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k likes | 1.42k Views
南北朝. 420A.D~580A.D. 組長 : 林紋綺 組員 : 廖雯儀 許玉婷 林君儒 楊惠晴 孫永諒 石一心. 目錄. 朝代的起源與簡史 政治制度與運作 重要歷史事件 文化社會現象 衰亡的原因 對後世的貢獻與影響 結論. 南北朝簡史.
E N D
南北朝 420A.D~580A.D 組長:林紋綺 組員:廖雯儀 許玉婷 林君儒 楊惠晴 孫永諒 石一心
目錄 • 朝代的起源與簡史 • 政治制度與運作 • 重要歷史事件 • 文化社會現象 • 衰亡的原因 • 對後世的貢獻與影響 • 結論
南北朝簡史 南北朝(420年—58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由420年劉裕篡東晉建立南朝宋開始,至589年隋滅南朝陳為止,上承東晉、五胡十六國,下接隋朝。因為南北兩勢長期對峙,所以稱南北朝。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宋、齊、梁、陳等四朝;北朝(439年 —589年)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等五朝。
北朝的起源與簡史 林君儒
八王之亂 • 八王之亂,是中國在西晉時期,一場皇族為爭奪中央政權而引發的動亂。公元291年7月26日,中國西晉王朝發生內亂,八王之亂開始。 • 西晉惠帝時(291—306年),在統治集團內部,即汝南王亮、楚王瑋、趙王倫、齊王冏、長沙王乂、成都王穎、河間王顒、東海王越等八個司馬氏同姓王之間,為爭奪中央政權而發生了一連串的相互殘殺和戰爭,前後歷時16年。 《晉書》將八王彙為一列傳,故史稱“八王之亂”。其最終結局是東海王司馬越奪取大權。對統治造成了嚴重破壞,被認為是導致西晉滅亡的原因之一。
永嘉之禍 • 晉初重行分封制,終致八王之亂,加以天災連年,社會不穩,胡人遂乘時入侵。永興元年(304年),匈奴貴族劉淵起兵,逐步控制并州部分地區,自稱漢王。光熙元年(306年),晉惠帝死,懷帝改元永嘉。劉淵遣石勒等大舉南侵,屢破晉軍,勢力日益強大。永嘉二年,劉淵正式稱帝,四年劉淵死,子劉聰繼位。公元311年即西晉永嘉五年,劉聰率軍攻晉,在平城殲滅十萬晉軍,攻陷洛陽、擄走晉懷帝
西晉(266-316) • 西晉乃魏晉南北朝中唯一處於統一的時期。由於魏晉以來世家大族在地方上的影響力不斷擴大,長期以來都令中國處於分裂局面。晉武帝稍微限制世家大族的無限擴張。但當晉武帝一死,八王之亂失去了維繫統一的重心,又再一次分裂。 • 晉愍帝司馬業,西晉的第四任皇帝,也是西晉的最後一任皇帝。愍帝即位時,西晉已沒有可以作戰的戰力,而且長安也沒有可用的物資可以與前趙作戰。316年8月劉曜發兵攻打長安,並且切斷長安的糧運;愍帝在食糧斷絕的情況之下投降前趙。之後被送往平陽,封為懷平侯,並且承受屈辱,憤怒之下殺了劉曜的親人,於建興五年十二月二十日被殺。
