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0 likes | 528 Views
以组织变革推动地方高校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汇报人:陈厥祥. 1. 2. 3. 汇报提纲. 组织使命: 从多元到本原的回归. 外围拓展: 从高校主体到协同创新的跨越. 内部治理: 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型. 浙江万里学院是改制建立的一所地方普通本科院校。 “ 万里模式” : 集成创新、集约服务、集聚资源。 建立的“万里模式”,被学界誉为“一种可资借鉴的现代大学制度” , 具有“非典型样本的典型意义”。. 浙江农村技术师专 培养职教师资. 建校 : 宁波农学院、 宁波农业专科学校. 恢复本科招生. 1999. 1999. 2000. 1977. 1984.
E N D
以组织变革推动地方高校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汇报人:陈厥祥
1 2 3 汇报提纲 组织使命:从多元到本原的回归 外围拓展:从高校主体到协同创新的跨越 内部治理: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型
浙江万里学院是改制建立的一所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浙江万里学院是改制建立的一所地方普通本科院校。 “万里模式”: 集成创新、集约服务、集聚资源。 建立的“万里模式”,被学界誉为“一种可资借鉴的现代大学制度”, 具有“非典型样本的典型意义”。 • 浙江农村技术师专 • 培养职教师资 • 建校:宁波农学院、宁波农业专科学校 • 恢复本科招生 1999 1999 2000 1977 1984 1950 • 改制为浙江万里学院 • 浙江农业大学宁波分校 • 独立招收本科生
一、组织使命: 从多元到本原的回归
一、组织使命:从多元到本原的回归 大学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组织,“大学的本质就是有关知识的制度,知识的获得、传授和应用三者间的关系也是通过大学而加以制度化。”这三者分别与现代大学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相联系。 以传授普遍学问的具有行会性质的“师生联合体”,到探索和传播高深学问的场所,到集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组织机构”,到现今的“多元化巨型大学”。
一、组织使命:从多元到本原的回归 以人为本:育人、立人、达人 始终围绕两个人—教职工和学生 围绕中心:中心论—以人才培养为中心 同心圆—同心同德 《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一条 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地方高校无疑更应以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第一要务,以有利于人才培养作为思考制度设计过程中一切问题的起点。
一、组织使命:从多元到本原的回归 国有民办的混合型新体制 混合型集成式创新体系 民办高 等教育 公办高校 浙江万里学院 组织:政府、企业和非政府企业的第三部门。 第三部门:介于国家和市场之间的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既不属于政府公共部门,也不属于市场经济部门,以服务公众为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其所得不为任何个人牟取私利。
一、组织使命:从多元到本原的回归 领导体制、运行机制、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管理者 (浙江省人民政府) 形 成 合 力 权责分明 有机制衡 良性联动 举办者 (万里教育集团) 办学者 (浙江万里学院)
教育公益性 一、组织使命:从多元到本原的回归 集公、民体制、机制优势之大成的现代大学制度(民办国有) 始终高擎教育公益性旗帜的万里模式,没有将过程当目的,相反让过程促成了目的,通过办学活动强化了教育本质属性。 回归 民办国有 国有民办 第三部门形态的办学模式,非政府的社会团体利用非财政性资源办学,但其所形成和积累的教育资产最终非个人或团体所有,属于国家、社会和全民。 变出了新气象、新类型。 揭开了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新篇章。
一、组织使命:从多元到本原的回归 办学理念: 以生为本 以师立校 面向市场 国际接轨
二、外围拓展: 从高校主体到协同创新的跨越
二、外围拓展:从高校主体到协同创新的跨越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培养基础实、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服务定位: 扎根宁波 立足浙江 面向全国
二、外围拓展:从高校主体到协同创新的跨越 10余年来,浙江万里学院承继“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创业精神,恪守“面向社会”的办学理念,积极推进教师“走进企业”制度,加强与产业、行业的联系,构建了多元校企合作平台。
二、外围拓展:从高校主体到协同创新的跨越 1.以创业为特征的组织与文化变革,为产学合作教育提供平台与支撑 ①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集聚群与行业结构链,学科专业与之对接,形成了相应的学科专业集聚群。 • 4个国家特色专业 • 1个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 • 1个国家创业教育实验区 • 3门国家精品课程与双语课程 • 1个省重中之重学科 • 4个省级重点学科 • 9个省级重点专业 • 1个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二、外围拓展:从高校主体到协同创新的跨越 ② 以重大项目为载体,建立了若干以区域经济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为主的学科间和跨学科组织。 国家科技部部市合作重大课题“我国第四方物流产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是宁波市首个部市合作重大课题,课题研究成果获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二、外围拓展:从高校主体到协同创新的跨越 ③ 适应区域经济社会产业发展需要,建立符合学科专业发展实际要求的“前摄性”的新职能与新机构。 宁波市食品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宁波汽车及零部件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等若干官产学战略合作联盟,其中宁波市食品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不仅承担了国家“973”在内的20余项国家级项目以及100多项省、市、局级项目,同时承担了本领域企事业单位委托的各类项目30多项,解决了许多企业的难题。
