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 likes | 240 Views
第三章 汉语的文化精神. 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则自有灵通之句,参化工之妙。 ——《 薑斋诗话 》. 一、汉字文化 1 、汉字传统 世界上的文字有两种,一种是表音文字,一种是表意文字。 西方各国使用的拼音文字起源于公元前 13 世纪的腓尼基人发明的 22 个字母,后演变为希腊字母,又衍生出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 表意文字在古代有三种:分别是苏美尔人(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中国的汉字。 楔形文字公元前 3500 年,到公元前 4 世纪停止使用,寿命 3100 多年;
E N D
第三章 汉语的文化精神 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则自有灵通之句,参化工之妙。 ——《薑斋诗话》
一、汉字文化 1、汉字传统 世界上的文字有两种,一种是表音文字,一种是表意文字。 西方各国使用的拼音文字起源于公元前13世纪的腓尼基人发明的22个字母,后演变为希腊字母,又衍生出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 表意文字在古代有三种:分别是苏美尔人(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中国的汉字。 楔形文字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4世纪停止使用,寿命3100多年; 埃及的象形文字产生于公元前2100年,到公元前5世纪停止使用,寿命1600多年; 汉字,商代甲骨文算起,它产生于公元前1600年,距今也有3600年的历史,至今天仍在使用。
鸦片战争以后,仁人志士因中国贫穷落后而反思中国文化的缺陷,得出了结论,汉字必须改革,必须走拼音化的道路。鸦片战争以后,仁人志士因中国贫穷落后而反思中国文化的缺陷,得出了结论,汉字必须改革,必须走拼音化的道路。 钱玄同《汉字革命》列举了汉字种种罪恶:难识、难记、难写,妨碍教育的普及,知识的传播,“最糟的便是它和现代世界文化的格不相入”。 鲁迅《关于新文字》:“汉字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自己死。” 汉字有巨大的传统优势,汉字信息丰富,具有形象性,识记容易的特点。当前专家们基本取得共识,汉字拼音化的方向不对。
2、汉字结构: 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这是汉字的基本结构。 汉字是“空间性”的,西方文字是“时间性”的。 汉字可以“声入心通”,还可以“形入心通”。 闻一多说:“我们的汉字是象形的,中国人鉴赏文字作品至少有一半的印象是靠眼睛来传达的”。 语言学界的前辈黎锦熙先生实验:纯粹的拼音文字的阅读速度只有方块汉字的三分之一。汉字听差性弱,视差性强。 鲁迅认为中国汉字具备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3、汉字中的人本主义倾向 在已发现的甲骨文4622个字中,有关动物类的字占17%;有关植物类的字占15%;有关人类自己的字占20%以上。 汉字以象形为基础表示物体,除了有形体之外,汉字表意时都是以人为本的。大小之“大”取人的正立之形;中央之“央”取人立于门枢中央之形;朋友之“友”取两只手形表示互助;企求的“企”,取人踮足渴求的姿态;好坏的“好”取女人抱子之状;妩媚之“媚”取女人眉眼之形;甘美之“甘”取口中食物不舍下咽之形;如此等,都表现出汉字建构中的人本倾向。
姜亮夫说:“整个汉字的精神,是从人(更确切一点说,是人的身体的全部)发出来的,一切物质的存在,是从人的眼所见、耳所闻、手所触、鼻所嗅、舌所尝得出的(而尤以见为重要)。”姜亮夫说:“整个汉字的精神,是从人(更确切一点说,是人的身体的全部)发出来的,一切物质的存在,是从人的眼所见、耳所闻、手所触、鼻所嗅、舌所尝得出的(而尤以见为重要)。” 西方人是一种“外向思维”,他们的口号是“我们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我们要向大自然索取。” 中国人趋向于人与自然的合一。 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 董仲舒特别提出了“天人感应”之说。
