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0 likes | 1.36k Views
國際企業管理概論. International Busines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IB) 凡涉及兩個以上國家的企業活動,都可稱為 IB ,中譯名稱常用者有 『 國際企業 』 和 『 國際商務 』 包含跨國間原物料、商品貨物、勞務服務、金錢或資訊的一切商業交易,無論是由私人企業或政府企業來進行均屬之. 多國籍企業或跨國企業. 從事國際商務活動的公司組織 常用之中英文名稱 多國籍企業或多國企業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簡稱 MNC) 跨國企業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
E N 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IB) • 凡涉及兩個以上國家的企業活動,都可稱為IB,中譯名稱常用者有『國際企業』和『國際商務』 • 包含跨國間原物料、商品貨物、勞務服務、金錢或資訊的一切商業交易,無論是由私人企業或政府企業來進行均屬之
多國籍企業或跨國企業 • 從事國際商務活動的公司組織 • 常用之中英文名稱 • 多國籍企業或多國企業(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簡稱MNC) • 跨國企業(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 • 學術界自1960年代開始對多國企業與其管理加以研究,整合經濟學與管理學之理論與研究方法,國際企業管理(IBM)逐漸演變成一獨立學門,為管理領域中之新興重要課題
多國企業之分類 • 分類觀點 • 管理心態 • 策略作為 • 發展進程
多國企業之分類--管理心態 • 母國導向(Eehnocentric Orientation) • 帶有民族優越感的自我管理中心心態 • 完全以母國總公司的作法為依歸 • 當地國導向(Polycentric Orientation) • 考慮各國環境不同,給予國外分公司管理上的自主,盡量以地主國的作法為依歸 • 如:菲利浦以各國分公司為利潤中心,當地總經理有自主管理的權力 • 全球導向(Geocentric Orientation) • 真正的多國企業應無國籍或文化的偏見 • 以全球宏觀之角度因時因地權衡決策
多國企業之分類--策略行為 • Bartlett & Ghoshal 對多國企業之分類 全球整合程度 高 低 低 高 當地回應程度
多國企業之分類--發展進程1 • 第一階段:國內型(Domestic) • 指在公司內設置對海外的貿易部門 • 第二階段:海外型(Foreign-oriented) • 設置專責的海外部門,及獨立貿易單位 • 第三階段:國際型(International) • 集中國內全體部門一致應付海外市場之商務活動
多國企業之分類--發展進程2 • 第四階段:多國型(Multinational) • 即單數的母公司而有多數子公司之國際企業組織 • 第五階段:跨國型(Transnational) • 複數的母公司機構之國際企業 • 第六階段:超國界型(Supernational) • 以世界經濟為基礎,非以某國為主的企業組織,母公司與子公司的界線趨於模糊,認同的對象為組織,而非國籍或文化
國際企業之發展階段1 • 國際企業活動大致可分為四個時期 • 古代貿易階段 • 帝國主義階段 • 近代國際擴張階段 • 現代多國企業階段
國際企業之發展階段2 • 古代貿易階段 • 可追溯到人類貿易之起源 • 絲路 • 自長安至地中海東岸 • 約於西元前百餘年 • 十字軍東征 • 十一世紀,十字軍東征開始(1095) • 重新發現了東方貨物,也刺激了歐洲人的需求 • 威尼斯成為歐洲的貿易中心
國際企業之發展階段3 • 帝國主義階段 • 海洋探險 • 十五世紀海洋探險與新大陸的發現,帶來了所謂的商業革命 • 漸漸展開近代海權霸業、重商主義、和殖民地征掠 • 特許公司 • 十六、七世紀特許殖民地貿易公司,如英屬東印度公司(東南亞)和荷屬東印度公司(印尼) • 帝國主義 • 為維持在海外的經營利益,大幅採取海外殖民政策以取得原料或市場 • 不惜以武力達到商業目的,與當地統治者發生衝突,如鴉片戰爭(1842)
