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likes | 455 Views
结合珠三角产业特点,开展协同创新 广东工业大学 陈新 校长 12 月 7 日. 学校概况. 省属重点高校中唯一的工科大学 1995 年 6 月,三校合并 广东工学院 广东机械学院 华南建设学院(东院) 五大校区, 占地面积 3300 余亩 校舍建筑面积 142 余万平方米 固定资产总值 5.3 亿元 , 现有计算机 达 12000 多台套 藏书 331 万册 、 电子图书 6957 GB. 学校概况. 学校概况. 学校概况. 到校科研经费增长迅速,从 工业界 获得经费约占总经费的 三分之二. 学校概况. 国家基金立项数和资助经费取得历史突破.
E N D
结合珠三角产业特点,开展协同创新 广东工业大学 陈新 校长 12 月 7 日
学校概况 • 省属重点高校中唯一的工科大学 • 1995年6月,三校合并 • 广东工学院 • 广东机械学院 • 华南建设学院(东院) • 五大校区,占地面积3300余亩 • 校舍建筑面积142余万平方米 • 固定资产总值5.3亿元,现有计算机达 12000多台套 • 藏书331万册、电子图书6957 GB
学校概况 • 到校科研经费增长迅速,从工业界获得经费约占总经费的三分之二
学校概况 国家基金立项数和资助经费取得历史突破 基金数 资助经费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1年国家基金数是2010年的2.3倍,增长速度全省名列前茅 工程学科(Engineering)进入ESI数据库(全球前1%)
学校概况 • 办学理念:与广东崛起共成长、为广东发展作贡献 • 发展定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培养具有创新 • 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 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广泛集聚创新资源,促进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与人才培养能力的显著提升 •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 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培育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大力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教学科研师资建设取得新进展
协同创新 胡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指出: 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建设思路 立足于广东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需求,多层次推进创新要素的汇集: 多元协同——坚持开放办学,加强学校与港澳高校、产业界、科研机构有机结合,建立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重大研发与应用平台,形成政产学研用结合的发展格局; 多维协同——促进各创新要素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维度上协同,注重制度创新,大力推动人才引进方式、教育教学改革、产学合作机制、组织管理制度、科研评价体系、创新文化等制度改革与建设。
广州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 ——2011年番禺区政府及工业界共同筹措启动资金8000万元,学校拿出一栋2万平方米大楼,共建的协同创新平台 • 目前入驻企业设计中心有:全球第一颗TD-LTE芯片的设计企业广晟微电子、广州超算中心的运营单位广州飞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广联数字家庭产业技术研究院、大唐电信、电子部5所芯片检测中心等20家龙头企业。许多企业携“核高基”等国家专项入驻基地。
广州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 • 已引入团队: “省领军人才”章国豪首席设计师团队、“千人计划”香港城市大学陈忍昌教授团队、中国工程院孙玉院士团队等。 • 目标:开放式构建一个芯片核心技术的研发基地,支撑珠三角地区芯片产业发展;同时带动我校信息技术类多个学科的建设;培养芯片设计类的高端人才(研究生、高年级本科学生创新实践,构建创业孵化器等)。
华南工业设计创新园 • 现状: 2006年我校获东莞市1500万元资助,成立了我校独资的华南工业设计院,目前有设计师100余名,服务东莞及华南地区企业近500家,取得专利200多项,为企业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得到东莞市政府和工业界的好评。市政府同意再投资1.5亿元与我校共建“华南工业设计创新园”。
华南工业设计创新园 • 引进大师:我校引进汉诺•凯霍宁,带领工业设计集成创新科研团队获得了省创新团队的支持,并决定加盟“华南工业设计创新园”。汉诺•凯霍宁:国际知名设计大师、原诺基亚集团首席设计师、艺术总监,芬兰最新国家设计政策制定者之一。他将协助吸引更多国际工业设计团队加盟。 • 目标:开放式构建中国 “工业设计”高地(引入更多国内外优秀团队),支持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带动我校“设计”学科的学科建设;培养优秀工业设计创新人才(研究生、高年级本科学生创新实践,构建创业孵化器等)。
粤港协同创新 • 与香港理工大学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共享高水平教授,共同承担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共同服务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共同培养优秀学生。 该校李荣彬教授(亚洲精密制造学会主席)亲自挂帅,联合几位欧美回国工作的专家,组成“纳米数控装备及加工技术创新团队”并获省第二批创新团队资助。
粤港协同创新 • 与香港大学合作,获批成立了广东省科技厅国际合作基地“粤港网络化制造科技合作基地”、广东省教育厅国际合作基地“广东省制造物联网技术联合实验室”。 • 在佛山建立一个开放式的“高端装备工业研究院”(联合、港理大、港科大、华中、哈工大多个团队)。
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 与全省21个地区、16个高新区、70多个专业镇、20多个广东省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全方位的战略合作,覆盖全省21个地市。 牵头或参与组建产学研创新战略联盟20多个;建立校企创新平台100多个,覆盖广东主导产业。 服务企业超过5000家 解决企业技术难题10000多个 派出企业科技特派员342人次 科技特派员人数排全国第二位
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 • 大学生创新行动计划 • 构建“重基础、强能力、多样化、个性化”专业分类培养方案; • 改变科技活动的课外性质,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 ; • 投入专项资金,通过协同创新广泛利用社会创新资源,多模式构建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 • 设立学校学生创新基金(2011年400万,是2010年的10倍),吸纳社会资源支持学生创新(2011年达600万); • 努力营造乐于创新、勇于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鼓励学生在毕业时能够“连人带项目”去就业;
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 • 校企联合实验班.与广州飞机维修公司等7家企业对四年级本科生进行联合培养,学校与企业共同为来自18个本科专业150多名学生制定了23套培养方案,并为每位学生安排了研究课题、固定的企业及学校指导老师。企业、学生普遍反映良好,而且这批学生大部分都在实践的企业直接实现了就业。 • 创新实验班。采用“研究型教学、创新性实验和灵活管理”的模式,为有志于科学探索和学术研究的大学生提供成才平台,得到广大考生的热捧。 • 教育部批准“卓越工程师”计划,开设试点专业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 。
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 • “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计划” • 投入专门经费,广开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育基金渠道(学校每年 300 万元力度) • 认真实施广东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加快5个学科群联合培养 • 研究生基地的建设 • 开拓海外联合培养高水平研究生基地 • 海外合作基地:出高水平论文 • 创新企业机构:出高水平创新成果(专利、获奖等)
与工业界协同、发挥市场作用引进高端人才 • “纳米数控装备创新团队”(李荣彬教授,亚洲精密制造学会主席) • “工业设计集成创新团队”(汉诺•凯霍宁大师,原诺基亚首席设计师 ) • 美国Conney院士(美国著名科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 • 伍尚华(美国象树岭国家重点实验室资深研究员,“国家千人”) • 伯纳德•莫涅院士(法国科学研究中心前主任,法国科学院院士) • 章国豪(美国iPhone4、5低功耗芯片主创设计师) • 陈忍昌(IEEE Fellow, “国家千人”)
与工业界协同、发挥市场作用引进高端人才 从2011年起,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依靠省政府在欧美间的人才工作站寻觅海内外高端人才,截至目前,收到简历500余份,已签约到校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已有45人,其中90%来自海外,约70%左右来自海外的高科技公司。 • 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 服务广东转型升级 • 承接国家重大项目 •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正在积极推进的几个协同创新平台 工业设计与技术集成国际协同创新中心 通讯导航高端专用芯片协同创新中心 粤港精密制造装备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粤港物联网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总结 协同创新之路漫而不远, 愿与诸君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