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 likes | 507 Views
第五章 工作设计. 教学辅导. 第五章 工作设计.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员了解工作设计的有关概念、原理,掌握时间研究和劳动定额等。 第一节 工作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第二节 工作环境设计 第三节 工作研究★. 第一节工作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内容提要 一、工作设计的含义及内容 二、泰勒的管理思想 三、工作设计中的社会技术理论 四、工作设计中的行为理论 五、团队工作方式. 第一节 工作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工作设计:就是如何有效安排生产劳动过 程。其内容为, 1 、明确工作任务的作业过程;
E N D
第五章 工作设计 教学辅导
第五章 工作设计 • 教学目的 •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员了解工作设计的有关概念、原理,掌握时间研究和劳动定额等。 • 第一节 工作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 第二节 工作环境设计 • 第三节 工作研究★
第一节工作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内容提要 一、工作设计的含义及内容 二、泰勒的管理思想 三、工作设计中的社会技术理论 四、工作设计中的行为理论 五、团队工作方式
第一节 工作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 工作设计:就是如何有效安排生产劳动过 程。其内容为, 1、明确工作任务的作业过程; 2、通过合理分工,确定各岗位的工作内容; 3、明确每个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操作规范、质量标准等); 4、通过采取一定的组织形式,规定分工后彼此的协作配合关系。 工作设计的策略演变:“高效率”调整至“高情感和高参与”。
第一节 工作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 一、泰勒管理思想 (一)基本思想: 1、工作方法不能凭经验,应该通过研究,制定科学的工作方法,并规定应达到的基本工作量; 2、每项工作都可以通过下述步骤得到改进,即把工作内容分解为基本单元,观察和研究这些单元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测定所需的时间,并找出更合理有效的方法; 3、对于经过培训,使用标准工作方法,并能达到标准工作量的人员,则应给与奖励。
第一节 工作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 (二)泰勒管理思想的局限性: 1、科学管理要求把工作细分化、单纯化,并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法,再通过标准化,要求每个工作人员都按照工作标准去做,以期使所有工作人员都能完成标准工作量。这里只考虑了工作涉及的技术性层面,而忽略了人的社会性和精神方面,这对于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很不利的. 2、只注重个人的工作效率,重视个人工作方法的改进和优化,而忽略了集体协作、团队工作,只是各部门、各工序之间协作配合不利这对提高企业整体效率不利。 3、最求得只是静态的最优而不是动态的最优。
第一节 工作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 二、工作设计中的社会技术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在工作设计中应该把技术因素与人的行为、心理因素结合起来考虑。 社会技术理论认为:任何一个生产运作系统都包括两个子系统:技术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如果只强调其中的一个而忽略另一个,就有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效率低下,因此应该把生产运作主旨看作一个社会技术系统,其中包括任何设备、物料等。人作为投入因素,这个系统就应该具有社会性,人与这些无形因素结合的好坏不仅决定着系统的经济效益,还决定着人对工作的满意程度,这对于现代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第一节 工作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 三、工作设计中的行为理论 行为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研究人的工作动机,这一理论对于进行工作设计有直接的参考作用。以下是三种方法: 1、工作扩大化:是指工作的横向扩大,即增加每个人 工作任务的种类,从而使他们能够完成一项完整任务。 2、工作职务轮换:允许员工定期轮换所做的工作 。 3、工作丰富化:工作的纵向扩大。
