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0

第 9 章 肠道杆菌

第 9 章 肠道杆菌. 学习要求. 1 )掌握: 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及其所致疾病; 志贺菌属 的致病性; 沙门菌属 的致病性与免疫性;肠道杆菌与微生物学分离鉴定 有关的生物学特性 。 2 )熟悉: 肠杆菌科的共同特性 ;埃希菌属、志贺菌属和沙门菌属的 微生物学检查步骤 ; 肥达试验 。 3 )了解大肠埃希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志贺菌和沙门菌的防治原则;沙门菌分类;其他肠道细菌。. 概 述. 肠道杆菌 是一大群寄居在人类和动物肠道内,生物学性状相似的 G - 杆菌。

razi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 9 章 肠道杆菌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9章肠道杆菌

  2. 学习要求 • 1)掌握: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及其所致疾病;志贺菌属的致病性;沙门菌属的致病性与免疫性;肠道杆菌与微生物学分离鉴定有关的生物学特性。 • 2)熟悉:肠杆菌科的共同特性;埃希菌属、志贺菌属和沙门菌属的微生物学检查步骤;肥达试验。 • 3)了解大肠埃希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志贺菌和沙门菌的防治原则;沙门菌分类;其他肠道细菌。

  3. 概 述 肠道杆菌是一大群寄居在人类和动物肠道内,生物学性状相似的G-杆菌。 肠道杆菌种类很多,其中与医学关系密切的有埃希菌属、志贺菌属、沙门菌属、变形杆菌属、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等; 大多数为肠道正常菌群,可成为条件致病菌,引起肠道外感染;少数为致病菌,导致肠道传染病。

  4. 肠道杆菌具有下列共同特性(熟悉) 1、形态结构相似: 中等大小的G-杆菌。无芽胞。多有鞭毛、菌毛,少数有荚膜。

  5. 2、培养要求不高: 兼性厌氧或需O2,营养要求不高,形成灰白色中等大小的菌落。 3、生化反应活跃: 能分解多种糖类和旦白质。乳糖发酵试验在初步鉴别肠道致病菌和非致病菌上有重要意义。

  6. 鞭毛抗原(H) IgG K或Vi抗原侵袭力 菌体抗原(O) LPS的特异性多糖 IgM 4、抗原构造复杂

  7. 5、抵抗力不强:加热60℃30min即可灭活。 6、容易发生变异:在致病力、细菌学诊断以及预防和治疗中有重要意义。

  8. 第一节 埃希菌属 是人类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菌群 以大肠埃希氏菌(E.coli)最为重要 出生后数小时就进入肠道,并终生伴随

  9. 第一节 埃希菌属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大小0.4- 0.7×1-3um。大多有周身鞭毛、有普通菌毛和性菌毛

  10. + (二)培养特性 菌落圆形凸起,呈灰白色,在血平板上有些菌株呈β溶血 大肠杆菌 (三)生化反应 能分解葡萄糖产酸产气(),发酵乳糖 IMViC(+ + --) (+) (—) 乳糖发酵实验

  11. (四)抗原构造 抗原主要有O、H、K三种,是血清学分型的基础。从病人体内新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多有K抗原,根据耐热性不同,K抗原又分A、 L、B三型。按O:K:H排列, 如:O111:K58(B4):H2 O157:H7

  12. 二、致病性(掌握) (一)致病物质 • 粘附素/定植因子:由质粒编码的特殊菌毛有黏附作用;同时具有较强的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 • 肠毒素(2种) • 只有肠产毒型大肠杆菌才产生。由质粒控制。 • 包括不耐热肠毒素(LT)、耐热肠毒素(ST),分别激活小肠上皮细胞膜上的AC和GC,使cAMP和cGMP增加,肠粘膜分泌功能亢进,致霍乱样腹泻。

  13. (二)所致疾病(掌握) 1、条件致病——肠道外化脓性炎症 细菌居住部位改变引起的肠外感染:尿路感染最常见,腹膜炎、败血症、脑膜炎。 2、致病菌株——胃肠炎 某些带有致病基因的血清型,引起肠道感染,表现为急性腹泻,包括产毒性﹑侵袭性 ﹑致病性 ﹑ 出血性 ﹑集聚性大肠杆菌。

