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 likes | 446 Views
教 育 管 理 学. 吴志宏主编: 《 新编教育管理学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二版 2008 年 吴志宏主编: 《 教育管理学 》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年 吴志宏著: 《 教育行政学 》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年 萧宗六著: 《 学校管理学 》 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三版 2008 年 黄葳著: 《 教育管理学 》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年 陈永明著: 《 教育行政新论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E N D
吴志宏主编:《新编教育管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二版 2008年 • 吴志宏主编:《教育管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年 • 吴志宏著:《教育行政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 • 萧宗六著:《学校管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三版 2008年 • 黄葳著:《教育管理学》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 • 陈永明著:《教育行政新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第七章 课程和课程管理 • 学习目的和要求 • 1、分析课程的含义; • 2、阐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 3、了解课程管理体制有哪几种模式; • 4、分析我国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及其走向; • 5、阐述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背景及内容和意义; • 6、说明学校的课程管理包括哪些工作,分别有什么样的要求; • 7、分析教师应如何进行课程的管理,如何提升课程管理的能力。
一、什么是课程 • 课程就是教学科目 • 课程就是预期的教学目标或教学计划 • 课程就是教学活动 • 课程就是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 • 二、中小学课程结构 • 课程结构是指把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分成各部分,在不同的学习时间安排不同的课程类型,由此形成一个课程类型的组织体系。
1992年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 • 1996年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 • 这些文件规定,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主要包括学科、活动两部分,由国家统一安排。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委员会、教育厅(局)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和需要,可以制定一些地方课程。
不足: • 一是过于强调学科本位,义务教育阶段学科课程占总课时的79%左右,高中阶段占90%左右。这样的课程过度重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 • 二是科目过多,缺乏整合,容易造成知识割裂和重复教学,增加学生课业负担,不利于跨学科的知识学习。
2001年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 指导思想: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 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 课程结构的改革表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 (1)建立由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构成的新课程结构。
(2)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更好地结合。 • (3)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联系,超越教育工具化的倾向,有机整合普通高中教育为升学和就业作准备的双重功能。 • 三、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 1、重申人的全面发展 • 这里的全面发展主要指的是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传统的课程忽视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整体性,一味追求学术化、专门化,依照学科体系给学生呈现抽象的知识符号,忽视了儿童的生活世界和精神内涵;
同时,机械灌输式的传授方式完全遵循课程和教学大纲,压抑了学生主动的理解和创造,导致教育培养出来的人个性缺失,人格不健全,成为人文精神极度匮乏的“不完整的人‘。同时,机械灌输式的传授方式完全遵循课程和教学大纲,压抑了学生主动的理解和创造,导致教育培养出来的人个性缺失,人格不健全,成为人文精神极度匮乏的“不完整的人‘。 • 新课程改革明确地把改变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弊端,统整学生的知识学习与精神建构作为具体目标之一,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统一囊括在国家的课程标准之中,以期消除知识学习与精神建构之间的鸿沟,实现受教育者的完整全面发展。
2、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 • 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表现在将课程改革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之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在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之间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从日常生活中选取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其学以致用、解决现实问题的精神。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还表现在新课程改革对于综合课程的倡导和推进。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历史与社会等综合性学科的设置,旨在恢复儿童生活的完整性,克服分科课程支解人类生活的缺憾,实现学科知识与生活世界的整合,保证学生的均衡和谐发展。
不断质疑、不断探索、不断提出个人见解的过程。它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的新课程的理念中,学习不是被动的3、强调自主建构式学习不断质疑、不断探索、不断提出个人见解的过程。它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的新课程的理念中,学习不是被动的3、强调自主建构式学习 • 在,而是主动参与到知识创造的过程中,是聆听和接受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最终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
四、课程管理体制的模式比较 • 课程管理体制指的是国家课程管理机构的设置、隶属关系及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领导管理制度。一个国家的课程管理体制是其教育行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由教育行政体制所决定。
1、中央集权型的课程管理体制 • (1)建立了全国统一的课程管理机构或专门的工作委员会; • (2)制定颁布全国统一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 • (3)统一编写,审定教科书; • (4)依据统一标准进行课程评价; • 2、地方分权型的课程管理体制
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都由地方或学校自行决定,教科书则是由学术机构、大学或民间的课程组织编写,再由地方或学校选择使用,考试也是由地方或学校自行组织。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都由地方或学校自行决定,教科书则是由学术机构、大学或民间的课程组织编写,再由地方或学校选择使用,考试也是由地方或学校自行组织。 • 课程改革趋势:正在朝均权化的方向发展,中央和地方的课程管理权限逐步趋于合理分配。 • 五、我国课程管理权力的分配及其发展 • 1、高度中央集权
2、强调地方的作用 • 3、加强统一领导和管理 • 4、权力下移,地方负责 • 5、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 • 六、为什么要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于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各自职责作出了明确的界定:
教育部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制定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积极实行新的课程评价制度。教育部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制定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积极实行新的课程评价制度。 •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规划地方课程,报教育部备案并组织实施。经教育部批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单独制定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使用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
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 从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主体各自职责的划分可以看出,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将中央集权
的课程管理体制和地方分权的课程管理体制有机融合在一起,既有教育部从总体上的指导性要求,地方和学校又有各自的权限;既有全国必须实施的国家课程,又有地方和学校根据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决定的地方和学校课程。这样,既有统一的标准和课程用以保证全国教育质量的统一性,又给予地方和学校应有的灵活性,体现地方和学校的特色,从而实现了课程的弹性发展和教育的多样化发展,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的课程管理体制和地方分权的课程管理体制有机融合在一起,既有教育部从总体上的指导性要求,地方和学校又有各自的权限;既有全国必须实施的国家课程,又有地方和学校根据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决定的地方和学校课程。这样,既有统一的标准和课程用以保证全国教育质量的统一性,又给予地方和学校应有的灵活性,体现地方和学校的特色,从而实现了课程的弹性发展和教育的多样化发展,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
七、学校的课程管理 • 学校的课程管理指的是以学校为主体,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的政策规定,结合各校的实际情况,为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进行的课程设计、开发、实施与评价等活动。 • 1、有效实施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 • 2、合理开发校本课程 • 3、协调处理三类课程之间的关系 • 八、教师的课程管理 • 1、教师作为课程的开发者 • 2、教师作为课程的反思性解读者 • 3、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主动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