“天字的构形,下面是一个正面斜展双臂的人形,上方的“一”,指示人的头顶。《说文解字》解释说“天,颠也,至高无上。”——这个至高无上的不是神,而是人的一部分,头顶。这表明,人已经不再执迷于神灵。“天字的构形,下面是一个正面斜展双臂的人形,上方的“一”,指示人的头顶。《说文解字》解释说“天,颠也,至高无上。”——这个至高无上的不是神,而是人的一部分,头顶。这表明,人已经不再执迷于神灵。 “仁”,仁字是个会意字,“二人”。那么“二人”是什么意思呢?《礼记·中庸》云:“仁者,人也。”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解释,“仁者,人之所以为人之理也。”表明二人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存在,人的至尊至贵,根本原因在于人的道德性。《荀子·大略》“仁,爱也,故亲。”《庄子·在宥》云:“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从而具有了“兼爱”的意识,《周礼·大司徒》云:“仁,爱人以及物。”
希腊语的“月亮”(men)是指月亮度量“时间”的功能意义,而拉丁语的“月亮”(luna)则是指月亮的“亮度”。希腊语的“月亮”(men)是指月亮度量“时间”的功能意义,而拉丁语的“月亮”(luna)则是指月亮的“亮度”。 汉语的“月”则取月亮在常态下的“形状”,更显得直观、形象。而后来中国人又把“月”称作“冰盘”、“玉魄”、“广寒”、“蟾宫”、“嫦娥”、“婵娟”、“桂轮”、“玉兔”就更加“感觉化”,更富于整体象征,也更加模糊朦胧,如梦如幻了。 “意”字从“音”,从“心”,或曰:“根于心而发于言”。即“意”,一种介于心灵与言语之间的心理状态。 “思”字在小篆中写作“ ”,从“心”,“田则为“ ”,天灵盖,大脑也。“思”即由“脑”和“心”而生,多么有趣。
二、汉语语法特性 (一) 结构意向的灵合性 (语序活与不活) 申小龙先生认为:“汉语的组织方式有很强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的根源在于汉语结构的简易性。”汉语的词基本上无专门表示语法意义的附加成分,形态变化很少,语法关系靠词序和虚词来表示。 如:茶壶上的镌刻:“亦可以清心”,构成回文。 “可一日无此君不?”也构成回文。 许多合成词的字序可颠倒而意思不变。 如: 离别——别离,名声——声名,直爽——爽直,整齐——齐整,察觉——觉察。 有的颠倒后分化出另一种词义。 如:来历——历来,人情——情人,实现——现实,恋爱——爱恋。 有些词可以加进字变成词组或成语。 如清楚——一清二楚,不清不楚,颠倒——颠来倒去,颠三倒四,七颠八倒等。
汉语的语序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长幼有序:“祖孙”、“父子”、“母女”、“婆媳”、“兄弟”、“姐妹”等。 上下有序:“天地”、“乾坤”、“首领”、“眉目”、“省市”、“衣裳”等。 尊卑有序:“贵贱”、“尊卑”、“左右”、“君臣”、“师徒”、“将士”等。 多少有序:“岁月”、“巨细”、“多少”、“繁简”、“斤两”、“厚薄”等。 先后有序:“出巡”、“抄送”、“传讯”、“发排”、“冲服”、“攻占”等。 大小有序:“国家”、“城市”、“班组”、“军旅”、“法律”、“乡镇”等。 男女有序:“男女”、“兄嫂”、“父母”、“子女”、“弟妹”、“舅姑”等。 好坏有序:“优劣”、“美丑”、“盈亏”、“忠奸”、“善恶”、“荣辱”等。 远近有序:“古今”、“秦汉”、“唐宋”、“明清”、“宋元”等。 主从有序:“纲目”、“枝叶”、“主从”、“主仆”、“公私”、“朝野”等。
(二)句法耦合的文化模型 中国古代哲学从一开始就把世界看成以阴、阳二气交感运动为始基的对立统一体。《周易》说:“刚柔者,立本者也。” 《礼记·乐记》“地气上隮,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故百物化兴焉”。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刘勰《文心雕龙》:“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 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无独有偶”即是中国古代对立统一思想的具体表现。
别致对联: (1)这一街许多笑话; 我二老从不作声。 ——土地庙联 (2)好大胆敢来见我; 快回头切莫害人。 ——湖北武当山朝山神道治世玄岳坊 (3)睡至二三更时,凡功名都成幻境; 想到一百年后,无少长俱是古人。 ——河北邯郸吕仙祠黄粱梦亭 (4)云中有寺寺下有云自古高即不高不高则高 台上有顶顶侧有台从来是也不是不是亦是 ——云台寺楹联 山门 (5)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岳阳楼联
(三) 固定短语的文化模型 萨丕尔说:“一种文明的文化模型网络正是在表达这种文明的语言中编成了细目”,“连我们的表象的原生物也要依靠于那些叫做词的社会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