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0 likes | 905 Views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修光利 2011-4. 第 9 章 氮氧化物污染控制. § 1 氮氧化物的性质及来源 § 2 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的形成机理 § 3 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 § 4 烟气脱硝技术. §1 氮氧化物的性质及来源. NO x 包括 N 2 O 、 NO 、 N 2 O 3 、 NO 2 、 N 2 O 4 、 N 2 O 5 大气中 NO x 主要以 NO 、 NO 2 的形式存在 氮氧化物( NO X )种类很多,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是一氧化氮( NO )和二氧化氮( NO 2 ),因此环境学中的氮氧化物一般就指这二者的总称。 NO x 的性质
E N D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修光利 2011-4
第9章 氮氧化物污染控制 • §1 氮氧化物的性质及来源 • §2 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的形成机理 • §3 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 • §4烟气脱硝技术
§1氮氧化物的性质及来源 • NOx包括 • N2O、NO、N2O3、NO2、N2O4、N2O5 • 大气中NOx主要以NO、NO2的形式存在 • 氮氧化物(NOX)种类很多,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是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2),因此环境学中的氮氧化物一般就指这二者的总称。NOx的性质 • N2O:单个分子的温室效应为CO2的200倍,并参与臭氧层的破坏 • NO:大气中NO2的前体物质,形成光化学烟雾的活跃组分
§1氮氧化物的性质及来源 • NOx的性质(续) • NO2:强烈刺激性,来源于NO的氧化,酸沉降 • NOx的来源 • 固氮菌、雷电等自然过程(5×108t/a) • 人类活动(5×107t/a) • 燃料燃烧占 90% • 95%以NO形式,其余主要为NO2
§2燃烧过程NOx的形成机理 • 在氮氧化物中,NO占有90%以上,二氧化氮占5%-10%,产生机理一般分为如下三种: 燃料型NOx • 燃料中的固定氮生成的NOx • 热力型NOx • 高温下N2与O2反应生成的NOx • 瞬时NO • 低温火焰下由于含碳自由基的存在生成的NO
热力型NOx形成的热力学 • 1.热力型NOx的生成浓度与温度的关系 产生NO和NO2的两个重要反应 上述反应的化学平衡受温度和反应物化学组成的影响 平衡时NO浓度随温度升高迅速增加
平衡常数和平衡浓度 温度低于1000K(727ºC),NO很少 N2/O2比值高,NO平衡浓度在降低 与实测浓度相似
NO与NO2之间的转化 • 平衡常数和平衡浓度 • 温度越高,排放的越主要是NO,不是NO2 • 室温条件下,几乎没有NO和NO2生成,并且所有的NO都转化为NO2 • 800K左右,NO与NO2生成量仍然很小,但NO生成量已经超过NO2 • 常规燃烧温度(>1500K)下,有可观的NO生成,但NO2量仍然很小
烟气冷却的影响 • 烟气冷却过程中,根据热力学计算,NOx应主要以NO2的形式存在,但实际90%~95%的NOx以NO的形式存在,主要原因在于动力学控制 • NO/NOx Ratio boiler vehicles nature gas 0.9~1.0 internal comb. engine 0.99~1.0 coal 0.95~1.0 6# fuel oil 0.96~1.0 diesel engine 0.77~1.0
T>1527ºC T>827ºC 二.热力型NOx形成的动力学—— Zeldovich(捷里多维奇)模型 • 空气中氮在高温下氧化产生 在高温下总生成式为: (4) (5)
Zeldovich(捷里多维奇)模型 • 假定N原子的浓度保持不变 • 得到 • 代入(6)式得
Zeldovich(捷里多维奇)模型 • 假定O原子的浓度保持不变 • 最终得 Implication?
