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5

智慧品 第 176 课

智慧品 第 176 课.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大恩传承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天边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 深入法无我. 五根识不成立. 身念住. 受念住. 心念住. 法念住. 本课 内容. 意识不成立. 壬一、意识不成立:. 意不住诸根,不住色与中, 不住内或外,余处亦不得。. 这是以观察心的住处,来抉择意识无自性。. ❀心意不住在眼等六根中, ❀不住在色等六境上, ❀也不住在内根与外境之间, ❀心意不在身内,也不在身外, ❀而其他处也找不到。.

raziya
Download Presentation

智慧品 第 176 课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智慧品 第176课

  2.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大恩传承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天边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3. 深入法无我 五根识不成立 身念住 受念住 心念住 法念住 本课 内容 意识不成立

  4. 壬一、意识不成立: 意不住诸根,不住色与中, 不住内或外,余处亦不得。 这是以观察心的住处,来抉择意识无自性。 ❀心意不住在眼等六根中, ❀不住在色等六境上, ❀也不住在内根与外境之间, ❀心意不在身内,也不在身外, ❀而其他处也找不到。

  5. 壬一、意识不成立: 意不住诸根,不住色与中, 不住内或外,余处亦不得。 心不住于眼耳鼻舌身五根上 本质相违 心没有形体、味道、颜色 无碍物 眼耳鼻舌身皆由微尘组成,是一种有形体的色法。 有碍物

  6. 壬一、意识不成立: 意不住诸根,不住色与中, 不住内或外,余处亦不得。 心不住于眼耳鼻舌身五根上 一体or他体 根 心识 眼根就成了眼识 那么 有眼根的尸体也应该能看到东西了

  7. 壬一、意识不成立: 意不住诸根,不住色与中, 不住内或外,余处亦不得。 心不住于眼耳鼻舌身五根上 一体or他体 根 心识 这也不可能 因为离开了眼耳鼻舌等诸根以外,识的本体无法建立

  8. 壬一、意识不成立: 意不住诸根,不住色与中, 不住内或外,余处亦不得。 心不住于外境上 五境完全是由四大微尘所聚合 本质上是矛盾 心没有形体、味道、颜色 而且——(过失1): 假如外境上有心, 那心识就应变成柱瓶等无情法了;

  9. 壬一、意识不成立: 意不住诸根,不住色与中, 不住内或外,余处亦不得。 心不住于外境上 五境完全是由四大微尘所聚合 本质上是矛盾 心没有形体、味道、颜色 而且——(过失2): 心识若存在外境上,应成与身根无关,如此就无法了知诸根觉受了。

  10. 壬一、意识不成立: 意不住诸根,不住色与中, 不住内或外,余处亦不得。 心不住于外境上 有人问:当到花园中见到五颜六色的花朵时,身心好像一下子陶醉其中,又是怎么一回事?是不是心跑到外境上了? No,仅是错觉假相而已

  11. 壬一、意识不成立: 意不住诸根,不住色与中, 不住内或外,余处亦不得。 外境与根中间是否存在心呢? 我前面有一根柱子,我的眼根跟柱子中间有没有心呢? 绝对不可能有。

  12. 壬一、意识不成立: 意不住诸根,不住色与中, 不住内或外,余处亦不得。 外境与根中间是否存在心呢? 因为我前面只是一个空荡荡的虚空,虚空里有一颗心飘来飘去,这样现象谁都不会承认。

  13. 壬一、意识不成立: 意不住诸根,不住色与中, 不住内或外,余处亦不得。 外境与根中间是否存在心呢? 要么心识与根境有联系,兼在二者之上: 绝不可能,前已破斥; 若心识在根境中间 要么无关: 此则无法知身受,及了别色境等。

  14. 壬一、意识不成立: 意不住诸根,不住色与中, 不住内或外,余处亦不得。 心是不是在身体里面呢? 假如心安住在心脏里,那到底住在心脏的上方还是下方? 或者说,有人做了心脏移植手术,换了一颗猪心,他会不会也变成猪呢?

