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0 likes | 801 Views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教学重点: 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洋务运动 戊戌维新运动. 早期探索的历史背景 19 世纪下半叶,世界处于大变局时代,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形成时期。 社会各阶级都面临着 “ 怎么办 ” 的问题。从农民群众,到地主阶级洋务派,到资产阶级维新派,他们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对国家的出路进行探索,先后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方案。. 如何抵御外敌入侵,救亡图存? 如何向西方学习,求强求富?. 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E N D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教学重点: • 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 洋务运动 • 戊戌维新运动
早期探索的历史背景 19世纪下半叶,世界处于大变局时代,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形成时期。 社会各阶级都面临着“怎么办”的问题。从农民群众,到地主阶级洋务派,到资产阶级维新派,他们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对国家的出路进行探索,先后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方案。
如何抵御外敌入侵,救亡图存? 如何向西方学习,求强求富?
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
太平天国历时14年,转战18个省 • 金田起义(1851) • 永安建制(1851) • 攻占武昌(1853) • 占领南京(1853) • 天京陷落(1864) • 余部坚持斗争4年
二、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 1、历史意义: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 太平天国是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 太平天国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 • 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 太平天国起义鼓舞和推动了当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2、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失败的原因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联合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曾国藩 左宗棠
主观原因: •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政权日益封建化;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思想在蜕化,一些人在生活上追求享乐,在政治上争权夺利。 (天京事变) • 农民没有科学理论指导,《天朝田亩制度》这一纲领有局限性,只能回到自结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拜上帝教教义毕竟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斗争,而且给起义农民的事业带来了危害。
太平天国也未能全面地对待儒学。 • 太平天国的领袖们不承认不平等条约,这是很正确的。但他们笼统地把信奉天父上帝的西方人都视为“洋兄弟”,这说明他们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缺乏理性的认识。
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衰 • 一、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 • 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是在内忧外患双重打击下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 从186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到1895甲午战争失败。 又称同治中兴、同光兴政、自强运动、洋务运动。
“洋务”,一词的内容较广泛,重心在于 外交。 “洋务运动”,一词则有所专指,不包括一般的外交活动,而基本属于 “富国强兵”的内政范围。历史学家把部分清朝官员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从事的“富强之计”,包括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设立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建设近代海军的一系列实践活动,称为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阶段划分 •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初,约十年,以创办军事工业的“求强”活动为中心,为兴起阶段。 • 从七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中期,约十五年,除继续创办军事工业外,更大力兴办民用企业,重心转向“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发展阶段。
从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约十年,新企业的创设不多,旧企业的矛盾暴露,主要成就为北洋海军的建立,是洋务运动的衰微阶段。1895年中日战争的失败,以“公车上书”为标志,洋务运动遂让位于维新运动,洋务派经营的企业虽然继续存在,但已经不成其为运动了。从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约十年,新企业的创设不多,旧企业的矛盾暴露,主要成就为北洋海军的建立,是洋务运动的衰微阶段。1895年中日战争的失败,以“公车上书”为标志,洋务运动遂让位于维新运动,洋务派经营的企业虽然继续存在,但已经不成其为运动了。
二、代表人物:历史学家把主张学习西方,采用机器生产的清朝官员称为洋务派(代表人物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奕訢、文祥等);他们的反对派同时就被称作了顽固派(代表人物有倭人、徐桐、李鸿藻、宋晋、刘锡鸿等)。二、代表人物:历史学家把主张学习西方,采用机器生产的清朝官员称为洋务派(代表人物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奕訢、文祥等);他们的反对派同时就被称作了顽固派(代表人物有倭人、徐桐、李鸿藻、宋晋、刘锡鸿等)。 洋务运动的倡导者李鸿章
