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0 likes | 724 Views
第 3 篇 动物药类 第 18 章 动物类中药的应用与研究概况. 一、动物类中药历史悠久 二、动物类中药的分类 1 、动物全体 2 、除去内脏的动物全体 3 、动物体某部分: 骨骼类 、角类 、甲壳类 、贝壳类 、皮类 、脏器类 、动物生理产物 、动物病理产物 、动物排泄物 、动物加工品 、其他类. 三、动物药的资源 养鹿锯茸,人工养麝、活体取香,淡水养珠 四、动物类中药的化学成分 1 、蛋白质水解产物,包括蛋白质、动物毒肽、酶及糖蛋白。 2 、生物碱类 3 、甾体化合物 4 、酮类和酸类成分. 五、动物药的应用 六、海洋动物类中药的研究
E N D
第3篇 动物药类第18章 动物类中药的应用与研究概况
一、动物类中药历史悠久 • 二、动物类中药的分类 • 1、动物全体 • 2、除去内脏的动物全体 • 3、动物体某部分: 骨骼类 、角类 、甲壳类 、贝壳类 、皮类 、脏器类 、动物生理产物 、动物病理产物 、动物排泄物 、动物加工品 、其他类
三、动物药的资源 • 养鹿锯茸,人工养麝、活体取香,淡水养珠 • 四、动物类中药的化学成分 • 1、蛋白质水解产物,包括蛋白质、动物毒肽、酶及糖蛋白。 • 2、生物碱类 • 3、甾体化合物 • 4、酮类和酸类成分
五、动物药的应用 • 六、海洋动物类中药的研究 • 七、寻找代用品,扩大新药源 • 八、濒危动物类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第20章 动物类中药的鉴定 • 一、来源鉴定 • 对于完整的动物体,可根据其形态特征,进行动物分类学鉴定,确定其品种。 • 二、性状鉴定 • 如果药材是动物的某一部分,主要是通过性状鉴定以辨别真伪优劣。
三、显微鉴定: • 对象:动物体的分泌物或生理、病理产物,以及 蛇类的鳞片 • 四、理化鉴定: • 1、有效成分分析 • 2、物理常数测定:熔点、溶解度、酸值及皂化值等。 • 3、电泳检测
4、光谱和色谱: 红外光谱、薄层层析 • 5、基因鉴别: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
石决明 • 【来源】 • 腹足纲鲍科动物杂色鲍(九孔鲍)、皱纹盘鲍、羊鲍、澳洲鲍、耳鲍、白鲍的贝壳。 • 前者称为“光底石决明”,第二、三者称为“毛底石决明”。
【性状特征】 • 1、共同点: • ①椭圆形或卵圆形。 • ②螺旋部小,体螺部较大。 • ③壳内面具彩色光泽。 • ④质坚硬,不易碎。 • ⑤气微,味微咸。
2、杂色鲍:长卵圆形,壳较小(长7-9cm,宽5-6cm)。外表面暗红色,肋状纹理明显。从螺旋部顶处开始向右有30多个疣状突起(由小渐大),末端6-9个开孔,孔口与壳面平。2、杂色鲍:长卵圆形,壳较小(长7-9cm,宽5-6cm)。外表面暗红色,肋状纹理明显。从螺旋部顶处开始向右有30多个疣状突起(由小渐大),末端6-9个开孔,孔口与壳面平。
3、皱纹盘鲍:呈长椭圆形(长8-12cm,宽6-8cm)。外表面灰棕色,常附有苔藓等杂质,粗糙。末端具4-5个开孔,孔口呈管状,突出壳面,壳较薄。3、皱纹盘鲍:呈长椭圆形(长8-12cm,宽6-8cm)。外表面灰棕色,常附有苔藓等杂质,粗糙。末端具4-5个开孔,孔口呈管状,突出壳面,壳较薄。
4、羊鲍:近圆形(长4-8cm,宽3-6cm)。壳顶位于近中部且稍高于壳面,螺旋部与体螺部各占1/2,从螺旋部边缘向右有2行整齐的突起,尤以上部较为明显,末端4-5个开孔,孔口呈管状,突出壳面。4、羊鲍:近圆形(长4-8cm,宽3-6cm)。壳顶位于近中部且稍高于壳面,螺旋部与体螺部各占1/2,从螺旋部边缘向右有2行整齐的突起,尤以上部较为明显,末端4-5个开孔,孔口呈管状,突出壳面。
5、澳洲鲍:呈卵圆形(长13-17cm,宽11-14cm)。表面砖红色,螺旋部约为壳面的1/2,螺肋呈波状隆起,具开孔7-9个,孔口突出壳面。5、澳洲鲍:呈卵圆形(长13-17cm,宽11-14cm)。表面砖红色,螺旋部约为壳面的1/2,螺肋呈波状隆起,具开孔7-9个,孔口突出壳面。
