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0 likes | 722 Views
新时期教育技术 课题研究的意义、内容和方法. 李克东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 博士生导师 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 Likd@scnu.edu.cn 1 2002-04-26 福州. 一. 新世纪现代教育技术 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1、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应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江泽民: “ 世界科学技术正在发生新的重大突破,以信息 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突飞猛进,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广阔前景。人们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 江泽民:
E N D
新时期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的意义、内容和方法 李克东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 博士生导师 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 Likd@scnu.edu.cn1 2002-04-26 福州
一 新世纪现代教育技术 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1、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挑战和机遇1、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 江泽民: “世界科学技术正在发生新的重大突破,以信息 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突飞猛进,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广阔前景。人们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 江泽民: “当今和未来世界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我国要跟上世界科技进步的步伐,加快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必须由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年轻人才脱颖而出。”
2、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2、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 江泽民: “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又面临实现信息化的艰巨任务。我们的战略是:在完成工业化的过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业化的水准,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努力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陈至立: “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用5至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
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任务 • 普及信息技术应用的知识和技能 • 实施校校通工程 • 大力开发教学资源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 •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试验研究
二 新世纪教育技术研究的新课题——信息化环境下学与教的 理论与实践研究
信息化环境下学与教的基本特征 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与教是指学习者处 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数字化环境)中、利 用信息化学习资源,以信息化的方式进行的 综合性学习。 • 信息化环境 • 信息化资源 • 信息化学习方式 • 综合性学习
1、信息化学习环境 通讯 学习者界面 学习者界面 学习空间 资源库 平台 平台 基础设施(CERNET\城域网\校园网)
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要素 • 设施——如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网络、校园网络、因特网等; • 资源——为学习者提供的多样化,可全球共享的经数字化处理的数字化学习材料和学习对象。 • 平台——向学习者展现的学习界面,实现网上教与学活动的软件系统。 • 通讯——实现远程协商讨论的保障 • 工具——学习者进行知识构建、创造实践,解决问题的学习工具。
信息化学习环境中的平台与工具 • 支持通讯学习工具(协商学习平台,答疑系统等) • 支持信息共享工具(多类信息共享平台) • 支持创作学习工具 • 文字处理工具; • 几何画板、作图、作曲、制表工具; • 信息集成工具(如PowerPoint); • 建立网页和专题网站工具。 • 支持评测工具(自主测验型、挑战型、游戏型等)
信息化环境扩展了学习的空间 情境探究 讲授空间 个别自主 学习空间 协商讨论 学习空间 数字化学资源
2、信息化学习资源 信息化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可以实现共享多媒体学习材料。 • 多样性——多媒体集成/超文本结构/ 友好交互界面/虚拟仿真 • 共享性——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全球共享并随意获取 • 扩展性——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补充、扩展
3、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方式 • 利用共享资源进行学习; • 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探究学习; • 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 • 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
传统环境下的学习 S 知识 技能 教师+课本 传授/答疑 S 发问 S
信息环境下的学习的方法 S 知识 技能 教师+平台+资源 S 收集/探究/发现/利用/重构/创作/展示/评价 讨论/合作 S
4、综合的学习 继承性学习 (信息获取) 综合的学习 批判性学习 (信息分析) 创造性学习 (信息创造)
三 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设计的 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实践
教学设计的基本框架 • 确定目标 • 制定策略 • 学习评价 • 基于“教”的设计 • 基于“学”的设计
信息化环境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 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作用 • 能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 能满足个体的需要,使学习具有个性化; • 学习方式要以问题为中心的,以任务来驱动; • 学习过程要有充分的讨论交流,协商合作的机会; • 学习是具有创造性和生产性的。
