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

让教学变成研究 —— 重建课堂教学的方向

让教学变成研究 —— 重建课堂教学的方向. 张 华 ( hzhang@kcx.ecnu.edu.cn )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际课程研究促进会主席. 对当前我国教育实践界 流行的几种观点的个人看法. 我的判断依据.

Download Presentation

让教学变成研究 —— 重建课堂教学的方向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让教学变成研究——重建课堂教学的方向 张 华(hzhang@kcx.ecnu.edu.cn)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际课程研究促进会主席

  2. 对当前我国教育实践界流行的几种观点的个人看法对当前我国教育实践界流行的几种观点的个人看法

  3. 我的判断依据 • 西方“启蒙运动”(18世纪)以后、19世纪末之前,教学以传授外部学科知识为使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教学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或根本转型:教学的本质是合作探究——通过探究学科知识和日常生活而产生教师和学生自己的思想。教学由“实体”范畴转变为“关系”范畴。教学是一种“关系”。

  4. 总的看法 • 当前各种流行的观点和模式,把课堂教学变成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了时代精神和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 • 这些做法的再一个特点是,不仅课程和教学改革热火朝天,而且学生的考试成绩节节攀升,这既体现了教育改革的社会制约性,又彰显了学生学习的时代特点——期待主动参与、让学习变得有趣。

  5. 观点一:“先学后教”或“学案导学” • 依然把教和学割裂开来,并存在“线性思维”的倾向。 • 有时候教学需要保持一定的“神秘感”和“惊奇感”,未必“先学”;一节课中飞舞着几张试卷会使师生异常紧张,而且加重学校复印室的负担。 • 既然教学是一个“关系”范畴,那教和学就是交织在一起、相互依存、同时发生。

  6. 观点二:“少教多学” • 依然存在把教学当做一个“东西”来看的倾向,“你多一点、我少一点”或相反。 • 不必整齐划一地规定“讲的时间”或“学的时间”;也不必根据“知识点”的数量来判定教学的“少”或“多”。 • 要不断追求教学的“关系性”和“丰富性”。

  7. 观点三:“当堂训练” • 存在严重的“应试教育”倾向。 • 因为学生不是上完一节课就结束了,因此不必追求“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8. 一、比月清(人人全册书知识点一一过关) • 1.本周(12月25日前)各学部停课,组织学生自背、互背全册书知识点,一定要达到该记忆的都熟,不熟的作上记号,反复读熟。 • 2.各学部内部抽查。方法是:年级与年级之间,同科目的老师对调出知识点背诵检测题(填空、问答)200题,每道题0.5分,内容应覆盖面广,为容易错的知识点、对调监考、阅卷、登分、统计,要比哪一个班好,哪一科的平均分为100分。真正达到“人人清”。 • 3.如抽查(默写)结果不达标的班级应停课,让学生突击读、背,课外也要继续突击读、背。 • 4.学校抽查。12月30日,学校组织学部之间互查,学校组织出好默写试卷、监考、阅卷、登分、统计,如抽查结果知识点达不到一一过关,该记忆的还不熟的学生,元旦节可不回家,由任课老师帮助补读、补背,学校安排食宿。 • 5.元旦节后,如有全册书知识点不能一一过关的班级,则该班继续停课,让学生读书,直到人人知识点都熟记为止。

  9. 观点四:“以学定教” • 一种较好的提法,因其体现了“关系性”。 • 但不能因此而忽视教师的独特教学风格和创造性的作用。

  10. 观点五:“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是主持人,学生是表演者”观点五:“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是主持人,学生是表演者” • 这是课堂教学的“电影”和“电视”隐喻,依然存在严重的“操纵性”和“表演”痕迹,可能有违教学的“真实性”诉求。 • 让教室充满家园般的自由氛围和实验室般的探究氛围。因而教师和学生是探究伙伴。

  11. 小结 • 无论何种做法或模式,都不要简单化与划一化。要发展每一个教师教学风格的独特性,以及学校文化的多样性。面对任何成功的做法或成名的学校,大家不要成为“追星族”去追求“时尚”,也不要使自己成为“连锁店”的一员,而要将之作为大家共同研究的“案例”、探索的资源,以产生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校文化为目的。

  12. 关于“钱学森之问”

  13. “钱学森之问” •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14. 温家宝在北京35中的谈话 • 为什么社会上还有那么多人对教育有许多担心和意见?……任继愈老先生90岁生日时,我给他送了一个花篮祝寿,他给我回了一封信,这不是感谢信,而是对教育的建议信。我坦率告诉大家,他对我国教育的现状有一种危机感,他尖锐地指出了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我多次看望钱学森先生,给他汇报科技工作,他对科技没谈什么意见,他说你们做的都很好,我都赞成。然后,他转过话题就说,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句话他给我讲过五六遍。最近这次我看他,我认为是他头脑最清楚的一次,他还在讲这一点。

  15. “钱学森之问”是一个真实问题 • 1901-2007,诺贝尔物理、化学、生物或医学三大科技类奖总数:469人,分属于26个国家,其中,美国:204人,占43.5%; • 1968-2000,诺贝尔经济学奖总数46人,分属于12个国家,其中,美国:30人,占65%; • 1936-2000,菲尔兹数学奖总数 43人获奖,分属于9个国家,其中,美国:16人,占37%

  16. 两个对比鲜明的现象 • 美国学生知识、技能的熟练程度世界上位列差等,但其创造力举世领先。 • 中国学生知识、技能的熟练程度世界上遥遥领先,但其创造力却非常薄弱。

  17. “钱学森之问”又是一个表面问题 • 少数“杰出人才”非但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且旨在培养“杰出人才”的“精英主义”体制设计、急功近利的措施方法反而限制着“杰出人才”的生长。

  18. 每一个个体和整个民族丧失创造力的教育根源 • 教育为“功利主义”绑架,泯灭内在价值,丧失生活乐趣 • 研究过程与教育过程的断裂:教育意味着研究的终结,知识变成了“传输物”,教育的知识创造功能被人为剥夺

  19. 对“钱学森之问”的一个解决方案 • 只有尊重每一个人的自由个性和创造权利,才能首先恢复全民的即大众主义的创造性,进而从中产生少数“杰出人才”。 • 只有使教学论由“知识传授论”转变为“知识创造论”、教学实践由传递别人的知识转变为创造自己的知识,每一学生的自由个性才可能获得发展。 • 因此,我提出的教育方案方案之一:让教学变成研究。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