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0 likes | 645 Views
信仰与人生. 温金玉. 提要. 一、信仰建设与和谐家园 二、传统文化与公众信仰 三、心灵安顿与生命关怀. 一、信仰建设与和谐家园.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 “ 文化是民族的血 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 建设创新型 国家,必须大力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 统,大力增强全民族的自强自尊精神, 大力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 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 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 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 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E N D
信仰与人生 温金玉
提要 一、信仰建设与和谐家园 二、传统文化与公众信仰 三、心灵安顿与生命关怀
一、信仰建设与和谐家园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 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建设创新型 国家,必须大力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 统,大力增强全民族的自强自尊精神, 大力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 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 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 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 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 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 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有人发文认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中国有人发文认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中国 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人均收入的直线提升,人 们的物质生活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变,但同时也应 看到精神层面与道德领域的缺失与困惑。经济快 速发展了……与此同时,我们的内心又越来越脆 弱,精神家园越来越荒芜,我们的核心价值观迷 失在GDP上升的曲线中,很多时候分不清什么需 要尊重,什么需要坚持……
拷问诚信 在中国人心目中,诚信,就是一种近似天 道的道德底线与人格基石。早在2000年 前,孔子就感叹:“人之无信,不知其可。” 言必信,行必果,是中国文化的操守。
诚信教育与诚信管理 诚信教育要同时辅之以诚信管理。诚信教 育虽然重要,但是有时仅靠教育不能取得 理想的效果,需要加强诚信管理,特别是 要建立相应的诚信制度、诚信机制和诚信 措施。
人要有“敬畏心” 不慕天堂,不惧地狱,天不怕、地不怕、 神不怕、鬼不怕!什么都不怕,“彻底的 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如果人们什 么都不怕,那么人自身就会变得很可怕!
信仰缺失导致肆无忌惮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成果斐然,但在歌舞升平的经济繁荣 背后,却面临着日益严重的信仰缺失危机,出现了诸如单 纯物质追求、精神文明荒废、拜金主义严重、道德衰落、 腐败猖獗等问题。这些仅在三十年多前还会令人感觉耸人 听闻的道德沦丧行为,如今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社会常态。 浙江大学基督教与跨文化研究中心安伦认为:当今难以找 到任何国家的国民会如此肆无忌惮地不受伦理制约,道德 衰败无论从程度上还是规模上都超过了中国以往任何朝代。 我国的公民道德体系已经到了亟待重新建设的关键时刻。
道德的源头是信仰。没有信仰就没有道德底 线。信仰是一个人活着的精神寄托。没有真 正的信仰,人们就没有正义感责任感,就会 无所顾忌,无所敬畏,无有廉耻。信仰指向 的是“意义”,并赋予人的生命以意义。因为 人的存在是需要意义的。
提升国家“软实力” 上世纪80年代,英国前首相撒切尔 夫人曾说“中国不可能成为世界大 国。”为什么?她说因为中国没有一 个可以输出的主流意识形态。
信仰为何重要? 同样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日前表示,在任何一个经济上繁荣起来的 国家,都面临两个挑战,一个是如果确保经济发展成果为所有人 分享,而不是只成为部分人的囊中物,另一个是,如何确保这个 社会也有一些精神性的、价值观的追求,而不仅仅专注于物质上 的丰裕。他认为这两个问题也正是当今中国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布莱尔强调,在不同地区,人们对于宗教的关注度不同。例如, 根据一项民意调查,30%多的英国受访者表示宗教对自己“重要” 或“非常重要”,美国的这个比例为60%多,中东地区则为90%多。 “如果达到了这么高的程度,那么你必须意识到,只有理解宗教 问题才能理解中东。”
