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0 likes | 677 Views
第 六 章 教育实验研究. 1. 明确教育实验的涵义 2. 掌握教育实验教育实验选题与实验假设 3. 理解并掌握教育实验的变量选择、测量和控制 4. 了解教育实验的类型和设计以及教育实验的评价 5. 初步掌握和形成教育实验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重点和难点 (1) 教育实验选题与实验假设 (2) 教育实验的变量选择、测量和控制 (3) 教育实验的类型和设计. 重点难点. 本章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育实验概述. 第二节 教育实验选题与实验假设. 第三节 教育实验的变量选择、测量和控制. 第四节 教育实验的类型和设计.
E N D
1.明确教育实验的涵义 2.掌握教育实验教育实验选题与实验假设 3.理解并掌握教育实验的变量选择、测量和控制 4.了解教育实验的类型和设计以及教育实验的评价 5.初步掌握和形成教育实验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重点和难点 (1) 教育实验选题与实验假设 (2) 教育实验的变量选择、测量和控制 (3) 教育实验的类型和设计 重点难点 本章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育实验概述 第二节 教育实验选题与实验假设 第三节 教育实验的变量选择、测量和控制 第四节 教育实验的类型和设计 第五节 教育实验的评价
实验:合理地控制和创设一定的条件,从而验证假设、探究现象成因 • 实验与调查 • 实验:条件控制、事前有假设、探究因果 • 调查:自然现象、可以没有假设、现状与关系
第一节 教育实验概述 一、教育实验的特征 二、教育实验的功能和局限性 三、教育实验的步骤
第一节 教育实验概述 一、教育实验的特征 • 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现实情景中进行 • 难于精确量化 (具模糊性和随机性) • 丰富、生动、复杂和多样 • 伦理性
第一节 教育实验概述 二、教育实验的功能和局限性 教育实验的功能 教育实验的局限性 1.检验现有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是否有效。 2.检验自己的经验和设想是否有效,为发现和揭示新的教育特点和规律提供必要的基础。 3.检验他人的经验和成果是否有效,以便在引进时进行改造、变通和发展。 4.为新出现的教育理论假说应用于教育实践寻找可行的操作程序。 1.变量控制造成环境失真 2.实验可能引起副效应 3.测验误差 4.选择误差
第一节 教育实验概述 三、教育实验的步骤
第二节 教育实验选题与实验假设 • 作业: • 结合案例《小学二年级数学学优生与学困生应用题表征策略差异比较》,了解实验假设提出过程,指出其实验假设。
第三节 教育实验的变量选择、测量和控制 一、自变量的选择与操纵 二、因变量的分解与测量 三、无关变量控制 四、实验控制与效度 五、常见无关变量对效度的影响及控制办法
第三节 教育实验的变量选择、测量和控制 一、自变量的选择与操纵 • 自变量在实验中通常称为实验因素,是由实验者掌握的、假定为原因的变量 • 一种是由实验者主动操纵而变化的变量,如学习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学习次数、作业量、活动方式等 • 另一种是由实验者主动选择而变化的变量,如学生性别、年级、智力等
第三节 教育实验的变量选择、测量和控制 一、自变量的选择与操纵 • 自变量的可能取值称为因素的水平,它反映了因素所处的状态或等级 • 每个实验因素各取一个水平得到一个水平组合,称为一个实验处理 • 单因素实验,一个水平就是一个处理 • 通常的教育实验,一个是改革的做法,一个是传统的做法,这时可称前者为实验处理,相应的被试为实验组,而后者为非实验处理,相应的被试为对照组(也称为控制组) 有时,一个实验中有许多自变量,它们都是可操纵的(如各种教学改革措施),但实验者有意将它们复合在一起,当作一个自变量来看待,只分实验处理与非实验处理 (如“尝试指导、效果回授”数学教学实验 )。
第三节 教育实验的变量选择、测量和控制 二、因变量的分解与测量 • 显变量——可以直接测量,例如:考试分数、及格率、解答一定数量的题目需要的时间 • 潜变量——只能间接测量,例如:学生的素质、能力、知识、品德、个性 • 变量(概念、结构)的维度