五胡十六國(304-589) • 「五胡十六國」是指自西晉末年到北魏統一北方期間,曾在中國北部境內建立政權的五個北方民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權。 • 五胡指匈奴、鮮卑、羯、氐、羌。 • 十六國指前涼、後涼、南涼、西涼、北涼、前趙、後趙、前秦、後秦、西秦、前燕、後燕、南燕、北燕、夏、成漢。
五胡十六國的成因 1.晉武帝接納外族漢魏以來,北方胡人逐漸內徙,雜居邊地。晉武帝即位,雖有大臣傅玄、郭欽等建議遷徙胡人至邊外,但不為接納,反為安撫胡人,補充中原地區兵源和勞動力,武帝主動招引胡人遷至黃河流域居住,胡人遂廣泛分佈在北方地區。以上種種政策,均埋下日後「八王之亂」和「永嘉之禍」(「五胡亂華」)的遠因,卒致中國再度陷入270餘年的南北分裂局面。
五胡十六國的成因 2. 晉室制胡無方西晉初年,君臣奢侈腐化,政風腐敗,加上大臣權貴崇尚清談,不理世務,對邊境胡人的威脅,漫不經心。而晉武帝又盡撤州郡之兵,終使胡人叛亂,地方無力控制。八王之亂持續16年,晉室元氣大傷,州郡空虛,五胡遂乘時而起,釀成永嘉之亂。
五胡十六國的成因 3.種族仇恨自漢以來,地方官吏都未對內徙胡人加以教化。至西晉時,邊境官吏對胡人更加多歧視,甚至虐待,除苛刻賦稅外,更強迫充當兵服役,掠賣為奴,以致種族仇恨。因胡人參與守邊,及匈奴、鮮卑在八王之亂曾介入群王混戰,瞭解西晉內政和邊防虛實,遂乘八王之亂後,北方社會經濟嚴重破壞,加上連年災荒,民變四起,而起兵叛變,觸發「永嘉之亂」。 • 總括而言,五胡十六國主因是晉武帝之政治措施。
前秦(351~394) • 前秦,十六國之一。氐族苻建所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北方的非漢民族政權,還是“最早嘗試由少數民族來統一全國”的歷史政權。 • 苻建傳位到苻堅,苻堅用平民出生的漢人王猛為宰相,統一北方各國。後苻堅發動淝水之戰,以多敗於兵力少的東晉北府兵。戰前,苻堅誇口其部隊人多到將馬鞭投入河中,可將河流阻斷(投鞭斷流)。在淝水之戰後,苻堅大敗,望見八公山上的樹木,將之誤為北府兵,大為恐慌。淝水戰後,羌族姚萇(後秦)、鮮卑族慕容垂(後燕)、慕容沖(西燕)、拓拔珪(北魏)、乞伏國仁(西秦)、氐族呂光(後涼)紛紛建國獨立,華北重新陷於分裂。而東晉則繼續偏安江南,未趁機北伐。
北魏(386-534) • 北魏統一北方 淝水之戰後,北方的分裂局面,最後被鮮卑拓跋珪統一。拓跋珪首先乘機復國,國號魏,史稱後魏、北魏、元魏,遷都平城,死後傳位給北魏太武帝,他本人英勇善戰,北方各國相繼被滅,於是北方統一於北魏之手,結束了十六國的紛爭時代。正好此時南方也已是劉宋開國,南北各自統一成為南北對峙之局。
北魏的第三代為北魏孝文帝,他即位時只有五歲,由具有漢族血統的馮太后主政。北魏的第三代為北魏孝文帝,他即位時只有五歲,由具有漢族血統的馮太后主政。 • 北魏孝文帝受到馮太后的影響,非常喜歡漢人文化,為了融合胡人、漢人文化,以便以後統一中國,進行了許多重大的改革:第一、遷都洛陽 第二、各項漢化 • 引發六鎮之亂,造成北魏分裂。
