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0 likes | 767 Views
兒童意外事故傷害. 蔡維謀醫師 馬偕紀念醫院新竹分院急診醫學科主任 中華民國大型活動緊急救護協會秘書長 中華民國急救加護醫學會副秘書長 中華民國外傷預防協會理事 中華民國急診醫學會監事 中華民國高級心臟救命術聯合委員會委員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碩士 教育部部定講師. 兒童意外事故傷害. 根據衛生署歷年死亡原因統計,兒童事故傷害死亡率已連續多年高居死亡原因的第一位 民國 89 年, 1-14 歲因事故傷害而死亡的人數有 476 人,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 10.73 人 1-4 歲每十萬人口死亡率高達 15.45 人,而 5-9 歲每十萬人口死亡率為 8.15 人.
E N D
兒童意外事故傷害 蔡維謀醫師 馬偕紀念醫院新竹分院急診醫學科主任 中華民國大型活動緊急救護協會秘書長 中華民國急救加護醫學會副秘書長 中華民國外傷預防協會理事 中華民國急診醫學會監事 中華民國高級心臟救命術聯合委員會委員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碩士 教育部部定講師
兒童意外事故傷害 • 根據衛生署歷年死亡原因統計,兒童事故傷害死亡率已連續多年高居死亡原因的第一位 • 民國89年,1-14歲因事故傷害而死亡的人數有476人,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10.73人 • 1-4歲每十萬人口死亡率高達15.45人,而5-9歲每十萬人口死亡率為8.15人
外傷性意外傷害 • 跌落傷 不當跳躍, 模仿動作 • 碰撞傷 擦傷,裂傷 • 燒燙傷 住宅火災,玩火,洗澡,熱水熱湯,電熱器 • 頭部外傷 • 骨折
非外傷性意外傷害 • 中毒 清潔劑、殺蟲劑、蟑腦丸、化妝品、藥物 • 誤食 硬幣、玩具、 鈕釦、訂書針、戒指、別針、 水銀電池 • 溺水 海邊、游泳池、池塘、施工工地、浴盆
處理原則 • 無生命徵象時立即開始CPR • 注意自己安全 • 趕快求救 • 如有外傷,先包紮止血並蓋住傷口 • 併有骨折時先固定,搬運時需特別小心 • 燒燙傷:沖、脫、泡、蓋、送 • 緊急急救後立刻送醫
處理原則 • 將引起中毒物移開 • 若為氣體中毒應注意通風 • 小心氣爆 • 沾到毒物時用大量清水沖洗 • 化學物勿嘗試以酸鹼物質中和 • 儘量辨別毒物或將殘留物送檢
運動傷害 • 因運動而導致身體使用過度,累積疲勞,疼痛難以排除的狀態 • 過度使用症候群 • 反覆相同的動作,使得集中接受剌激的部位產生疼痛的症狀 • 一般性疲勞至多二天左右即可改善 • 兒童休息時仍有強烈疼痛,無法進行平常的活動時,應視為警訊
跌撞傷 • 基本急救處置 (R.I.C.E.) • Rest – 休息 • Icing – 冷敷 • Compression – 壓迫 • Elevation – 抬高 • 如外表變形,有強烈疼痛、紅腫,可能是骨折、脫臼安韌帶受傷等,應儘早送醫 • 應先包紮及固定 • 若傷口髒污應先沖洗,用乾淨手帕或紗布覆蓋傷口
跌撞傷 • 冰敷方式:以膠袋裝冰塊,外包毛巾,在受傷疼痛部位敷約十五分鐘,如仍疼痛可反覆冰敷 • 過度冰敷可能會引起凍傷 • 可使用冷卻噴霧劑 • 急性期避免泡熱水澡 • 紅腫消失後可改為熱敷
肌肉扭傷 • R.I.C.E.原則 • Rest 休息 • Ice packing 冰敷,24-36小時內,每隔5-10分鐘冷敷10-15分鐘,最多不超過20分鐘 • Compression 加壓,用彈性繃帶包紮受傷部位 • Elevation 抬高患處
肌肉酸痛 • 乳酸堆積造成肌肉酸痛 • 熱敷最有效,加速局部血液循環將乳酸帶走,增加氧氣供應,減少疼痛 • 做一些輕微的運動或按摩
扭傷與抽筋 • 扭傷乃指肌肉、肌腱、韌帶、關節囊或滑液膜因外力之直接或間接作用而受損,產生疼痛、腫脹、瘀血 • 抽筋乃指肌肉的疼痛性痙攣,肌肉強力收縮而致變硬、疼痛
眼睛撞傷 • 無強烈自覺症狀,初期很難由外表察覺 • 外傷,眼窩骨折 • 視網膜震盪症 • 視網膜剝離 • 前房出血
眼睛受傷 • 眼睛劇烈疼痛 • 可能看見傷口或眼睛充血 • 部份或全部視力喪失 • 流出血或清澈液體 • 切忌碰觸眼睛或隱形眼鏡或揉眼睛 • 以眼罩覆蓋患眼 • 儘速送醫
