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 likes | 424 Views
第七讲 创新活动中所需的解决问题能力. 案例. 智克叛军 北宋时期,北宋西部邻国西夏不断叫嚣要灭掉北宋,为实现其目的,西夏常常以美女、土地和耕牛诱使北宋将士招降。有一天,北宋领兵大将曹炜正主持军机会议,突然跑进一卫士报告:“有 300 名士兵逃往西夏了!”此时与会要员惊慌失措,有的提出增兵前往追杀,而曹炜却沉着冷静的告诉大家说:“那是我派的。” 此话不仅稳定了军心,而且还壮了军威。更为重要的是此话被奸细叛徒传到西夏后,西夏王闻之惶惶不得安宁,认为这些“卧底”一旦深深潜伏,将来必有大患,于是立即下令将全部投降者杀掉。. 第一节 解决问题概述.
E N D
第七讲 创新活动中所需的解决问题能力
案例 智克叛军 北宋时期,北宋西部邻国西夏不断叫嚣要灭掉北宋,为实现其目的,西夏常常以美女、土地和耕牛诱使北宋将士招降。有一天,北宋领兵大将曹炜正主持军机会议,突然跑进一卫士报告:“有300名士兵逃往西夏了!”此时与会要员惊慌失措,有的提出增兵前往追杀,而曹炜却沉着冷静的告诉大家说:“那是我派的。” 此话不仅稳定了军心,而且还壮了军威。更为重要的是此话被奸细叛徒传到西夏后,西夏王闻之惶惶不得安宁,认为这些“卧底”一旦深深潜伏,将来必有大患,于是立即下令将全部投降者杀掉。
第一节 解决问题概述 • 问题提出 问题解决过程四个阶段 • 问题确定 • 问题解决 • 问题评价
第一节 解决问题概述 一、提出问题 • 提出问题: • 在科学发明中,表现为:敏锐发现现实生活需要或现实产品的缺陷; • 在科学研究中,表现为:通过直觉创意而发现某种新的规律,或发现某种新的现象并对其进行追问。 • 提出问题的几种策略或方法: • (一)发散加工 • (二)收敛加工 • (三)运用创新技巧
(一)发散加工 发散加工采用的一般方法: 1.提问法:对问题结果和障碍进行反复提问,对多种可能性提出多种质疑,尝试解答,从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问题作为创造活动中的求解目标。 2.列举缺点和希望点: 3.列举属性:即将事物分解成不同的部分,并对每个部分的属性和功能进行分解,并对应这些属性和功能寻求更佳的替代方案。
(二)收敛加工 收敛加工: 收敛加工采用的一般方法: 1.关系收敛:即对问题涉及的领域与研究人员主体关系的收敛,就是造选择问题领域时,选择与研究主题关系最为紧密的领域。原则是:选择的问题领域是研究主体影响力足够的范围;选择的问题领域和研究主体动机一致。 2.展望收敛:运用一定的选择标准,选择最有价值的问题,其标准是:熟悉程度、重要性、紧迫性、稳定性。
(三)运用创造技巧 运用创新技巧主要关注的方面: ●增强问题意识 ●保持好奇心和提高观察力 ●掌握问题产生的途径:提高对问题的敏感度
(三)运用创造技巧 提高对问题敏感度的主要方法: 1.善于抓住经验事实同已有理论的矛盾 2.抓住理论的逻辑矛盾 3.抓住规律性的不良现象 4.注意争论 5.注意不同知识领域的交叉地带 6.从急待开发的领域寻找问题 7.在拓宽研究领域和应用领域中寻求问题
第一节 解决问题概述 二、确定问题 • 确定问题: 主要可以通过对目标要求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实质目标或转化目标要求 • 解决问题最容易受潜意识的思维定势或习惯约束。许多难题在于解决者在潜意识中将问题的规则做了过严的规定。
第一节 解决问题概述 案例:一笔将以下九个点连接起来: 任意一条线段均不可重复。 ● ● ● ● ● ● ● ● ● ● ● ● ● ● ● ● ● ●
第一节 解决问题概述 三、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可以从如下三方面加以考虑 1.从需解决问题的整体进行思考,分析整体中各要素结构是否合理配置优化。 2.面对问题可以利用规则去解决问题。 3.面对难题,可以通过改变规则或打破规则解决问题。
第一节 解决问题概述 四、评价问题 1. 评价的侧重标准:有效性、恰当性、实施性和可行性 2.评价的主要维度:技术评价、经济评价、社会评价 技术评价:以所提出的方案能否满足要求的技术性能及其满足程度为目标,来评价方案在技术上的先进性和可行性。 经济评价:应考虑成本、利润、企业经营需要、实施方案的花销、方案实施的生产条件。 经济评价:评定方案实施后对社会带来的利益和影响。
第一节 解决问题概述 四、评价问题 社会评价:评定方案实施后对社会带来的利益和影响。 社会评价一般需考虑的要素有: (1)是否符合国家科技政策和国家科技发展目标; (2)是否有利于改善劳动环境和社会环境; (3)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扩展人们生活范围、提高人们的素养; (4)是否有利于提高生产力; (5)是否有利于资源利用
第二节 技术发明中的解决问题训练 一、技术发明的主要过程 技术发明主要包括八个过程 第一阶段:基础准备阶段 第二阶段:动机产生阶段 第三阶段:任务明确阶段 第四阶段:总体分析阶段 第五阶段:解决方案提出阶段 第六阶段:验证阶段 第七阶段:优化阶段 第八阶段:实施阶段
第二节 技术发明中的解决问题训练 NO YES 开始 基础准备 发明动机 任务明确 优化 满意 验证 解决方案提出 总体分析 发明实施 结束 技 术 发 明 过 程 流 程 图
二、技术发明 (一)技术发明的问题意识 为确保技术发明设想的成功实现,发明者要针对每个设想反复提问,如: 1.发明的原则与科学上已有定论是否矛盾? 2.发明方案所需技术是否成熟? 3.发明设想带来的结果是否利大于弊? 4.发明可能产生的产品是否具有生存价值?价值有多大? 5.发明成品的应用范围有多大? 6.发明带来的产品是否会很快被其他产品所替代? 7.发明所带来的产品是否有市场?市场大小如何? 8.发明所形成的产品能否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
技术发明 训练: 1.塑料袋所带来的污染一直是困扰我国的一个难题,自从国家限塑以来,大型超市限塑执行较好,但集贸市场是塑料袋的重灾区。 对此你有何种想法? 2.如果你是生产塑料袋企业的最高管理者,面对国家限塑政策以及塑料袋污染的现实困境,你将如何发展你的企业?