二、外围拓展:从高校主体到协同创新的跨越 ④与国家工信部、商务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行业协会、国际权威行业认证机构紧密合作,面向企业开设高端培训项目32个,为企事业单位培养高层管理和技术人才,强化了人员交往与合作。
二、外围拓展:从高校主体到协同创新的跨越 ⑤吸引多种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建设,共建行业特色实验室与研发基地20余个。 电子信息学院与浙江迈新科技有限公司,宁波吉江汽车制造有限责任公司,音王集团,宁波兰尔达通信有限公司,宁波联通,鄞州电信,广州东方之声音响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建立了研发中心,与思科、华为成立了网络学院、与移动共建MM学院,德国CBB软总线与工业网络控制实验室建立了联合实验室;与波兰华沙理工大学汽车与建筑机械系小型混合动力与电动汽车研究所共同建立中波汽车电子技术工程中心。
二、外围拓展:从高校主体到协同创新的跨越 ⑥为努力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专门建立了如杭州湾产业研究院和产学研合作办公室等对外协调机构,为教师走进企业牵线搭桥,推进“科技特派员”、“农业特派员”活动,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为教师专利申报、技术转让提供咨询服务。
二、外围拓展:从高校主体到协同创新的跨越 观念的力量往往比指令和规则更强大。开门办学,组织创新,还必须将行动内化为观念,成为一种形态学意义上的“对自力更生精神的深思熟虑”、“强有力地争取学校声誉的根深蒂固的意志”的“大学范围的创业文化”
二、外围拓展:从高校主体到协同创新的跨越 2.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创新多样化校企合作教育模式 • 创建虚拟学院,强化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 形成“0.5+2.5+0.5”、“3+1”等校企联合培养机制 • 2003年,我校与三星奥克斯公司合作建设了首家奥克斯虚拟学院,实施定制化培养 • 先后在学校建立了14种虚拟学院与行业特色班,达到了学生学以致用、学校培养对路、企业缩短培养期三方共赢的效果
二、外围拓展:从高校主体到协同创新的跨越 • 建立创业学院,努力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 • 将社会创业资源有效纳入学校创业教育,建立了全省首个面向社会、独立建制运行的“宁波青年创业学院” • 形成了有资金、有基地、有公司、有项目、有师资、有组织的系统化创业教育。 宁波青年创业学院落户浙江万里学院,原宁波市委书记巴音朝鲁亲自授牌。
二、外围拓展:从高校主体到协同创新的跨越 • 成立国际学院,积极营造国际化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合作办学 • 与世界名校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普拉茨堡分校合办物流管理专业。 • 与英、美、加、澳、德、法等18个国家的20多所院校建立了诸如交换生、特色班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 • 每年均有百余名毕业生出国攻读硕士学位
二、外围拓展:从高校主体到协同创新的跨越 • 成立国际学院,积极营造国际化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与德国AWI(极地海洋研究所)合作 • 开展极地科考项目 • 与AWI合作成功申报国际科技合作重大专项:极地海洋沉积物微生物环境的生物多样性研究 • AWI高级研究员Dr. Ragnhild Asmus等来校学术讲座 • 开展欧盟科技人才培训项目:合作培养一名欧盟博士研究生; • 聘德国资深海洋生态学家Prof.Dr.Asmus夫妇等为万里客座教授
二、外围拓展:从高校主体到协同创新的跨越 • 成立国际学院,积极营造国际化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极地科考 • 戴芳芳,2006年8月,中国第一名赴南极参加科考的在校本科生,进行为期70余天的极地之行,协助科学家完成提取微生物标本、常规取样的任务。 • 陈吉刚博士, 2008年 7月,参加中国第三次北极科考在北极进行了为期76天的科学考察,被评为“优秀科考队员”。 • 熊尚凌博士, 2009年10月,参加中国第26次南极科考,评为“优秀科考队员”的荣誉
二、外围拓展:从高校主体到协同创新的跨越 • 成立国际学院,积极营造国际化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宁波诺丁汉大学 • “万里模式”国际化:引进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合办宁波诺丁汉大学 • 2004年3月13日,双方在上海签署关于合作建立和运作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合同书。 • 2005月5日,中国教育部批准同意建立宁波诺丁汉大学。
二、外围拓展:从高校主体到协同创新的跨越 • 建立创新学院,着力培养学生的集成创新能力。 • 建立创新学院 • 建立了基于学科、基于课程、基于学分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 形成了从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到专题或问题研究课程到研究论文的个性化的课程体系 • 积极推进“合作性”学习“、项目化”训练、“开放式”实验以及“双证书”培养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人才培养试验区建设 • 通过设置新的课程体系和试行新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集成创新能力 “挑战杯”竞赛国家特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金奖1项、银奖1项、铜奖1项
三、内部治理: 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型
三、内部治理: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型 主动服务:管理本位 服务本位 合纵联横:穿针引线,铺路架桥,推进融合(内联外引) 师生满意:和谐校园,止于至善。 转向 第一信号:师生的需求信息 第一标准:满足师生的需要 第一职责:维护师生的权益 第一目标:师生的发展