1.0 Y= [NO]/ [NO]e 0.5 0 0.5 1 1.5 2.0 Mt Zeldovich(捷里多维奇)模型 • 积分得NO的形成分数与时间t之间的关系
Zeldovich(捷里多维奇)模型 各种温度下形成NO的浓度-时间分布曲线
在各种温度下NO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N2/O2=40:1)在各种温度下NO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N2/O2=40:1) Zeldovich(捷里多维奇)模型
影响热力型NOx的因素 • 温度:温度越高,热力型NOx生成量越大。高于1100ºC:是生成NOx的主要时机;1300~1500ºC,NO浓度500~5000ppm • 氧气浓度:过量空气系数α<1:氧气浓度越高,NO生成量越多; α>1:氧气浓度增高使NO减少。 α=1附近:燃烧温度最大,NO生成速率最大,远离1,NO生成速率急需降低。 • 高温下停留时间:t 越长,NO的生成量越多 • 控制热力型NOx: • 降低燃烧温度;炉内温度保持均匀,避免局部过热;减小氧气浓度,使过量空气系数<1;缩短高温区的停留时间。
HCN (b) O,OH (c) O,OH NCO O2 CN (d)O,O2 NO H NHi NO, N N2 (a) CH,CH2,CH3,C2 瞬时反应型(快速型)---费尼莫尔反应机理 • 快速型NOx是1971年Fenimore(费尼莫尔)通过实验发现的。在碳氢化合物燃料燃烧在燃料过浓时,在反应区附近会快速生成NOx。 • 由于燃料挥发物中碳氢化合物高温分解生成的CH自由基可以和空气中氮气反应生成HCN和N,再进一步与氧气作用以极快的速度生成,其形成时间只需要60ms,所生成的量与炉膛压力0.5次方成正比,与温度的关系不大。 • 产生于碳氢化合物高、氧浓度低的富燃料区,多发生在内燃机。燃煤锅炉一般在5%以下。
快速型NOx • 碳氢化合物燃烧时,分解成CH、CH2和C2等基团,与N2发生如下反应 • 火焰中存在大量O、OH基团,与上述产物反应
燃料型NOx的形成 • 由燃料中氮化合物在燃烧中氧化而成。由于燃料中氮的热分解温度低于煤粉燃烧温度,在600-800oC时就会生成燃料型,它在煤粉燃烧NOx产物中占60-80%。 • 在生成燃料型NOx过程中,首先是含有氮的有机化合物热裂解产生N,CN,HCN和等中间产物基团,然后再氧化成NOx。由于煤的燃烧过程由挥发份燃烧和焦炭燃烧两个阶段组成,故燃料型的形成也由气相氮的氧化(挥发份)和焦炭中剩余氮的氧化(焦炭)两部分组成。
1200oC 1000oC 800oC 600oC 热解温度对燃料N转化为挥发分N 比例的影响
过量空气系数对燃料N转化为挥发分N比例的影响过量空气系数对燃料N转化为挥发分N比例的影响
NH O O,OH O,H,OH O2,H,OH O,H,OH 燃料N 挥发分N NCO HCN NH2 NH3 挥发分N 燃料N NO N NO NH2,NH,N NO NH H N2 NH2 N2 NH3 燃料氮以胺的形式存在 燃料氮与芳香环相结合
日本丰桥大学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燃料型NOx的转化率CR和燃料中含氮量N(干基)、挥发分含量V(干基)、过量空气系数α、燃烧时的最高温度Tmax(oC)和燃烧时氧的浓度RO2的经验公式:日本丰桥大学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燃料型NOx的转化率CR和燃料中含氮量N(干基)、挥发分含量V(干基)、过量空气系数α、燃烧时的最高温度Tmax(oC)和燃烧时氧的浓度RO2的经验公式: • CR=4.0710-1-1.28 10-1N+3.34 10-4V2(α-1)+5.5510-4 Tmax+3.50 10-3RO2