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设计体系的思考 • 学习目标的扩展 • 学习策略的扩展 • 学习环境的选择与设计 • 学习情境的设计 • 学习资源的选择和设计 • 学习组织的设计 • 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 • 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 • 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 • 学习评价指标和评价工具的设计
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模式的研究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基本要点: 1、活动——在信息化环境实施教与学活动; 2、资源——把学习内容转化为学习信息资源; 3、重构——利用信息工具让学生对知识进行 加工和重构。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 • 创设情境,观察分析 • 利用资源,自主探究 • 虚拟实验,科学探索 • 网络通讯,协商学习 • 语文表述,意义建构 • 创作实践,知识重构 • 网上评测,自我评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1) • 创设情境,观察分析 ----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包括自然、社会、文化、各种问题情境以及虚拟实验环境)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2) • 利用资源,自主探究 ----利用信息化学习资源,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3) • 虚拟实验,科学探索 ----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实验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精神和科学的研究的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4) • 网络通讯,协商学习 ----利用网络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5) • 语文表述,意义建构 ----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述观点思想,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6) • 创作实践,知识重构 ----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7) • 网上评测,自我评价 ----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提供学习者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通过形成性练习、作品评价方式获得学习反馈,调整学习的起点和路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本方式 • L-about IT,把IT作为学习对象; • L-from IT,把IT作为教学辅助工具; • L-with IT,把IT作为学习认知工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本模式 • 基于情境的探究性学习 •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自主学习 • 基于课题研究的协作学习 • 基于通讯的校际远程协商学习 • 基于任务的问题解决学习
1. 基于情境的探究性学习 网络的应用 资源展示 网上设问 资源共享 指导意见 工具利用 评测工具 资源利用 自我评价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思考探究 形成意义 教师指导,自主探究的过程 教师主导——网络支撑——主体参与
情境创设的类型 • 社会、文化和自然真实性情境; • 虚拟、创意式的问题性情境; • 虚拟仿真,实验性情境。
2.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自主学习 • 围绕“概念框架”进行自主学习 • 围绕“真实问题”进行自主学习 • 围绕“事物多面性”进行自主学习
(1)围绕“概念框架”进行自主学习——支架式方法(1)围绕“概念框架”进行自主学习——支架式方法 • 设计: ——围绕事先确定的学习主题,建立一个相关的概念框架。框架的建立应遵循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且要因人而异。 • 学习: ——由于每个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具有差异,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概念框架逐步构建知识的意义,把学生的智力发展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就像沿着脚手架那样一步步向上攀升。
(2)围绕“真实问题”的自主学习——抛锚式方法(2)围绕“真实问题”的自主学习——抛锚式方法 • 设计: ——根据事先确定的学习主题,在相关的实际情境中去选定某个典型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抛锚”),然后围绕该问题展开进一步的学习。 • 学习: ——学习者对给定问题进行假设,通过查询各种信息资料和逻辑推理对假设进行论证,根据论证的结果制定解决问题的行动计划,实施该计划并根据实施过程中的反馈,补充和完善原有认识。
(3)围绕“事物多面性”的自主学习——随机进入方法(3)围绕“事物多面性”的自主学习——随机进入方法 • 设计: ——围绕事先确定的学习主题,创设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学习主题的多种情境。 • 学习: ——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随意进入其中任一种情境去学习。
3. 基于课题研究的协作学习 • 选择课题 • 协作活动 • 资源利用 • 形成作品 • 作品评价 • 学习体会
调查 主题/目标 分组活动(角色扮演、竞争、辩论、合作等) 网络环境/资源共享/创作工具 网站 资源 课件 资源 素材 资源 形成/展示作品 评价作品 创作作品 意义建构 “资源利用——课题探究——协作学习”
4、基于通讯的校际远程协商学习 网页评比 网页3 网页1 成员3 网页2 成员1 成员2 地区成员的活动 环绕中心主题,分工收集资料,制作特色网页, 互相观看评议,网上发表意见,整合总结体会,
5、基于任务的问题解决学习 ——专题学习资源网站的开发 把教材内容相关文本、图形、动态资料结构化处理 结构化知识展示 扩展性学习素材/相关资源网站的链接/学习工具(字典、辞典、仿真实验等) 专题网站 扩展性学习资源 网上协商讨论 答疑和指导/远程讨论区域 思考性问题/形成性练习/总结性考查 网上自我评价
五 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开展研究
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要求 • 研究过程要按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操作 • 研究结果要以客观事实并有先进的理论为依据 • 研究实施中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作用 • 研究结果要形成明确的,有价值的结论、并能用 充分的数据作为论据。
1、开展专题教学改革的试验(适用于资源与过程的研究)1、开展专题教学改革的试验(适用于资源与过程的研究) • 明确学科教学改革目标 • 确定试验课题、内容、范围和对象 • 以先进的学与教的理论为基础 • 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 • 进行教学模式设计 • 进行效果测量和评价 • 总结经验规律
2、试验研究的重要方法——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的基本特征 1、以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为首要目标 2、行动者与研究者协同工作 3、在实际情境和自然条件下进行研究 4、通过反思进行探究。
行动研究操作模型 计划1 计划2 行动 反思 行动 反思 观察 观察
教学改革试验的行动研究 研究者 观察行动 共同反思 制定计划 共同反思 行动与观察 对象 行动者 共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