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 likes | 995 Views
科室感控小组岗位 培训. 院感部 邓国兰. 内容. 一、院感及传染病法律法规(了解) 二、院感基础知识:(掌握) 手卫生、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消毒隔离、医疗废物处置、职业暴露与防护、多重耐药菌防控 三、传染病报告(掌握). 一、院感及传染病法律法规(了解).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2006.9.1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2.8.1 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2012.8.1 医疗废物管理办法:2003.10.15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2009.12.1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2009.12.1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2009.12.1
E N D
科室感控小组岗位培训 院感部 邓国兰
内容 一、院感及传染病法律法规(了解) 二、院感基础知识:(掌握) 手卫生、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消毒隔离、医疗废物处置、职业暴露与防护、多重耐药菌防控 三、传染病报告(掌握)
一、院感及传染病法律法规(了解)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2006.9.1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2.8.1 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2012.8.1 医疗废物管理办法:2003.10.15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2009.12.1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2009.12.1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2009.12.1 传染病防治法:2004.12.1
手卫生定义 1、手卫生:为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洗手: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 卫生手消毒: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外科手消毒: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使用的手消毒剂可具有持续抗菌活性。
手部皮肤菌群 常驻菌群:有规律的定居于手部皮肤的特定部位,是皮肤上持久的固有寄居菌,不易被机械的摩擦清除,一般情况下不致病。 暂居菌群:寄居在皮肤表层,寄居时间短,常规洗手容易被清除的微生物。直接接触患者或被污染的物体表面时可获得,可随时通过污染的手传播,与医院感染密切相关。
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应遵循的原则: a)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b)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指征: a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b接触患者粘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c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d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 e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f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洗手+卫生手消毒指征: a) 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b) 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洗手方法 湿手 取液 揉搓及其方法: 冲洗 干燥 护肤
第一步: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洗掌心)第一步: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洗掌心)
第二步: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洗手背)第二步: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洗手背)
第五步: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搓擦(洗大拇指)第五步: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搓擦(洗大拇指)
第六步:弯曲各手指关节,在另一手掌旋转搓擦(洗指尖)第六步:弯曲各手指关节,在另一手掌旋转搓擦(洗指尖)
(7)搓洗手腕 交换进行 第七步:搓洗手腕,交换进行(洗手腕)
外科手消毒 应遵循的原则: (1)先洗手,后消毒。 (2)不同患者手术之间、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应重新进行外科洗手与手消。
如何进行外科手消毒? • 方法1——冲洗手消毒方法 • 取适量的手消毒剂涂抹至双手的每个部位、前臂和上臂下1/3,并认真揉搓2min~6min,用流动水冲净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无菌巾彻底擦干。流动水应达到GB 5749的规定。特殊情况水质达不到要求时,手术医师在戴手套前,应用醇类手消毒剂再消毒双手后戴手套。 • 手消毒剂的取液量、揉搓时间及使用方法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
方法2——免冲洗手消毒方法 • 取适量的免冲洗手消毒剂涂抹至双手的每个部位、前臂和上臂下1/3,并认真揉搓直至消毒剂干燥。 • 手消毒剂的取液量、揉搓时间及使用方法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
手卫生消毒效果的监测 • 手卫生合格的判断标准: • 卫生手消毒:≤10cfu/cm2; • 外科手消毒:≤5cfu/cm2 。 重要的知识往往是简单的! 简单的事情做好了就不简单!
