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 likes | 326 Views
2004 高考语文备考讲座. 发散性阅读. 2004 年 5 月 · 北京. 阅读的个性化反映出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层次的多角度的理解,反映在试题中则是试题的发散性,也就是有的题目将尝试不给标准答案,只确定一些原则性的要求。. 发散性试题的命题形式. 1.鉴赏型题目 [例1 • 2001上海卷15] 两个文段中你更喜欢哪一段?请你就最欣赏的一点说说理由。(4分) [评分标准] 理由充分、文字流畅3 — 4分; 理由单薄、文字较通顺2分; 理由勉强、文字欠通顺1分。. 2.例析型题目
E N D
2004 高考语文备考讲座 发散性阅读 2004 年 5 月 · 北京
阅读的个性化反映出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层次的多角度的理解,反映在试题中则是试题的发散性,也就是有的题目将尝试不给标准答案,只确定一些原则性的要求。
发散性试题的命题形式 1.鉴赏型题目 [例1•2001上海卷15]两个文段中你更喜欢哪一段?请你就最欣赏的一点说说理由。(4分) [评分标准] 理由充分、文字流畅3—4分; 理由单薄、文字较通顺2分; 理由勉强、文字欠通顺1分。
2.例析型题目 [例2•2002上海卷9] 现实生活中经常看见‘乐在骑中’、‘默默无蚊’、‘食全食美’等广告语。请你从成语运用的角度,对这种语言现象作具体分析。(4分) [评分标准]成语的乱用或成语的仿用;利或弊;语言表达。
3.读写•描述内容型题目 [例3•2002上海卷(春季)4] 请对附图作一简要描述。要求生动传神,不超过80字。(5分) [评分标准] 老鼠嫁女1分;装束1分;神态与气氛1分;履、轿1分;语言生动、流畅1分。
3.读写•筛选信息型题目 [例3•2003上海卷(春季)15] 根据文意,对阿炳作一简介。(50字左右)(4分) [评分标准] 身份1分;生活年代1分;主要作品1分;作品风格1分。
3.读写•联想感悟型题目 [例3•2003上海16] 本文意蕴丰富,请由“桥”展开联想,谈谈你对‘桥’的感悟。(80字左右)(5分) [评分标准] 联想、感悟、语言。
描写颜色的词语有“粉墨”、“彩色”、“枯黄”、“枯槁”、“死灰”。①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枯叶蝴蝶阖起翅膀时的颜色与张开翅膀时的颜色对比,将“枯槁”与“枯黄”两种颜色对比,鲜明地表现了枯叶蝴蝶伪装的彻底;②运用了类比手法,用“死灰颜色”与“枯槁”类比,从而将“枯槁”颜色化、形象化;③运用了比拟手法,用描写人的容貌的“枯槁”比拟枯叶蝴蝶翅膀的颜色,形象而且具有象征意义。 …… [练习1]枯叶蝴蝶 徐迟 峨眉山下,伏虎寺旁,有一种蝴蝶,比最美丽的蝴蝶可能还要美丽些,是峨嵋山最珍贵的特产之一 当它阖起两只翅膀的时候,像生长在树枝上的一张干枯了的树叶。谁也不去注意它,谁也不会瞧它一眼。 它收敛了它的花纹、图案,隐藏了它的粉墨、彩色,逸出了繁华的花丛,停止了它翱翔的姿态,变成了一张憔悴的,干枯了的,甚至不是枯黄的,如同死灰颜色的枯叶。 …… 第三自然段描写了一系列的颜色,请摘出描写颜色的词语,并说说这种描写有什么特点和好处。
