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 likes | 783 Views
第五章. 重量分析法. 一、几个概念 二、沉淀重量法的分析过程和要求 三、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四、沉淀的类型和形成 五、影响沉淀纯净的因素 六、沉淀条件的选择 七、沉淀的过滤、洗涤及烘干、灼烧 八、结果的计算. 第五章 重量法分析法的要求. 第一节 重量分析法概述. 一、重量分析法的分类和特点 (一)重量分析法 : 通过称量被测组分的质量来确定被测组分百分含量的分析方法。 一般是现将试样中被测组分从其他组分中分离出来,并转化为一定的称量形式,然后称量,根据其质量,计算被测成分的含量。例如:. MgO+Na 2 CO 3 熔融.
E N D
第五章 重量分析法
一、几个概念 二、沉淀重量法的分析过程和要求 三、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四、沉淀的类型和形成 五、影响沉淀纯净的因素 六、沉淀条件的选择 七、沉淀的过滤、洗涤及烘干、灼烧 八、结果的计算 第五章 重量法分析法的要求
第一节重量分析法概述 一、重量分析法的分类和特点 (一)重量分析法:通过称量被测组分的质量来确定被测组分百分含量的分析方法。 一般是现将试样中被测组分从其他组分中分离出来,并转化为一定的称量形式,然后称量,根据其质量,计算被测成分的含量。例如: MgO+Na2CO3熔融 BaCl2 SO42- BaSO4 煤样测硫 过滤。洗涤、灼烧 称量 BaSO4 计算S含量
NaCO3 熔融 H+ SiO2·AlO3·2H2O NaSiO3 洗涤、过滤、烘干或灼烧 H2SiO3↓ SiO2(称重) 按分离方法的不同,一般可把重量分析法分成三类: • 1、沉淀法: 先把试样制成试液,再加沉淀剂,把被测成分溶液中沉淀出来,沉淀经洗涤、过滤、烘干或灼烧后,称其重量,最后计算其含量。 (二)、重量分析法的分类 例如: 土壤中SiO2测定
试样加热前后质量差 ×100% H2O%= 试样重 2、气化法(又称挥发法) 一般是用加热或化学法把被测成分从试样中挥发掉(利用物质的挥发性质),然后根据试样质量的变化,计算被测组分的含量。 例如:BaCl•2H2O中H2O测定 3、电解法:
优点:准确度高 准确度高:是重量法用分析天平直接称量试样和沉淀的质量来获得分析结果,不需要基准物质(配制标准溶液和标定标准溶液的浓度)和容量仪器,所以引入误差小,准确度较高。对于常量组分的测定,相对误差约为±0.1%。 (三)、特点: 缺点:费时,测定速度慢,繁琐,不适合微 量组分。
(一)、概念 1. 沉淀重量法:利用沉淀反应将待测组分以难溶化合 物形式沉淀下来,经过滤、洗涤、烘干、灼烧后, 转化成具有确定组成的称量形式,称量并计算被测 组分含量的分析方法。 2.沉淀形式:沉淀的化学组成称~ 二、重量分析对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的要求 3.称量形式:沉淀经烘干或灼烧后,供最后称量的 化学组成称~