三、内部治理: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型 1.创建服务型组织体系,为教师教学发展提供支持 工作理念:领导就是服务 优化资源配置 精简机构与行政编制 建立教师服务中心 建立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 为教师的工作、生活提供一站式服务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 提供一站式服务
三、内部治理: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型 1.创建服务型组织体系,为教师教学发展提供支持 整合学生管理与服务机构,率先成立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 阳光大厅 职业导航和就业指导中心 招生服务中心 心理健康中心 权益维护中心 社区服务中心 素质拓展中心 创新创业中心 爱心互助中心 技能培训中心
三、内部治理: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型 1.创建服务型组织体系,为教师教学发展提供支持 吐故纳新,提出发展型的学务工作新理念 以学生的需求信息作为工作的第一信号 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作为工作的第一标准以维护学生的权益作为工作的第一职责以学生的发展作为工作的第一目标 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 整合组建 党委学工 学生处 招生办 就业指 导中心 团委
三、内部治理: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型 1.创建服务型组织体系,为教师教学发展提供支持 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水平 2007年成立“教师职业发展学院” 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 术”教育培训为重点 建立教育教学、科学研究、 行政管理与服务、应用能力 等四大模块培训体系 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培 训形式
三、内部治理: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型 监控体系:实行课程教学状态评估、教学检查和领导干部听课、教学督导、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和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评审与答辩等制度。 教学奖励:学校逐步建立了多元化、递进式的体系完善的教学绩效激励机制。 优质课比赛奖 教学成果 优质教案奖 教学特别贡献奖 建立了多元化、递进式的体系完善的教学绩效激励机制 教师现代教学技能比赛奖 教学名师奖 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奖 教学新锐奖 我心目中的好教师 优秀指导教师奖
三、内部治理: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型 2. 强化学术型组织权力,强化学科专家的决策和管理 价值理念:精干、高效、务实 去行政化、去机关化,把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用到人才培养上去。 • 新举措: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适度分离 • 将学术事务回归学术组织,赋予了学科专家更多的话语权,如各学科专业的增设与调整,各类项目的申报、检查与评审,均以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的投票和审议为准则,行政部门不得干预。 • 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适度分离,不仅提高了各类学术事务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更激发了学科专家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了学科专家和广大教师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内部治理: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型 3. 推进“强院工程”建设,激发各院系的创业精神 管理理念:小机关、大服务(部门) 部门整合、人员精简、体系顺畅。 • 新举措: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把二级学院建设成为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 • 完善制度设计,制定能确实推进学校事业发展、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积极性的管理制度,明确校、院两级各自的责任、权利、义务 • 科学界定院长负责制的内涵,以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约束公权的行使 • 学校出台相应举措,促进资源的有效整合与最大化利用,在学科、专业、实验室等方面形成开放的体系
三、内部治理: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型 4. 探索服务型管理模式,提高教学改革的设计与实施质量 实施“小行政、大院系”的二级管理模式,要求各职能处室的工作重心不再是简单的上传下达,而是宏观调控、对外协调、对内考核与监督及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 实施方法 评价反馈 实施方法 思想准备、方向指导 思想准备、方向指导 保证教学改革的设计与实施的质量
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不仅符合地方高校办学定位,而且顺应了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一定能够在教育改革实践中得到回报,确实能够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不仅符合地方高校办学定位,而且顺应了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一定能够在教育改革实践中得到回报,确实能够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