第三节 教育实验的变量选择、测量和控制 三、无关变量控制 • 与实验目的无关,但与因变量有关 • 等组设计 • 随机分组 • 消除影响 • 匹配被试 • 区组设计(将无关变量作为区组)
第三节 教育实验的变量选择、测量和控制 四、实验控制与效度 • 内在效度 对实验样本而言实验结论的真实性程度 • 外在效度 由实验样本得到的实验结论推广到全体研究对象(目标总体)的有效程度 • 内在效度低的实验外在效度一定低 • 影响内在效度的无关变量一定影响外在效度
第三节 教育实验的变量选择、测量和控制 五、常见无关变量对效度的影响及控制办法 • 经历 • 经历一些实验以外的偶然事件 • 影响内在效度 • 控制的方法是使用对照组,让实验组和对照组同时经历相同的事件,同时接受相同事件的影响 • 成熟 • 随着时间的推移,被试身心会发生变化,如生理、心理的发展和成熟,知识、经验、技能的增长等 • 从而影响内在效度 • 使用与实验组有相同成熟和发展的对照组,可以克服成熟因素的影响
第三节 教育实验的变量选择、测量和控制 五、常见无关变量对效度的影响及控制办法 • 样本选择 1.如果实验组与对照组不是等组 • 影响内在效度 • 解决的办法是随机分组或进行匹配 2.如果被试(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不是从研究总体随机抽样选择的 • 影响外在效度 • 解决的办法是从研究总体中随机抽样或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
第三节 教育实验的变量选择、测量和控制 五、常见无关变量对效度的影响及控制办法 • 测验 • 前测对后测的影响 • 正面影响:如练习效应、敏感效应等,特别是前、后测时间相距较短的情形。因为前测使被试有一次练习的机会,熟悉题型、了解测验特点,在后测中的表现较为熟练。 • 负面影响:有时被试也会因前测产生思维定势,对后测不利。 • 测验可能影响内在效度 • 解决的办法 • 不作专门的前测,用学生的平时成绩、入学成绩等作为前测成绩 • 把测验安排在正常教学中进行,不引起学生的注意 • 增加一个无前测的对照组,就可以分析前测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第三节 教育实验的变量选择、测量和控制 五、常见无关变量对效度的影响及控制办法 • 被试中途退出实验 • 可能使实验组和对照组由原来的等组变成不等组。 • 影响内在效度。 • 增加被试人数,可以减少因被试退出实验造成的影响。如果实施了前测,则可以了解影响情况。
第三节 教育实验的变量选择、测量和控制 五、常见无关变量对效度的影响及控制办法 • 重复实验的干扰 • 同一组被试在短期内接受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实验处理,那么后一实验处理会受到前一实验处理的干扰,使被试产生学习效应或疲劳效应 • 影响外在效度,其实验结果不适用于非重复实验处理的情形 • 需要重复实验时采用拉丁方设计
第三节 教育实验的变量选择、测量和控制 五、常见无关变量对效度的影响及控制办法 • 拉丁方设计
第三节 教育实验的变量选择、测量和控制 五、常见无关变量对效度的影响及控制办法 • 实验参与人员的态度 • “新奇效应” • “霍桑效应” • “约翰·亨利效应” • 影响内在效度 • 控制的办法是不让实验组知道他们正在作为被试进行实验,更不让他们知道实验的性质。如果实验组已经知道他们在做实验,可以告诉对照组他们也是实验组,让各组受到同样的影响
第三节 教育实验的变量选择、测量和控制 五、常见无关变量对效度的影响及控制办法 • 其它 • 缺乏有效的测量工具 • 前测后测题目难度不同 • 评分标准宽严不一致 • 用进退数(后测成绩减去前测成绩)作为实验效果可能缺乏可比性 • 随机变量向其平均值靠拢的趋中回归现象
第三节 教育实验的变量选择、测量和控制 作业: 1.如果要做一项“文章体裁影响小学生阅读理解”的实验, (1)这个实验的自变量是什么?如何操纵?因变量是什么?如何测量?有哪些主要的无关变量,分别如何控制? (2)叙述实验假设和统计假设。如果自变量取2个水平,做哪种检验?取3个水平呢? 2. 从刊物上找一篇已发表的实验报告,尝试区分实验中涉及的变量。从实验设计的角度评价该实验的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
第四节 教育实验的类型和设计 一、教育实验的类型 二、教育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
第四节 教育实验的类型和设计 一、教育实验的类型
