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likes | 538 Views
《 黄帝内经素问注 》 序. 王冰.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 《 黄帝内经 》—— 中医经典著作 成书年代: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 黄帝内经 》 分为哪两部分? 《 素问 》 、 《 灵枢 》 《 黄帝内经素问注 》—— 王冰. 讲授新课. 《 黄帝内经 》 的传本 王冰概况 王冰注本概况 内容提要 全文讲解 全篇小结. 《 黄帝内经 》 的传本. 春秋战国至秦汉 9 卷本 (亡第 7 卷) 南北朝 全元起 8 卷 唐代 王冰 24 卷
E N D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 王冰
导入新课 • 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 《黄帝内经》——中医经典著作 成书年代: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黄帝内经》分为哪两部分? 《素问》、《灵枢》 《黄帝内经素问注》——王冰
讲授新课 • 《黄帝内经》的传本 • 王冰概况 • 王冰注本概况 • 内容提要 • 全文讲解 • 全篇小结
《黄帝内经》的传本 春秋战国至秦汉 9卷本(亡第7卷) 南北朝 全元起 8卷 唐代 王冰 24卷 北宋 林亿等人 24卷 现代 王冰合林亿本 24卷
王冰概况 • 王冰,号启玄子,唐代中期医学家。 • 宋代林亿等新校正引《唐人物志》云:“冰仕唐为太仆令,年八十余以寿终。” • 后人因称“王太仆”。 • 王冰——因文存人。
王冰注本概况 • 王冰用了十二年的时间,收集整理,注释编排,完成了这样一本传世著作,共24卷,81篇。经王冰整理和注释的《素问》,成为后世的通行本。由于之前有全元起的注本,因此王冰注解的这本《素问》又被称为《素问次注》。次,第二次。 • 因为注解《素问》,王冰在中国古代医学发展史上也成就了很大的贡献。 • 贡献: 其一,成为注释《素问》最早的几个人之一; 其二,把《素问》的版本进行了确定。王冰“功在当时,利在千秋”。美中不足:只注解《素问》,未注《灵枢》。
内容提要 • 王冰的这篇序文高度评价了《内经》的学术价值及影响,着重强调了训诂的重要性,列举了前代版本的一些缺漏和错误,并介绍了自己整理注解《素问》的方法、目的及深远意义。 • 重点: ①对偶:精准,甚至可以说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颜色对颜色); ②排比:俗语叫放连珠炮,增强语势,气势磅礴。
全文讲解 • 第一段 • 第二段 • 第三段 • 第四段
第一段 原 文 夫釋縛脫艱,全真導氣,拯黎元於仁壽,濟羸劣以獲安者,非三聖道,則不能致之矣。孔安國序《尚書》曰:“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班固《漢書·藝文志》曰:“《黃帝內經》十八卷。”《素問》即其經之九卷也,兼《靈樞》九卷,迺其數焉。雖復年移代革,而授學猶存。懼非其人,而時有所隱,故第七一卷,師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爾。然而其文簡,其意博,其理奧,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陰陽之候列,變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謀而遐邇自同,勿約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徵,驗之事不忒。誠可謂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
