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0 likes | 966 Views
组织胚胎学课件 五年制本科生专用. 中国医科大学 基础医学院 组胚 — 中文教学组. 组织学与胚胎学 第 21 章 人胚发生和早期发育. 概 述. 人胚发生和早期发育 受精卵 第八周末 ( 胚胎初具人形 ) 包括胚前期和胚期 此时期的胚胎变化很大,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对胎儿的正常发育具有决定性作用。. 一、生殖细胞和受精 1. 生殖细胞 又称 配子 , 包括精子和卵子。 精子为单倍体细胞,核型为 23,X 或 23,Y 。 卵子为女性生殖细胞,核型为 23,X 。. 精子的发生. 卵子的发生. 2. 精子 获能.
E N D
组织胚胎学课件五年制本科生专用 中国医科大学 基础医学院 组胚—中文教学组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21章 人胚发生和早期发育
概 述 • 人胚发生和早期发育 • 受精卵第八周末(胚胎初具人形) • 包括胚前期和胚期 • 此时期的胚胎变化很大,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对胎儿的正常发育具有决定性作用。
一、生殖细胞和受精 • 1. 生殖细胞 • 又称配子,包括精子和卵子。 • 精子为单倍体细胞,核型为23,X或23,Y。 • 卵子为女性生殖细胞,核型为23,X。
2. 精子获能 精子通过子宫和输卵管时, 覆盖在其表面的精浆蛋白被去除,从而获得使卵子受精的能力,称为获能。
3. 受精 • 定义: 成熟获能后的精子与卵子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称为受精。 • 部位: 输卵管壶腹部。 • 成年男性一次射精可射出3亿~5亿个精子,最终只有一个精子能与卵子结合成受精卵。
受精过程三步曲: ① 精子穿过放射冠; ② 精子穿过透明带; ③ 精、卵质膜融合,细胞核融合。
次级卵母细胞完成第二次成熟分裂 雌、雄原核形成 雌、雄原核融合 受精卵形成
顶体反应:精子释放顶体酶熔蚀放射冠和透明带的过程。顶体反应:精子释放顶体酶熔蚀放射冠和透明带的过程。 • 透明带反应:精、卵结合后,透明带的结构发生变化,阻止了其它精子穿越透明带。保证了正常的单精受精。
受精的意义: • 产生新个体,启动细胞分裂 • 恢复细胞二倍体核型,保持了双亲的遗传特点又具有与双亲不完全相同的性状 • 决定了新个体的遗传性别
二、胚泡形成和植入 • (一)卵裂和胚泡形成 • 卵裂:受精卵进行有丝分裂的过程称…。 • 卵裂球: 产生的子细胞,称…。
二细胞期 四细胞期 八细胞期 桑椹胚 早期胚泡 晚期胚泡
桑椹胚:受精后3天,卵裂球形成12~16个C组成的C团,如桑椹,故称~。桑椹胚:受精后3天,卵裂球形成12~16个C组成的C团,如桑椹,故称~。 • 胚泡:桑椹胚C继续分裂,C间出现小的腔隙,逐渐融合为一个大腔,腔内充满液体。此时透明带开始溶解,胚呈现为囊泡状,故称为胚泡。由滋养层和内细胞群构成。
二细胞期 四细胞期 八细胞期 桑椹胚 早期胚泡 晚期胚泡
(二)植入 • 胚泡埋入子宫内膜的过程称植入,又称着床。于受精后5 ~ 6天开始,第11 ~12天完成。 • 通常位于子宫体部和底部。
植入后,子宫内膜出现蜕膜反应。蜕膜分三部分:基蜕膜、包蜕膜和壁蜕膜。植入后,子宫内膜出现蜕膜反应。蜕膜分三部分:基蜕膜、包蜕膜和壁蜕膜。 • 植入异常:前置胎盘和宫外孕。
名词解释 • 何谓受精? 受精的部位? • 何谓植入? 植入的部位?
