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0 likes | 967 Views
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 高新民 2005.7. 议题. 信息化的本质内涵 国外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启示 我国信息化进展及发展战略 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动向 电子政务任重道远. 中共十 五届五中全会决议. “ 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 ” 2000 年 10 月. 信息化的本质内涵. “ 信息化 ” 有特定含义 , 是信息技术( IT )发展和应用达到一定水平的产物 ,具有时代特征;
E N D
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 高新民 2005.7
议题 • 信息化的本质内涵 • 国外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启示 • 我国信息化进展及发展战略 • 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动向 • 电子政务任重道远
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决议 • “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2000年10月
信息化的本质内涵 • “信息化”有特定含义,是信息技术(IT)发展和应用达到一定水平的产物,具有时代特征; • 信息化不仅是指计算机应用,也不只是提供或获取信息更便利; • 信息化有更为深刻的含义!
全球信息社会冲绳宪章 • 信息和通信技术是塑造二十一世纪最有力工具 • 信息技术驱动经济变革的本质是知识和新思想的社会共享 —摘自全球信息社会冲绳宪章,2000年7月
信息社会世界高峰会议(WSIS)对信息社会目标的描述信息社会世界高峰会议(WSIS)对信息社会目标的描述 • 信息社会世界高峰会议原则宣言: 建设一个以人为本的、具有包容性和以发展为目的的信息社会 • 信息社会: 人人可以创造、获取、使用和分享信息和知识,使个体、社区和各国人民均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促进其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改善其生活质量
信息化的本质内涵 • 根据上述界定,信息化是在九十年代初开始的历史进程,正在席卷全球,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 • 信息化是新世纪上半叶全球经济发展特征之一,犹如二十世纪工业经济是以电气化为特征那样 • 信息化的本质是信息、知识共享,提升社会智能程度
全球信息化发展动因 • —技术因素; • —经济因素; • —战略因素;
全球信息化发展的技术因素 • 信息化的第一驱动力是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 • 互联网技术融合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内容处理技术,是信息技术发展的结果,又正在推动IT的今后发展; • 高速宽带网、多媒体技术和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将形成一体化的、无所不在的信息网络,使之更易用、更便宜、更普及
信息技术的发展阶段 网格型 互联网 现在 客服型 信息化开始 主机型 专门化 初期普及 大众接受 公用事业
全球信息化发展的经济因素 • 八十年代以来,跨国企业大规模应用信息技术,企业经营管理面貌为之一新,实践证实了IT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 九十年代以来,互联网商业化进一步促成新的经济增长点,IT产业规模扩大; • 互联网正优化产业结构、改变国际商业模式和竞争格局:谁也不甘落后!
全球信息化发展的战略因素 • 信息化的优势转化为战略上的优势; • 综合国力较量集中在高技术领域,现阶段体现在信息化综合能力; • 信息战正成为现代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化最终目标? • 最终目标:基于信息网络的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模式—网络经济或信息社会
信息化的战略目标 发达的IT产业 网络化社会 知识型经济
信息化阶段性发展重点转化 • 信息化是一个长期演进的过程 • 信息化三阶段: • 初级阶段:重点是提高互联网接入率,打好基础 • 中级阶段:重点在于以信息化促进发展 • 高级阶段:重点是发展知识型经济
中国信息化发展历程 • 四个阶段: • 准备阶段(1993年以前) • 微电子及计算机推广应用 • 启动阶段(93年3月至97年4月) • “三金”工程 • 展开阶段(97年4月至2000年10月) • 城市信息化 • 发展阶段(2000年10月至今) • “十五”计划纲要
我国信息化发展新形势:进展 • 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技术、应用和规模)。证明只要国家企业共同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可能的 • 信息产品制造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之一,占GDP7.5%
1995-2003年固话、移动及总用户数复合增长率分别为26.2%、71.4%、36.4%1995-2003年固话、移动及总用户数复合增长率分别为26.2%、71.4%、36.4%