  15. 但这种说法也不合理, 身体对心有一定的反作用, 住在宽敞舒适的房间里,心情会好一点, 而住在阴暗潮湿的房间里,心情就很不舒服, 同样,身体变化时心情也会受到影响,

  16. 但这只是名言中的现象而已, 实有常存的心不可能在身体里面。

  17. 壬一、意识不成立: 意不住诸根,不住色与中, 不住内或外,余处亦不得。 心是不是在身体里面呢? 并且,若心在身内,则不能知外法等。

  18. 壬一、意识不成立: 意不住诸根,不住色与中, 不住内或外,余处亦不得。 身体的外面心也不存在 身体里面没有心,那么身体的外面,比如手、脚、骨头、肌肉等上去寻找,所谓的心也不存在。

  19. 壬一、意识不成立: 意不住诸根,不住色与中, 不住内或外,余处亦不得。 身体的外面心也不存在 既然身体里外都没有心,除此之外的他处,如衣服里、缸子里、钱包里有没有心呢?。 也不可能有

  20. 心于内无有,于外亦无,二者亦无有且不可得。心于内无有,于外亦无,二者亦无有且不可得。 《宝积经》

  21.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金刚经》

  22. 我们有时候生起极大的嗔恨心或贪心,当时好像真有这么一个恶心,我们有时候生起极大的嗔恨心或贪心,当时好像真有这么一个恶心, 但详细去观察它的本体,无论是它的来源、住处、去处,全部都不存在。 无上密法中也经常提到“破除实质心房”,即通过观察心的来龙去脉,认识到心体无实。

  23. 这种方式,其实在显宗也有 比如《楞严经》中,摩登伽女以幻术迷惑阿难,后被文殊菩萨适时搭救。阿难回到佛陀住所,悲痛啼泣,恳请佛陀宣说破妄显真之法。 《楞严经》 《楞严经》

  24. 这种方式,其实在显宗也有 于是佛陀七处征心,问他: ❀心是否在身内? ❀心是否在身外? ❀心是否潜伏根内? ❀心是否在暗内? ❀心是否随所合处? ❀心是否在根境中间? ❀心是否无所著? 《楞严经》 通过佛陀的这种引导,阿难终于了达了心的本体。 《楞严经》

  25. 壬一、意识不成立: 意不住诸根,不住色与中, 不住内或外,余处亦不得。 你们有时间的话,也应该这样观察一下。 ❀利根者依靠上师或者书中的教言,当下便可斩断生生世世轮回的根本, ❀愚者再怎么闻思、再怎么修行,始终也得不到真实的受益。

  26. 壬一、意识不成立: 意不住诸根,不住色与中, 不住内或外,余处亦不得。 六祖在《坛经》中说: 世人愚迷,不见般若。

  27. 壬一、意识不成立: 意不住诸根,不住色与中, 不住内或外,余处亦不得。 在这样的时代中,真正能证悟空性比较困难,然即便如此,我们也一定要明白,佛教中抉择空性的方法,其他任何宗教和世间学问中都没有,佛教对身、心、受等的剖析,任何人也无法反驳。 《楞伽经》中说: 分析无和合,非如外道见。

  28. 有些知识分子可能也感觉得到,自己对很多世间问题,几乎毫不费力就能通达,可是遇到佛教之后,越深入探究越会发现更深的密意。有些知识分子可能也感觉得到,自己对很多世间问题,几乎毫不费力就能通达,可是遇到佛教之后,越深入探究越会发现更深的密意。 很多道友从小学到大学也看过不少书,可是这些理论在佛法面前,尤其是进入因明和中观领域之后,简直显得微不足道,根本没有反驳空性真理的能力。

  29. 有些知识分子平时表现得很傲慢,觉得自己的智慧极其锐利,没有一个穿不破的,然而遇到了中观的盔甲后,要想反驳根本无能为力,只有剩下连声的赞叹。有些知识分子平时表现得很傲慢,觉得自己的智慧极其锐利,没有一个穿不破的,然而遇到了中观的盔甲后,要想反驳根本无能为力,只有剩下连声的赞叹。 所以,一般的凡夫人要推翻佛陀高深莫测的智慧,这是绝对做不到的事情。

  30. 壬一、意识不成立: 非身非异身,非合亦非离, 无少实性故,有情性涅槃。 从心识本身来观察 ❀心既不是身体 ❀也不是异身之外法 ❀非与身相混合 ❀也非离身而存在 因此心识无有丝毫真实自性,诸有情的自性本来即是涅槃。

  31. 壬一、意识不成立: 非身非异身,非合亦非离, 无少实性故,有情性涅槃。 心识不是身体 因为身体是无情法, 如果心识即身,它也变成无情法了, 这一点谁也不敢承认;

  32. 壬一、意识不成立: 非身非异身,非合亦非离, 无少实性故,有情性涅槃。 心识不是身体 而且死人身体尚存,若身心为一,那是不是死尸也有心识呢?