第一段 注 释 • 釋縛脫艱:释,(如释重负)解除。缚,“纟”旁,本义捆绑,此指(疾病的)缠绕。艰,艰苦(的境地)。 • 全真導氣:全,保全。真,真精。导,通导。气,元气。全真导气,保全真精,通导元气。健康之人有真精、元气在身。 • 黎元:本为“黎民”,百姓。《书•尧典》蔡传:“黎,黑也,民首皆黑,故曰黎民。”元,本义为头,古代表示百姓的词:黔首、苍生、赤子、布衣。 • 于:到。 • 仁壽:长寿。《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知,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之意)仁寿,就是说有仁爱之心的人长寿。 • 濟羸劣以獲安:济,救助。羸劣,瘦弱多病。获安,获得安康。 • 三聖道:指伏羲、神农、黄帝的学说。三圣,又称“三皇”、“三王”。伏羲,我国神话传说中的远古圣人,传说他造书契,画八卦,创针术;神农,又叫“?帝”(炎帝),传说他教人稼穑,尝百草发现药物,教人治病;黄帝,传说是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发明甚多,尤善医学,创医理。 • 致之:致,达到。之,这些目的,指“释缚脱艰……获安者”。
第一段 注 释 • 孔安國:孔子第二十二代孙,西汉经学家(专门指称阐释、注解、研究与宣传儒家经书的学者,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官方的经学家通常具有博士、助教之类的官职),以研究《尚书》而为汉武帝博士(古代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 序:名词活用作动词,为……作序。 • 三墳:孔颖达《尚书正义》:“坟,大也。以所论三皇之事,其道至大,故曰言大道也。”因此后人常以“三坟”代指三皇时期的书籍,也可泛指古代重要的典籍。 • 大道:此指天、地、人的重要道理。 • 靈樞:作为《黄帝内经》分册之名,首次出现在古代典籍当中。 • 迺:“乃”的异体字。 • 雖復:纵使。 • 年移代革:年、代,名词。移、革,动词。年移代革,年代移革,岁月推移,朝代变更。革,变更,更改。 • 授學:教授、学习《素问》的人。
第一段 注 释 • 師氏:不是指姓师的人。古代官名。负责掌管贵族子弟教育的官员。 • 爾:句末语气词。 • 其文簡,其意博,其理奧,其趣深:排比句。其,代指?《黄帝内经素问》。文简,文字简要。意博,含意广博。理奥,理论深奥。趣深,旨趣深远。趣,旨趣、旨意。 • 天地之象:天地之间的现象。 • 分:分明。 • 陰陽之候(hòu):阴阳变化的征候。候,征候,征兆。 • 列:列举。 • 由:缘由,原因。 • 表:表明、说明。 • 兆:征兆、预兆。 • 彰:彰显,显示,揭示。
第一段 注 释 • 不謀而遐邇自同,勿約而幽明斯契:工整的对偶句,古代医籍喜用这种对偶句,比如给出上句,让你对出下句。遐迩,远近,这里指远近的事理。自,自然,当然。幽明,此指无形的和有形的事物。斯,乃,就。契,符合,切合。 • 稽其言有徵,驗之事不忒:对偶句。稽(jī),(无稽之谈)考察。(qǐ稽首:古代的一种礼节,跪下,拱手至地,头也至地。)徵,简体“征”。征,证验,根据。验之事,检验它的实践。忒,差错,误差。 • 誠:确实,真的。 • 至道:最高的医学理论。 • 宗:本源,根本。 • 奉生:养生。古代表示“养生”的词:奉生、摄生、遵生。 • 始:基础,也可引申为根本。
第一段 注 释 长句翻译 • 夫釋縛脫艱,全真導氣,拯黎元於仁壽,濟羸劣以獲安者,非三聖道,則不能致之矣。 • 译:要解除疾病的束缚,摆脱疾病的痛苦,保全真精,通导元气,拯救百姓达到长寿的目的,救助瘦弱多病的人使他们获得安康,不是三圣的医学理论,就不能达到这个目的。 • 不謀而遐邇自同,勿約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徵,驗之事不忒。誠可謂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 • 译:不用商量,对于远近的事理,认识都自然相同;不用相约,对于不论是无形的或者有形的事物,看法就相符。考察它的理论有证据,检验它的实践没有差错。的确可以说是医学理论的本源,养生之学的理论基础啊!