相关术语的含义 医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s):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
医院感染的形成 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宿主三个基本条件。
(一)感染源: 指病原微生物自然生存、繁殖及排出的场所或宿主(人或动物),是导致感染的来源。 内源性:病人自身正常菌群 外源性:已感染的病人或病原携带者 动物感染源 医院环境
(二)传播途径: 是指微生物从感染源传到新宿主的途径和方式。 1、接触传播: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 2、空气传播 3、饮水、饮食传播 4、注射、输液、输血传播 5、生物媒介 6、多途径传播
(三)易感宿主: 1、是指对感染性疾病缺乏免疫力而易感染的人。 2、影响宿主易感性的因素:年龄、性别、种 族及遗传;正常的防御机能不健全;疾病 与治疗情况;营养状态;生活型态;精神 面貌;持续压力等。
医院感染的类型 1、内源性感染 又称自身感染,感染源是病人自己。引起这 类感染的微生物来自病人体内或体表的正常 菌群或条件致病菌,这些正常菌群或条件致 病菌通常是不致病的,只有当人的免疫功能 受损、健康状况不佳或抵抗力下降时才会发 生感染。
2、外源性感染 又称交叉感染,病原体来自病人体外,由医 院内病人或医务人员直接或间接传播引起的 感染。 医源性感染 在医疗服务中,由于病原体传播而造成的感 染。
医院感染特点 1、大多数由病人自身正常菌群引起 2、这些菌群往往是耐药性的细菌 3、可发生流行。
医院感染流行、暴发分级 Ⅰ级 1)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2)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3)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流行、暴发分级 Ⅱ级 1)5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2)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3)由于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医院感染流行、暴发分级 Ⅲ级 发生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或5例以上疑似 医院感染暴发;
医院感染报告(重点) 一、散发病例: 1、经治医师发现院内感染病例——24小时内报告科室感控小组负责人——并填写“医院感染报告卡”——报告医院院感部 2、确诊传染病——按《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
二、流行或暴发病例: 各科室(部门)、检验科细菌室发现: 同种同源感染病例2例以上(含2例); 检验科发现不明病原体1例、重要病原体1例或多重耐药菌株1例,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等 立即电话报告院感部。
报告程序 上班时间 本部报:院感部(6030)、医务部(6015) 两院区报:综合办公室(实业街:6004 太升:86740893、86627601)再由综合办公室报院感部和医务部 节假日和下班时间 报告院总值班,再由院总值班通知院感部和医务部主任 三院区总值班电话:本部6060 (61866060、15388100598)、实业街院区(86636871、8606)、太升院区(8662760)
消毒与隔离 一、概念 消毒(disinfection) 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者消除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 灭菌(sterilization) 杀灭或者消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微生物,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孢和真菌孢子。
隔离(isolation) : 将传染病病人、高度易感人群安置在指定的地方,暂时避免和周围人群接触。 分为传染病隔离和保护性隔离两大类。 隔离技术(isolation techniques): 用以控制感染的特别技术和程序,包括保护性衣物、污染物的双层包装、设备的处理等。
医疗用品危险性分类(重点) ①高度危险性物品 凡需穿透皮肤、粘膜而进入无菌组织的器材,如手术器械、心导管注射器、血液和血液制品、脏器移植物等,均需严格灭菌,并首选压力蒸汽灭菌。 ②中度危险性物品 凡接触病人粘膜及有破损的皮肤的器材,如内镜、口腔器材、 压舌板、等。 ③低度危险性物品 不进入人体组织、不接触粘膜,仅直接或间接地和健康无损的皮肤相接触。如口罩、衣被、毛巾、床头柜等。
医疗用品管理要求 医疗机构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与物品,应符合以下要求: a)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腔隙,或接触人体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组织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灭菌(高度危险医疗用品); b) 接触完整皮肤、完整黏膜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消毒(低度、中度危险医疗用品)。
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 或有无菌体液从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 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一旦被 微生物污染,具有极高感染风险,如 手术器械、穿刺针、腹腔镜、活检钳、 心脏导管、植入物等 。 高度危险性物品
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和血流,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和血流,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 中度危险性物品 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与黏膜接触的器材,如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等;病床围栏、床面以及床头柜、被褥;墙面、地面;痰盂(杯)和便器等。 低度危险性物品
无菌技术 一、无菌技术的定义 指在医疗、护理操作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操作技术。
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重点) 1、明确无菌区和非无菌区 无菌区:凡已经过灭菌而未被污染的区域称之。 2、环境准备 环境清洁宽阔,无菌操作前30分钟通风,停止清扫地面,减少走动,以降低室内空气中的尘埃。
3、操作人员准备 戴好帽子、口罩, 修剪指甲, 洗手, 必要时穿无菌衣, 戴无菌手套等。
4、注意取放无菌物品 取放无菌物品时,工作人员要面向无菌区,夹取无菌物品时必须使用无菌持物钳,操作时手臂须保持在腰部水平以上,注意不可接触无菌物品或跨越无菌区;身体应与无菌区保持一定的距离。无菌物品一经取出,即使未使用,也不可放回无菌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