NO O,H,OH fast O,H,OH fast NHi (i=0,1,2) O,H,OH fast NHi slow HCN Fuel N NHi,NO slow N2 四.燃料型NOx的形成 • 燃料中的N通常以原子状态与HC结合,C—N键的键能较N ≡N 小,燃烧时容易分解,经氧化形成NOx • 煤中1%~2%N,石油0.65%(w/w) • 火焰中燃料氮转化为NO的比例取决于火焰区NO/O2的比例。 • 燃料中20%~80%的氮转化为NOx
空气中的氮 燃料中氮的转换 NO再燃烧 杂环氮化物 空气N2 烃生成物 CH,CH2 烃生成物中结合的氮 氰 (HCN, CN) Zeldovich机理 氰氧化物(OCN, HNCO) N2O 氨类(NH3, NH2,NH,N) NOx NOx H N2 还原气氛 氧化气氛 从热力型、燃料型和快速型三种NOx生成机理可以得出抑制NOx生成和促使破坏NOx的途径,图中还原气氛箭头所指即抑制和促使NOx破坏的途径
NOx的形成 • 煤炭燃烧:燃料型为主; • 天然气和轻柴油:热力型为主。
NOx控制基本思路 • 根据不同NOx形成类型来决定。 • 调整燃烧过程,阻止NOx生成; • 降低空燃比:过剩15%(氧含量3%)NO最大;缺氧或超过15%NO降低。 • 降低氧浓度 • 对燃烧的气体进行化学处理,将NOx转化为N2
脱氮技术 • 燃料脱氮技术?? • 燃烧中减排技术—低氮燃烧技术 • 空气分级燃烧 • 燃料分级燃烧 • 高级再燃技术 • 烟气再循环技术 • 低过量空气燃烧技术 • 燃烧后脱硝技术 • 非选择性催化还原法 • 选择性催化还原法 • 热力脱硝法 • 液体吸收法 • 吸附法 • 生物法
低NOx燃烧技术 凡通过改变燃烧条件来控制燃烧关键参数,以抑制生成或破坏已生成的达到减少排放的技术称为低燃烧技术。 • 煤的燃烧方式对NO排放的影响 • 探讨生成规律可以知道,NO的生成及破坏与以下因素有关: • (a).煤种特性,如煤的含氮量,挥发份含量,空气-燃料比FC/V以及V-H/V-N等。 • (b)燃烧区温度及其分布。 • (c)燃烧区温度及其分布.炉膛内反应区烟气的气氛,即烟气内氧气,氮气,NO和CHi的含量。 • (d)燃烧器形状.燃料及燃烧产物在火焰高温区和炉膛内的停留时间。 • 空气燃料比、燃烧区温度分布、后燃烧区冷却程度、燃烧器的形状设计。
空气分级燃烧技术 • 燃料分级燃烧技术(高级再燃) • 烟气再循环技术
空气分级燃烧技术 • 基本原理:将空气量分两级进入:---目的:减少高温区空气量 • 第一级燃烧区空气过剩系数为0.8; • 即在缺氧的富燃料条件下燃烧,燃烧速度和温度都降低,抑制热力型NOx; • 同时CO和NO还可以进行还原反应,抑制燃料型NOx。 • 二级燃烧区内:将燃烧用的空气剩余部分以 二次空气输入,成为富氧燃烧区,一些中间产物被氧化为NO. 可降低NOx: 30-40% (新型可以达到20%~60%:煤质、锅炉 初始NOx) • 分级燃烧有两类: • 一类是燃烧室内的分级燃烧 • 一类是单个燃烧器的分级燃烧:内分级混合和外分级混合。二次风送入内外通道,燃烧器出口形成富氧区抑制燃料NOx;二次风延迟与燃料混合使燃烧温度降低,火焰温度降低,抑制热力型NOx • 一次风占25%~35%; • 风量分配不当,会增加锅炉损失。