(二)分析过程 沉淀形式 测定钡含量 过滤 8000C Ba2+ + SO42- BaSO4↓ BaSO4 (称量形式) 洗涤 灼烧 测定钙含量 过滤 烘干 Ca2+ + C2O42- CaC2O4•2H2O ↓ CaO 洗涤 灼烧 过滤 烘干 试样溶液 + 沉淀剂 沉淀形式↓ 称量形式 洗涤 灼烧 注:称量形式与沉淀形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二)要求 1.对沉淀形式的要求 a.溶解度小 b.易过滤和洗涤 c.纯净,不含杂质 d.易转化成称量形式 2.对称量形式的要求 a.确定的化学组成 b.性质稳定 c.较大的摩尔质量(见176页例),以减少称量误差
0.1888g Al2O3 1.704g (C9H8NO)3Al 8-羟基奎琳铝 • 例如: 0.1000g的铝可以制 对于这两种称量形式的称量相对误差为: 所以对称量形式应选择较大的摩尔质量,以减少称量误差
在利用沉淀反应进行重量分析时,人们总是希望被测组分沉淀越完全越好。但是,绝对不溶解的物质是没有的。重量分析一般要求沉淀溶解损失不超过0.1mg,因此,如何减少沉淀溶解损失,以保证重量分析结果的准确度是重量分析的一个问题。下面介绍溶解度的一些知识。在利用沉淀反应进行重量分析时,人们总是希望被测组分沉淀越完全越好。但是,绝对不溶解的物质是没有的。重量分析一般要求沉淀溶解损失不超过0.1mg,因此,如何减少沉淀溶解损失,以保证重量分析结果的准确度是重量分析的一个问题。下面介绍溶解度的一些知识。 第二节、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一、溶解度、溶度积和条件溶度积
固有溶解度S0:微溶化合物的分子溶解度称为~固有溶解度S0:微溶化合物的分子溶解度称为~ MA(固) MA(水) M+ + A- 沉淀平衡 以分子形式溶解进一步解离 成离子形式 在水溶液中,除M+、A-了外,还有未解离的分子状态的MA。 1.固有溶解度和溶解度 当水中存在1:1微溶化合物MA时,MA溶解并达到饱和状态后,有下列平衡关系:
MA(固) MA(水) M+ + A- 沉淀平衡 以分子形式溶解进一步解离 成离子形式 • 溶解度S(总溶解度):难溶化合物在水溶液中的浓度,为水中分子浓度和离子浓度之和。 由于许多沉淀的固有溶解度S0都比较小, 所以计算时,一般都忽略。即:
MA(固) MA(水) M+ + A- 2. 活度积和溶度积
mM + nA MmAn S mS nS 3.溶解度与溶度积关系 设沉淀MmAn的溶解度为S
MA(固) M + A OH-LH+ MOH ML HA 4. 条件溶度积 设MA沉淀在溶液中存在副反应 这时K'sp=[M′][A′],称为条件溶解积
设这时溶解度为S' MA(固) M + A S' S' S'
1.同离子效应 2.盐效应 3.酸效应 4.配位效应 5.其他因素 二、 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构晶离子:组成沉淀晶体的离子称为~ 设沉淀AmBn的溶解度为S AmBn mA + nB S mS CB + nS≈CB 1.同离子效应:当沉淀达平衡后,若向溶液中加入 组成沉淀的构晶离子试剂或溶液,使沉淀溶解度降 低的现象称为~ 例如:沉淀AmBn是由两种离子构成的,A及B叫做 沉淀AmBn的构晶离子,如在沉淀中加入 构晶离子B的盐,浓度为CB,而这时溶解度为S
讨论: • 过量加入沉淀剂,可以增大构晶离子的浓度, 降低沉淀溶解度,减小沉淀溶解损失。 • 过多加入沉淀剂会增大盐效应或其他配位副反应,而使溶解度增大。 • 沉淀剂用量:一般 —— 过量50%~100%为宜非挥发性 —— 过量20%~30%。
