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 likes | 872 Views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 教學助理簡介會 通識教育科的課程理念和重點. 2011 年 10 月 07 日. 課程目標. 了解新高中通識教育科的課程理念和內容; 了解通識教育科公開評核和獨立專題探究 之要求 ; 了解選擇和調適教學資源的原則; 認識「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平台」。. 2. 一切從 《 課程文件 》 開始 …. 1.4 課程宗旨. (a) 加深 對自身、社會、國家、人文世界和物質環境的 理解 ; (c) 成為獨立思考者,能夠適應個人和社會環境的不斷轉變情況而 建構知識 ;
E N D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教學助理簡介會通識教育科的課程理念和重點新高中通識教育科教學助理簡介會通識教育科的課程理念和重點 2011年10月07日
課程目標 • 了解新高中通識教育科的課程理念和內容; • 了解通識教育科公開評核和獨立專題探究 之要求; • 了解選擇和調適教學資源的原則; • 認識「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平台」。 2
1.4 課程宗旨 (a) 加深對自身、社會、國家、人文世界和物質環境的理解; (c) 成為獨立思考者,能夠適應個人和社會環境的不斷轉變情況而建構知識; (b) 對不同情境中(例如文化、社會、經濟、政治及科技)經常出現的當代議題作多角度思考; (d) 培養與終身學習有關的能力,包括批判性思考能力、創造力、解決問題能力、溝通能力和運用資訊科技能力; (e) 在多元社會中欣賞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觀點,並學習處理相互衝突的價值觀; (f) 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使他們成為對社會、國家和世界有認識和負責任的公民。 知識/ 觸覺 視野 能力 價值觀 態度
預期學習成果(學生須表現之能力 )(第1至6項) • 展示對重要意念、概念和辭彙有良好的理解,使能對問題提出具識見的回應; • 2.從當代的議題中辨識一些概念和/或應用某些概念來分析當代的議題,並能恰當地引用例子/提出證據來支持其論據; • 3.了解某些主題/概念與個別領域,如自身、社會、國家、人類世界及環境等的關係,或該些主題/概念怎樣可以同時展現在不同領域之中; • 4.為分析議題時所持的價值觀提出理據; • 5.識別當代議題中不同觀點背後的價值觀,並分辨事實、意見和價值判斷; • 6.從個人經歷、社會、環境和科技的接觸,提出深入論證; • 7.從有關爭議性議題的資料中,識別矛盾和吊詭之處,並帶出所涉及的道德和社會含義,並從不同角度分析議題,以達到結論; • 8.能提出合理的建議和適切的解決辦法;
IES 預期學習成果(學生須表現之能力 )(第7至12項) 9.持開放和容忍的態度看不同的觀點,特別是非主流而有理據支持的觀點; 10.作出回應以展示對考試題目要求的恰當了解; 11.清楚和準確地以簡明、合乎邏輯和具系統的手法表達; 12.有效地利用數據來作描述、解釋和推論; 13.基於有力理據而作出判斷; 14.在探究學習過程的不同階段中,在時間、資源 和實踐探究目標方面能發揮自我管理和反思的能力; 15.搜集、處理、分析數據和作出結論, 以促進達到探究的目標 ; 16.展示對不同文化及普世性價值的理解、認識和體會; 17.在處理不同議題時展示能設身處地、了解他人立場的態度 。 校本情況 (課程文件頁4,5,97,98,103)
如何處理三個學習範圍間之聯繫? 公共衛生 能源科技與環境 中國 香港 全球化 個人
今日香港 現代中國 全球化 自我與個人成長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公共衛生 能源科技與環境 獨立專題探究 科學、科技與環境 社會與文化
通識教育科 A B C 中國 語文 X1 英國 語文 X2 聯繫 通識教育科的議題 貫通 其他學 習經歷 X3 數學 • 時事的觸覺(Awareness) • 知識基礎 與看事物的角度(Broadening) • 批判性思考能力(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聯繫各科的知識 《課程指引》p.2
學生應已/須具備的相關學習經歷 建基於基礎教育的相關學習經歷
基礎教育的相關學習經歷 來自學生基礎教育階段在八個學習領域的均衡學習經歷。 學校應檢視本身的初中課程,以確保學生在不同學科能獲得堅實的基礎知識,並在共通能力、價值觀和態度方面均有良好的發展。 學校宜推行四個關鍵項目,藉以培養學生的共通能力。
主題 對學生和社會皆重要的議題 適合高中階段探究 通識教育科之課程架構
主要探討問題及探討問題 探索途徑和方向 應有的寬度與深度 學與教的範圍 處理次序:按教學情境靈活調配 須轉化為議題探究 通識教育科之課程架構
價值觀和態度 辨析學生自己及各持份者觀點背後所持的價值觀和態度 發現共通點和衝突點 探究過程中體現的價值觀和態度 有助學生選擇和評鑑 非直接傳授 通識教育科之課程架構
說明 處理探討問題時可考慮的角度及思考方向 不是逐一教授的課題 並非必需教授的內容 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更新和修訂 通識教育科之課程架構
解讀課程的要訣 Read between the lines Think outside the box 仔細閱讀,探尋文本大義 跳出框框,引入校本思維
自尊與自我概念-青少年期、成長挑戰、影響因素(個人特質、朋輩影響、社經背景、父母管教模式、行為、期望)、局限與潛能自尊與自我概念-青少年期、成長挑戰、影響因素(個人特質、朋輩影響、社經背景、父母管教模式、行為、期望)、局限與潛能
議題探究 1.3 科目性質 (《課程指引》p.3) 通識教育科採用議題探究的學與教方法,鼓勵學生獨立學習以追求知識,並對新的事物持開放的態度。 4.3 取向與策略(《課程指引》p.69 ) 通識教育科採納議題探究模式,並且以該模式為選擇課程內容和教學法的取向。通識教育科的學與教,以探究一系列經常出現的當代議題為中心。教師應幫助學生理解這些議題的多變、複雜和具爭議性的本質。
議題 探究 通識教育科的學與教 議題探究法 甚麼是議題? 甚麼是探究? 如何發掘「通識」議題? 如何進行探究?