他表示,随着物质上的繁荣,人们会更多思考一他表示,随着物质上的繁荣,人们会更多思考一 些精神性的东西,而这是经济增长中的中国所必 须关注的。所有强劲的、健康的社会都拥有某些 所有人共享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是必须存在 的,而且不一定要来自宗教。因此,中国不仅要 重新发现20世纪共产党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公平、 平等等价值观,还要重新发掘过去的漫长历史中 所拥有的那些价值观,儒家学说就是其中的重要 部分。“如果一个社会只关心经济增长和赚钱, 那将是危险的。”
信仰界定 信仰,又作仰信。信心瞻仰之意。信,信奉。仰,仰慕。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有学者定义为信仰是对价值确定性的追求。 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信仰,是人们对于世界及人生的总看法和总方针,它是一种精神纽带,是一个组织或阶层,一个社会或国家的成员团结奋进的精神基础和精神动力,具有生活价值的定向功能,社会秩序的控制功能,社会力量的凝聚功能,行为选择的动力功能。
宗教信仰是世界普遍性的存在 宗教是世界上十分普遍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据根据美国民调机构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发表的最新《全球宗教景观》报告,在全球69亿人口中,有84%的人(58亿人)有宗教信仰,其中,基督徒占32%、穆斯林23%、印度教徒15%、佛教徒7%,至于没有宗教信仰的10亿人中,有62%的人住在中国。
如果不知道信仰就去看看哭墙 哭墙,犹太民族历史上第二圣殿遗留的唯一一段城墙,一千多年来,它始终是犹太民族的精神支柱。 追溯犹太人的历史,第二圣殿的被毁是一道悲伤的分界线。在此之前,犹太人与所有民族一样,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土地,那是上帝赐予犹太人的“应许之地”,然而罗马统治者在公元70年以后将犹太人赶出自己的家园,并最终摧毁第二圣殿,犹太人开始近2000多年的流浪。然而,在犹太人心中,重返家园的梦想从未磨灭。无论犹太人身处何地,他们在礼拜时都必将朝着哭墙的方向。
信仰人群的变革 旧三多:老人多、病人多、妇女多。 新三多:高职多、高薪多、高知多。 29%的中国百万富翁是佛教徒,而中国全国只有18%的人口信奉佛教。 新财富500富人:有30%信仰佛教。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富人开始争做有信仰的人,皈依各种宗教。公开资料显示,富人中,有30%信仰佛教,7%信仰基督教,另有3%信奉伊斯兰教等。这些信仰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与处世哲学,也无可避免地渗透入企业管理。
你是否相信? 西柏坡纪念馆里,至今仍陈列着这样一张字条,上面写着: 把最后一碗米用作军粮, 把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军装, 把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 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上战场…… 在规模空前的淮海战役中,仅65天,蒋介石80万精锐之师就有近56万被歼灭。其中,150万支前民工、41万辆小推车,确保了源源不断的后勤供给,构成了一道壮丽的景观。对此,陈毅元帅曾感慨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相信有骨肉相连的亲情 相信有生死不渝的友情 相信有刻骨铭心的爱情 只有重构社会信任的氛围和文化土壤,人与人之间多一点亲情、少一点私利,多一点真诚、少一点猜疑,我们才能享受来到人世因相遇、相识、相知而得到的这份缘分,以及这份缘带给我们的那份美好和温馨。
十八大的信念 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 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 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 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 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儒学与终极关怀 儒家的传统:“圣人语常而不语怪,语德而不语力,语治而不语乱,语人而不语神。” 子不语怪力乱神。 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祭神如神在、敬鬼神而远之。 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论语·为政》: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 而不惑。五十而知命。六十而耳顺。七 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精神修养的发展过程。
读书的目的在于明理教育的宗旨在于做人 南宋理学家朱熹认为:《四书》应当 依照《大学》、《论语》、《孟子》 《中庸》的次序来读。
次读《论语》,以立根本。《论语》是 孔门诸弟子答问的记录,孔子的语默静 动皆有记载,最为亲切可信。儒家思想 的精义亦囊括其中。次读《论语》,可 以从中了解与体悟圣人中正平和之道。
再读《孟子》,以激其发越。《孟子》言: “吾养吾浩然之气。”《孟子》的文气极为雄 壮,如孟子其人,势如泰山。儒家以孔子发 端,孟子畅其源流。朱子以《孟子》次《论 语》,是在学者大根大本确立之后,激发其 昂扬的志气。如《易·乾》云:“天行健,君 子以自强不息”,读《孟子》,以激其发越, 即是期望通过阅读《孟子》来激发学者乾健 不已的精神。