  33. 壬一、意识不成立: 非身非异身,非合亦非离, 无少实性故,有情性涅槃。 心识也不是身外的实有法 现实中稍有心智者都会知道,身心相知相连,除身体诸根外,若心识另外存有别体,则应成与身体诸根无关之法,

  34. 壬一、意识不成立: 非身非异身,非合亦非离, 无少实性故,有情性涅槃。 心识也不是身外的实有法 那么一切有情之身应成无知,如同死尸一样,这种观点谁也不敢承认。

  35. 壬一、意识不成立: 非身非异身,非合亦非离, 无少实性故,有情性涅槃。 心识也不是与身体混为一体 心与身体又不是像牛奶和水一样混在一起,否则在身体上稍微切一块,这块也应该有心识了,

  36. 壬一、意识不成立: 非身非异身,非合亦非离, 无少实性故,有情性涅槃。 心识也不是与身体混为一体 比如你的手指切断了,那个断指也应该有感受,但这是绝对不成立的;

  37. 壬一、意识不成立: 非身非异身,非合亦非离, 无少实性故,有情性涅槃。 心识也不是离开身体单独存在 除此以外,像外道和个别内道所许,离开身体的心识以另一种方式单独存在,这也是不可能的。

  38. 壬一、意识不成立: 非身非异身,非合亦非离, 无少实性故,有情性涅槃。 通过这样的观察,我们应该知道,这颗心只是名言中的假象而已, 无论是贪心、嗔心、痴心,还是信心、大悲心、菩提心,以胜义理论来观察,就像《中观根本慧论》所说,这些统统都不存在。

  39. 心无有色,无有所示,无有阻碍,非为所依。 《宝积经》

  40. 一个人去找心理医生,说他每天下班以后就无所适从,夜晚失眠、焦虑,他担心自己患上了抑郁症。医生告诉他:“本市有个非常出色的喜剧演员,大家都很喜欢他演的喜剧,你可以去看看他的喜剧,如果看了以后还不好,再来找我。”一个人去找心理医生,说他每天下班以后就无所适从,夜晚失眠、焦虑,他担心自己患上了抑郁症。医生告诉他:“本市有个非常出色的喜剧演员,大家都很喜欢他演的喜剧,你可以去看看他的喜剧,如果看了以后还不好,再来找我。” 医生说完这段话,病人很久很久没有抬头,抬起头来已是泪流满面,他说:“我就是那个喜剧演员。”

  41. 他的表演能令无数人开怀,却无法摆脱自己的抑郁。他的表演能令无数人开怀,却无法摆脱自己的抑郁。 在这个世间上,很多人都在为了金钱而奔波、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忙碌,根本不懂得知足少欲,更不要说以无生、无我的般若空性来调整心态,让自己处于无有执著的快乐当中。

  42. 这样的社会中,佛教是真正的甘露妙药,谁享用谁就能获得至高无上的快乐,然可惜的是,明白这一点的人寥若晨星。这样的社会中,佛教是真正的甘露妙药,谁享用谁就能获得至高无上的快乐,然可惜的是,明白这一点的人寥若晨星。

  43. 壬一、意识不成立: 非身非异身,非合亦非离, 无少实性故,有情性涅槃。 心的本体无有任何实质, 因此,一切有情 的自性本来即是涅槃。

  44. 壬一、意识不成立: 非身非异身,非合亦非离, 无少实性故,有情性涅槃。 所谓的涅槃,《现观庄严论释》中说,分为 自性涅槃 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客染,而本性净,具无数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证,其性本寂,故名涅槃。 不住涅槃 有余涅槃 无余涅槃

  45. 壬一、意识不成立: 非身非异身,非合亦非离, 无少实性故,有情性涅槃。 所谓的涅槃,《现观庄严论释》中说,分为 自性涅槃  即诸佛菩萨示现离开人间 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槃。 不住涅槃 有余涅槃 无余涅槃

  46. 壬一、意识不成立: 非身非异身,非合亦非离, 无少实性故,有情性涅槃。 所谓的涅槃,《现观庄严论释》中说,分为 自性涅槃 不住涅槃 有余涅槃 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大小乘各有不同的说法 无余涅槃

  47. 壬一、意识不成立: 非身非异身,非合亦非离, 无少实性故,有情性涅槃。 所谓的涅槃,《现观庄严论释》中说,分为 自性涅槃  谓即真如出烦恼障,虽有微苦所依未灭而障永寂,故名涅槃。 不住涅槃 有余涅槃 无余涅槃

  48. 壬一、意识不成立: 非身非异身,非合亦非离, 无少实性故,有情性涅槃。 所谓的涅槃,《现观庄严论释》中说,分为 自性涅槃   谓即真如,出生死苦,烦恼既尽,余依亦灭,众苦永寂,故名涅槃。 不住涅槃 有余涅槃 无余涅槃

  49. 壬一、意识不成立: 非身非异身,非合亦非离, 无少实性故,有情性涅槃。 总之, 众生如果真正证悟了心的本来面目, 那么他前一刹那是凡夫,后一刹那就是佛陀。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