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 likes | 387 Views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办学的探索与实践. 顺德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 黄瑞兴. 2011 年 5 月. 顺德区政府直属公办学校,创办于 1988 年 学生 5023 人,开设数控技术应用、模具制造技术、机电技术应用、电子与信息技术、计算机应用、计算机软件、会计、美术设计与制作、商务英语和中餐烹饪等 10 专业。专任教师 256 人,实训设备总值 4000 多万元。. 办学思路 — 紧密联系行业,紧紧依靠企业,热心服务社会。 办学模式 — 校企合作 培养模式 — 工学结合,产教一体。. “ 双零模式” — 零学费入学,零距离上岗.
E N D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办学的探索与实践 顺德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 黄瑞兴 2011年5月
顺德区政府直属公办学校,创办于1988年 学生5023人,开设数控技术应用、模具制造技术、机电技术应用、电子与信息技术、计算机应用、计算机软件、会计、美术设计与制作、商务英语和中餐烹饪等10专业。专任教师256人,实训设备总值4000多万元。
办学思路—紧密联系行业,紧紧依靠企业,热心服务社会。办学思路—紧密联系行业,紧紧依靠企业,热心服务社会。 办学模式—校企合作 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产教一体。
“双零模式”—零学费入学,零距离上岗 模式的基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招收的学生—经济欠发达地区贫困家庭的子女 学习的形式—半工半读、工学交替 开始的时间—2006年
合作培养企业: 广东康宝电器集团、四川长虹公司中山基地、海信科龙、 顺峰山庄、龙的酒楼、福盈酒店。 企业冠名班—“康宝班”、“长虹班”
顶岗实习——获取报酬,支付学费和维持生活(零学费入学)顶岗实习——获取报酬,支付学费和维持生活(零学费入学) 学生毕业——直接上岗(即零距离上岗) 达到目标——招生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2009年教育部领导、广东省宋海副省长、教育厅罗伟其厅长、叶小山副厅长和顺德区委书记刘海都亲临毕业典礼。2009年教育部领导、广东省宋海副省长、教育厅罗伟其厅长、叶小山副厅长和顺德区委书记刘海都亲临毕业典礼。 • 首届 “双零模式”毕业学生成为企业争抢对象, 开出了与大学毕业生同等待遇等优惠条件来吸引他们加盟。 • “双零模式”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一体的成功探索; • 是教育扶贫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举措; • 成为广东省中职教育的典范。
承包企业生产线的顶岗实习模式 2009年,我校与海信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协商并达成承包一条空调总装生产线的共识,在企业合作共建“海信科龙梁銶琚职校生产线”,专门用于我校学生顶岗实习。
承包的生产线由企业提供设备及原材料,生产线上的105个岗位均是我校顶岗实习的学生,由我校教师担任生产线主管,学校自主进行生产管理,学生可以比较方便地转换工作岗位,针对性开发了30个课时的岗位课程,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实施教学。承包的生产线由企业提供设备及原材料,生产线上的105个岗位均是我校顶岗实习的学生,由我校教师担任生产线主管,学校自主进行生产管理,学生可以比较方便地转换工作岗位,针对性开发了30个课时的岗位课程,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实施教学。 真正做到了学校与企业、教学与实践、实习与生产的无缝接轨。使学生得到更为全面的锻炼,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和团队精神显著提升,综合职业能力明显提升。
第一个月的日均产量——1000台左右 三个月后的日均产量——1600台 四个月后的日均产量——1930台。 打破了同时期该公司生产相关机型的所有生产线的日产量纪录, 产能比企业其它同类生产线高出20%之多。实习学生在综合职业 能力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企业多次公开奖励我校生产线的 学生。
体会:校企一体办学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根本体会:校企一体办学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根本 多年来,我们紧紧依托行业和企业,全方位推进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专业课程和教学改革。 实现四个对接:专业与行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教学与生产对接,学生与职业对接
课程内容改革 我们依托行业和企业,坚持经常性的行业和企业调研,按照企业生产转型和技术更新的要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 及应用及时反映到专业教学之中。
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先进性,对专业课教学内容进行重新选择 和组合,实现模块化和综合化,开发了25门具有鲜明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
教学方法改革 坚持教学活动以职业性任务和行为过程为导向,采用以项目模块组织教学的方法,将学习过程变成人人参与的创造性学习和实践的活动,让学生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去发现、学习和掌握知识与技能。学生有兴趣,学得活,学得好。
质量评价改革 我们引入企业参与教学评价,检查 我们培养的人才是否满足社会需要、 是否受企业欢迎,将学生的就业率、 参加工作起薪、企业和家长的满意率 作为对教育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
改革考试、考核方法,注重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职业资格鉴定衔接。关注对学生情感和态度的评价。改革考试、考核方法,注重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职业资格鉴定衔接。关注对学生情感和态度的评价。 评价融入培养过程。通过评价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愿学、乐学。
教学必须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效对接 我校的毕业生百分之百获得劳动部门的中级工资格,机械类和电类专业的同学有10%左右获高级工资格。
毕业生质量高,深受企业和社会欢迎的,出现学位和毕业生均供不应求的局面。毕业生质量高,深受企业和社会欢迎的,出现学位和毕业生均供不应求的局面。 近五年我校共获得全国学生技能大赛奖57人次(其中一等奖15人次),广东省学生技能竞赛奖131人次(其中一等奖73人次),多次获得全国和广东的第一名。 2010年,我校学生选手在全国大赛获取的成绩对广东省代表队总分贡献率就接近1/5。
办学成果 • 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996年) • 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1999年) • 全国数控技术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2000年) • 全国德育工作先进集体(2001年) • 广东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005年) • 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5年) • 全国机械行业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优秀院校(2010年) • 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单位(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