解: 例:用BaSO4重量法测定SO42-含量时,以BaCL2为沉淀 剂,计算等量和过量加入0.01mol/L 的Ba2+时,在 200ml溶液中BaSO4沉淀的溶解损失。
设沉淀MA的溶解平衡: MA(固) M + A S S S 2. 盐效应:溶液中存在大量强电解质使沉淀溶解度增大的现象 讨论:
注:沉淀溶解度很小时,常忽略盐效应。 沉淀溶解度很大,且溶液离子强度很 高时,要考虑盐效应的影响。
例:分别计算BaSO4在纯水和0.01mol/LNaNO3溶液中 的溶解度 解:
例: 讨论:
AmBn mA + nB H+ HB· · · · · ·HnB S [A′]=[A]= mS [B′]=nS 以沉淀AmBn中的酸根Bm-与H+反应为例: 3. 酸效应:溶液酸度对沉淀溶解度的影响称为~ 设沉淀AmBn的溶解度为S
从上式可知:由于酸效应的存在,沉淀溶解增大。从上式可知:由于酸效应的存在,沉淀溶解增大。
讨论: • 酸度对强酸型沉淀物的溶解度影响不大, • 但对弱酸型或多元酸型沉淀物的溶解度影响较大 pH↓,[H+]↑,S↑ 注: 因为酸度变化,构晶离子会与溶液中的H+或OH-反应,降低了构晶离子的浓度,使沉淀溶解平衡移向溶解,从而使沉淀溶解度增大
溶液酸度对CaC2O4溶解度的影响 CaC2O4 Ca2+ + C2O42- C2O42- + H+ HC2O4- HC2O4-+ H+ H2C2O4 图示
CaC2O4 Ca2+ + C2O42- H+ H+ H2C2O4 HC2O4- 解法一:从条件溶解积入手。 设CaC2O4的沉淀溶解度为S 例:试比较 pH = 2.0和 pH = 4.0的条件下CaC2O4的沉淀溶解度。
CaC2O4 Ca2+ + C2O42- H+ H+ H2C2O4 HC2O4- 例:试比较 pH = 2.0和 pH = 4.0的条件下CaC2O4的沉淀溶解度。 解法二:从溶解积入手 设CaC2O4的沉淀溶解度为S
例:0.02mol/LBaCL2和H2SO4溶液等浓度混合,问有 无BaSO4沉淀析出? 解: 练习
mM + nA MmAn LN MLn NnA 4. 络合效应:存在络合剂与构晶离子形成络合物,使沉淀的溶解度增大的现象称为~ 金属离子M有络合副反应,阴离子A也有副反应。但在重量分析中,我们主要讨论金属离子M的络合副反应。
mM + nA MmAn L MLn S [M′]=mS [A′]=nS • 如果沉淀反应存在络合副反应,且设沉淀溶解度为S
例:计算 AgI 在0.01mol/L的NH3中的溶解度 解: Ag+ + I- AgI NH3 Ag(NH3)2+
A.温度: T↑ ,S ↑ ,溶解损失↑ (合理控制) B.溶剂极性: 溶剂极性↓ ,S↓,溶解损失↓ (加入有机溶剂) C.沉淀颗粒度大小: 同种沉淀,颗粒↑ ,S↓ ,溶解损失↓(粗大晶体) D.胶体形成: “胶溶”使S↑,溶解损失↑(加入大量电解质可破坏之) E.水解作用: 某些沉淀易发生水解反应,对沉淀造成影响 5. 其他因素:
温度对沉淀溶解度的影响 注: 根据沉淀受温度影响程度选择合适温度 沉淀→加热溶液 陈化→加热微沸 过滤、洗涤沉淀 温度影响大的沉淀→冷至室温 再过滤洗涤 温度影响小的沉淀→趁热过滤 洗涤 图示
(1)晶形沉淀:颗粒直径0.1~1μm, 排列整齐,结构紧密, 比表面积小,吸附杂质少 易于过滤、洗涤 。 第三节 沉淀的类型和沉淀的形成过程 一、沉淀的类型 例:BaSO4↓(细晶形沉淀) MgNH4PO4↓(粗晶形沉淀)
(2)无定形沉淀:颗粒直径﹤0.02μm 结构疏松 比表面积大,吸附杂多 不易过滤、洗涤 例: Fe2O3•2H2O↓ (3)凝乳状沉淀:颗粒直径界于两种沉淀之间 例:AgCl↓