第一节 工作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 四、团队工作方式 团队是劳动组织的一种组织方式。一般是围绕某一项任务,采用对向专业化原则,把有关的专业人员和所需的设备、工具等集中到一起组成一个工作小组,组内实行民主管理,小组成员对该项任务的完成共同负责,并对如何去完成这项任务授予必要的自主决策权。
第一节 工作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 泰勒式工作方式与团队工作方式的比较
第一节 工作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 常见的团队工作方式的组织形式 1、解决问题式团队:这种团队是一种非正式组织,通常由若干名来自不同部门、不同半组的成员组成。 他们是自愿结合在一起的,每周集会一次或多次,集体研究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2、特定目标式团队:这种团队是为解决某项特定的任务,实现一个具体的目标而组建的。 3、自我管理式团队:是现代企业中一种真实的永久性组织,它是一种新的组织形式。组要特征:(1)充分授权(2)围绕一定的任务组建(3)加强了基层组织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
第二节 工作环境设计 • 一、气候状况的分析与设计 • 二、照明的影响与照明设计 • 三、色彩对工作人员的影响 • 四、噪音的影响与控制
第三节 工作研究 • 工作研究:是方法研究和动作研究的总称。 • 它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对先行生产过程和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和改进,把流程中的不合理、不协调和不经济的作业因素排除,以期更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和提高系统的生产率。 • 工作研究的特点:是贯彻以内涵方式提高生产率的原则。
一、工作研究的程序和内容 • (一)工作研究内容和方法体系: • 1、工作研究:方法研究和时间研究。 • 1)方法研究:过程研究和动作研究。 • 2)时间研究:标准时间制定和工作抽样。
一、工作研究的程序和内容 • (二)工作研究程序的7个步骤 • 1、发掘问题,选好研究项目。 • 2、选定具体的研究对象和制定工作计划。 • 3、分析现行的作业过程和作业方法(问题、现状(5H1W)、为什么、能否改进、新方案)。 • 4、制定新的工作方案。 • 5、对新的工作方案进行评价。 • 6、实施新的方案。 • 7、跟踪检查再评价。
二、过程分析 • (一)过程分析:是工作研究的重要工作步骤之一,它要将先行作业流程进行系统的记录、描述、然后再对它进行分析与改进。 • (二)过程分析常用的图表技术 • 1、作业流程图。描述材料、表格单椐信息或各种作业活动所经过的全部程序。 • 2、平面流程图。描述产品或零件在工厂或车间内运行的路线,用箭头表示运输路线的方向,用数字注明行程距离。 • 3、人——机联合程序图。分析作业安排的合理性。 • 4、双手操作程序图。研究和改进工人操作方法的有效工具。
三、动作研究 • 动作研究:这种方法把某项作业的动作分解为最小的动作单元(动素),来对作业进行分析,找出最合理的动作,从而使作业时间缩短,并使作业动作标准化。 • 作业流程分析侧重于对人与物如何合理组合进行分析,而动作研究则侧重于操作者动作的合理性、科学性进行分析。 • 动作研究现在可通过录象来分析作业的动作,把定性的动素转化为定量化的标准时间,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并实现作业的标准化(二战时期的炮兵训练)。
三、动作研究 • (一)动素:人体动作的最小单元。 • 如装配作业:工艺规程、工序、工步、操作、动作、动素。 • 人体动作可划分为18动作,如表5-8(P117)。 • (二)动作经济原则 • 1、与使用身体有关的原则; • 2、有关作业场地布置的原则; • 3、关于工具、机器设备的设计原则。
1、与使用身体有关的原则 • 排除不必要的动作; • 动作应以最短距离进行; • 动作应以最低位次的身体部位进行(动手不动腕); • 尽量用重力、惯性力替代人力; • 保持作业姿态稳定,避免身体上下移动;避免急转弯动作,尽量使动作成为连续的曲线运动; • 双手动作尽可能同时开始,同时结束; • 手指与手腕动作应同时、相反方向、对称地进行。
2、有关作业场地布置的原则 • 工件和工具应放在操作者眼可见、手可及的各自固定的位置上,且按照使用的顺序摆放; • 工具、材料和控制装置不要作直线布置,而应围绕作业位置成圆弧形布置; • 应使作业面与操作者有相适应的高度; • 作业面应布置适当的照明。
3、关于工具、机器设备的设计原则 • 工具和机器的手柄尽量增大其和手的接触面积; • 可用脚操作的装置来替代手工操作时,就不用手操作; • 尽量把两个以上的工具组合起来,尽量采用复合工具; • 材料、工件的搬运,尽量利用重力装置,如倾斜滑道; • 常用工具如手提钻等可以设计成吊挂式,使其保持在常用位置状态。
四、时间研究与工时定额 • 时间研究是各种时间测定技术的总称。 • 时间研究也被称之为作业测定。它是科学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之一。 • 通过时间研究制定各种作业动作的标准时间,确定工时定额,并应用工作抽样等方法来评价先行工作的时间利用情况及工作效率。
