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4

重大科技工程中 多学科团队的协同知识创造研究

重大科技工程中 多学科团队的协同知识创造研究. 王 馨 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 信息资源管理研究所. 二 O 一三年十月二十五日. 目 录. 课题研究 逻辑背后的故事 研究框架 研究背景 文献综述 理论建构 案例验证 未来展望. 主持的基金资助课题 : 国家社科青年基金: 重大科技工程中多学科团队协同知识创造研究 ;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重大科技工程中代际知识传承的导师制研究;. 逻辑背后的故事. 在我国, “ 两弹一星 ” 工程、 “ 载人航天 ” 工程、 “ 嫦娥 ” 工程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中,涌现出一定数量的协同知识创造成果

roana
Download Presentation

重大科技工程中 多学科团队的协同知识创造研究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重大科技工程中多学科团队的协同知识创造研究重大科技工程中多学科团队的协同知识创造研究 王 馨 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 信息资源管理研究所 二O一三年十月二十五日

  2. 目 录 • 课题研究 • 逻辑背后的故事 • 研究框架 • 研究背景 • 文献综述 • 理论建构 • 案例验证 • 未来展望

  3. 主持的基金资助课题: • 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重大科技工程中多学科团队协同知识创造研究; •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重大科技工程中代际知识传承的导师制研究;

  4. 逻辑背后的故事 • 在我国,“两弹一星”工程、“载人航天”工程、“嫦娥”工程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中,涌现出一定数量的协同知识创造成果 • 往往以多学科任务团队的形式组织,多是“老带新 传帮带”团队 • 多样性与统一性是如何平衡的? 不同学科的范式之间是如何协同的? 协同创新是如何发生的?

  5. 工程控制论 钱学森 物理学数学 生态学 于景元 马世骏 …… 戴汝为 许国志 汪成为 涂元季 钱学敏 廖山涛 王寿云 马宾 方福康 叶笃正 数学 经济学数学 系统工程 (社会经济) 运筹学 大气物理学 系统工程学 信息科学 系统科学 哲学 电子器件 图1. 钱学森系统科学研讨团队的多学科构成

  6. 天文学 G1 G22 G21 G23 G24 G31 G32 测绘学 数学 天文学 系统工程 飞行力学 卫星控制 图2. 航天某卫星测控团队的多学科构成

  7. 研究背景 • 国内学术界对多学科科研团队的研究并不多,对多学科科研团队知识创造过程的探讨更少(柳洲等,2007; 王端旭等,2009)。 • 国外学者对多学科团队表现出长期的关注,相关成果在国际顶尖级管理学期刊上发表(Jarvenpaa. S.L.& Leidner, 1999; Samer F. & Lee Sproull, 2000; Craig L.P. & Michael D. E., 2004)。

  8. 然而,与之相关的三个学派,无论是以野中郁次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转化、创造为代表的知识管理学派、多学科团队学派还是团队创造力学派都没有就一个关键问题得出有公信力的解释( Jeffrey P., 2003; Elizabeth Mannix etc., 2005)。 • 对于多学科团队而言,知识创造的优势在于由多样化的观点提供了创新的基础,与此同时,与单学科团队相比,多学科团队也因为多样性而陷入团队内部成员之间相互持异议,无法达成共识的困境。

  9. 美日欧高技术企业和组织遭遇代际知识传承困境美日欧高技术企业和组织遭遇代际知识传承困境 • 美国航空航天局文件表明,遭遇代际知识传承战略困境,可能对未来发展产生影响 • 中国航天界文件表明,代际知识传承曾遭遇困境,但目前已经顺利实现交接班。

  10. 文献综述 • 团队创造力学派 • 分享设想是团队创造过程的一个重要机制。同时这一学派还指出团队成员之间存在着观点不一致、持异议的现象。 • 一方面,持异议能够使个体从从众的压力中解放出来,能够激发思考、获得更多的信息、提供更多的选择,进而更有效地决策,从而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持异议也会在成员之间产生冲突,无法达成共识,甚至使团队失效。

  11. 知识创造学派:隐性-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的概念只能解释来自不同学科的成员需要分享设想、畅所欲言地表达才能实现创新,却无法解释在出现质疑和持异议的情境下,团队成员如何互动才能实现知识创造,没有涉及团队成员之间协同的问题。 图3. 野中郁次郎知识创造模型

  12. 多样性团队学派 • 多样性团队通常分为决策型和知识创造型。对于后者,Jeffrey P. (2003)指出,尽管理论和实践界致力于多学科团队的高质量协同,但是对于多学科科研团队的结构和管理问题还没有令人满意的成果。 • Carlie P. R.(2004) 指出,从团队内特定领域知识(domain-specific knowledge)到达成共同知识(common knowledge),需要经过转移、翻译和转换三个过程,并借助于领域知识之间的共同基础。然而,对于这三个过程之间所借助的领域知识之间的共同基础的问题,该研究并没有进行深入讨论。

  13. 理论建构 • 信息科学和技术年度评论第三卷知识管理一章中,Martin Bill(2008)对知识管理研究的四种路径进行了总结: • 知识的实证主义路径 • 第二种是知识的行为主义路径 • 第三种是知识社会学路径 • 第四种是知识经济学路径