北魏分裂 • 北魏永熙三年(534),孝武帝元因不滿高歡挾持,西奔長安,投依宇文泰,高歡大怒。北魏經過大動亂,逐漸形成兩大軍事集團:一是以晉陽為根據地的高歡集團;一是以長安為根據地的宇文泰集團。 • 永熙三年(534),宇文泰毒殺魏孝武帝元。北魏分裂成由高歡控制的東魏和宇文泰掌握的西魏,北魏滅亡。
爾朱榮 • 亂世崛起 爾朱榮愛好射獵,頗曉兵法。在北魏後期政權中,爾朱榮藉鎮壓人民起義,迅速壯大了其軍事力量,組織了一支堅強的契胡軍隊,藉著為朝廷效力的機會,逐步建立自己的霸業。統領並、肆、汾、廣、恆、雲六州諸軍事。 孝莊帝建義元年(528),他扶植北魏孝莊帝即位,並隨後發動河陰之變,「沉胡太后及幼主於河」,誘騙王公百官二千多人至河陰,以鐵騎包圍,盡殺之,從而完全掌控朝政。爾朱榮鎮壓了河北起義。永安三年(530),孝莊帝計殺爾朱榮。爾朱榮死後其侄子爾朱兆殺死孝莊帝,立元恭為節閔帝。高歡收納了爾朱榮軍隊二十餘萬人,進佔冀州。
西魏(534-556) • 西魏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北方政權,由鮮卑人宇文泰擁立北魏孝文帝的孫子元寶炬為帝,與高歡所掌控的東魏對立,建都長安。至557年被宇文周取代,總止經歷兩代三帝,享國二十二年。 • 在整個西魏統治時期,一直都由權臣宇文泰控制著政權,在他努力下,北方經濟逐漸恢復,人民安居樂業,而且屢勝東魏。
東魏(534-550) • 東魏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王朝之一,由鮮卑化漢人高歡擁立年僅十一歲的元善見為孝靜帝,為自己登上帝位而鋪路,並與宇文泰所掌控的西魏對立,建都鄴城。 • 東魏統治時期,一直都由權臣高歡控制著政權,他只是玩弄權術,積極籌備篡位,因此國內土地兼併問題嚴重,民族矛盾尖銳,而且屢敗於西魏。公元550年,當二十七歲的孝靜帝以為高歡已死,自己可以親政時,東魏隨即被高歡之子高洋所廢,東魏亡。東魏只經歷一帝,享國十六年,此後東魏全境進入北齊的統治。
西魏VS東魏 • 東魏及西魏表面上由拓跋氏後裔所繼承,實際上分別由高歡及宇文泰控制。所以在數年後分別篡奪,形成北齊與北周的對峙。 • 基本上東西魏為沿山西陝西的邊河黃河為界。由於東魏繼承北魏的國力較多,所以不論在軍力、經濟或文化上均勝過西魏,但東魏在多次進攻後皆失利,雙方的對峙至此已定。
北齊(550-577) • 高洋建北齊東魏武定五年(547),實際掌握東魏政權的高歡死後,長子高澄繼續掌政。不久高澄遇刺身亡,弟高洋繼承。東魏武定八年(550) ﹐齊王高洋代東魏稱帝(即齊文宣帝高洋), 改元天保,國號為齊, 建都於鄴,史稱北齊。
齊文宣帝時在經濟方面,農業、鹽鐵業、瓷器業都相當發達。北齊大致上同北魏,持續推行均田制。這些使得北齊的國力在初期均勝過北周及南朝陳。齊文宣帝時在經濟方面,農業、鹽鐵業、瓷器業都相當發達。北齊大致上同北魏,持續推行均田制。這些使得北齊的國力在初期均勝過北周及南朝陳。 • 然而齊文宣帝在後期荒淫殘暴,並為了維護鮮卑貴族,屠殺漢人世族。他對人民的壓迫更重,使得北齊國勢衰落。 • 北齊被南朝陳攻下淮南,並在577年亡於北周。