第四节 教育实验的类型和设计 二、教育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 • 前实验设计 1. 单组前后测设计 基本模式:实验组 O1 X O2 统计:配对样本的t检验 2. 固定组比较设计 基本模式: 实验组 X O1 ………… 对照组 O2 统计:独立样本的t检验
第四节 教育实验的类型和设计 二、教育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 • 准实验设计 1.不相等实验组对照组前测后测设计 基本模式: 实验组 O1 X O2 ………… 对照组 O3 O4 统计:独立样本的t-检验
第四节 教育实验的类型和设计 二、教育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 • 准实验设计 2.时间序列设计 基本模式: O1 O2 O3 O4 X O5 O6 O7 统计:配对样本的t检验 变式(1):单组相等时间样本设计 基本模式: X1O1 X0O2 X1O3 X0O4 统计:配对样本的t检验 变式(2)不相等实验组对照组前测后测时间序列设计 基本模式: O1 O2 O3 X O4 O5 O6 ………… O7 O8 O9 O10 O11 O12 统计:独立样本的t检验
第四节 教育实验的类型和设计 二、教育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 • 真实验设计 1. 实验组对照组前测后测设计 基本模式: R O1 X O2 R O3 O4 统计:独立样本的t-检验 变式(1): R O1 X1 O2 R O3 X2 O4 变式(2): R O1 X1 O2 R O3 X2 O4 R O5 X3 O6
第四节 教育实验的类型和设计 二、教育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 • 真实验设计 2.实验组对照组后测设计 基本模式: R X O1 R O2 统计:独立样本的t-检验 变式(1): R X1 O1 R X2 O2 变式(2): R X1 O1 R X2 O2 R X3 O3
第四节 教育实验的类型和设计 二、教育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 • 真实验设计 3.所罗门(Solomon)四组设计 R O1 X O2 基本模式: R O3 O4 R X O5 R O6 统计:2(实验,对照)×2(有前测,无前测) 方差分析
第四节 教育实验的类型和设计 作业:针对个人感兴趣的一个研究计划,完成一个实验设计。
第五节 教育实验的评价 一、教育实验评价的意义和作用 二、教育实验评价的内容 三、教育实验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第五节 教育实验的评价 一、教育实验评价的意义和作用 • 教育实验评价指运用一定的方法对实验过程进行回顾和总结、对教育实验的效果和结论进行分析和认定,从而对教育实验做出因果判断和价值判断。
第五节 教育实验的评价 二、教育实验评价的内容 • 实验方案评价指标体系 1.实验课题的价值 (1)认识价值 (2)实践价值 2.方案制订的科学性 (1)实验假设提出的事实依据。 (2)实验假设提出的理论依据。 (3)实验方法选择的合理性。 (4)其他
第五节 教育实验的评价 二、教育实验评价的内容 • 实验方案评价指标体系 3.实验设计的科学性 (1)可归因程度。 (2)可操作性程度。 (3)可比性程度。 (4)可测性程度。 (5)统计方法的适用性。 (6)其它。
第五节 教育实验的评价 二、教育实验评价的内容 • 实验过程评价指标体系 1.实验参与人员 (1)主试的选择。 (2)被试的选择。 2.变量操纵和控制 3.新异变量的控制 (1)实验条件。 (2)突发事件。 (3)新奇效应、霍桑效应和约翰·亨利效应。 (4)测验误差。
第五节 教育实验的评价 二、教育实验评价的内容 • 实验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1.预期效果 2.非预期效果
第五节 教育实验的评价 三、教育实验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 评价方式 • 自我评价 • 专家评价 • 行政验收
第五节 教育实验的评价 三、教育实验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 评价方法 • 资料鉴定法 • 现场观测法 • 专题分析法 • 个案调查法 • 状态测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