6、耳鲍:狭长,呈耳状(长5-8cm,宽2.5-3.5cm)。外表面光滑,具翠绿色、紫色及褐色等多种颜色形成的斑纹,疣状突起末端5-7个开孔,孔口与壳面平,多为椭圆形。壳薄,质较脆。6、耳鲍:狭长,呈耳状(长5-8cm,宽2.5-3.5cm)。外表面光滑,具翠绿色、紫色及褐色等多种颜色形成的斑纹,疣状突起末端5-7个开孔,孔口与壳面平,多为椭圆形。壳薄,质较脆。
7、白鲍:呈卵圆形(长11-18cm,宽8.5-11cm)。表面灰白色或砖红色,略光滑,螺旋部约为壳面的1/3,有开孔9个,孔口与壳面平。7、白鲍:呈卵圆形(长11-18cm,宽8.5-11cm)。表面灰白色或砖红色,略光滑,螺旋部约为壳面的1/3,有开孔9个,孔口与壳面平。 • 质量要求:均以壳厚,内面光彩鲜艳者为佳。
牡 蛎 • 【来源】 • 瓣鳃纲牡蛎科动物长牡蛎、大连湾牡蛎、近江牡蛎的贝壳。 大连湾牡蛎
【性状鉴别】 • 共同点: • ①贝壳为左右两片,左为下壳,较大而凹;右为上壳,较小平坦。 • ②外表面有多层鳞片,灰色,极粗糙;内表面类白色。 • ③质坚硬,断面层状。
长牡蛎: • ①长片状,背腹缘几平行(草鞋状),壳长约为宽的3倍。 • ②环生同心鳞片,层纹状。
大连湾牡蛎: • ①类三角形,背腹缘呈“八”字形。 • ②同心鳞片疏松,波浪状(起伏)。 右 壳
近江牡蛎: • ①大小厚薄不等,长圆形、卵圆形或三角形。 • ②幼小者鳞片薄而脆,多年生长后鳞片层层相叠。
地 龙 • 【来源】 • 钜蚓科动物参环毛蚓、通俗环毛蚓、威廉环毛蚓、节盲环毛蚓的干燥体。 • 前者习称“广地龙”,后三者习称“沪地龙”
【性状鉴别】 • 广地龙: • ①长片状,腹面剖开,扭曲不直。(长15-20cm,宽1-2cm) • ②全体具环节,背部棕褐色至紫灰色,腹部浅黄棕色。
③前端生殖环带明显(在第14-16环节,3 个环带),色浅,习称“白颈”(闭合,戒指状)。 • ④体轻,略呈革质,不易折断。 • ⑤气腥,味微咸。
沪地龙: • ①长8-15cm,宽0.5-1.5cm。 • ②背部棕褐色至黄褐色,腹部浅黄棕色。 ③第14-16节为生殖带,较光亮。
【成分】了解 • 广地龙含次黄嘌呤──降压、平喘;蚯蚓解热碱──解热;琥珀酸和L(+)谷氨酸──平喘、镇静;蚯蚓素──溶血;蚯蚓毒素──有毒成分。 • 沪地龙含琥珀酸和谷氨酸等多种氨基酸。
全 蝎 • 【来源】 • 蛛形纲钳蝎科动物东亚全蝎的全体。
【性状鉴别】 • ①头胸部和前腹部呈扁平长椭圆形,后腹部呈尾状。 • ②头胸部前面有1对短小螯肢和1对长大钳肢,背面覆有梯形背甲。
③前腹部7节组成,腹面有足4对。背面棕褐色,腹面棕黄色。③前腹部7节组成,腹面有足4对。背面棕褐色,腹面棕黄色。 • ④后腹长于体,6节,节上有纵沟,末节有毒钩刺。 • ⑤气微腥,味咸。
质量要求: • 以完整、色黄褐、盐霜少者为佳。 • 【成分】 • 蝎毒素。
土鳖虫 • 【来源】 • 昆虫纲鳖蠊科动物地鳖及冀地鳖的雌虫干燥体。
【性状鉴别】 • 地鳖: • ①扁平卵圆形,头端较狭,尾端较宽。 • ②背部紫褐色,有光泽,腹面红棕色。 • ③背部有胸背板3节,腹背板9节,复瓦状排列。
④头部有触角1对,胸部有足3对,常脱落。 • ⑤质松脆易碎,气腥臭,味微咸。
冀地鳖: • ①体型稍大,长椭圆形。 • ②背部黑棕色,边缘常有黑色小点及淡黄褐色斑块。
斑 蝥 • 【来源】 • 昆虫纲芫青科昆虫南方大斑蝥、黄黑小斑蝥的虫体。
【性状鉴别】 • 南方大斑蝥: • ①长圆形,有复眼和触角各一对(角多已脱落) • ②背部具革质鞘翅,黑色,有3 条黄色或棕黄色横纹。胸腹部乌黑色,胸足3对。
③有特异臭气,刺激性强,不宜口尝。 • 黄黑小斑蝥: • 外形相似,但体小,长1-1.5cm。
【成分】主含斑蝥素。为剧毒成分。 • 【理化鉴别】 • 粉末微量升华: • 镜检可见柱形、棱形结晶。 • 【附注】了解 • ①斑蝥素的新资源。 • ②青娘子(芫青):芫青科昆虫绿芫青的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