眼睛異物 • 不要搓揉眼睛 • 切忌碰觸任何已剌穿或嵌於眼球的異物 • 用手指輕撥開眼瞼檢查每一部份 • 用水沖洗眼睛將異物沖出 • 避免進一步傷害
鼻部撞傷 • 鼻骨骨折 • 流鼻血
流鼻血 • 小孩鼻出血主要是鼻孔癢引起打噴嚏,強勁氣流傷害血管叢造成鼻出血 • 挖鼻孔易傷害脆弱的鼻粘膜而導致出血 • 年老者可能因降血壓藥物引起微血管末梢擴張,易發生鼻腔內出血 • 外傷 • 過敏反應
流鼻血 • 頭部後仰,血液倒流入喉部使患者感到噁心,可能引起嘔吐 • 可能吸入氣管造成吸入性肺炎 • 局部施壓,捏緊鼻翼 • 在上唇及牙齦處放置10X10平方公分的紗布,身體呈坐姿頭微向前傾 • 用冰敷
骨折 • 發生骨折時應先固定再送醫 • 骨折時沒有夾板,可使用硬紙板,報紙,雜誌,樹枝,拐杖,直木條,門板等代用品 • 可用軀體或健側當固定板
閉鎖式骨折 • 保持病患靜止,不隨便移動 • 固定受傷部位 • 可將受傷肢與健康肢綁在一起 • 馬上送醫 • 每十分鐘檢查繃帶外圍循環,必要時稍放鬆
開放性骨折 • 以乾淨敷料覆蓋傷口,施壓控制出血 • 不要在骨骼突出處施壓 • 傷口周圍以敷料墊高 • 小心以繃帶包紮及固定 • 運送時小心支撐患部
踝關節脫臼 • 脫臼的遠端和近端都必須固定 • 可用毛毯、枕頭或厚衣物包裹小腿下段至整個腳掌以達固定效果 • 絕不可再走路 • 儘快送醫
出血 • 大動脈出血超過體內血量40%會造成死亡 • 取決於出血速度 • 休克症狀 臉色蒼白,皮膚濕冷,冒冷汗,心跳加速,意識不清
出血之處置 • 壓迫及抬高止血法 • 夾板固定法 • 近端動脈壓迫法 • 充氣式抗休克褲 • 止血帶
出血之處置 • 一般軀幹上傷口出血,可使用直接加壓止血法止血 • 不鼓勵一般民眾使用止血帶止血法,不當使用易造成嚴重的組織、神經及血管之損傷,而致肢體壞死 • 當其他方法無法控制,四肢大出血時方採用 • 未受訓練者不宜使用
出血之處置 • 使用止血帶止血,可能使末梢組織壓碎傷害及缺血壞死,減低截肢再植入存活機會 • 勿用於關節上 • 儘快送醫以免末端肢體缺血壞死 • 部位須外露,並標示清楚
傷口處理 • 大量出血則先止血 • 輕微創傷,傷口外周圍皮膚用水或肥皂水清洗,傷口以生理食鹽水或冷開水清洗 • 傷口很大很深則避免清洗時污染,應儘速送醫
開放性傷口 • 勿嘗試將外露之腹部器官推回腹腔內,因會導致感染和損傷 • 勿以手接觸器官,應以潮濕乾淨之紗布覆蓋 • 儘速送醫
斷肢 • 將斷肢部份和其他異物分開,用生理食鹽水清洗 • 不要浸泡 • 用無菌紗布吸乾 • 不當清洗易致感染及組織水腫
斷肢 • 先控制出血 • 截肢端用敷料包紮直接加壓 • 斷肢用生理食鹽水潤濕的敷料包裹,置於清潔塑膠袋中密封,放入有冰水及冰塊的容器中 • 儘速送至有做顯微手術的醫院
燒燙傷 • 沖、脫、泡、蓋、送 • 一、二度灼傷應以冷水沖泡,能阻止組織內灼傷的進行,減少灼傷的深度,減輕疼痛程度 • 絕不可以嘗試用任何化學藥品來中和處理 • 酸鹼中和會產生熱,導致更多的傷害
燒燙傷 • 不可以塗抹醬油或油膏,易感染而發炎,送醫治療時必須清除,會造成進一步疼痛 • 意識清醒時可給予水或飲料 • 已意識不清或昏迷時不可給予任何飲料
指甲剝落 • 不要強拔下來 • 用紗布覆蓋傷口 • 送醫
釘子剌入 • 傷口流血不多時不必止血 • 流血可將帶入之細菌及污物排出 • 送醫消毒並施打破傷風預防針
刀、木片剌傷 • 不要嘗試將刀拔除,因為會導致出血及空氣進入,也可能傷及附近的組織 • 用無菌的厚紗布覆蓋於刀的四周,在刀口邊緣直接加壓予以止血 • 將環形墊放在傷口周圍,以膠布固定剌穿物
校園意外預防 改變校園環境 • 排除危險物 門上玻璃 遊樂設備 遊樂場上破洞或突起物 • 設備維護 保護裝置 遊樂設施定期良好維修 有效之煙霧偵測器 校園設備維護小組
校園意外預防 改變校園環境 • 加強安全防護措施及設備 水泥運動場地加軟墊 運動時加戴頭盔 門窗加鎖 金屬探測器 加強燈光照明 建築物死角
校園意外預防 政策及規範 • 成立小組定期回顧及檢討意外傷害事件 • 建立校園安全稽核機制 • 以傷害事故報告為參考建立傷害防治政策 • 設定傷害事故反應及處置指引以供教職員參考 • 加強條例規範,特別是運動及休閒方面 • 每月針對校園設施作例行檢查
校園意外預防 改變行為模式 • 針對教職員施以傷害防治教育 • 教導教職員如何完成傷害事故報告,並評估其效率 • 教導體育老師、教練及其他教職員急救及CPR • 在學生下課及休息時間加強監督 • 訓練學生如何排解紛爭 • 為學生安排校圍安全及傷害防治之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