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 likes | 510 Views
第二十一章. 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 Genetic Diagnosis and Gene Therapy. 基因变异致病类型. 内源基因的变异 基因结构突变 基因表达异常. 外源基因的入侵. 第一节 基因诊断. 概念和特点 基因诊断的常用技术方法 基因诊断的应用. 一、基因诊断的概念和特点 概念 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技术方法,直接检测基因结构及其表达水平是否正常,从而对疾病作出诊断的方法。. 特点. 针对性强 特异性高 灵敏度高 适用性强,诊断范围广. 二、基因诊断的常用技术方法.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E N D
第二十一章 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 Genetic Diagnosis and Gene Therapy
基因变异致病类型 • 内源基因的变异 • 基因结构突变 • 基因表达异常 外源基因的入侵
第一节 基因诊断 • 概念和特点 • 基因诊断的常用技术方法 • 基因诊断的应用
一、基因诊断的概念和特点 概念 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技术方法,直接检测基因结构及其表达水平是否正常,从而对疾病作出诊断的方法。
特点 • 针对性强 • 特异性高 • 灵敏度高 • 适用性强,诊断范围广
二、基因诊断的常用技术方法 •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1.限制性内切酶酶谱分析法 2.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分析 3.等位基因特异寡核苷酸探针(allele specific oligonucleotide,ASO)杂交法 • 聚合酶链反应(PCR) • 基因测序 • 基因芯片
(一)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 来源不同、具有互补碱基序列的核酸(DNA或RNA)单链在适宜条件下互补配对形成杂化双链结构。 • 选用已知顺序片段作为探针,经放射性同位素或非放射性物质标记后,再与未知的目的核酸链进行杂交反应。 • 分离已杂交和未杂交的标记核酸片段,通过标记信号的检测对未知的目的核酸链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5´ 3´ 镰状红细胞贫血患者基因组的限制性酶切分析 MstⅡ酶切位点(GCTNAGG) 5´ 3´ 正常基因 1.15kb × 突变基因 1.35kb
﹣ + 镰状红细胞贫血患者基因组的限制性酶切分析 1.35kb 1.15kb 0.2kb 正常人 突变携带着 患者
3.等位基因特异寡核苷酸探针(allele specific oligonucleotide, ASO)杂交法 • 当基因的突变部位和性质已完全明了时,可以合成ASO用同位素或非同位素标记进行诊断。 • 探针通常为长20bp左右的核苷酸。 • 用于探测点突变时一般需要合成两种探针,一种是野生型探针,与无突变序列互补杂交,但不能与突变基因序列杂交;另一种是突变型探针,只与突变基因序列稳定杂交,这样,就可以把只有一个碱基发生了突变的基因区别开来.
ASO杂交法 正常 ASO A A T C 基因型: +/+ +/- -/- 杂交: ++++ ++ 突变 ASO G G C T 基因型: +/+ +/- -/- 杂交: ++ ++++
(二)聚合酶链反应(PCR) • 直接采用PCR技术进行基因诊断; • 常与其它技术如分子杂交、限制酶酶谱分析、单链构象多态性检测、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DNA序列测定等联合应用。 • PCR-RFLP • PCR-SSCP
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 (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SSCP) • PCR产物变性后,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正常基因和变异基因的迁移位置不同,借此可分析确定致病基因的存在。
﹣ + 纯合突变 杂合突变 正常人 Leber 病患者 PCR/SSCP分析
(三)基因测序 • 基因测序是进行基因突变检测的最直接、最准确的方法; • 可确定突变的部位和性质; • 由于技术原因,目前尚难以直接在临床上应用。
DNA诊断:以DNA为检测对象,探测DNA序列中的突变情况;DNA诊断:以DNA为检测对象,探测DNA序列中的突变情况; RNA诊断:以mRNA为检测对象的诊断方法;常用的有RNA点杂交、Northern分析和定量逆转录PCR等。
(四)基因芯片 • 近年来兴起的基因分析与检测的新技术,具有快速、敏感、高效、平行化、自动化等优点,将发展成新一代基因诊断技术; • 可检测基因的结构及其突变、多态性,分析基因的表达情况; • 按照基因芯片的用途将其分为表达谱芯片、诊断芯片、指纹图谱芯片、测序芯片、毒理芯片等。
三、基因诊断的应用 • 遗传疾病 • 肿瘤 • 感染性疾病,传染性流行病 • 判断个体疾病易感性 • 器官移植组织配型 • 法医学中个体识别、亲子鉴定
第二节 基因治疗 • 概念和方法 • 基因治疗的基本程序 • 基因治疗的应用与展望
一、基因治疗的概念 • 定义 • 早期是指用正常的基因整合入细胞基因组,以校正和置换致病基因的一种治疗方法。 目前广义上来讲是指将某种遗传物质转移到患者细胞内,使其在体内发挥作用,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
基因治疗的方法 • 基因矫正 (gene correction) • 基因置换 (gene replacement) • 基因增补 (gene augmentation) • 基因失活 (gene inactivation)
几种常见的基因失活技术 • 反义核酸技术 • 核酶技术 • 三链技术 • 干扰RNA(RNAi)技术 基因治疗的其他方法:如“自杀基因”的应用,基因疫苗等
自杀基因可产生细胞自杀效应 • 将“自杀基因”转移入宿主细胞中,这种基因编码的酶能使无毒性的药物前体转化为细胞毒性代谢物,诱导靶细胞产生“自杀效应”,从而达到清除肿瘤细胞的目的。
二、基因治疗的基本程序 治疗性基因的选择 基因载体的选择 病毒载体 非病毒载体 靶细胞的选择 体细胞 生殖细胞 基因转移 间接体内疗法 直接体内疗法 外源基因表达的筛选利用在体中的标记基因 回输体内
间接体内疗法 直接体内疗法
优点: • 高效转导 • 基因高表达 • 较大外源DNA的包装 • 缺点: • 可能瞬时转染 • 不能针对特异细胞 • 病毒吸收普遍存在 • 安全性
三、基因治疗的应用与展望 应用 遗传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肿瘤、感染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 展望 进一步寻找切实有效的基因 精密调控外源基因在人体内的表达 体细胞移植和重建的生物学研究 减少外源基因对机体的不利影响
研究现状与应用 • 用正常的基因校正有缺陷的基因本身,以治疗遗传性疾病(三大类:单基因疾病、多基因性疾病、获得性疾病、与基因改变有关的感染和一些肿瘤) • 目前仅限于体细胞,基因型的改变只限于某一类体细胞且只限某个体的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