第一段 本段小结 • ①大意:概述《内经》的源流,评价价值及重要性。 • ②重点字:繁体字(艱、懼、徵);异体字(迺→乃);生僻字(羲与“义”的繁体字“義”区别、迩、稽、忒) • ③重点词:释、黎元、仁寿、羸劣、三坟、革、趣、候、由、遐迩、契、稽、忒、奉生。(活用:序) • ④重点句子: • A.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 • B.不谋而遐迩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征,验之事不忒。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
第一段 契①甲骨文:右边是一把刀形,左边的一竖三横表示是用刀在一块小木条上刻下的三个记号。②小篆:形体,也基本上同于甲骨文的形体。③楷书:因为“契”是指在木条上刻字,所以下面加上了个“木”字。后来楷书又发生了伪变,下部变成了个“大”字,成为现在的写法,算是一种误写。本义为用刀刻,从“刻”这个本义引申为“契约”,如《韩非子》中所说的“符契之所合”。就是指“契约”或“凭证”。符契,以金玉竹木等制成,上刻文字,剖为两半,双方各收存一半以作凭证,使用时两半相合为验。古代国君传达命令或调遣兵将时,常用“符契’这种凭证。后来引申为符合、切合之意。
第二段 原 文 假若天機迅發,妙識玄通,藏謀雖屬乎生知,標格亦資於詁訓,未嘗有行不由逕,出不由戶者也。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隱,或識契眞要,則目牛無全。故動則有成,猶鬼神幽贊,而命世奇傑,時時閒出焉。則周有秦公,漢有淳于公,魏有張公、華公,皆得斯妙道者也。咸日新其用,大濟蒸人,華葉遞榮,聲實相副。蓋教之著矣,亦天之假也。
第二段 注 释 • 天機迅發:天机,天赋灵机,即天赋之资质。《庄子•大宗师》:“其嗜欲深者,天机浅。”迅发,聪明敏捷。 • 妙識玄通:即识妙通玄。认识通晓玄妙深奥的道理。 • 蒇謀:完备而周密的见解。蒇,完善的,周密的。蒇,当为“藏”之误。唐代写“藏”,多数写成“蔵”。《诗经·小雅·小旻》中亦有“臧谋”典故:“谋臧不从,不臧复用”、“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毛亨注(最早传《诗经》的时孔子的弟子子夏,到汉初,有鲁人申培公,齐人辕固生和燕人韩婴,合称三家诗。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到唐时还在,而现在只剩外传十卷。现在流传的《诗经》则是毛公所传的毛诗。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苌。)认为此处是诗人指责周幽王“谋之善者不从,其不善者反用之”。可见这里的“臧谋”,应当为“善谋、良策”之意。而“蒇”字在古书中甚少出现,少数几次出现也并无与“谋”字合用的情况。况且王冰在本篇课文中,还诸多的引用了如《礼记》、《论语》、《诗经》中的其他典故,因此,如果假设这里是引用《诗经》中的“臧谋”一词,解释便顺理成章了。 • 乎:文言介词,相当“于”,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例如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类经>序》“其是其非,此不在余,而在乎后之明哲矣”。 • 生知:生而知之的人。