燃料分级燃烧技术 • 基本原理:燃料再燃烧技术:用燃料作为还原剂来还原燃烧产物中的NO。 三级燃烧技术 • 燃料分级入膛,大部分燃料(80%~85%)进入主燃烧区,在贫燃料、富氧条件下,燃烧生成NOx; • 其余(15%-20%)燃烧器上部喷入再燃区,在富燃料、贫氧转状态下形成还原气氛。 • 燃尽区:形成燃尽风,确保完全燃烧。
高级再燃技术 • 在燃料分级燃烧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氮催化射入技术,更为有效地控制NOx的生成。 • 一般采用氨水、尿素加入再燃区和燃尽区,作为还原剂,同时结合碱金属的催化作用,可以降低85%以上的NOx排放。
空气/燃料分级的低NOx燃烧器 • 空气和燃料均分级送入炉膛 • 一次火焰区下游形成低氧还原区,还原已生成的NOx
烟气再循环技术 • FGR: flue gas recirculation • 将一部分温度较低的烟气直接送入炉膛内,或掺入一次风、二次风与燃烧空气混合,烟气吸热后降低了炉内温度,并稀释了氧气浓度,降低了NOx生成量。主要减少热力型NOx. • 烟气循环降低NOx的效果与燃料品种和循环量有关。 • 脱硝率一般较低:25%~35%;容易引起煤粉燃烧不稳定,甚至灭火。
低过量空气燃烧技术 • 也称为低氧燃烧。即尽量使燃烧过程尽可能在接近理论空气量下进行。 • 降低NOx的同时提高锅炉热效率 • 可降低15%的NOx. • 缺点: • CO、HC、碳黑产生量增加 • 飞灰含碳会增加,增加了未完全燃烧热损失,燃烧效率会降低。
传统低NOx燃烧技术 • 降低助燃空气预热温度 • 燃烧空气由27oC预热到315oC,NO排放量增加3倍
烟气脱硝技术 • 脱硝技术的难点 • 处理烟气体积大 • NOx浓度相当低 • NOx的总量相对较大 • 干法和湿法 • Question: • NO还是NO2? • 干法还是湿法好?
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CR) •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 还原剂:氨(与NOx反应,不与O2反应,体现选择性) • 催化剂:含铂/钯的贵金属(175-290ºC),以氧化钛支撑的五氧化二钒,(260-450ºC),含铜/铁/铬/锰的非贵金属 • 190~300ºC:铂0.5%:NOx:90%;230-260ºC:亚铬酸铜 10%:99% • 优点: • 选择性; • 脱硝效率:80%~90%。 • 反应温度低、催化剂不含贵金属和寿命长 • 1959年美国人专利;1978年在日本工业化。 • 缺点: • 氨的腐蚀性,对管路设备要求高; • 成本高 • 氨泄漏是二次污染; • 只能用于固定源的控制,不能用于移动源。 还原反应 潜在的氧化反应
选择性非催化脱硝法(SNCR)炉墙上多层氨喷口位置示意图选择性非催化脱硝法(SNCR)炉墙上多层氨喷口位置示意图 • 将烟气除尘、脱硫、干燥,进行预热,将烟气和氨按比例混合后进入装有催化剂的反应器内反应,反映后的气体经过分离器除去粉尘,经过膨胀器回收能力后排放。
SCR喷氨法催化剂反应器置于空气预热器与静电除尘器之间SCR喷氨法催化剂反应器置于空气预热器与静电除尘器之间 空气 NH3+空气 NH3 NH3储罐蒸发器 锅炉 SCR反应器 空气预热器 湿法烟气脱硫系统 去烟囱 静电除尘器 空气
SCR喷氨法催化剂反应器布置在FGD(湿法烟气脱硫装置)之后SCR喷氨法催化剂反应器布置在FGD(湿法烟气脱硫装置)之后 空气 NH3+空气 NH3 气/油燃烧器或蒸汽换热器 SCR反应器 NH3储罐蒸发器 锅炉 空气预热器 湿法烟气脱硫系统 气/气加热器 静电除尘器 去烟囱 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