第7天时植入 细胞滋养层内细胞群 极端滋养层 子宫内膜
第八天两胚层分化 下胚层 上胚层 羊膜腔 合体滋养层
第10天人胚 初级卵黄囊 胚外中胚层 胚盘 羊膜囊
第13天人胚发育 胚外体腔 初级卵黄囊次级卵黄囊 体蒂
三、胚盘的形成 • (一)二胚层胚盘及相关结构的形成 • 二胚层胚盘的形成 • 在第二周胚泡植入的过程中,内细胞群的细胞增殖分化为一圆盘状结构,称为二胚层胚盘 ,由两层细胞构成:上胚层:柱状
细胞和下胚层:立方细胞,二者紧密相贴,中间隔以基膜。细胞和下胚层:立方细胞,二者紧密相贴,中间隔以基膜。 相关结构的形成:羊膜、羊膜腔、羊水,卵黄囊、胚外中胚层、胚外体腔及体蒂等。
(二)三胚层胚盘及相关结构的形成 1.原条形成,胚胎发育至第三周初,二胚层胚盘的尾端中线的上胚层细胞增生,形成一条纵行的细胞索,称原条。原条的前端膨大成结节,称原结。原结的背部凹陷,称原凹。原条的背面中线也出现一条纵沟,称原沟。
第15天胚盘 卵黄囊 脊索前板 羊膜 原条 体蒂
第16天胚盘 脊索原凹原沟
2.胚内中胚层形成 (1)内胚层形成:上胚层细胞增殖并通过原条在上、下胚层之间向周边迁移。从上胚层迁出的部分细胞进入下胚层并逐渐全部置换下胚层细胞,形成一层新的细胞,称内胚层。
(2)胚内中胚层形成:从上胚层迁出的另一部分细胞则形成上、下两胚层之间的第三层细胞,称胚内中胚层,即中胚层。在内胚层和中胚层出现后,上胚层即改称为外胚层。(2)胚内中胚层形成:从上胚层迁出的另一部分细胞则形成上、下两胚层之间的第三层细胞,称胚内中胚层,即中胚层。在内胚层和中胚层出现后,上胚层即改称为外胚层。
(3)三胚层胚盘形成:内、外胚层和中胚层共同构成,此时胚盘呈椭圆形,头端大尾端小。三个胚层均来自上胚层。(3)三胚层胚盘形成:内、外胚层和中胚层共同构成,此时胚盘呈椭圆形,头端大尾端小。三个胚层均来自上胚层。
(3)脊索、口咽膜、泄殖腔膜形成:头突形成:通过原凹向二胚层胚盘头端迁移的上胚层细胞形成头突,以后演化为脊索管,随着细胞的不断增殖和原条的逐渐退缩,脊索管逐渐加长。(3)脊索、口咽膜、泄殖腔膜形成:头突形成:通过原凹向二胚层胚盘头端迁移的上胚层细胞形成头突,以后演化为脊索管,随着细胞的不断增殖和原条的逐渐退缩,脊索管逐渐加长。
神经-肠管形成:受精后第20天左右,脊索管的腹侧壁与其下方的内胚层融合并溶解吸收,于是在未来神经管与未来肠管之间形成了一条连通管,称神经-肠管。其底壁演变成脊索。神经-肠管形成:受精后第20天左右,脊索管的腹侧壁与其下方的内胚层融合并溶解吸收,于是在未来神经管与未来肠管之间形成了一条连通管,称神经-肠管。其底壁演变成脊索。
口咽膜:头突的头侧,内外胚层直接相贴形成的一个椭圆形薄膜,内外胚层之间无中胚层组织。口咽膜:头突的头侧,内外胚层直接相贴形成的一个椭圆形薄膜,内外胚层之间无中胚层组织。 泄殖腔膜:原条尾侧的内外胚层直接相贴成的椭圆形薄膜,称为泄殖腔膜。
外胚层胚内中胚层内胚层 三胚层胚盘横断
第17天胚盘 神经板 原条 泄殖腔膜
口咽膜 神经板 泄殖腔膜 第21天胚盘背面观
四、三胚层的分化 第四到八周,三个胚层逐渐分化为各种器官的原基。 1.外胚层分化:神经板(18 ~19 天) →神经沟→神经褶→神经管(22天左右开始闭合),前、后神经孔,分别于第25和第27天闭合。
第17天胚盘 神经板 原条 泄殖腔膜
神经沟 轴旁中胚层间介中胚层
脊索 神经沟
神经沟 轴旁中胚层间介中胚层
神经沟 神经嵴 脊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