事件:最低工資 與課程相關的議題 • 最低工資的討論反映香港不同群體對哪些方面的生活素質之重視? • 在最低工資的立法過程中,香港居民如何提出他們的訴求和關注?他們的參與又有甚麼意義? • 政府如何回應市民訴求? 處理事件 vs 處理議題?
生活素質的不同面向 • 優次 • 社會政治參與對個人/組織/政策制定的影響 • 平衡利益 • 「廿蚊張」 • 張建宗 • 失業率 • 假自僱 分析不同事件 探究過程所學到的能力 (如搜集資料的方法等)
引入問題 核心問題 個人觀點 不同人士(包括自己)的觀點 具 體 抽象 個人 社會 全球 個別事件 整體現象 從事件到議題:
通識教育科所處理的議題 • 具爭議性的、牽涉互相衝突/看來衝突的看法,例如 • 價值/信念衝突 • 利益衝突 • 角色衝突 不著重處理具「標準」和既定答案的問題 • 吊詭的:不合「常理」、目的與方法相違的… • 未有共識 • 配合學習範圍的探討問題
2. 學與教模式:議題探究 探究… 是一個過程 學生主動學習 (如:搜集資料) 學生參與活動 (如:小組討論、分析資料) 能力和知識的轉移 課後延伸思考
議題探究過程 運用真實事件貫穿整個探究過程
議題探究過程 與培養多角度思維的關係 ( I ) 掌握事實、 理解現象、 澄清概念 • 資料的不同來源 • 採集資料的不同方法 • 不同的詮釋及解釋 • 不同的關連等 ( II ) 明白分歧和衝突 • 不同的價值觀 • 不同的利益 • 不同的信念等 ( III ) 反思、評鑑、判斷、 探求出路、付諸實踐 • 考慮多方面的論據 • 權衡正反觀點 • 提出理據和解釋 • 作出行動、評鑑和接納結果 • 修訂立場等 能力培養和提升:透過議題探究進行
選擇議題的可行進路 一、探究問題主導 二、自定探究範疇 三、突發時事議題 四、…….
選擇議題的可行進路 一、探究問題主導 單元一主題一:自我了解 青少年的自尊受甚麼因素影響?它與青少年的行為和對未來的期望如何相關? 自尊與自我概念-青少年期、成長挑戰、影響因素(個人特質、朋輩影響、社經背景、父母管教模式、行為、期望)、局限與潛能 單元一主題二:人際關係 在不同的關係中,青少年如何建立身份和理解角色? 身份及角色 - 影響因素(性別定型、種族、角色期望與行為…)
個人立場 建構知識 探究焦點/討論點/ 爭議性 議題 分析評鑑 課程相關性 社會事件 跨單元 探究方向及範圍 相關概念 分析工具 探究問題 選擇議題的考慮
選擇議題的可行進路 網絡青少年 二、自定探究範疇 相關概念 單元一 - 網絡資訊及價值觀、發展趨勢 - 自我概念與成長 - 人際關係及溝通方式 - 掌握生活技能的重要性 - 自我管理、自我反省
選擇議題的可行進路 三、突發時事議題(續) 國際協作、優次 … 可持續發展、環境問題、能源使用、… 單元四 全球化在不同國家之間或在一個國家內所產生的影響是相同抑或相異? 單元六 主題2 能源科技如何與環境問題相關? 生活素質、市民訴求… 公共衛生、食品安全、健康、國際合作 (公共衛生方面) … 單元二 主題1 香港維持或改善居民的生活素質的發展方向如何? 單元五 主題1 人們對疾病和公共衛生的理解如何受不同因素影響? 跨單元 突發時事議題 (Contemporary Issue) 探究問題 (Enquiry Questions) 相關概念 (Relevant Concepts)
議題探究示例:「光污染」與香港居民生活素質議題探究示例:「光污染」與香港居民生活素質 議題探究過程 -派發剪報及播放新聞透視,了解「光污染」在香港的情況 ( I ) 掌握事實、 理解現象、 澄清概念 -學生分成不同小組,到商業區及自己居住地區實地觀察,找出及拍照記錄造成「光污染」的源頭 -訪問居民及商戶,收集有關廣告及燈飾對他們帶來各方面的影響 -閱讀專題文章認識「光污染」之概念及分類,以分析本港情況之嚴重程度 ( II ) 明白有關的 分歧和衝突 - 比較不同非政府組織(如:香港天文學會、香港地球之友、坐井會等)提出之建議,及環保署對「光污染」投訴之回應,分析處理有關問題的機遇與挑戰 - 分組匯報蒐集得來之資料,從多角度評估相關的利弊 -進行論壇「政府應否立法規管戶外廣告招牌及燈飾以減少「光污染」帶來之負面影響?」,透過角色扮演分析不同持份者在改善有關問題上可作出的貢獻 ( III ) 進行反思、 作出評鑑、 判斷、 探求出路、 付諸實踐 -學生整合各方意見,草擬建議書,向當局提交防治光污染之可行方案