最后读《中庸》,以尽其精微。《中庸》一书 难读,初学者未当理会。需要在其他三书都读 完了,于其中道理都有所了悟之后再来读。朱 子在《中庸章句》中称其为“孔门传授心法”, “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因此, 《中庸》的道理非常精奥,要放在最后来研究。
儒家的“仁爱”学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选贤与能,天下为公。 ——《礼运》 “仁者,人也;从人,从二。”
道家与终极关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庄子·齐物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 这是道家对终极关怀的态度。 2014/11/28 31
自然无为 老子讲:“大道废, 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礼也者,忠信之薄而后乱之首。” 庄子说:“有亲,非仁也。” “相濡以沫, 不如相忘于江湖。”
诸行无常 诸行无常:「诸行」是指一切事物和一切现象;「行」 又有迁流、转变的意思。世间上一切形形色色的事物, 没有一样是常住不变的;没有一样不是在剎那剎那之间 迁流、转变。因为世间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 起,因缘所生的诸法,空无自性,它随着缘聚而生,缘 散而灭。譬如有情世间的人有生老病死的现象,器世间 的山河大地有成住坏空的演变,心念有生住异灭的变化。 因此,一切法在时间上是剎那不住,念念生灭﹔过去的 已灭,未来的未生,现在的即生即灭,它是三世迁流不 住的,所以说「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 诸法无我:「我」是主宰和实体的意思,能够称「我」 的,必须具有恒常的、主宰的、不变的、自在的。但 是,世间一切有为法、无为法,并无独立的、不变的实 体或主宰者。譬如,一般人执着为「我」的身体,是依 烦恼业缘、五蕴诸法所成,是虚幻不实的,如梁柱瓦椽 和合而有房舍,离开梁柱瓦椽则别无房舍,因此「我」 只是假名而已,并无实体。再如世间一切事事物物,也 是依靠种种条件因缘而生成,没有本来固有的独立本 性,也就是空无自性,因此说「诸法无我」。
涅槃寂靜 涅槃寂静:「涅槃」是四圣谛-苦、集、灭、道 中的「灭谛」,是破除贪瞋痴,断灭一切烦恼、 痛苦、人我等无明火焰,而达于寂灭无染,充 满快乐、光明、自由自在的境界,也就是身无 恶行、心无恶念,身心俱寂的一种解脱境界。
如何才是修道人 从前有位老妇人,建了座茅庵,供着一个禅僧修行多年。 一天她想试一试这位修行人禅定工夫怎样了,便让自己的孙女送饭,并嘱咐了几句话叫她这么去做。 那少女抱住和尚说:“你喜欢我吗?” 不料那和尚却冷冰冰地用偈语答道: “枯木倚寒岩, 三冬无暖气!” 少女回报了这情形后,老妇人叹了口气说:“想不到我二十年供养,只得个无情俗汉!”她赶走了和尚,放把火把茅庵烧了。
因果律是释迦牟尼佛亲口宣说的真理!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有痛苦,就说明这个人的内心一定有和这个痛苦相对应的恶存在。如果一个人的内心已经没有任何恶,那么这个人的心灵是根本不会感到痛苦的。如果没有不净的心念,那么也就不会有那样恐怖的举动。因果律是释迦牟尼佛亲口宣说的真理!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有痛苦,就说明这个人的内心一定有和这个痛苦相对应的恶存在。如果一个人的内心已经没有任何恶,那么这个人的心灵是根本不会感到痛苦的。如果没有不净的心念,那么也就不会有那样恐怖的举动。 六祖慧能大师曰:“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
三教互补 儒家关切社会的治理,道家关怀生命自然状态的保持,佛家关心人生痛苦的解除。故此,历史上有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和儒家入世,道家隐世,佛家出世之说。儒、道、佛三家虽各有所重而相径庭,然仍能融合会通,相济相补,和而不同,构成彼此共存共荣的文化格局,长期以来支配和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中国文化形成儒、道、佛三大脉络,共同撑起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天空。 《周易》中有一句名言,叫“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体现出中国的人文传统、人文精神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完善社会、完善人生。
尊重传统文化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 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 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 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并提出“要全面认识祖 国传统文化,……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 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 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三、心灵安顿与生命关怀 传统文化使人学会谦卑,以更虔 诚的姿态去面对生命和无常。
1.生死观 生死是人生命过程的两道门,从一道门进来,又从一道门出去。 眼睛一闭一睁,一天就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就过去了。 黑夜赋予我们黑色的眼睛,而我们却会用它寻找光明。死亡只是证明我们曾经活过。
5.生活观 一日平安,一日感谢。
祝大家身心自在! • 2014/11/28 •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