CQ-S S 分散度=K× CQ-S S • 4、槐氏(von weimarn)经验公式 沉淀颗粒的大小决定沉淀类型,沉淀颗粒的大小用什么表示,沉淀颗粒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经验公式:沉淀颗粒(分散度)的大小与溶液的相对过饱和度有关,即: 分散度表示颗粒的大小,分散度越大,颗粒越小。 CQ:加入沉淀剂瞬间沉淀物质的浓度 S :开始沉淀时沉淀物质的溶解度 CQ-S:沉淀开始瞬间的过饱和度 :沉淀开始瞬间的相对过饱和度 K为常数,它与沉淀的性质、介质及温度等因素有关。
CQ-S S CQ-S S CQ-S S • 对晶体沉淀的条件: 1、沉淀在稀溶液中进行 因为CQ小,则 也小,分散度小,沉淀颗粒大。 2、沉淀在热溶液中进行 因为热溶液中S增大,则 也小,分散度小,沉淀颗粒大。 3、在不断搅拌下,缓慢地加入沉淀剂 因为溶液不断搅拌,S增大,则 也小,分散度小,沉淀颗粒大。 4、陈化
晶核的生长 晶核的形成 构晶离子 晶核 沉淀微粒 无定形沉淀 晶形沉淀 聚集 定向排列 成核作用 生长过程 均相、异相 扩散、沉积 二、沉淀的形成
晶核的形成 均相成核(自发成核):过饱和溶液中,构晶离子通过相互 静电作用缔合而成晶核。 异相成核:非过饱和溶液中,构晶离子借助溶液中固体微粒 形成晶核。 晶核的生长 影响沉淀颗粒大小和形态的因素: 聚集速度:构晶离子聚集成晶核后进一步堆积成沉淀微粒 的速度。 定向速度:构晶离子以一定顺序排列于晶格内的速度。 注:沉淀颗粒大小和形态决定于聚集速度和定向速度比率大小 聚集速度< 定向排列速度 → 晶形沉淀 聚集速度> 定向排列速度 → 无定形沉淀
一、共沉淀现象 二、后沉淀 三、提高沉淀纯度措施 第四节影响沉淀纯度的主要因素
(1)表面吸附共沉淀:沉淀表面吸附引起杂质共沉淀。(1)表面吸附共沉淀:沉淀表面吸附引起杂质共沉淀。 当一种沉淀从溶液中析出时,溶液中的某些其他组分,在该条件下本来是可溶的,但它们却被沉淀带下来而混杂于沉淀之中,这种现象称为~。 一、共沉淀现象 例如:测定SO4-时,以BaCl2为沉淀剂,如果试液中有Fe3+存在,当析出BaSO4沉淀时,本来是可溶的Fe2(SO4)3也被夹在沉淀中。 共沉淀现象可分三类 :
BaSO4晶体表面吸附示意图 沉淀表面形成双电层: 吸附层——吸附剩余构晶离子SO42- 扩散层——吸附阳离子或抗衡离子Fe3+ 图示
(2)形成混晶:存在与构晶离子晶体构型相同、离(2)形成混晶:存在与构晶离子晶体构型相同、离 子半径相近、电子层结构相同的杂质离子,沉 淀时杂质离子进入晶格中形成混晶。 减小或消除方法 将杂质事先分离除去; 加入络合剂或改变沉淀剂,以消除干扰离子 • 例:BaSO4与PbSO4,AgCl与AgBr同型混晶 • BaSO4中混入KMnO4(粉红色)异型混晶
(3)吸留或包埋:沉淀速度过快,表面吸附的杂质(3)吸留或包埋:沉淀速度过快,表面吸附的杂质 来不及离开沉淀表面就被随后沉积下来的沉淀 所覆盖,包埋在沉淀内部,这种因吸附而留在 沉淀内部的共沉淀现象称~ 减少或消除方法 改变沉淀条件,重结晶或陈化
例:草酸盐的沉淀分离中 二、后沉淀(继沉淀): 溶液中被测组分析出沉淀之后在与母液放置过程中, 溶液中其他本来难以析出沉淀的组分(杂质离子)在该沉淀表面继续沉积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