第二段 注 释 • 標格:风范。此指对经文正确理解的标准。 • 資:借助。 • 詁訓:即训诂。诂,对古代语言文字的解释。训,解释词语意义。此指前人的训释注解。 • 行不由逕:《论语•雍也》:“有澹(tán)台灭明者,行不由迳,非公事,未尝至于偃yǎn (子游)之室也。”原意为走正道不抄小路。此谓出行不遵循道路。由,遵循。迳,“径”的异体字。 • 行不由逕,出不由户:意指不遵循正确的途径。作者认为训诂就相当于“径”、“户”。 • 户:指单扇的门。《说文解字》:“半门曰户”。甲骨文: 小篆: • 刻意:专心致志。 • 研精:研究精神实质。 • 探微索隱:微,微妙的医道。隐,幽深隐晦的医理。
第二段 注 释 • 或:如果。 • 識契真要:自己的认识符合经文的真谛要旨。识,认识。契,符合。真要,经文的真谛要旨。 • 目牛無全:即“目无全牛”。典故“庖丁解牛”。语出《庄子ㆍ养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见全牛也。”意谓解牛技术纯熟后,所见都是牛的部件纹理,而不再是整体的牛。比喻技术精深纯熟,运用自如。 类似成语:运斤成风。 • 動:常常,往往。 • 幽贊:暗中帮助。 • 而:因而。 • 命世奇傑:命世,闻名于世。奇杰,优秀的医生。 • 時時:经常。 • 閒出:不断地出现。
第二段 注 释 • 秦公、淳于公、张公、华公:秦公,秦越人(扁鹊)。淳于公,淳于意。张公,张仲景。华公,华佗。 • 淳于意:写出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医案——《诊籍》。 “缇萦救父 ” • 斯:此,这,指《素问》一书。 • 妙道:高妙的医道。 • 者也:语气词连用,表陈述语气。 • 咸日新其用:咸,大范围副词,全,都。日新其用,天天使医学的效用有所创新。日,名词用如状语,表时间,每天,天天。新,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创新。《礼记·大学》中商汤刻在自己洗澡盆上的铭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用,医学的效用。 • 蒸人:指民众,百姓。原作“烝民”,语出《诗经》:“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蒸,通“烝”,众多。 • 華葉遞榮:像红花绿叶一样地递相繁荣。比喻事业兴旺不衰。花叶,名词活用作状语,像花叶一样。华,“花”的古字。 • 聲實相副:理论和实际互相符合。副,匹配。如“一副筷子”,筷子应当匹配,若一长一短,不合礼数。 • 蓋:大概。 • 教之著:教,指《素问》理论对历代医家的哺育教化。著,取得的成就。 • 天之假:天,天资。假,借助,凭借。
第二段 注 释 长句翻译 • 假若天機迅發,妙識玄通,藏謀雖屬乎生知,標格亦資於詁訓,未嘗有行不由逕,出不由戶者也。 • 译:假如天资敏捷聪颖,能够通晓玄妙深奥的道理,完备的见解虽然属于天资聪明、生而知之之人,但要正确理解《内经》高深内容的标准,还是要借助于先贤的训解和注释,如同不曾有行走不遵循道路,出入不经由门户的人一样。 • 咸日新其用,大濟蒸人,華葉遞榮,聲實相副。蓋教之著矣,亦天之假也。 • 译:他们都能使医学的效用不断创新,广泛地救助民众,使医学事业像红花绿叶一样递相繁荣,兴旺不衰,也是名副其实的。这些大概都是《素问》哺育教化所取得的成果,也是上天的资助吧!
第二段 本段小结 • ①大意:强调训诂是学通经文的必由之路。 • ②重点字:繁体字(識、標、遞);通假字(蒸→烝);异体字(逕→径)、古今字(華→花);生僻字(蒇)。 • ③重点词:天机、蒇、标格、诂训、目牛无全、赞、命世、蒸人、假。(活用:目、日、新、华叶) • ④重点句子: • A.假若天机迅发,妙识玄通,蒇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于诂训,未尝有行不由迳,出不由户者也。 • B.咸日新其用,大济蒸人,华叶递荣,声实相副。盖教之著矣,亦天之假也。