國際企業之發展階段4 • 近代國際企業階段(二次大戰前) • 由貿易轉變為投資製造 • 工業國家之勞動成本較高,將海外生產當做國際間比較利益之取得方式 • 一次大戰後經濟大蕭條造成各國關稅壁壘,使跨國製造成為必要 • 創新導向之國際交互投資與跨國營運 • 科技創新使得技術先進國逐漸出現 『創新 出口 海外製造』之產品生命週期 • 跨國金融服務業務出現 • 包含銀行、保險、貿易運輸等專業性國際服務
國際企業之發展階段5 • 現代多國企業階段(二次大戰後迄今) • 興起階段(1950年代) :戰後重建需要,美國採取擴大輸出政策把握商機 • 成長階段(1960年代) :美國多國企業全盛時代,傾向採取獨資經營策略;開發中國家採取鼓勵外來投資政策導入勞力密集產業 • 成熟階段(1970年代) :美元貶值和石油危機造成世界不景氣,多國企業的投資方式由垂直整合進展到水平整合,至多角化投資
國際企業之發展階段6 • 現代多國企業階段(二次大戰後迄今) • 新秩序建立階段(1980-1985) :多國籍企業對外投資的所有權政策受地主國當地化之要求,由完全獨資轉為合資,由逐漸轉為少股權,以知識及技術之服務投資取代以往的現金投資 • 全球合理化(1986至今) :美元貶值加速各主要貿易盈餘國家進行海外直接投資,亞洲新興工業國家如台灣和韓國積極推展海外投資,擴大產業外移建立海外生產據點,達成全球生產基地配置合理化
企業國際化動機1 • 四大海外投資理論動機 • 市場擴充 • 效率提升 • 回應環境 • 組織學習
企業國際化動機2 市場與原料取得 • 市場擴張動機(Market Expansion) • 避免市場過度集中易受景氣波動或政策變動影響 • 原有市場飽和、開發新市場、充分利用國外政府提供之優惠投資獎勵 • 資源獲致動機(Resource Acquisition) • 充分利用各國之比較利益優勢 • 克服貿易障礙動機(Overcoming Trade Barriers)
企業國際化動機3 效率與風險考量 • 風險分散動機(Risk Diversification) • 國際產品生命週期階段不同可分散風險 • 追求規模經濟動機(Economies of Scale) • 追求生產及行銷上規模經濟和學習取限的效果 • 追求範疇經濟動機(Economies of Scope) • 利用更多產品線以分攤固定投資,爭取產品線間相互支援所產生的綜效經濟
企業國際化動機4 回應環境的改變 • 技術改變(Technological Changes) • 技術改變使得資訊傳遞和全球化管理獲得極大的便利 • 社會改變(Social Changes) • 地球村效應形成需求同質性,如麥當勞和可口可樂全球風行 • 政府貿易與投資政策改變(Changes in Trade and Investment Policies) :透過國際貿易組織運作使得各國的關稅障礙和其他投資障礙減少
企業國際化動機5 組織學習 • 替代動機(Substitution Intent) • 借用他人長處以達成提升競爭力之策略目標 • 內化動機(Internalization Intent) • 藉由國際化合作過程學習其他國家組織的長處,內化為核心競爭能力 • 「推力」和「拉力」共同促成企業的國際化 • 推力:本國市場吸引條件降低 • 拉力:海外市場吸引條件加強
國際企業管理之學門特性 • 廣泛的問題 原因:國際企業包含所有事業功能與不同事業活動 • 複雜的現象 原因:不同國家有不同文化、風俗、習慣 • 動態的過程 原因:其進化程序是一種非常動態的長期演進過程 • 交互影響的體系 原因:內、外部網路縱橫交錯
國際企業管理之重要性 • 對國家之重要性 • 對母國而言:持續經濟成長 • 對地主國而言:帶動經濟發展 • 對廠商之重要性 • 取得關鍵之生產要素 • 優勢能力之借用或學習 • 提升營運效率 • 新市場與商機之把握 • 對個人之重要性 • 開拓視野、擴大胸襟、熟識多國文化與提升語文能力等都仰賴國際企業管理知識化之獲取與累積
培養全球化的技能—作業一 個人活動 • Step 1:列出日常使用之數項產品(例如:鬧鐘、手機、電腦、球鞋、電視、化妝品或保養品、CD、襯衫、手錶等)五個,接著上圖書館或上網進行以下步驟 • Step 2:查查看這些產品是由哪些公司生產的 • Step 3:這些公司的總部位於哪些國家? • Step 4:這些產品最有可能是由哪些國家製造的? • Step 5:你認為為什麼這些產品是在這些國家製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