三、指导思想: “中体西用”: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他在《校庐抗议》一书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个思想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所谓“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四、主要内容 • 创办军事工业: • ①曾国藩于1861年创办安庆军械所。 • ②李鸿章于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局。 • ③李鸿章于1865年创办的金陵制造局(地点在南宁简称“宁局”,全称是“金陵机器制造局”)。 • ④左宗棠于1866年创办的福州船政局(简称“闽局”因设在福州马尾,故称“马尾船政局”)。这是当时规模最大的船舶修造厂。 • ⑤崇厚于1867年创办的天津机器局。 • ⑥张之洞建造的湖北枪炮厂。1908年改称“汉阳兵工厂”,抗日战争时内迁。
兴办了一些民用企业: • 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共创办民用企业20多个,重点是采矿、冶炼、纺织等工矿业和航运、铁路、电讯等事业。 • 其中最重要的官督商办企业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和上海织布局,都是李鸿章筹办或控制的 。
训练新式军队 • 19世纪60年代,京师和天津、上海、广州、福州等地纷纷成立洋枪队,使用洋枪、洋炮,聘用外国教练。洋务派建立新式陆军,侧重于注意装备新式武器和操练 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湘军也是用洋枪装备的军队。
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筹办海防之议于是兴起。北洋海军是清政府最主要的一支新式海军,也是洋务事业中筹建时间最长,用钱最多的一项。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筹办海防之议于是兴起。北洋海军是清政府最主要的一支新式海军,也是洋务事业中筹建时间最长,用钱最多的一项。
1875年筹建,1888年正式成军,始终为李所操纵。大部分舰只购自国外。七十年代主要向英国,八十年代起逐渐转向德国。“定远”,“镇远”,“济远”,“经远”等都购自德国。 1887年,李奏准淮系将领丁汝昌统领北洋水师,经八十年代多年修建的旅顺口和威海卫,成为它的两个主要基地。1888年正式成军时,共有大小舰只20余艘。
办了一些新种类的学堂: • (1)培养翻译人才,创立北京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 • (2)军事学堂:天津武务学堂、天津水师学堂、福建船政学堂、烟台海军学堂。 • (3)科技学堂:天津电报学堂、上海电报学堂。
派遣留学生 1871年8月和1872年2月曾国藩、李鸿章、丁日昌等两次奏请派学生去美国,清政府决定派陈兰杉、容闳常驻美国,负责管理。由刘翰清主持设立上海“出洋局”筹备出洋事宜。从1872年起五年内,每年在沿海地区招收十二岁——十六岁的聪颖儿童三十名,共120名分批去美国,每批留学五年回国。 洋务运动期间派出的官费留学生总数为209人。
五、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 • 本质是官僚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 1、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有抵制,但更多的是勾结、妥协,没有能够阻止中国半殖民地化。 • 2、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促进但也有阻碍,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很软弱,实行垄断、管理腐败,很多企业失败破产; • 3、冲击了封建文化思想观念(重农抑商),开创了近代的教育,但没能突破封建体制的束缚,(拒绝改变封建的伦理道德和政治制度)。
六、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 首先,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 其次,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 • 再次,洋务运动具有腐朽性。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 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 • (1)时代形势: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严重的外患促使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 • (2)经济条件: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形成一定的社会基础。
(3)阶级条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日益壮大并开始登上政治舞台。(3)阶级条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日益壮大并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 (4)思想条件: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的早期维新思想为康梁维新思想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二、维新变法运动的代表人物: • 康有为 领袖 • 梁启超 思想家、理论家 • 谭嗣同 积极参加变法的政治活动 • 严复 翻译家、思想家 启蒙作用
康有为(1)《新学伪经考》 (2)《孔子改制考》 (3)《人类公理》
三、活动方式: • 向皇帝上书 • 著书立说 • 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 • 办学会 • 设学堂 • 办报纸
四、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第一,要不要变法 第二,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第三,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五、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光绪颁布由翁起草的“明定国是”的诏书,宣布变法,新政从这一天开始,到9月21日,慈禧发动反动政变为止,共103天,故称百日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