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 likes | 276 Views
家庭中的性別認知. 第一節 性別與性別角色. 性別 是一個人最明顯的特徵。 性別的不同,影響著我們對待別人的方式,更影響我們看待自己的態度。 然而 ,一般我們所稱的男性或女性,除了有來自生理構造的差異外,往往隱含著社會文化的價值,因此當我們談論到性別時,基本上即包含了「性」與「性別」雙層的意義。 「性別」是屬於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範疇,除了個體對自己或他人特質賦予男性化或女性化的主觀感受外,更呈現社會文化對於男性或女性行為的期望或評價,為後天建構下所形成的角色。. 「性」與「性別」最大的區分,即在於生理上的性別特徵,並不一定等於心理上的性別認同 。.
E N D
第一節 性別與性別角色 • 性別是一個人最明顯的特徵。性別的不同,影響著我們對待別人的方式,更影響我們看待自己的態度。 • 然而,一般我們所稱的男性或女性,除了有來自生理構造的差異外,往往隱含著社會文化的價值,因此當我們談論到性別時,基本上即包含了「性」與「性別」雙層的意義。 • 「性別」是屬於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範疇,除了個體對自己或他人特質賦予男性化或女性化的主觀感受外,更呈現社會文化對於男性或女性行為的期望或評價,為後天建構下所形成的角色。
「性」與「性別」最大的區分,即在於生理上的性別特徵,並不一定等於心理上的性別認同。「性」與「性別」最大的區分,即在於生理上的性別特徵,並不一定等於心理上的性別認同。
「角色」(role )是指一個人在其所占社會位置上,所擔任的任務與從事的活動,其任務與活動包括兩種不同的層面 • 一種稱為「角色期持」,為社會所期待的活動。 • 另一種則稱為「角色表現」,為個人所實際從事的活動。 社會文化根據性別,為其成員規畫許多行為範本,個人生存在社會中即依循此社會角色來行動,舉凡「男主外,女主內」、「男性剛強,女性柔弱」等,皆為社會對於男、女性別行為的評價,稱之為「性別角色」。
第二節 性別角色相關理論 • 一、心理分析理論 以S.Freud之人格發展理論為根本基礎。 Freud 認為男女性別的分化,乃因為個體尋求發洩,以因應性原慾匯集所形成的緊張,並尋求滿足所造成。 • 幼兒首先對性器官有高度自覺及興趣,男孩進而由於「戀母情節」及擔心父親懲罰而產生的「閹割」作用,對父親產生「強者認同」,而形成男性角色 • 女孩則因為認同母親、為取悅父親之「巒父情結」,以及「陽具妒羨」的心態,而形成女性化角色;但因為女孩並沒有被閱割的恐懼,因此性別認同的壓力較男孩為小,性別分化的情形因而較晚才完成。
二、社會學習理論 • Albert Bandura等社會學習理論的學者認為,性別角色的學習是經由社會的制約所形成。 • Bandura認為,個體可以透過「觀察模仿」而習得與性別有關的行為,但是該行為是否被模仿進而具體表現,則端賴是否受到「增強」(reinforcement )來促成。藉由獎勵適合自己性別角色的行為、壓制或處罰不符合自己性別角色的行為,兒童逐漸學會模仿同性別者的行為模式,以表現適合自己性別角色的行為。
三、認知發展理論 • Kohlberg 的認知發展理論立基於Piaget 的認知論,乃針對心理分析及社會學習理論的缺失,提出性別認同及性別角色的看法。 • Kohlberg 認為,兒童學習性別角色的過程不全然是增強或模仿的結果,而是兒童對自我性別分類產生意識及認知能力。兒童從身體心象和社會關係型態中,抽取性別刻板印象,並開始模仿同性別,且符合刻板印象的成人行為。 • 這種性別認知能力有其階段性的存在,分別為「基本性別認知」、「性別穩定」、「性別恆定」等三個階段,必須循序漸進地發展,而且和心智的成熟有密切的相關。
四、性別基模理論 • 「性別基模」為Bem ( 1974 )運用認知基模之觀點,重新建構雙性化及性別形成的概念。 • 是人們為求符合文化對男子氣概( masculimy)或女性氣質(feminity)的定義,而選擇合適於其性別之人格特質及行為表現的過程。 • 性別基模理論包含社會學習論及認知襲展論之特徵,但最大的差別在於強調「文化」因素的重要性。 • Bem認為性別基模從幼兒時期即開始形成,孩子會根據性別基模評價文化與社會信念對性別的差別待遇,以發展符合他或她的行為表現、態度及個人特質。
第三節 性別刻板印象 • 所謂「刻板印象」(Stereotype ) ,指的是社會對於某一特定群體中的人,有一組簡化的、僵化的,且過度類化的看法 • 根據社會心理學的理論,刻板印象為人類在認知發展的過程中,為了快速適應環境,將具有共同特徵的束西加以分類,以幫助自己更有效率地了解,自然形成的概念。
