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 likes | 672 Views
第 8 章 配位催化反应. 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应用. 本章要点 : 一 . 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反应 二 . 配位催化反应. 一、配位催化反应的要点. 均相催化反应,有机金属化合物参与,经过一系列反应 起催化作用的有机金属化合物必须是配位不饱和( coordinative unsaturation) 起始物有活性 ( activated precursors ) 加热时配体可失去 , Tolman 锥角大 ( 例如 , PPh 3 , 145 °)
E N D
第8章 配位催化反应 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应用 本章要点: 一. 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反应二. 配位催化反应
一、配位催化反应的要点 • 均相催化反应,有机金属化合物参与,经过一系列反应 • 起催化作用的有机金属化合物必须是配位不饱和(coordinative unsaturation) • 起始物有活性( activated precursors ) • 加热时配体可失去, Tolman锥角大( 例如, PPh3, 145°) • RhCl(PPh3)3 RhCl(PPh3)2 + PPh3 (25 °C) K=2.3×10–7 • T↗ 2RhCl(PPh3)3 Rh2(–Cl)2(PPh3)4
与给体 (donor)的酸性强度大小有关 酸性小, 反馈键弱, 活性大 • PPh3比CO和PCl3的酸性小, 活性大 • RhCl(PPh3)3 +C2H4RhCl (C2H4)(PPh3)2 + PPh3 • (解离) • RhCl(PEt3)3 +C2H4RhCl (C2H4)(PEt3)3 (加成)
配体L的大小决定配位数和反应活性 • NiL4NiL3+L • 当L=PPh3时, 溶液中的NiL4全部解离为NiL3
二、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反应 • 配体的解离和取代 • 氧化加成(oxidative addition) • 还原消除(reductive elimination) • 插入和迁移(insertion and migration) • 对配体的亲核加成反应(nucleophilic addition to ligand)
氧化加成反应(oxidation addition) (配位不饱和) • 氧化态在加成反应过程中是否改变 • 非氧化加成 • PF5+F– PF6 – ( 氧化态不变, 非氧化加成) • PdCl4 2– +Cl– PdCl5 3– ( 氧化态不变, 非氧化加成) • TiCl4 + 2POCl3 TiCl4(POCl3)2
氧化加成: Fe(CO)5 + H+ Fe(CO)5H+ (质子化, 氧化态由0 +2) Mn(CO)5 – +H+ Mn(CO)5H (质子化, 氧化态由–1 +1) PF3+F2 PF5 (氧化态由+3 +5) SnCl2+Cl2 SnCl4 (氧化态由+2 +4)
与金属有机配合物发生氧化加成的试剂 X—X H2, Cl2, Br2, I2, (SCN)2 H—X HCl, HBr, HI, NH3, HCOOR, RCHO C —X CH3I, C6H5Br, CH3COCl (1). 保持 X —X, 例如: +1 +3
X —|— X • 例:
(3). 已经是18电子构型的, 氧化加成时排除一个配体,保持18电子结构 例: Ru(CO)4(PMe3) + CH3I Ru(CH3)(I)(CO)3 (PMe3) + CO 18e ( 0 ) 18e(+2)
还原消除反应(Reductive Elimination Reactions) • 氧化加成反应的逆过程 (氧化态降低) (+4) (+2)
H消除 ( 氧化数不变, 配位数不变) agostic H (其中的LnM表示n个配体L)
氧化加成和还原消除反应的一般规律 (其中的LnM表示n个配体L)
过渡态 或中间体 或产物 起始物 产物 协同加成反应示意图
3. 插入反应(insertion) 或迁移反应(migration) Carbonyl insertion or alkyl migration 酰基化 氧化态…配位数…
CO插入 SO2插入
CO直接插入 CO in COCH3 CO分子内插入 CO cis to -COCH3 CH3迁移 CO cis to -COCH3 CO插入反应的可能途径 Mn(CO)5CH3与13CO反应没有得到13C在酰基位置 Ref. T.C. Flood, et al., JACS, 1981,103,4410
插入反应: 烷基化 讨论: 加成反应、消除反应和插入反应是否改变氧化态?是否改变价电子数? 是否改变配位数?
三、催化反应 高比表面 载体 多相催化(Heterogeneous or multiphasic catalysis )
16e,四配位 16e,四配位 18e,五配位 H转移 烯烃加成 用Co(CO)3H作催化剂由丙烯醇制备丙醛的催化循环 HOCH2CH=CH2 CH3CH2CHO
Wilkinson’s catalyst : RhCl(PPh3)3 还原消除 L加成 H2的氧化加成 H迁移 L消除 烯烃加成 Wilkinson 氢化反应( hydrogenation) RCH=CH2+H2 RCH2CH3
CO消除 烯烃加成 酰基的取代和消除 CO加成 CO插入 用Co(CO)3H作催化剂的加氢甲酰化反应 (hydroformylation) CH3CH2CH=CH2 +H2+CO CH3CH2CH2CH2CHO
CH3I加成 CH3迁移和溶剂合 CH3COI还原消除 CO取代 由甲醇(碘甲烷)合成乙酸的催化循环(Monsanto反应) CH3I +CO CH3COI CH3COI +H2O CH3COOH+HI
乙烯氧化为乙醛的催化循环(Wacker过程) C2H2+O2+H2O CH3CHO
上世纪50年代 德国的Ziegler 发现了乙烯聚合反应的催化剂TiCl4-AlEt3,催化过程中给出TiCl3 意大利的Natta 完成了丙稀的立体选择性(stereospecific)聚合 烯烃聚合的Ziegler-Natta 反应过程 Ziegler –Natta 催化剂
TiCl4-AlEt3体系催化下的Ziegler-Natta 反应的可能过程 nCH2=CH2 (CH2CH2) n
催化循环过程中注意催化剂的变化 • 配位数和构型的变化(加成或消除) • 2. 配体的变化 • 3. 价电子计数的变化(16e, 18e) • 氧化态的变化(氧化或还原) • 5. 对羰基化合物和金属有机化合物的总结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