第三段 原 文 冰弱齡慕道,夙好養生,幸遇眞經,式爲龜鏡。而世本紕繆,篇目重疊,前後不倫,文義懸隔,施行不易,披會亦難。歲月既淹,襲以成弊。或一篇重出,而別立二名;或兩論併吞,而都爲一目;或問荅未已,別樹篇題;或脫簡不書,而云世闕。重《合經》而冠《鍼服》,併《方宜》而爲《欬篇》;隔《虛實》而爲《逆從》,合《經絡》而爲《論要》;節《皮部》爲《經絡》,退《至教》以先《鍼》。諸如此流,不可勝數。且將升岱嶽,非逕奚爲?欲詣扶桑,無舟莫適。乃精勤博訪,而幷有其人。歷十二年,方臻理要,詢謀得失,深遂夙心。時於先生郭子齋堂,受得先師張公秘本,文字昭晰,義理環周,一以參詳,群疑冰釋。恐散於末學,絕彼師資,因而撰註,用傳不朽。兼舊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勒成一部。冀乎究尾明首,尋註會經,開發童蒙,宣揚至理而已。
第三段 注 释 • 冰:自己直呼其名,表明一种自谦。 • 弱齡:指弱冠之年,男子二十岁左右,即弱冠。及笄(女子成人/15)、豆蔻(女子十三四岁)、而立(30)、不惑(40)、知天命(50)、花甲(60)、古稀(70,杜甫《曲江》其二“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耄耋(八九十)、期颐(一百岁)。 • 慕:爱好,向往。 • 道:这里的“道”指什么?医学。 • 夙:向来。 • 眞經:指《内经》。 • 式:用。 • 龜鏡:也做“龟鉴”,比喻借鉴。古人卜龟甲以占吉凶,照镜子以见美丑。 • 世本紕繆:世本,指当时通行的《素问》版本,应指南北朝•梁全元起注本。纰缪,错误。纰,小错误。缪,通“谬”,较严重的错误。什么纰缪呢? • 不伦:没有条理。伦,条理,次序。如“脉大无伦”。 • 懸隔:不衔接,不连贯。悬,距离远、悬殊。隔,阻隔不通。 • 披會:阅读领会。披,原意“打开”,打开书为何?为阅读,因此可以引申为“翻阅”。 • 既淹:既,已经。淹,久远。 • 襲以成弊:袭,沿袭。以,连词,而。
第三段 注 释 • 一篇重出,而別立二名:有同一个篇章重复出现,却另外立一个篇名。《素问》中《离合真邪论》在全元起本中原有两篇,一篇在第一卷,名《经合》,一篇在第二卷,名《真邪论》,但内容相同。 • 兩論併吞,而都爲一目:有两篇文章合并在一起,而总括为一个篇名。全元起本无《血气形志篇》,其内容混杂在《宣明五气篇》中,王冰始分为两篇。併,“并”的异体字。都,总括。 • 問荅未已,別樹篇題:一篇中的问答未完,就将下文另设篇目。如《阴阳类论》,全元起本从“雷公曰:请闻短期”以下别为一篇,名《四时病类》。荅,“答”的异体字。 • 脫簡不書,而云世闕:有的书简脱落而未能写明,就说历代都残缺不全。如《刺腰痛篇》从“腰痛上寒”至“刺足少阴”一百余字,全元起本与《针灸甲乙经》并《太素》当中均无,为王冰所补。世阙,世代残缺。
第三段 注 释 • 重《合經》而冠《鍼服》:在重出的《合经篇》前加上《针服》的篇名。据考《素问》中无《针服》篇,疑指篇首有“用针之服”句的《八正神明论》。《合经》,当作《经合》,指刚才“一篇重出,而别立二名”中所举的《经合》,其内容与《真邪论》重复。冠,在前面加上,名词活用作动词。 • 併《方宜》而爲《欬篇》:指全元起本中将《异法方宜论》合并到《咳论》篇中,统名为《咳篇》,王冰始分之。 • 隔《虛實》而爲《逆從》:全元起本将《四时刺逆从论》分割成两部分,“厥阴有余”至“筋急目痛”在第六卷,“春气在经脉”至篇末在第一卷,王氏将其合并。 • 合《經絡》而爲《論要》:疑指将《诊要经终论》合并到《玉版论要》当中。《素问》中《玉版论要》与《论要经终论》相连,因此可能之前两者合并。经络,疑为“经终”之误。 • 節《皮部》爲《經絡》:把《皮部论》分解开来,节录一部分为《经络论》。全元起本把《经络论》附在了《皮部论》之末,王氏分之。节,分开,分解。 • 退《至教》以先《鍼》:把有“至教”内容的《上古天真论》退放于后,而把论述针法的诸篇列在前面。指全元起本把记载有“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等语句的《上古天真论》退置于第九卷,而将论针法的《调经论》、《四时刺逆从论》前置于第一卷。退、先,使动用法,使《至教》退,使《针》先。