  14. 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掌握) 菌株 作用部位 所致疾病 致病机理 ETEC 小肠 旅行者和 婴幼儿腹泻 ST LT EIEC 大肠 较大儿童和成人痢疾样腹泻 侵袭和破坏结肠粘膜 EPEC 小肠 婴儿腹泻 粘附和破坏上皮细胞 EHEC Vero 大肠 出血性结肠炎 毒素(O157:H7) EAEC 小肠 婴儿腹泻 集聚性粘附上皮细胞 阻止液体吸收

  15. 三. 微生物检查(熟悉) 1.临床标本的检查 肠道外感染取---尿﹑血﹑脓﹑脑脊液 肠道内腹泻取----粪便 可疑菌落 涂片染色 : 形、色、排列 ---初诊 生化反应, 血清分型或测定肠毒素----确诊 37 ℃ 18-24h

  16. 2.卫生学指标 在环境和食品卫生学上,常被用作粪便污染的检测指标 大肠菌群指数 每1000ml水中大肠菌群数 每1ml或1g样品中细菌总数 细菌总数 我国饮用水卫生标准: ≤ 3个大肠菌群数/1L饮水 ≤ 100个细菌总数/1ml饮水

  17. 第二节 志贺菌属( Shigella ) 是人类细菌性痢疾最为常见的病原菌 一、生物学性状 形态 无鞭毛、荚膜、无芽胞,有菌毛。 生化反应 SS选择培养基上无色半透明菌落 多数不分解乳糖

  18. 痢疾杆菌 大肠杆菌 痢疾杆菌 大肠杆菌 (+) (-) (+) (-) 动力试验 乳糖发酵实验

  19. 抗原构造 抗原主要有O、K两种,O抗原是分类依据,分群特异性抗原和型特异性抗原,痢疾杆菌分4群39个血清型。 1、A群(痢疾志贺菌):致病力最强。 2、B群(福氏志贺菌):我国最多见,易转慢。 3、C群(鲍氏志贺菌):致病力次于A群。 4、D群(宋内志贺菌):有两个变异相。 Ⅰ相:S型菌落,有致病力。受控于质粒。 Ⅱ相:R型菌落,无致病力。

  20. 粘附在回肠末端和 结肠粘膜上皮细胞、 穿入后繁殖 菌毛 粘膜固有层 形成炎性病灶 细菌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侵袭力:菌毛、细菌的穿透力及扩散力; 内毒素:发热、脓血粘液便,肠痉挛等; 1.致病物质 外毒素:神经毒性、细胞毒性、肠毒性。

  21. 作用于肠壁使其通透性增高而促进内毒素的吸收,使机体发热、神志障碍,中毒性休克;作用于肠壁使其通透性增高而促进内毒素的吸收,使机体发热、神志障碍,中毒性休克; 破坏肠粘膜,引起炎症和溃疡,致脓血粘液便; 内毒素 作用于肠壁植物神经系统,致肠功能紊乱及痉挛,出现腹痛、里急后重。

  22. 神经毒性: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引起麻痹、 死亡; 外毒素 (ST) 细胞毒性:对多种细胞有毒性作用; 肠毒性:作用类似EHEC等产生的肠毒素,使患 者早期出现水样腹泻。

  23. 粪-口 2. 所致疾病:细菌性痢疾 急性菌痢 病人 带菌者 细菌性痢疾 慢性菌痢

  24. 急性菌痢 • 高热,寒战 •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 • 粘液脓血便 • 左下腹压痛,肠鸣音亢进 • 普通型(典型) • 轻型(非典型) • 中毒型 (儿童多见) (1)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 (2)脑型(呼吸衰竭型) (3)混合型 • 毒血症状轻,低热或不发热 • 肠道症状轻,腹泻次数少,无脓血 • 轻度腹痛,无明显里急后重 感染性休克表现 • 严重毒血症状 • 面色苍白,皮肤花斑,四肢厥冷,紫绀 • 血压下降,脉搏细数 • 少尿或无尿