[练习2] 黄河的心曲 刘再复 我流过了远古荒凉的野漠,一直流到今天繁华的大地,我穿过大沉寂与大征战,穿过大黄沙与大峡谷。我是黄土地的主人。 我有自己,有自己的包藏着千里波涛的青春与迟暮,有自己的崎岖坎坷与壮阔,还有自己追求的沧海和向往的前方,大地给我以生存的河床,我给大地以黄金色的乳汁,还有旋转的血。 我不需要,不需要层峦叠嶂的调动,不需要蓝天白云的呼唤,更不需要暴风骤雨的鞭挞,我自己会做蓬勃的奋飞,豪迈的奔涌,我有自己粗糙的歌和粗糙的舞,苏醒的浪群的呐喊。我既是大地的主人与孩子,我就懂得报效大地母亲。只有牛马,才需要鞭子,只有奴仆,才乞求恩赐。 我爱地上的兄弟姐妹,爱一切吐绿与吐红的花卉、草叶、庄稼与森林,他们无言,但我仍献予我的生命之波。然而,没有我的献予,没有我的咆哮的雷声,混浊的叫喊,他们也会默默生长,他们也是大地的主人。我相信他们,胜过相信我自己。 让奔流的自由奔流吧,让生长的自由生长吧!一切大地的主人,都会有壮丽的奋发,就像我的不会疲倦的波涛,永远都会有汹涌与前驱。
将《黄河的心曲》与诗歌《黄河》作比较阅读,回答后面的问题。将《黄河的心曲》与诗歌《黄河》作比较阅读,回答后面的问题。 黄河 非马 把——一个苦难 使它浑浊 两个苦难 使它泛滥 百十个苦难 使它在午夜与黎明间 亿万个苦难 枕面辽阔的版图上 一股脑儿倾入 改道又改道 这古老的河 改道又改道 ⑴这两篇文学作品所描写的黄河有什么不同? ⑵举例说明这两篇文学作品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异同? ⑴《黄河的心曲》中的“黄河”是作者的自况;《黄河》中的“黄河”是黄河的实写。⑵相异点:《黄河的心曲》通篇用象征的写法,“黄河”象征作者自己,“大地”象征祖国,“花卉、草叶、庄稼与森林”象征人民;《黄河》通篇运用联想,将祖国、人民的“苦难”与“黄河”的命运联系起来,揭示出其中的因果关系。相同点:两篇作品都运用了反复、比拟的写法。
[练习3]一朵小花 彭程 普希金写过一首题为《一朵小花》的短诗,十分耐读。面对几片夹在书页中已经枯干的花瓣,诗人浮想联翩:①它是什么时候、被陌生的还是熟悉的手摘下来的?②它被夹在书中,是纪念一次温存的聚会,一场难堪的别离,还是仅仅为了记住森林中一次孤独的漫步?③采摘它的人如今在那里?或许,他或她已经不在人世,就像小花枯萎一样? 我觉得,这首小诗,蕴含着艺术魅力的全部秘密。 …… 第一段中列举出《一朵小花》中诗人的联翩浮想,请你对应模仿文中加有相同序号的句子,写出自己有关“小花”的另外三个浮想。
[练习4]马 蹄 李广田 我不知为什么骑上了一匹黑马,更不知要骑到什么地方,只知道我要登山,我正登山,而山是一直高耸,耸入云际,仿佛永不能达到绝顶。而我的意思又仿佛是要越过绝顶,再达到山的背面,山背面该是有人在那里等待我,我也不知到那人是谁,更不知道那人是什么样子。 我策马,我屏息,我知道我背上插一面大旗,也知道旗上有几个大字,却永不曾明白那几个字是什么意义。我听得我的旗子随着马蹄声霍霍作响。我的马也屏息着,好像深知道它的负载的重量。 夜已深了,我看不见山路,却只见迎面都是高山,山与天连。仰面看天上的星星,乃如镶嵌在山头,并做了山的夜眼。啊,奇迹!我终于发现我意料之外的奇迹了:我的马飞快的在山上升腾,马蹄铁霍霍地击着黑色岩石。随着霍霍的蹄声,乃有无数的金星飞迸。
于是我乃恍然大悟,我知道我这次夜骑的目的了,我是为发现这奇迹而来的,我看见马蹄的火花,我有无上的快乐。我的眼睛里也迸出火花,我的心血急剧的沸腾。然而我却非常镇静,因为夜是暗黑而死寂的,我必须防备着惊醒每一棵草上的露珠,和每一棵树枝上的叶尖,我不愿让任何精灵来窥探我的发现。这时,天上的星星都变得暗淡了,我简直把它们忘记了,我的呼吸只能跟着马蹄的拍节。而我的眼睛中就只看见马蹄铁与黑色岩石所击出的星光——天上的星星都陨落了,我脚下的星星却飞散着。我别无所求,我只是在黑暗中策骑登山,而我的快乐,就只在马蹄下的金火。 我乃有意识的祝祷夜的永恒,并诅咒平原的坦荡,因为我的奇迹是只在黑暗的深山中才会发现,而我的马呢,它会为平原的道路所困死,我的旗帜也将为平原的和风所摧折。 这篇散文在写作上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就这种写法做简要分析。