第三段 注 释 • 勝:全,尽。 • 將升岱嶽,非逕奚爲?欲詣扶桑,無舟莫適:升,登。岱岳,哪座山?泰山的别称。奚,文言疑问代词,相当于“胡”、“何”。为,做、办。此处可解释为“攀登”。诣,往,到。扶桑,传说中海上日出之处。古代道教有三座仙岛。莫,没有办法。适,到达。此句为同义对文,“升”对“诣”,“为”对“适”,十分工整。 • 訪:询问,此为请教之意。 • 幷有其人:并有,兼有。其人,指精通《素问》之人。 • 方臻理要:才达到理会要领。臻,达到。理,理会。要,要旨。 • 詢謀得失:询谋,咨询、商议,《后汉书·桓帝纪》:“永惟大宗之重,深思嗣续之福,询谋台辅,稽之兆占。”此处可指考查。得失,偏义复合词,偏义于“得”,指收获。 • 深遂夙心:十分满足我向来的心愿。遂,完成。夙心,一向的心愿。 • 時:当时。 • 齋堂:书斋,书房。 • 昭晰:清楚明晰。“昭”与“晰”同义。 • 義理環周:意义、医理全面周到。环周,全面周到。
第三段 注 释 • 參詳:详细参考。 • 群疑冰釋:群(定语)疑(主语)冰(状语)释(谓语)。冰释,像冰块融化一样的解开了。冰,名词用做状语,像冰块融化一样。 • 末學:后学,也可指末流无才之人。 • 绝:断绝。 • 彼:那,指示代词。 • 師資:原指能传授知识的人。此处指授学的依据,即《素问》的范本。 • 撰註:编写注释。註,“注”的异体字。 • 勒:汇总。 • 冀乎究尾明首,尋註會經:希望读者能够像沿波讨源那样,寻查注释去领会经文。冀,希望。乎,义同前处,相当于“于”。尾,指注文,也就是“波”。首,指《内经》原文,也就是“源”。 • 開發童蒙:开导启发初学医的人。童蒙,无知的儿童,此指初学《内经》,对医理还不甚明了的人。 • 至理:最崇高的医理。
第三段 本段小结 • ①大意:指出前代版本的种种错误,说明整理编次《素问》的缘由。 • ②重点字:繁体字(齡、龜、懸、齋易与“齐”的繁体字相混“齊”);通假字(繆→谬);异体字(併→并、荅→答、嶽→岳、註→注);生僻字(夙、诣)。 • ③重点词:弱龄、夙、式、龟镜 、纰缪、伦、披会、淹、袭、都、诣、适、得失、遂、童蒙。(活用:冠、退、先、冰)
第四段 原 文 其中簡脫文斷,義不相接者,搜求經論所有,遷移以補其處;篇目墜缺,指事不明者,量其意趣,加字以昭其義;篇論吞幷,義不相涉,闕漏名目者,區分事類,別目以冠篇首;君臣請問,禮儀乖失者,考校尊卑,增益以光其意;錯簡碎文,前後重疊者,詳其指趣,削去繁雜,以存其要;辭理秘密,難粗論述者,別撰《玄珠》,以陳其道。凡所加字,皆朱書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雜糅。庶厥昭彰聖旨,敷暢玄言,有如列宿高懸,奎張不亂;深泉凈瀅,鱗介咸分。君臣無夭枉之期,夷夏有延齡之望。俾工徒勿誤,學者惟明,至道流行,徽音累屬。千載之後,方知大聖之慈惠無窮。時大唐寶應元年歲次壬寅序。
第四段 注 释 • 意趣:宗旨。 • 字:篇名。 • 昭其義:使其文义明晰。昭,使动用法,使……清晰。 • 篇論:篇一般是问答体,论一般是非问答体。 • 吞幷:合并,混在一起。 • 别目:另立篇名。 • 冠篇首:放在一篇之首。冠,名词活用作动词。 • 乖失:错乱。乖,本义为背离、违背、不和谐。 • 考校:校核,研究。 • 光其意:使其文意明显。光,使动用法,使……明显。 • 錯簡:书简次序错乱。 • 碎文:文字残缺不全。 • 秘密:深奥。 • 玄珠:指《玄珠密语》。已佚。现传《玄珠密语》十卷,为后人托名之作。 • 朱書:朱指什么颜色?朱书,就是用红色书写。朱,用红色,名词作状语。说明王冰整理的《素问》版本应当是朱墨兼本。 • 今古:今,王冰所加之文。古,《素问》原文。
