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7

新时期教育技术 课题研究的意义、内容和方法

新时期教育技术 课题研究的意义、内容和方法. 李克东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 博士生导师 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 Likd@scnu.edu.cn 1 2002-04-26 福州. 一. 新世纪现代教育技术 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1、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应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江泽民: “ 世界科学技术正在发生新的重大突破,以信息 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突飞猛进,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广阔前景。人们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 江泽民:

rodney
Download Presentation

新时期教育技术 课题研究的意义、内容和方法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新时期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的意义、内容和方法 李克东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 博士生导师 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 Likd@scnu.edu.cn1 2002-04-26 福州

  2. 新世纪现代教育技术 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3. 1、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挑战和机遇1、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 江泽民: “世界科学技术正在发生新的重大突破,以信息 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突飞猛进,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广阔前景。人们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 江泽民: “当今和未来世界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我国要跟上世界科技进步的步伐,加快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必须由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年轻人才脱颖而出。”

  4. 2、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2、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 江泽民: “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又面临实现信息化的艰巨任务。我们的战略是:在完成工业化的过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业化的水准,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努力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5. 陈至立: “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用5至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

  6. 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任务 • 普及信息技术应用的知识和技能 • 实施校校通工程 • 大力开发教学资源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 •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试验研究

  7. 新世纪教育技术研究的新课题——信息化环境下学与教的 理论与实践研究

  8. 信息化环境下学与教的基本特征 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与教是指学习者处 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数字化环境)中、利 用信息化学习资源,以信息化的方式进行的 综合性学习。 • 信息化环境 • 信息化资源 • 信息化学习方式 • 综合性学习

  9. 1、信息化学习环境 通讯 学习者界面 学习者界面 学习空间 资源库 平台 平台 基础设施(CERNET\城域网\校园网)

  10. 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要素 • 设施——如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网络、校园网络、因特网等; • 资源——为学习者提供的多样化,可全球共享的经数字化处理的数字化学习材料和学习对象。 • 平台——向学习者展现的学习界面,实现网上教与学活动的软件系统。 • 通讯——实现远程协商讨论的保障 • 工具——学习者进行知识构建、创造实践,解决问题的学习工具。

  11. 信息化学习环境中的平台与工具 • 支持通讯学习工具(协商学习平台,答疑系统等) • 支持信息共享工具(多类信息共享平台) • 支持创作学习工具 • 文字处理工具; • 几何画板、作图、作曲、制表工具; • 信息集成工具(如PowerPoint); • 建立网页和专题网站工具。 • 支持评测工具(自主测验型、挑战型、游戏型等)

  12. 信息化环境扩展了学习的空间 情境探究 讲授空间 个别自主 学习空间 协商讨论 学习空间 数字化学资源

  13. 2、信息化学习资源 信息化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可以实现共享多媒体学习材料。 • 多样性——多媒体集成/超文本结构/ 友好交互界面/虚拟仿真 • 共享性——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全球共享并随意获取 • 扩展性——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补充、扩展

  14. 3、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方式 • 利用共享资源进行学习; • 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探究学习; • 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 • 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

  15. 传统环境下的学习 S 知识 技能 教师+课本 传授/答疑 S 发问 S

  16. 信息环境下的学习的方法 S 知识 技能 教师+平台+资源 S 收集/探究/发现/利用/重构/创作/展示/评价 讨论/合作 S

  17. 4、综合的学习 继承性学习 (信息获取) 综合的学习 批判性学习 (信息分析) 创造性学习 (信息创造)

  18. 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设计的 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实践

  19. 教学设计的基本框架 • 确定目标 • 制定策略 • 学习评价 • 基于“教”的设计 • 基于“学”的设计

  20. 信息化环境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 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作用 • 能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 能满足个体的需要,使学习具有个性化; • 学习方式要以问题为中心的,以任务来驱动; • 学习过程要有充分的讨论交流,协商合作的机会; • 学习是具有创造性和生产性的。

  21. 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设计体系的思考 • 学习目标的扩展 • 学习策略的扩展 • 学习环境的选择与设计 • 学习情境的设计 • 学习资源的选择和设计 • 学习组织的设计 • 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 • 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 • 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 • 学习评价指标和评价工具的设计

  2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模式的研究

  23.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基本要点: 1、活动——在信息化环境实施教与学活动; 2、资源——把学习内容转化为学习信息资源; 3、重构——利用信息工具让学生对知识进行 加工和重构。

  24.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 • 创设情境,观察分析 • 利用资源,自主探究 • 虚拟实验,科学探索 • 网络通讯,协商学习 • 语文表述,意义建构 • 创作实践,知识重构 • 网上评测,自我评价

  25.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1) • 创设情境,观察分析 ----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包括自然、社会、文化、各种问题情境以及虚拟实验环境)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