  25. 慢性菌痢(超过2个月) • 原因 治疗不当 耐药,福氏志贺菌感染 免疫力低 基础疾病 • 分型 慢性迁延型 急性发作型 慢性隐匿型

  26. 3.免疫性 感染局限于肠粘膜层,不入血,故免疫主要是消化道粘膜表面的分泌型IgA;维持时间短。

  27. 三、微生物学检查(熟悉) 新鲜脓血便/肛拭 及时送/暂用3%甘油缓冲水保存 分离培养 快速诊断 SS平板(无色透明小菌落) 荧光菌球试验 双糖培养基(生化反应) 协同凝集试验 血清学反应(玻片凝集) 明确诊断

  28. 四、防治原则 现致力于活菌苗的研究。如链霉素依赖株(Sd)。口服后,产生SIgA。同时,血清中的IgM、IgG特异抗体也增多。Sd活疫苗的免疫保护具有特异性。 药物治疗:应注意耐药菌株。

  29. 第三节 沙门菌属 一大群人与动物肠道中的寄生菌 菌群菌型甚多,仅少数对人致病 其中许多为人畜共患病 对人致病的有伤寒沙门氏菌,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等。

  30.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大小0.6- 1×2-3um。周身鞭毛、一般无荚膜,少数有微荚膜。 (二)培养特性 普通琼脂平板形成中等大小、无色半透明的S型菌落。

  31. 大肠杆菌 乙型副伤寒 伤寒杆菌 大肠杆菌 (三)生化反应:常用于细菌种与亚种间的鉴别 (-) (-) (+) (+) 硫化氢试验 乳糖发酵试验

  32. Vi (四)抗原构造 主要有O、H两种抗原,少数菌还有一种表面包膜抗原,因其与细菌毒力有关,而称之为毒力相关抗原(Vi抗原)。

  33. 二、致病性(掌握) 侵袭力:细菌的粘附、穿透力及扩散力; 致病物质 内毒素:发热、白细胞数下降等; 肠毒素:类似ETEC产生的肠毒素。 粘附在小肠粘膜 上皮细胞并穿入 到上皮下层繁殖 粘膜固有层的 吞噬细胞吞噬 细菌

  34. 1.伤寒和副伤寒(肠热症) 伤寒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 胆囊-----肠道-------粪排菌 皮肤----血栓出血--玫瑰疹 肾-----尿 肝脾-----肿大 骨髓------受抑制 小肠上部粘膜 固有层淋巴结 再次进入血液 肠系膜淋巴结 进入血液 第一次菌血症 第二次菌血症

  35. 1至2周 1000个细菌经口入肠 小肠上部,定居 进入肠壁淋巴结;部分被M吞噬,在其内繁殖 部分细菌经淋巴液到达肠系膜淋巴结 ,大量繁殖 ,经胸导管入血 第一次菌血症(发热,不适,全身酸痛) 细菌随血流进入骨髓 肝 脾 肾 胆等器官,被M吞噬,在其内大量增殖 再次入血,第二次菌血症(◆持续高热,肝脾肿大,胸腹部皮肤的玫瑰疹,外周WBC ◆胆囊里的细菌进入肠道,部分随粪排出,部分进入肠壁淋巴组织,Ⅳ型超敏反应:局部坏死 溃疡 肠出血 穿孔 转归: ①细菌被消灭,痊愈 ②恢复期带菌者:病愈后的患者,少数可继续排菌3周~3个月 ③慢性带菌者:无症状,排菌达1年以上 2至3周 3周后

  36. 2、胃肠炎(食物中毒):最常见 大于108 鼠伤寒沙门菌 猪霍乱沙门菌 肠炎沙门菌 食物中毒(发热、恶心、呕吐、 腹痛、水样泻) 3、败血症: 败血症(高热、寒战、厌食、贫血) 希氏沙门菌 鼠伤寒沙门菌 猪霍乱沙门菌 肠炎沙门菌 血 脑膜炎、骨髓炎、胆囊炎、心内膜炎