进展 • 信息技术应用取得局部突破,产生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成功典型:金融、钢铁、石化、税务、海关
进展 • 互联网普及率增长迅速,对社会生活已经产生重大影响(媒体影响、学习的影响) • 国民信息技术使用能力有较大的提高(教育、培训),计算机教育的导入期越来越早(大学、中学、小学);大城市的家庭电脑普及率提高
我国信息化发展新形势 • 我国信息化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中国信息化总体水平测评指标(联合国、ITU 、贸发组织电子商务、 ITU电子政务) -网络人口普及率8% (发达国家70% )企业上网率 -应用处于初级阶段(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
互联网个人使用渗透率Percentage of individuals using the Internet from any location, 2000-02 中国
互联网企业使用渗透率Percentage of businesses with 10 or more employees using the Internet, 2001 or latest year 中国
发展阶段 -区域不平衡,西部、边远地区、农村地区信息化程度很低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处于起步阶段(中文网页6.5亿个页面、仅占互联网网页总数的2%)
我国信息化发展新形势:问题 • 推进信息化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结合不够紧密 • 信息化与制度环境的互动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经济体制--市场发育程度与市场规范程度、行政管理体制--部门分割、条块分割形成了制约) • 支撑信息化的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问题 • 信息网络与信息内容的安全面临严峻挑战(黑客工具、网络间谍、不良与违法信息) • 推进信息化的组织机构体系尚不完善 • 某些重大信息化项目成本效益比过高(项目成功率低,重复建设现象)
信息化发展总体思路 坚决贯彻党的十六大的战略部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建立信息化与体制改革的互动机制,立足创新,协同共享,讲求效益, 惠及全民,分阶段、分层次地推进信息化,充分发挥信息和知识资源的潜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为全面建设和谐的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我国信息化的战略重点 • 国民经济信息化是主战场 • 社会信息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 电子政务要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 提高国民信息素质(信息化意识、信息技术使用能力、知识运用能力),构建学习型社会和国家创新体系
信息通信技术还在发展! 一体化的、无所不在的信息网络技术正在发展,使之更易用、更便宜、更普及
发展IPv6网络 IPv6 支持宽带、安全、多元化服务
IPv6的优势 • 扩展大量地址空间。满足大量用户接入需求,更重要的是保证大量设备的连接性 IPv6 (128-bit) 提供:3.4百万亿亿亿亿(3.4x1038)个地址 • 内置安全。无线设备特别需要。 • 支持移动接入。 • 支持对等连接P2P • 零配置,即插即用
发展网格计算技术 • 网格计算技术是在高速宽带网络的支撑下、实现计算能力、数据资源和应用软件共享的技术,是公用事业型网络基础设施的关键技术
网格技术 • 网格目标 • 支持企业 • 提供政企学信息交流,学习平台 • 以研发网格建设为第一步
无线宽带技术 无线宽带是为用户提供随时随地的高速联结技术,以直接访问所需信息、人和物 宽带无线技术,如3G,wi-Fi,WiMAX,UWB等将会共存互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不会只有一种技术独在
宽带接入技术高速、无线化 • 宽带接入技术高速、无线化是趋势,ADSL在未来的一年之内将是宽带接入的主流;WLAN作为现有接入网络技术的补充给人们无线高速数据接入提供了方便,在3G没有到来之前,WLAN正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 • 即使3G来临,WLAN、WiMAX也还有发展空间,因为在无线数据接入方面它们有着3G不可替代的优势(3G最高接入速率只有2M,只能应用于一般性的多媒体业务), 无线宽带接入可以用于高质量的多媒体应用。
技术融合将引发变革 • 互联网技术 • 宽带接入传输 • 无线通信 宽带移动 互联网 无所不在 互联网
所提供的网络资源就像目前使用水、电和煤气一样,只要了解水、电和气的应用、操作、服务和支付原则,就能获得需要的网络服务资源和能力所提供的网络资源就像目前使用水、电和煤气一样,只要了解水、电和气的应用、操作、服务和支付原则,就能获得需要的网络服务资源和能力
信息网络的未来: 人-机、机-机/传感器网融合—物联网 在IPv6互联网平台上的大量传感器和电子标签
物联网的应用领域 • 传感器结点将物理世界连接到互联网
大力推进电子政务 --战略重点之一
对电子政务意义的理解 • 战术意义: • 提高行政效率,特别是处理大批量业务 • 改善对公众服务 • 改进公共管理效果 • 战略意义: • 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反腐败,增加可信度,降低交易成本,带动国家信息化) • 促进公共管理改革 • 促进法制民主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