建構知識的過程 知識從反思與實踐中而來,需要思維工具輔助 知識從人的互動、協作及對話中創造,需要集思廣益 知識因應情境的轉變而賦予不同意義,因而呈現個性化及多元化的特色
多角度思考 (Awareness) 對有關議題作適時探討,加強學生對時事的觸角。 (Broadening) 擴闊學生的知識基礎與看事物的角度。 (Criticalthinking skills) 連繫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提升批判思考的能力。 時 地 重視學生的直接參與 著重學習過程和體驗 議題 正 反 兼 備 學生之間協作和欣賞 情 人 了解、分析、 綜合、判斷 不強調尋找「標準」答案 學習者不單能從不同界別人士的背景和價值觀,明辨他們所持的「主觀」看法及意見;他們也會細心地評鑑和詮釋「客觀」的資料和知識。在構建對議題的概念時,學習者需要考慮正、反面論據的重要性,並留意所選立場的限制和其他可能的選擇。 《課程指引》p.70
傳意 表達 辨識及應用 知識/概念 批判性 思考能力 蒐集 處理資料 評鑑 判斷 論証 作結論 分析議題
批判性思考 = 事事批評? • 凡事作沒有建設性的批評 (錯誤) • 故意提出與別人相反的言論,從而標奇立異 (錯誤) • 對自己和其他人士或組織的觀點、建議和價值觀作深入的思考 (正確) • 在參考不同的理據和資料,以及作反覆推敲後才下結論 (正確)
通識教育科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透過探究不同的議題,讓學生: • 從不同角度(經濟、文化、科學等)思考 • 考慮不同人士或界別(政府、民間團體、父母、青少年等)的觀點,以及所面對的難處和優勢 • 學習如何清楚和有系統地表達意見 • 學習保持開放和客觀、尊重理據及以設身處地、了解他人立場的態度跟不同人士溝通等
探究活動舉隅 直接講授 / 提問 文章選讀 / 比較 小組討論 腦力激盪 概念圖 角色扮演 個案分析 歌曲分享 視像分析 師生經驗分享 • 模型創作 • 資料搜集 • 實地考察 / 訪談 / 參觀(本地、內地、外國) • 聽証會 / 座談會 / 辯論 • 專題講座 • 遊戲 / 比賽 • 短講 • 草擬建議書 • 參與學習社群 • 其他…………. 教學目標 探究能力
報章 個案 新聞片段 圖片 / 相片 廣告 / 電影 漫畫 / 卡通 數據 / 圖表 歌曲 / 歌詞 小冊子 教學素材舉隅 • 政府政策文件 • 研究報告 • 專題文章 / 學術論著 • 遊戲 • 實物 • 網頁 • 工作紙 • …………
學習工具 發展學生的共通能力…教師可…利用思維工具(例如:腦圖、各種思維模式),促進學生的思考 (p.67) 能協助學習的工具 把資料/意念整理、分類、記錄、分析的工具
網上搜尋器或搜尋工具 理論架構 程序指引/檢查清單 圖像管理工具 學習工具可以是…
圖像管理工具:使用原因 • 讓學生主動處理資訊 • 能讓學生發現/了解 學習/觀察/分析重點 • 有助發展批判性思考 • 促進學生互動 (討論和分享) • 讓教師更有效(方便)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成果
議題探究與獨立專題探究 • 所須及所培養的能力 • 建構知識的方法 • 獨立專題探究:議題探究之延伸 • 探討相關的議題 為獨立專題探究之「開題」舖路 • 兩者評核焦點的比較
單元一: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自我發展 生活技能 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