  37. 4、无症状带菌者 约1-5%伤寒或副伤寒患者,症状消失1年后,粪便仍可排菌,这些菌主要留在胆囊中,有传染性。

  38. 三、免疫性 本菌为胞内寄生菌,故特异性免疫以细胞免疫为主,伤寒或副伤寒后获得牢固免疫性。

  39. 三、微生物学检查 (一)细菌学检查 伤寒和副伤寒食物中毒败血症 第1周取静脉血 可疑食物 血 第1-3周取骨髓液 呕吐物 第2周起取粪、尿 粪 标本 SS平板 双糖发酵等 血清学鉴定 玻片凝集试验 生化反应

  4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 2 3 4 5 6 7 8 血 粪 阳性率(%) 尿 发病后周数 伤寒病人不同病期血、粪、尿中病原菌的检出阳性率

  41. 三、微生物学检查 (二)血清学诊断——肥达试验 1、定义: 用已知的伤寒沙门菌O、H抗原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H抗原与不同稀释度的待检血清作定量凝聚试验,根据抗体的含量和动态变化以辅助临床诊断伤寒病原菌的一种血清学试验。

  42. 抗体的效价 伤寒沙门菌O、H抗原 甲型副伤寒沙门菌H抗原 + 待检血清 (不同稀释度) 定量凝聚试验 肖氏沙门菌H抗原 希氏沙门菌H抗原

  43. 肥达试验的结果判断 • 1.考虑正常人群抗体水平:O ≥1:80,H ≥1:160 • 2.动态观察:恢复期效价增加≥4倍 • 3. O-Ab IgM,出现早,维持时间短 • H-Ab IgG,出现迟,维持时间长,易受非特异性刺激 • 而重现,如预防接种或非特异性回忆反应 • O高 H高 肠热症可能性大 • O低 H低 排除 • O高 H低 早期或有交叉反应的其它沙门菌感染 • O低 H高 预防接种或曾患过伤寒

  44. 4.其他:少数病例,在整个病程中,肥达反应始终正常,原因可能为早期使用大量抗生素治疗/患者免疫功能低下。4.其他:少数病例,在整个病程中,肥达反应始终正常,原因可能为早期使用大量抗生素治疗/患者免疫功能低下。

  45.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 2 3 4 5 6 7 8 特异性凝集素 血 阳性率(%) 粪 尿 发病后周数 伤寒病人不同病期血、粪、尿中病原菌和特异性凝集素的检出阳性率

  46. (三)伤寒带菌者检出 分离出病原菌是最可靠的方法。先测可疑者血清中Vi抗体效价,如≥1:10时,反复分离培养,确定是否为带菌者。

  47. 五、防治原则 减毒口服活菌苗,以Ty21a株较好。Ty21a株系尿苷二磷酸半乳糖-4-差向异构酶缺失株(gal E突变株)。由于酶的缺陷,在半乳糖存在时虽能合成有免疫原性的细胞壁LPS;但同时因半乳糖中间代谢产物的堆积,阻碍代谢过程的完成,致使细菌生长停顿逐趋死亡。

  48. 第四节 其他菌属 (一)克雷伯菌属 克雷伯菌属是一类革兰阴性球杆菌。无芽胞,无鞭毛,有较厚的荚膜,多数有菌毛。常引起肺炎、支气管炎、泌尿道感染及创伤感染,有时可导致严重的败血症、脑膜炎、腹膜炎等。 (二)变形杆菌属 变形杆菌属(Proteus)为多形态的革兰阴性杆菌,可为球状或丝状,无芽胞、无荚膜、有周身鞭毛,运动活泼。有的菌株尚可引起脑膜炎、腹膜炎、败血症、食物中毒等,是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菌之一。

  49. 小 结 1、肠杆菌科细菌的共同生物学特性。 2、大肠埃希菌和五种血清型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致病性。 3、志贺菌的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及微生物检查。 4、沙门菌的致病物质、所致疾病、肥达反应原理、结果判断及其意义。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