一、性別刻板印象(gender stereotype )之內涵 • 由於性別角色是經由後天學習而來,因此個體在其社會化的歷程中,若學習到社會文化所賦予性別的特定規範,而對於性別角色及其行為的信念與態度形成一種固定、刻板和概化的標記,並產生相對應的行為傾向時,即出現所謂的「性別刻板印象」。 • 性別刻板印象從嬰兒出生後,父母根據嬰兒外在生殖器官差異而給與『 男孩」與「女孩」的標記開始,便無時無刻影響其成長過程。這些差別待遇並非根據個人的能力或興趣而定,而是依照性別來做區分,當這些刻板印象形成一套「男生應該怎樣,女生應該如何」的價值觀時,它便會無所不再地影響社會中的每一個人。
(一)人格特質的差異 • 男性往往被要求具備與「工具性」、「主動性」有關的特質,如能夠自我肯定、追求成就、獨立· 勇敢、果決等;而女性則被要求具有與「人際互動」、「情感表達」相關的特質,如順從、依賴、細心、敏感、富同情心等。
(二)行為的雙重標準 • 社會中對於某些行為存有依性別而區分的「雙重標準」,如男生長大後應當傳宗接代、繼承家產,女生則應當順利出嫁、放棄繼承權;男生做事要有氣魄,女生做事則應當細心;男生「有淚不輕彈」,女生則可以「把眼淚當作武器」。
(三)對未來成就的期待不同 • 在教育期望上,父母較盼望並願意支持家中男孩受更高教育,以換取較高的社會地位,兒子的社會地位愈高,則意味父母的晚年更有保障;而對家中的女孩而言,父母多認為「書念太多或工作能力太強,會嫁不出去」,女性白身也容易有「依賴情節」縱然現今社會女性意識逐漸提高,對於未來成就的期待仍有性別刻板印象存在。
(四)擔任職務鈞重要性 • 性別刻板印象很容易反映在擔任職務的重要性上,通常相同能力的男、女性,男性有較佳的升遷管道;在地方民意代表、政府官員之任用方面,亦以男性為較多數。
二、形成性別刻板印象之原因 •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個場所,兒童性別角色的認同與定型,往往與親子關係中父母的態度及教養行為有關。 • 青少年性別角色發展之相關因素,發現青少年是否會發展出男性或女性特質,直接受到父母期望的影響;父母對性別角色之態度愈趨於傳統,愈容易按照性別刻板印象安排家務、擬定獎懲標準· 賦予不同的期望,而造成子女行為的刻板化。 • 父母的性別角色與行為表現是孩子性別發展的示範,父母性別刻板印象亦會影響孩子的性別認知。
三、性別刻板印象之影響 • 由於性別刻板印象使然,社會對於男、女性的行為賦予不同的期望與標準。 • 社會文化要求女性扮演著情感性的角色,男性扮演工具性的角色,因此我們可能會認為女性真的具有情感性的特質,而男性必須具備工具性的特質,不僅在對別人的看法上以此為評判的標準,對自己的行為態度也很有可能依循文化所認可的模式來表現,這就是所謂的「性別角色規範」。
第四節 兩性尊重與性別平等 • 長久以來,我們一直用「性別」來要求或期望個體表現刻板印象中的角色功能與行為,卻非站在「欣賞」和「尊重」個體的獨特性上,來協助其發展。在「男性神話」的引導之下,男性往往揚棄被認為女性化的情感表達方式,而以自我設限的方式處理憂鬱、焦慮等悲傷情緒,對會動搖男子氣概的行為如自我開放、表現自己脆弱的一面、尋求別人的協助等,經常會被排除在選擇之外;且男性由於害怕女性化,產生同性戀恐懼症,造成男性與男性問的互動受限,亦危害男性的身心健康。
一、追求性別的「真平等」 • 今日兩性從一個新的、民主式的教導中成長,因此女性被鼓勵不斷爭取權利,男性亦被鼓勵學習做一位「新好男人」。然而,所謂「性別平等」並非是爭奪「權利」與「義務」的平等,因為這樣必定會製造兩性的對立與仇視;而是要爭取「立足點」的平等,以促使兩性和諧相處為前提,減少刻板印象的負面影響。 • 當然,更重要的是,兩性皆有對愛、關懷的基本需求,且此需求不因男性或女性而有差異。我們應當了解,人性的發揚是最重要的,性別的差異倒是其次,若認真地回歸男女兩性同為「人」的思考,從「人本」的觀念來出發,便不難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思考,做到平等的對待。
二、尊重個別差異 • 除了對異性不要存有性別刻板印象之外,更應當尊重同性間的個別差異。當性別意識被喚起時,一般人常以性別角色刻板概念,作為引導自我行為、期望,並以之作為評價他人成就的參考。因此,男性若具有「非傳統性的男性化人格特質」,如溫柔的、敏感的、溫暖的等典型的女性化人格特質,可能會他人被譏笑為「娘娘腔」、「搞同性戀」;反之,女性則會被譏諷為「男人婆」、「恰北北」,並遭受到諷刺或排擠等程度不同的待遇。
三、發展剛柔並濟的性別角色 • 在多元的現代社會中,需要具備更富有彈性的性別角色特質,以適應瞬息多變的環境,因此刻板化的性別角色態度並不適用於現今社會,若囿於傳統的性別角色規範而限制自己的發展,無異是個人的損失以及社會的遺憾。 • 一世紀新時代的開始,我們應當學習如何做人,再學習如何做男人和女人,努力成為一個適應良好的新男性、新女性;更應努力營造兩性尊重與平等的環境,讓大家在人性化、民主的原則下,有更大的自主空問可以去發揮、貢獻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