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 likes | 330 Views
永远的屈原. 万顷重湖悲去国 一江千古属斯人. 1 、文中屈原的形象(外部特征、内在的思想、品格). 2 、文中屈原文中对自己的处境、心情、理想(追求)的表述. 3 、文中的表现手法及其体现. 课文思路. 1 ~ 7 节作者自述受屈遭贬的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8 ~ 13 节表现了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 一至七节:. 第一节中,诗人 “ 太息 ”“ 掩涕 ” ,为什么?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屈原一生 “ 好修姱以 羁兮 ” ,却为什么 “ 謇朝谇而夕替 ” 呢?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揭示其原因的?.
E N D
永远的屈原 万顷重湖悲去国 一江千古属斯人
1、文中屈原的形象(外部特征、内在的思想、品格)1、文中屈原的形象(外部特征、内在的思想、品格) 2、文中屈原文中对自己的处境、心情、理想(追求)的表述 3、文中的表现手法及其体现
课文思路 1~7节作者自述受屈遭贬的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8~13节表现了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
一至七节: 第一节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屈原一生“好修姱以 羁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呢?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揭示其原因的? 屈原面对这样不公平的对待,他是什么样的态度?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即同情人民生活艰难 这两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余虽好修姱以 羁兮,謇朝谇而夕替”两句启下。
四个方面: 小人投机、追曲 “众女”“谣诼” 君主“不察” 自己不愿同流合污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表现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8至13节: 作者开始从哪些方面来检查自己呢?结果如何?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中“芰荷”“芙蓉”在这里喻指什么? 反省之后,诗人为何还要“高余冠”“长余佩”,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描绘的自我形象是什么?
从进退、制衣、佩饰三个方面检查、反省 通过自省,作者愈加坚信自己的崇高品质、坚定自己的追求:“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芳与泽染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指诗人高洁的德行
在反省自己走过的路后,诗人没有畏惧邪恶,而是更加坚定了走自己的路的决心。“高余冠”“长余佩”更是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无悔自己的选择。 德行高洁的君子形象
作者是如何表现品质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用美好的事物如蛾眉、芰荷等比喻自己的美好品行及追求。 比喻 对偶 夸张 作者以“香草”“美人”喻指自己的美德的这种表现方法称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中经常见到。
“移情”技法的运用(后六节最为明显) 在这里实现了“我”与“物”的同化,作者对美好事物不是停留在客观的欣赏上,而是把自己的爱和追求移到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中,“我”的生命和情趣就在那美好事物中。“我”的内心就活动在那些意象中。所以通过一件件美好的事物,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和不悔的斗志。此时作者的一切情感、美德、追求、斗志都已经变成了那美好的事物,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
1、诗人用哪些花草禽鸟来比喻自己?表现了什么品格?找出文中原句。1、诗人用哪些花草禽鸟来比喻自己?表现了什么品格?找出文中原句。 2、诗人讴歌、追求的是什么样的理想?找出相关句子。 3、结合屈原传记,说说诗人在诗歌里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4、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说说屈原的“美政”。 5、如何看待屈原自沉? «离骚»与«诗经»相比,在形式和内容上有何异同?
诗人用哪些花草禽鸟来比喻自己 既替余以蕙缃兮,又申之以揽茝 鸷鸟之不群兮, 自前世而固然 步余马于兰皋兮, 驰椒丘且焉止息 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比喻高洁品行 比喻品格超群 清幽环境比喻不俗心志 比喻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境界
诗人追求的是怎样的理想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宁溘死以流亡兮, 余不忍为此态也 伏清白以死直兮, 固前圣之所厚 民生各有所乐兮, 余独好修以为常 忧国忧民,热诚爱国 献身理想,忠贞不渝 疾恶如仇,宁死不变 清白方正,坚持正气 洁身自好,志洁行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