  26.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2) • 利用资源,自主探究 ----利用信息化学习资源,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能力。

  27.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3) • 虚拟实验,科学探索 ----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实验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精神和科学的研究的方法;

  28.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4) • 网络通讯,协商学习 ----利用网络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

  29.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5) • 语文表述,意义建构 ----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述观点思想,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

  30.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6) • 创作实践,知识重构 ----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能力;

  3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7) • 网上评测,自我评价 ----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提供学习者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通过形成性练习、作品评价方式获得学习反馈,调整学习的起点和路径。

  3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本方式 • L-about IT,把IT作为学习对象; • L-from IT,把IT作为教学辅助工具; • L-with IT,把IT作为学习认知工具

  3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本模式 • 基于情境的探究性学习 •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自主学习 • 基于课题研究的协作学习 • 基于通讯的校际远程协商学习 • 基于任务的问题解决学习

  34. 1. 基于情境的探究性学习 网络的应用 资源展示 网上设问 资源共享 指导意见 工具利用 评测工具 资源利用 自我评价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思考探究 形成意义 教师指导,自主探究的过程 教师主导——网络支撑——主体参与

  35. 情境创设的类型 • 社会、文化和自然真实性情境; • 虚拟、创意式的问题性情境; • 虚拟仿真,实验性情境。

  36. 2.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自主学习 • 围绕“概念框架”进行自主学习 • 围绕“真实问题”进行自主学习 • 围绕“事物多面性”进行自主学习

  37. (1)围绕“概念框架”进行自主学习——支架式方法(1)围绕“概念框架”进行自主学习——支架式方法 • 设计: ——围绕事先确定的学习主题,建立一个相关的概念框架。框架的建立应遵循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且要因人而异。 • 学习: ——由于每个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具有差异,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概念框架逐步构建知识的意义,把学生的智力发展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就像沿着脚手架那样一步步向上攀升。

  38. (2)围绕“真实问题”的自主学习——抛锚式方法(2)围绕“真实问题”的自主学习——抛锚式方法 • 设计: ——根据事先确定的学习主题,在相关的实际情境中去选定某个典型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抛锚”),然后围绕该问题展开进一步的学习。 • 学习: ——学习者对给定问题进行假设,通过查询各种信息资料和逻辑推理对假设进行论证,根据论证的结果制定解决问题的行动计划,实施该计划并根据实施过程中的反馈,补充和完善原有认识。

  39. (3)围绕“事物多面性”的自主学习——随机进入方法(3)围绕“事物多面性”的自主学习——随机进入方法 • 设计: ——围绕事先确定的学习主题,创设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学习主题的多种情境。 • 学习: ——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随意进入其中任一种情境去学习。

  40. 3. 基于课题研究的协作学习 • 选择课题 • 协作活动 • 资源利用 • 形成作品 • 作品评价 • 学习体会

  41. 调查 主题/目标 分组活动(角色扮演、竞争、辩论、合作等) 网络环境/资源共享/创作工具 网站 资源 课件 资源 素材 资源 形成/展示作品 评价作品 创作作品 意义建构 “资源利用——课题探究——协作学习”

  42. 在线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43. 4、基于通讯的校际远程协商学习 网页评比 网页3 网页1 成员3 网页2 成员1 成员2 地区成员的活动 环绕中心主题,分工收集资料,制作特色网页, 互相观看评议,网上发表意见,整合总结体会,

  44. 5、基于任务的问题解决学习 ——专题学习资源网站的开发 把教材内容相关文本、图形、动态资料结构化处理 结构化知识展示 扩展性学习素材/相关资源网站的链接/学习工具(字典、辞典、仿真实验等) 专题网站 扩展性学习资源 网上协商讨论 答疑和指导/远程讨论区域 思考性问题/形成性练习/总结性考查 网上自我评价

  45. 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开展研究

  46. 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要求 • 研究过程要按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操作 • 研究结果要以客观事实并有先进的理论为依据 • 研究实施中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作用 • 研究结果要形成明确的,有价值的结论、并能用 充分的数据作为论据。

  47. 1、开展专题教学改革的试验(适用于资源与过程的研究)1、开展专题教学改革的试验(适用于资源与过程的研究) • 明确学科教学改革目标 • 确定试验课题、内容、范围和对象 • 以先进的学与教的理论为基础 • 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 • 进行教学模式设计 • 进行效果测量和评价 • 总结经验规律

  48. 2、试验研究的重要方法——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的基本特征 1、以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为首要目标 2、行动者与研究者协同工作 3、在实际情境和自然条件下进行研究 4、通过反思进行探究。

  49. 行动研究操作模型 计划1 计划2 行动 反思 行动 反思 观察 观察

  50. 教学改革试验的行动研究 研究者 观察行动 共同反思 制定计划 共同反思 行动与观察 对象 行动者 共同反思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