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k likes | 3.48k Views
第三编 . 魏晋南北朝文学. 目录. 绪 论.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第二章 两晋诗坛. 第三章 陶渊明.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第五章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第六章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第七章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参考书目. 1 、逯钦立辑: 《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 ,中华书局 1983 年版。 2 、严可均校辑: 《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 ,中华书局 1958 年版。
E N D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目录 绪 论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第二章 两晋诗坛 第三章 陶渊明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第五章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第六章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第七章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参考书目 • 1、逯钦立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 • 2、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 • 3、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版。 • 4、王瑶:《中古文学史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 5、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绪 论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起讫及分期: 东魏→北齐 汉 魏 北方十六国→北魏 末 蜀 西晋 西魏→北周 建 吴 隋 安 南方东晋 →宋→齐→梁→陈 ↓ ↓ (196)………(约400年)……………………(589)
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建安(196)开始,到隋文帝统一中国(589)结束,约400年的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建安(196)开始,到隋文帝统一中国(589)结束,约400年的文学史。 建安文学 正始文学 西晋太康文学 东晋文学 南朝文学 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所处的时代、政治、思想、文化环境:二、魏晋南北朝文学所处的时代、政治、思想、文化环境: • 1、魏晋南北朝四百年间的时代特征是战乱和分裂。乱世文学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典型特征。 • 2、由于政权更迭的频繁,统治集团中争权夺力的斗争也充满着杀气,许多文人被卷入政治斗争而遭到杀戮,形成了文学的悲观与放达的的感情基调。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所处的时代、政治、思想、文化环境:二、魏晋南北朝文学所处的时代、政治、思想、文化环境: • 3、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界的特点是:儒学衰微,玄学兴起,清谈成风,佛道盛行 。 • 玄学对魏晋文人的人生价值观念、思想作风、人生态度、审美意趣理念乃至文学的风格,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形成了所谓的“魏晋风流”。 • 4、门阀制度的形成与寒门之士的抑郁不平及文学家族的大量出现。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概况 • 诗歌 • 建安诗歌→正始诗歌→太康诗歌→永嘉玄言诗→陶渊明田园诗→山水诗→宫体诗→北朝三才和庾信 • 《西洲曲》和《木兰诗》是南北朝乐府歌的代表 • 抒情小赋 、骈文 、小说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征——文学的自觉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征——文学的自觉 鲁迅在他的著名论文《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说: 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文学的自觉”是本时期文学的最主要的特征。贯串整个魏晋南北朝,大约经过三百年才实现。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 • 1、对文学的重视和文学观的发展。 •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 文学作品的收集、整理、编辑和品评 • 文学批评理论的繁荣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 • 2、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而且有了对各种体裁的文体辨析的意识。 • 3、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曹丕《典论·论文》:“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善实,诗赋欲丽”;曹丕《典论·论文》:“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善实,诗赋欲丽”; • 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丽,赋体物而浏亮”; • 萧绎《今楼子·立言》:“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
对文学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在创作实践中的表现对文学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在创作实践中的表现 • 开拓了一些新的题材 • 文学形式的更新演化 • 追求修辞的华美 • 注重文学与哲学的结合
思考题 • 1、试论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 2、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酝酿着新变的文学发展阶段? • 3、课外阅读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李泽厚《美的历程·魏晋风度》。
参考书目 • 1.黄节注《魏武帝魏文帝诗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 2.黄节注《曹子建诗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 • 3.赵幼文注《曹植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 4.俞绍初注《王粲集》,中华书局1980年。 • 5.黄节注《阮步兵咏怀诗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 • 6.戴明扬注《嵇康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
精读作品 • 曹操《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观沧海、龟虽寿) • 曹植《白马篇》、《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 • 阮籍《咏怀诗》(四首)
阅读作品 • 曹丕《燕歌行》 • 王粲《七哀诗》 • 嵇康《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与山巨源绝交书》
建安文学 • 建安,是汉献帝刘协的年号(196~220)。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是“三曹”、“七子”、蔡琰。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人。出身于具有宦官背景的家庭。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人。出身于具有宦官背景的家庭。 •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 曾任济南国相 • 鲁迅:“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个英雄。” • 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