北周(557-581) • 北周統一北方建德六年(557),北周滅北齊,統一北方國土。北周武帝兩次伐齊,占領了北齊重鎮晉陽。577年周武帝晚年東征昏庸混亂的北齊,於隔年攻克鄴城,北齊亡。周滅齊統一北方,客觀上促進了北方各民族的歷史進程的完成,形成了一個通滿活力的新漢族,為南北方統一作了準備。
南朝的起源與簡史 林紋綺
東晉的滅亡 東晉的宗室和士族,經常爭權奪利,人民生活相當困苦,以致盜賊四起。淝水之戰後,南方人民暫獲安定,但政治混亂和貪污腐敗的情況,並沒有改善。東晉大臣桓溫死後,其子桓玄逼晉安帝禪位給他,改國號為楚,史稱「桓楚」 劉裕起兵聲討,殺死桓玄,恢復東晉的統治。但劉裕自己有奪位的野心,終於在420年,廢晉恭帝自立,改國號為宋,史稱「劉宋」。東晉至此正式滅亡。
南朝-宋 劉裕建宋 劉裕出身寒微,常受人欺悔。參加東晉王朝為抵禦符監而建立的北府兵,後來他擊敗桓玄(桓玄之亂),把東晉的軍政大權牢牢抓到手中。420年,他廢掉東晉恭帝司馬德文,自立為帝,國號宋,改年號為永初,仍都建康。
南朝-宋 元嘉之治 劉裕稱帝三年病死(422),長子劉義府繼位。不久,大臣徐羨之等人藉口少帝「遊戲無度,不親政事」,廢少帝迎立荊州刺史劉義隆為帝,為文帝,改年號元嘉,文帝統治三十年間,政治穩定,社會生產也有較大發展,呈現少有的繁榮現象,史稱「元嘉之治」。
南朝-宋 宗室相殘與劉宋覆亡 宋文帝晚年被太子劉劭殺害自立為帝,激起了宗室諸王的不滿,其弟在沈慶之等人幫助下,發兵攻劭,並自力為帝為宋孝武帝。 464年,孝武病死,其子劉子業十六歲繼承皇位。他嗜殺成性,不久就被朝臣殺,而後湘東王劉彧被立為帝,便把孝武帝的十幾個兒子全部誅殺。 472年,宋明帝劉彧死,子劉昱立後廢帝。被蕭道成殺死,另立明帝子劉準順帝,到了479年明順帝遜位,蕭道成自立為帝,改國號齊,年號建元,取代了劉宋王朝。
南宋帝系表 • 宋自劉裕開國,經文帝、孝武到順帝亡國,共歷8帝,統治60年
南朝-齊 蕭齊政權 蕭道成出身布衣素族,他以軍功起家,因廢立之功,進位相國,從而取代劉宋。 齊建元年,蕭道成提倡節儉,禁宗室經營屯邸,又下令禁止募部曲,限制王營立私邸,又設校藉官,嚴令整頓戶籍。482年,蕭道成病死,廟號高帝。
南朝-齊 蕭鸞殺帝自立 蕭道成死後,武帝蕭赜繼位。他對外執行與北魏通好的政策,邊境比較安定,朝政尚稱清明。蕭賾晚年因太子早死,由太孫昭業繼位。昭業繼位後,殺了大臣王融,後又被蕭道成之姪蕭鸞誅殺,立其弟昭文為帝,並誅殺蕭氏親王12人,自立為帝。他死後,太子蕭寶卷,因擔心蕭道成、蕭賾子孫奪權,開始大規模的殘殺。蕭衍在襄陽起兵,攻進建康,廢蕭寶卷為東昏侯,另立蕭寶融為帝,502年蕭衍受禪稱帝,改國號為梁,齊亡。
南齊帝系表 • 蕭齊政權自蕭道成建國,至和帝蕭寶融被迫讓位,共歷7帝,凡22年
南朝-梁 蕭衍建梁 蕭衍其父蕭順之事蕭齊的大臣,自父憂懼死後,對齊高帝之子怨恨漸深,曾助齊明帝篡位並謀殺齊高帝之子孫。500年蕭衍兄蕭懿被蕭寶卷所殺,正式起事,兵臨健康且佔領,逼蕭寶融禪位,齊亡。