(二)技术发明的目标明确 技术发明中的问题明确就是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搜集、分析处理并最终确立目标问题。 问题明确主要包括两种情况: 第一种:由一个问题转化为另一个问题; 第二种:将一个较难求解的问题转化为一个相对容易解决的问题。
(三)技术发明方案细化 技术发明目标明确方案选定 技术发明问题的提出 技术发明方案细化实施
方案细化训练 1.针对使用粉笔必须用黑板擦,用黑板擦擦过以后粉尘大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你有什么想法?将你的想法形成方案并细化。 2.随着现代城市的扩张和变化,无论是在自己工作的城市还是到别的城市,怎样解决驾驶员难以找到目的地的问题?开车开地图不方便 汽车导航器 发明导航器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作出方案并细化 方案实施
三、发明成果的保护 发明专利制度:这是保护发明创造、推动社会进步的一项根本性机制。 (一)发明专利制度的作用 1.鼓励发明创造 2.以公开换取权利 3.促进社会产业的发展
三、发明成果的保护 (二)专利技术的范围 我国《专利法》实施细则规定:“专利法所称的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 “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也属于专利。“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技术方案”;“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色彩或者其结合所做出的富于美感并适用于工业上应用的新设计”。 下列情况属于发明:机器、仪表、用具、药品、加工工艺、视频、物质的生产方法等,而诸如科学发现、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动植物品种、疾病疗法等则不在专利保护范围之列。
三、发明成果的保护 (三)专利技术的标准 新颖性:国内外刊物上未刊载过、已申请名单中没有此发明。 创造性:发明或外观设计与此前的成果相比具有进步性。 实用性:此发明要切实可行并实用。 (四)发明成果的保护手段 1.利用专利技术保护发明成果 2.迅速开发市场 3.形成核心技术 4.利用商标保护技术发明
三、发明成果的保护 A部分是专利保护范围,模仿者在 专利保护期内合法获得该技术方法只能 通过购买专利来实现。 B部分是不受专利技术保护 的范围,模仿者可以通过学习改进 而使用该技术而不构成侵权。 上图:专利保护范围 B保护范围以外 A. 专利保护范围
三、发明成果的保护 A部分是模仿者很难或者说几乎不 可能获得的非专利技术。 B部分是可以通过谈判、购买 专利获得的专利技术。 C部分是不受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上图:技术机密与专利保护范围 A.专利保护范围以外不可转让的核心机密 B.专利保护范围可转让机密 C.专利保护范围以外非核心机密
四、技术创新 (一)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关于创新的概念及其意义 熊彼特指出:创新就是生产函数或供应函数的变化,或者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这里的“新组合”包括:1.采用一种新的产品获得一种产品的新的特性;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市场;4.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供应来源;5.实现一种工业的新组织。
案例 创建于1902年的3M公司成功的关键在于企业富于创新精神和对创新的组织保障。其主要表现是: 1.鼓励“15%的私活” 2.容忍产品创新的失败 3.加强组织上的保证 4.建立独特的奖酬机制 5.严格限制官僚主义 美国3M公司的成功之道
四、技术创新 一个国家,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就是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如下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和条件: 制度环境:所有制结构、经营制度、要素配置、利益分配等 政策环境:直接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影响最大的是利益分配政策和产业技术政策 市场与法治环境:对创新起着阻碍或推动作用的软环境 教育培训环境:教育培训是创新的基础,文化素质是决定创新水平的重要条件 信息服务环境:信息系统与服务环境是连接技术开发与应用推广的纽带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环境:是创新体系的基础部分,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前提
四、技术创新 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 科技领域的知识创新 适应开放体系和经济轨迹的市场机制创新 政府职能的创新
训练与思考 1.找一家2012年世界500强企业或上海市10强企业,分析其在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管理服务创新等方面的创新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