影響評估觀點的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