南朝-梁 侯景之亂 東西魏時期,東魏將侯景受東魏及西魏逼迫投奔南朝梁,梁武帝任用他北伐東魏。但在梁軍戰敗後,梁武帝意圖送還侯景以求和。他得知後舉兵叛變,南攻建康,史稱侯景之亂。蕭正德引他渡江,使侯景攻入建康,梁武帝退至台城。建康淪陷後他屠殺江南世族,為南朝政治帶來毀滅性打擊。梁武帝最後餓死,侯景先後立殺梁簡文帝蕭綱。
南朝-梁 諸王混戰與梁的滅亡 在侯景之亂後,梁朝國力急劇衰敗,北齊和西魏相繼乘機來攻,失去了大片土地。雙方互有勝負,但總的來說在軍事上北朝轉強,南朝逐漸轉弱。 蕭方智時陳霸先廢帝自立,改國號陳。另外蕭衍的孫子蕭詧(ㄔㄚˊ)在北周支持下於江陵建立傀儡政權西梁,傳三帝,後亡於隋。梁朝方告亡國。
南梁帝系表 • 自蕭衍稱帝建梁,至蕭方智亡於陳,共歷四帝,凡55年
南朝-陳 陳霸先建陳 陳霸先從小家庭貧寒卻好讀兵書。陳霸先隨蕭映南下,出任中直兵參軍,監西江督護、高要太守。後平定侯景之亂,以功為司空,領揚州刺史,鎮京口。蕭繹死後,陳霸先與王僧辯迎晉安帝蕭方智為帝,視為梁敬帝。後殺死王僧辯,逼闢自己擁立的蕭方智讓位,梁朝至此滅亡。
南朝-陳 文、宣時的短暫中興 陳霸先在位兩年後過世,是位由其姪陳蒨繼立,是為陳文帝,他先後消滅各地的割據勢力使陳朝統治與至稍安。566年,文帝死,遺詔太子伯宗(廢帝)繼位,隔年被廢。由文帝弟陳頊即位,為宣帝。繼續實行文帝經徭薄賦的政策,經過一二十年的治理,江南經濟逐漸恢復。
南朝-陳 後主亡陳 陳宣帝病死,太子叔寶繼位,是為後主。當時北方已經統一,楊堅於581年,廢周靜帝自立,改國號為隋,並在積極進行滅陳的準備。但後主不問政事,荒於酒色,陳朝政治日趨嚴峻。
南朝陳帝系表 • 從武帝稱陳,到後主亡陳,共經五帝,共33年
政治制度與運作 廖雯儀
目錄大綱 • 北魏前期政治中心及其南移 • 漢化改革 背景原因+制度+影響 • 北周政治制度-六官制度 • 三省六部 • 均田制+新租調法 • 府兵制 VS 世兵制 • 三長制 • 門閥政治 • 土斷政策
北魏前期政治中心 以陰山南北草原地區為政治中心。 • 影響:雖然有效的阻止了柔然南進,避免又一次北方遊牧民族進入中原而引起的動盪,但長期已草原地區為政治中心,嚴重地阻礙了拓跋鮮卑的漢化過程。
500年柔然勢力圖 柔 然
北魏政治中心南移 • 始光元年,太武帝拓拔燾(408 – 452)即位。他在位的30年中,先後6次大規模出擊柔然,並長期活動於陰山南北地區。期中始光二年和神麚二年(492)的兩次進軍,對柔然的打擊最大。經此數役,柔然汗國中衰,北魏政治中心也逐漸由陰山以北向中原轉移。
北魏孝文帝的漢化背景及原因 1. 成功先例﹕早在太祖拓跋珪稱帝時,已設置五經博士,學習漢人制度,其後諸帝也是如此。因此,孝文帝推行漢化政策實際是有先例的。 2. 儒學復興﹕孝文帝時,儒學盛行,連孝文帝本人也深受儒學影響。這為孝文帝成功推行漢化措施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3. 宗室腐化﹕北魏統一北方後,鮮卑貴族變得奢侈腐化,軍隊也漸漸失去昔日勇武的習尚。有見及此,孝文帝更積極推行漢化政策,務求把北魏變成一個「文治」的政府,以儒家的道德觀念來約束鮮卑貴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