第四段 注 释 • 庶:希望。 • 厥:代词,指代这种注解和书写方法。宋·苏洵《六国论》:“思厥先祖父,暴(pù)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 昭彰:使动,使……清楚明白。 • 聖旨:圣人的旨意。 • 敷畅:阐述发挥。 • 玄言:《素问》中深奥的理论。 • 列宿:众星宿。中国古人把星空分为若干区域,西方称之为星座,而中国称之为星官,共有二十八星宿。二十八宿分成四大星区,称作四象,以动物命名之。 • 奎张:中国古代二十八星宿中的奎宿(西方白虎)和张宿(南方朱雀)。这些星宿的相对位置固定,因此此处用来比喻经过整理的《素问》条理清楚,井然有序。奎,俗作“魁”,由16颗小星组成。张,又称鹑尾,由6颗小星组成。 • 凈瀅:明净清澈。 • 鱗介:鱼类和甲壳类动物。 • 夭枉:夭折早死。 • 夷夏:泛指各族人民。夷,古代指东方的少数民族,这里泛指少数民族。夏,古代汉民族自称,也称华夏。
第四段 注 释 • 俾:使令动词,使。 • 工徒:指医生。 • 勿誤:不出现错误。 • 惟:句中语气词,表肯定,一定、肯定之意。 • 至道:最高的医道。 • 徽音:福音、德音。 • 累屬:连续不断。属,连缀,接连。 • 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宝应,唐代宗李豫的年号。 寶 寳,宝的两种写法。 • 次:值,当。
第四段 注 释 长句翻译 • 庶厥昭彰聖旨,敷暢玄言,有如列宿高懸,奎張不亂;深泉凈瀅,鱗介咸分。君臣無夭枉之期,夷夏有延齡之望 • 译:希望这种方法能够使神人的旨意清楚明白,使深奥的理论得到全面的阐述和发挥。就好像众星宿高悬天空,奎宿、张宿次序井然不乱;又如同深泉的明净清澈,水里的鱼类和甲壳类动物都能够分辨清楚。君臣上下再也没有夭折枉死的时候,各族人民也都有延长寿命的希望。
第四段 本段小结 • ①大意:编次整理的方法、目的及深远意义。 • ②重点字:繁体字(遷、雜、寶);生僻字(滢、俾)。 • ③重点词:错简、碎文、宿、勒、敷畅、夷夏、俾、工徒、惟、徽音、累属、次。(活用:昭、冠、光、朱、昭彰) • ④重点句子: • A. 庶厥昭彰圣旨,敷畅玄言,有如列宿高悬,奎张不乱,深泉净滢,鳞介咸分。君臣无夭枉之期,夷夏有延龄之望。
东方苍龙: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张、翼、轸。 第四段
全篇小结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也是至今一直都是地位最高的中医经典理论巨著,是我们的先人对世界医学所作出的伟大贡献。由于“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谋而遐迩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征,验之事不忒,”所以被称为“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然而在王冰所处时期,“世本紕繆,篇目重疊,前後不倫,文義懸隔,施行不易,披會亦難”,使得人们不能好好利用这本名著经典。为了经典的传世,王冰历时十二年进行整理注解,这篇序文,就让我们很好的了解了王冰的良苦用心,因此希望大家能够充分重视,注意掌握其中的重点字词以及句子的翻译,熟练的背诵前两段,了解全篇文章的大意。也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大家日后研读《黄帝内经》王冰注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