曹操诗歌创作的内容 • 反映汉末动荡的社会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难。《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却东西门行》 • 表现积极进取的精神和统一天下的抱负。《度关山》、《对酒》、《龟虽寿》、《观沧海》 • 游仙诗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评赏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二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大幅度的勾画出战乱时代百姓悲惨的生活画面。明·钟惺评此诗:“汉末实录,真诗史也。”全诗充满着强烈的爱憎感情,言简意赅,悲慨深沉。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 • 全篇由两个相互联系的主题组成:一是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一是渴慕贤才,统一天下。 • 比兴手法 • 八句一个层次,感情迂曲幽深,悲凉慷慨、深沉而雄壮。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 以豪壮的笔调,写苍茫的大海,宏大的气象。 •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 • 借写山水之景寄寓怀抱
将《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与毛泽东《浪淘沙》作对比分析将《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与毛泽东《浪淘沙》作对比分析 • 附:毛泽东《浪淘沙》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之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步出夏门行·神龟虽寿》 神龟虽寿,尤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步出夏门行·神龟虽寿》 • 生命有限,理想壮志无限。应以不懈的努力,获得生命的价值。 • 主观的“养怡”,可以长寿 。 • 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把深刻的人生哲理用具体鲜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
曹操诗歌的艺术特色 • 1、学习乐府民歌,又有创新精神 • 2、感情奔放 • 3、悲凉慷慨 • 4、语言质朴自然 • 5、以四言诗成就为高
前人评曹操诗文 • 钟嵘《诗品》卷下:“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睿不如丕,亦称‘三祖’” • 敖陶孙《诗评》:“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 刘熙载《艺概·诗概》:“曹公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建安诸子未有其匹也。” • 沈德潜《古诗源》:“借古乐写时事,始于曹公。” •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在曹操本身,也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
小结 曹操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乱世英雄,又是建安文学的领袖,影响了一代诗风。曹操继承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表现其政治理想,抒发雄伟抱负。他的诗歌绝少华美辞藻,结构也不很精致,喜欢从大处落笔,语言古朴,气势宏伟,内涵厚重,风格悲凉慷慨,沉郁雄健,显示出鲜明的个性色彩。乐府诗从他开始,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
曹丕是建安文学代表作家之一。曹丕在文学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曹丕是建安文学代表作家之一。曹丕在文学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曹丕在文学上的贡献 • (一)《典论·论文》是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门性的论著。 • 1、对文学价值的重视。 • 2、提出“文以气为主”的观点。 • 3、初步探讨了各种文体的特点:“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善实,诗赋欲丽。”
曹丕在文学上的贡献 • (二)《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文人七言古诗。
曹丕的诗歌 • 宴游诗:《芙蓉池作诗》、《于玄武陂作诗》 • 言志诗:《黎阳作诗》 • 爱情诗 :《于清河县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 、 《燕歌行》
与曹操相比,曹丕诗歌的特点 (1)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2)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 与艺术风格的形成,这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工丽绮练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
刘勰论曹丕才气 • 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儁,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竞于先鸣。而乐府清越,《典论》辩要,迭用短长,亦无懵焉。但俗情抑扬,雷同一響,遂令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 ——《文心雕龙·才略》
曹植(192—232),字子建,才华横益,但恃才傲物,任性而行。建安十六年,封平原侯,十九年徙临淄侯。曹丕称帝后,备受猜忌迫害,饱受萁豆相煎之苦,最终抑郁而死,世称陈思王。 • 建安之杰
陈思王植子建,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严,與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三国志·魏书·陈思王传》)陈思王植子建,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严,與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三国志·魏书·陈思王传》)
谢灵运尝云: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奇才敏捷,安有继之?(李瀚《蒙求集注》)谢灵运尝云: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奇才敏捷,安有继之?(李瀚《蒙求集注》) • 汉、魏以来,二千余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众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清·王士祯《带经堂诗话》)
曹植墓:位于东阿县城西南10公里鱼山西麓,依山而建。 墓室分甬道、前室、后室3部分。
二、曹植的创作。 • 曹植的创作,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 前期诗歌的内容 • 一是反映战争和动乱,如《送应氏》。 • 二是抒发理想和抱负,呈现出一种豪迈气概,洋溢着乐观和浪漫的情调,富于进取精神和自负自信的少年意气。如《白马篇》
曹植后期因受到曹丕的压制、猜忌甚至迫害,心情忧愤悲伤,作品的内容和风格发生显著变化,早期的那种豪迈气概和开朗的情调消失了。在他后期的诗文中,主要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充满着受压迫的苦闷与悲哀。曹植后期因受到曹丕的压制、猜忌甚至迫害,心情忧愤悲伤,作品的内容和风格发生显著变化,早期的那种豪迈气概和开朗的情调消失了。在他后期的诗文中,主要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充满着受压迫的苦闷与悲哀。 • 后期诗歌内容可分为4类:
后期诗歌内容可分为4类: • 一是抒写自己与朋友惨遭迫害的愤懑的诗篇,如《野田黄雀行》、《赠白马彪》等; • 二是以思妇、弃妇寄托身世,表白心迹的诗篇,如《美女篇》、《七哀诗》等; • 三是述志诗,如《杂诗》(“仆夫早严驾”); • 四是游仙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