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 likes | 650 Views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主讲教师:刘文玉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本章教学目的 1. 分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 2. 论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任务 3. 了解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方针政策。. 1. 2.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本节主要内容. 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 命题的提出.
E N D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主讲教师:刘文玉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本章教学目的 • 1.分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 • 2.论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任务 • 3.了解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方针政策。
1 2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本节主要内容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命题的提出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命题的回答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命题的意义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第四节 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构想的重要发展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现实依据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思想渊源 二、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
社会 和谐 和谐社会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相关概念界定
相关概念界定 社会(society)是以共同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有机体,是人们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的产物。 与“自然”相对的“社会” 关于复合的人聚集状态的概念 按马克思的观点,社会(society)是以共同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有机体,是人们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是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双重关系的统一。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渊源 和谐社会,就是让社会各成员、群体、阶层、集团之间的关系相处融洽、协调,无根本利益冲突,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相互帮助,气氛良好,人与自然还要协调发展,所以,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从理论渊源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既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了丰厚的营养。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渊源 “和谐”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流价值观。 “天人合一”、“兼相爱”、“和为贵”、“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无论是诸子百家还是民俚乡谚,都体现出中国百姓对和谐的向往和追求。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渊源 1.我国历史上关于和谐社会的论述 康有为 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 洪秀全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道家 “兼相爱”、“爱无差” 儒家 “天下为家”“天下为公”
——孔子说过“和为贵”,儒家有“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和“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之分;——孔子说过“和为贵”,儒家有“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和“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之分; ——老子的理想社会:“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墨子提出过“兼相爱”、“爱无差” ——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 ——《礼记.礼运》中描绘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养,矜、寡、孤、独、废者皆有所养”的理想社会; ——洪秀全:“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社会; ——康有为: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渊源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渊源 2.西方关于和谐社会的论述 2.西方关于和谐社会的论述 从古希腊到黑格尔都阐述过“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和谐不是原地卧倒,不是故步自封。动态的和谐才是美,才是艺术。动态的和谐使人心情舒畅,能调动全社会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和谐”与“稳定”,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动、静相间,社会波浪式发展,螺旋式上升。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渊源 2.西方关于和谐社会的论述 (1)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和谐社会的论述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科学设想 (3)自近代以来,也有不少西方学者先后提出过一些加强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的思想和理论,蕴涵着许多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一些西方国家还提出和实施了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政策。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可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渊源 2.西方关于和谐社会的论述 (1)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和谐社会的论述 ——1803 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全世界和谐》一文,指出现存社会必将被“和谐制度”所代替; ——1824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印地安纳州进行共产主义试验,以“新和谐”命名; ——1842年,德国空想共产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把社会主义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指出新社会的“和谐”是“全体和谐”。 但由于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也没有找到实现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结果只能陷于空想。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渊源 2.西方关于和谐社会的论述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科学设想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包含着丰富的未来和谐社会的主要思想: 第一,实现和谐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 第三,未来和谐社会表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相适应,其矛盾通过自身的调整来解决,而不是通过社会革命来完成。 第四,自由人联合体”是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未来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形成和谐的关系。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渊源 2.西方关于和谐社会的论述 ——列宁明确提出: 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据科学原则进行的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以便是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有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大力帮助农民,消除城乡对立;必须把国民经济的一切大部门建立在同个人利益的结合上面;必须发扬民主,改革国家机关,精简机构,反对官僚主义,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时时处处千方百计的巩固党同群众的联系。
(二)中国共产党人和谐社会思想的形成 社会和谐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在长期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理论。
1.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 《论十大关系》 第一,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第二,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第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第四,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 第五,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 第六,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 第七,党和非党的关系 • 第八,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 第九,是非关系 • 第十,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1.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 • 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著作中,毛泽东明确提出要学会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包括 •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法解决文化领域的矛盾, • ——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解决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矛盾, • ——坚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法解决全国城乡各阶层之间以及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矛盾。
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论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也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问题提出了很多重要思想。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这些思想奠定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
3.江泽民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3.江泽民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 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强调实现社会协调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指导方针。必须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使社会更加和谐;要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要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等。
4.十六大以来把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4.十六大以来把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十六届四中全会 十六届六中全会 十七大 十六大 重点部署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和主要内容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第一次提出 社会更加 和谐
党的十六大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在党的十六大已有所体现。 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十六大报告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四中全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完整提出是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 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十六届四中全会 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达到的目标。
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史任务提出的现实依据(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史任务提出的现实依据 1. 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 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求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而且也要求社会更加和谐 。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从国际形势看,国际环境复杂多变,面临“四大压力”: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压力,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领域长期占优势的压力,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图谋的压力,以及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的压力。
3. 这是巩固执政党的地位、实现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从国内看,则面临着“四大深刻变化”: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这就要求全党保持清醒头脑,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为实现中国的长远发展提供重要保证。
您认为当前我国存在的最重大社会问题是什么? 看病难、看病贵 就业失业 收入差距过大贫富分化 贪污腐败 养老保障 教育收费 住房价格过高 社会治安 城乡/地区差距 环境污染 社会风气 进城农民工受到不公平待遇 干群关系 司法不公 征地、拆迁补偿不公 卖淫嫖娼 劳资矛盾 城乡居民对当前社会问题的综合排序(%)
不包括无教育支出户 不包括无房贷或房租支出户 食品 医疗 教育 人情 交通通讯 衣着 电费 房贷房租 其他 总体 医疗、教育和住房已成为食品之外的三大生活负担 城乡居民家庭年人均消费结构(%)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 (二)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
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 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良性运行和相互协调的状态 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关系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社会。 民主发展、公平正义、诚心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1、民主法制。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特征,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第一背景。
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和谐社会要求人类的经济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能源、生态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社会经济的增长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和谐社会要求人类的经济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能源、生态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社会经济的增长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二)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的理解 • 1、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思考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 2、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 3、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 • 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 2、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 3、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 •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 2、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 3、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 4、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本节主要内容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二、加快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进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十六届六中全会确定2020年构建和谐社会目标
二、加快推进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 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3.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4.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 民基本生活; 5. 加快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6. 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