[练习5]皮实的诗 王蒙 1979年冬,我首次遇到吴祖光兄,还是在法国驻华使馆的一次请宴上。但见他头发虽已花白,仍然神采奕奕,风度翩翩,一脸的喜气;与其说是像劫后余生,不如说是像漫游归来。 自我介绍后,我赞道:“您可真精神!” 祖光答曰:“咱们这样人,皮实!” 地道的北京话。“皮实”的“实”,读轻声。 皮实,善哉斯言也。我的解释便是援引北京旧日卖布头自卖自夸的顺口溜,叫道: 经铺又经盖,经洗又经晒,经拉又经拽,经蹬又经踹,您说皮实不? 后来祖光应我请求给我题写了“皮实”二字,我裱起来,悬挂在寒家的“厅堂”里了。 最近又读到祖光在“五七干校”就读深造期间写的一首打油诗,为之拍案叫绝。诗云: 眼高于顶命如纸,生正逢时以至此;行船偏遇打头风,不到黄河心不死。
今试析之:“眼高于顶”者,有眼光、有志向、有“格”也。实是那段时期“命如纸”的根源。 “生正逢时以至此”,诗眼是“正”字。叫做不偏不倚,您真赶上点儿了。祖光告我原写“生不逢时”,后改“不”为“正”;改得好,着此一字,尽得风流;着此一字,尽得皮实之要领。着此一字,便有几分铜豌豆的英风豪气了。 “行船偏遇打头风”。第三局接得平平。 “不到黄河心不死”突然翻上来了,石破天惊了,诙谐中显示出慷慨悲歌的火热来了。 “行船”句与“不到”句,孤立看来,都是俗滥之句,把这两句这么联起来,便化腐朽为神奇了。命如纸也罢,以至此也罢,打头风也罢,既然生逢其时,便要皮实到底,直到黄河之清,直到中华振兴腾飞之日,壮矣哉!还要继续皮实下去呢! 文章先举出一首“顺口溜”,再谈到一首“打油诗”,最后又说了两句“结尾词”。请就他们在文中的作用和艺术特点,分别做简明分析。
[练习6]雪鲁迅 ……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葫芦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接,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会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炯炯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
下面摘录的是第二、三段中使用的词句,请在理解的基础上,分别各用一句话评析。下面摘录的是第二、三段中使用的词句,请在理解的基础上,分别各用一句话评析。 ①“以自身的滋润相粘接”、“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 ②“通红”、“紫芽姜” ③ “谁 ”、“分不清”、“不知道算什么” ④ “终于” 、 “使他” ①准确的描写与比喻,突出了江南雪的特点。 ②一系列色彩描写,表现雪对孩子的吸引,给予孩子的活力。 ③用不确定的词语,生动地表现出雪给人们带来的生活乐趣。 ④连续使用这些词语,使雪罗汉颇富有传奇情趣。
祝您成功 北京 王大绩 13601255956 Xiaojian_8417@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