(一)工时消耗分类 • 工时:从管理角度可分为定额时间和非定额时间。具体可分为: • 1、准备与终结时间。 • 2、作业时间。 • 3、布置工作地时间。 • 4、休息与生理需要时间。 • 5、非工作时间。 • 6、人工造成的停工损失时间。 • 7、非工人造成的停工损失时间。
(二)劳动定额时间构成 • 劳动定额: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充分利用设备、工具、技术和合理的组织劳动的基础上,由经过培训的工人按照标准的工作方法,以正常水平去完成某项工作(某项产品)所需的时间消耗。 • 劳动定额可以用单件工时(加工一件产品过一个零件所需的工时)表示,也可以用产量定额(每班或每小时的产量)来表示。
五、作业测量 • 作业测量:是对完成一项工作所需时间的测定,是工作研究的重要内容。 • (一)测时法 • 1、选择观测对象。 • 2、划分作业的操作要素。 • 3、记录观察时间,剔除异常值,计算各项作业要素的平均时间值。 • 4、计算该项作业的总时间,即取该作业各项作业的平均时间值之和。 • 5、效率评定,计算正常作业时间。 • 6、考虑宽放时间比率,确定标准作业时间。
(二)PTS法 • PTS法又称预定时间标准法。这种方法把人们从 • 事的各种作业部分解成基本动作单元。对每一种 • 基本动作单元根据它的特点,都经过详细观测, • 制成基本动作单元的标准时间表。 • 在确定实际工作作业时间时,只要把该项工作内 • 容分解为各基本动作单元,再从基本动作单元的 • 标准时间表查处相应的时间值,最后把放宽时间 • 加进去,即可得到标准作业时间。
表5-10MTM-1法对基本动作的分类 MTM法中有若干中基本动作标准数据,其中MTM-1是最精确的一种该方法。将基本动作分为8种,如表5-10所示。 这些基本动作的标准时间是用微动作研究方法,对一个样本操作人员在各种工作中的动作进行详细观测,并考虑到不同工作的变化系数而确定的。
MTM基本动作标准数据 • 表5—11是美国MTM标准研究协会制作的动作“移动”的标准时间。表中的标准时间考虑了移动距离、移动重量和对移动的要求等三种因素,不同 • 的情况,标准时间的数值是不相同的。 • 这里所采用的时间测量单位是TMU(method of measurement)。 • 一个TMU等0.0006分,一分钟等于1667个TMU。 • (P125中的应用实例——动态因子的解释)
使用PTS法制定工作标准时间的步骤 • 1、将工作或工作单元分解成基本动作; • 2、决定影响因素,以便在数据表中选取合适的数值,影响因素指距离、重量、物体大小以及移动的要求等; • 3、汇加各个动作的标准时间,得到工作的正常时间; • 4、在正常时间上再加上宽放时间,就得到标准工作时间。
(三)工作抽样和工作日写实 • 工作抽样和工作日写实是时间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是用来制定工时定额或工作标准,而是用于调查工时的利用情况和工作负荷分布情况。 • 1、工作抽样法。又称为瞬间观测法。该方法并不去测定具体动作所耗用的时间,而是为了了解某些行为在一项工作中所占的时间。 • 工作抽样法是根据数理统计原理,通过子样来估计母体的状况。所得数据的准确性,即估计的精度和观测的次数及获得子样的数量有关。
1、工作抽样法 根据估计精度的要求来推算观察次数的计算公式:P=m/n P:为观测到的某时间的发生率。 m:为事件出现的次数。 n:为观测总次数。 标准差为:
1、工作抽样法 • 根据抽样统计理论,当置信度取95%时,工作抽样的数值范围在+2σ之间. • 抽样的绝对精度为: • 抽样的相对精度为: • 当确定抽样精度后,由上式就可以知道应该采用的观察次数。 n=4P(1-P)/ε n=4(1-P)/θ*P 2 2
工作抽样法举例 • 例1、某生产线上在装配齿轮箱,经随机抽测了500次,观测到生产线正在工作的有396次。计算生产线的开工率的估计值及抽样的绝对精度是多少? • 解:已知n=500次 m=396次 • 1)则开工率的估计值为:P=m/n=79。2% 2)当置信度为95%时, 其绝对精度为: 所以,生产线的开工率在 79.2%+0.0363范围,即在 82.83%%与75.57%之间。
工作抽样法举例 • 例2、某生产小组从事多品种生产,其准备终结时间(生产线上设备与工模具的调整时间)常占工作班工作时间的15%左右,要求对实际占用百分比作出比较准确的估计,如估计的相对精度为10%,则观察次数至少应达到多少次? • 解:已知P=15%, 2 n=4(1-P)/θ*P =2267次
工作抽样法举例 • 对某操作者在其工作的150小时内观测了1000次,观测到不在工作的时候有120次。其间的产量为860件,设对该操作者的效率评定系数为0.9125,定额工时的宽放率为12%,试估计其单件工时定额。 • 解:1)测得的工作时间: • 150*(1000-120)/1000=132小时 • 2)实际的作业时间=132* 0.9125=120.45小时 • 3)单件作业时间=120.45/860=0.1400(小时/件) • =8.40分/件 • 4)单件产品的定额工时=8.40*(1+0.12)=9.41分/件
2、工作日写实 • 工作日写实是由专职人员利用时间记录工具, • 对工作人员整个工作日内公式的利用情况,按 • 其工作内容的顺序,连续地进行观察并记录其 • 时间消耗情况的一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