  14. 表达 理解 哲学家哈贝马斯的知识社会学思想 知识是主体间性的,是个体之间通过交互表达和解释,在共同理解的基础上建立的普遍共识。 知识 非主题知识是指与实现社会系统所规定的任务或者目的并非直接相关,而与生活世界的体验密切相关, 主题知识是指与实现社会系统所规定的任务或者目的直接相关的学科知识。 非主题知识能让主题知识的“有效性变得“令人信服”为主题知识的逻辑表达提供了基础。 • 主题知识 • 命题为真 • 逻辑论证 • 主体真诚 • 非主题知识 • 视界知识 • 语境知识 • 背景知识 图4. 主题知识和非主题知识之间的关系解构

  15. 知识表述(articulation) 知识解释(interpretation) 知识建构(architecture) 知识混沌(chaos) 还是这样的? 非主题知识 非主题知识 主题知识 主题知识 主题知识 主题知识 非主题知识 非主题知识 图5. 主题知识和非主题知识的协同演化

  16. 知识高度密集 代际关系复杂 传承中有创造 跨学科任务攻关 案例实证:中国航天

  17. 表1中国航天某卫星测控团队多学科创新团队编码范例表1中国航天某卫星测控团队多学科创新团队编码范例

  18. 1992年,大的研讨班改为小班个人研究,钱老以书信方式加以指导1992年,大的研讨班改为小班个人研究,钱老以书信方式加以指导 1990年,在《自然》上发表成发表标志性成果 提炼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科学概念 形成以简单系统、简单巨系统、复杂巨系统和社会系统为主线的提纲和内容 理论 建构 阶段 钱老觉得讨论班争论气氛还有些不足 碰撞 争鸣 阶段 遇到意见不统一时,钱老总是鼓励大家开诚布公地讨论 不论职务高低、年龄大小,各抒己见,平等争鸣 还涉及哲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人文社科领域 跨学科 研讨 阶段 涉及数学、气象、计算机、武器装备等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 在六七年间,形成多学科交叉、上中下融合、老中青齐聚格局 1987年1月6日,香山科学会议第68次学术讨论会举行,主题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理论与实践” 每次有新见解,涉猎了与系统科学相关的基础学科 奠定 学科基础阶段 每周一次讨论,钱老以普通一员身份,启发性和质疑性发言 确定今后的讨论规则,发扬学术民主,欢迎各种不同见解 钱老“和盘托出”对系统科学的认识历程,自谦“很笨”,大家热烈响应 1986年1月7日,在210所开系统科学研讨班第一次会议 图5. 钱学森系统科学研讨团队知识创造过程

  19. 知识表述(articulation) 第一阶段 不同个体的知识(主题知识为主) · 逻辑思维/形象思维 · 显性知识/隐性知识 · 命题真/伪 知识解释(interpretation) 第二阶段 不同个体的知识(非主题知识为主) · 视界知识、语境知识和背景知识 · 建立共同的基础 · 跨学科相互解释,试图达成理解 知识建构(architecture) 第四阶段 普遍共识的建立 (有序的主题知识和非主题知识) · 命题为真 ·逻辑论证充分 · 主体真诚、对新知识产生信仰 知识混沌(chaos) 第三阶段 不同个体的知识碰撞 (无序的主题知识和非主题知识) · 激发、碰撞(冲突)、共识 · 超越年龄、权力层级、利益 · 平等、信任、容错 · 反复、反馈和反思 还是这样? 图3. 协同知识创造过程模型

  20. 第一阶段: 知识表述 第二阶段: 知识解释 第三阶段: 知识混沌 第四阶段: 知识建构 不同个体的知识(主题知识为主) ·逻辑思维/形象思维 ·显性知识/隐性知识 ·命题真/伪 不同个体的知识(非主题知识为主) ·通过视界知识、语境知识和背景知识建立理解 ·跨学科相互解释,以达成理解 不同个体的知识碰撞 (无序的主题知识和非主题知识) ·对话、反馈、碰撞(冲突)、共识 ·超越年龄、等级、利益 ·平等、信任、容错 普遍共识的建立 (有序的主题知识和非主题知识) ·命题为真 ·逻辑论证充分 ·主体真诚、对新知识产生信仰 启发性发言 质疑性发言 平等争鸣,不论年龄和职务 提出概念 学术民主的沟通氛围营造 多学科交叉,有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社科领域 逻辑论证 意见不统一,开诚布公地研讨 不同见解表达,涉猎系统科学相关的基础学科 发表标志性成果 争论氛围 第一阶段: 奠定学科基础 第二阶段: 跨学科研讨 第三阶段: 碰撞争鸣 第四阶段: 理论建构 图5. 钱学森系统科学研讨团队知识创造过程

  21. 沟通氛围的营造 必然 偶然 激发涌现 主题知识 知识转移 达成共识的意愿 非主题知识 知识创造 双重障碍的克服 图6. 协同知识创造的涌现

  22. 目 录 • 课题研究 • 逻辑背后的故事 • 研究框架 • 未来展望

  23. 未来展望 • 初步结论 • 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以多学科科研团队为研究对象,从团队层面探讨了协同知识创造问题; • 首次将哲学家哈贝马斯的非主题知识概念引入到管理学研究中来,建构了协同知识创造过程模型,深化并丰富了隐性知识; • 以中国航天领域的两个多学科科研团队为例,本文对所提出的模型进行了验证; • 深入拓展 • 主题上深入研究知识沟通、团队导师制和制度安排 • 方法上将通过更多的案例实证和统计实证验证;

  24. 谢 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