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0 likes | 828 Views
读书活动. 读书使人充实,笔记使人准确,讨论使人机智。 —— 弗兰西斯 · 培根. 一、开拓国际化视野 全面理解全球化浪潮的真实含义. 推荐书目 : ( 1 ) 《 世界是平的 》 —— 托马斯 • 弗里德曼 ( 2 ) 《 全球化的陷阱 》 —— 汉斯彼得 • 马丁 专题报告会: 西属殖民地的银矿开采对中国明清货币体系的影响. 二、 学习中国近代史 全面理解中国政治道路的选择. 推荐书目: ( 1 ) 《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 —— 胡绳 ( 2 ) 《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 —— 爱德化多 · 加莱亚诺 专题报告会:
E N D
读书活动 读书使人充实,笔记使人准确,讨论使人机智。 ——弗兰西斯·培根
一、开拓国际化视野全面理解全球化浪潮的真实含义一、开拓国际化视野全面理解全球化浪潮的真实含义 推荐书目: (1)《世界是平的》——托马斯•弗里德曼 (2)《全球化的陷阱》——汉斯彼得•马丁 专题报告会: 西属殖民地的银矿开采对中国明清货币体系的影响 1
二、学习中国近代史全面理解中国政治道路的选择二、学习中国近代史全面理解中国政治道路的选择 推荐书目: (1)《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胡绳 (2)《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爱德化多·加莱亚诺 专题报告会: 清朝“外贸商会”——十三行的兴衰变迁 2
三、了解资本主义精神对比理解中国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实质三、了解资本主义精神对比理解中国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实质 推荐书目: (1)《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斯•韦伯 (2)《万历十五年》——黄仁宇 专题报告会: 明朝衰亡之原因探索 (另请大家建议之后主题) 3
西属殖民地的银矿开采对中国明清货币体系的影响西属殖民地的银矿开采对中国明清货币体系的影响 4
引言 1、为什么选择15-18世纪明清相交的时代?(两大,全球化开端。西方3,中国政经文技思) 2、为什么选择“货币体系”作为讨论的内容?(全部内容分三部分) 5
一、国际背景 • 黎明前的欧洲。 • 到东方去:新航路的开辟。 • 西属殖民地的形成和白银开采。 • 商业资本主义下重商主义的形成与实践。 6 查士丁尼瘟疫541-542;黑死病1346-1350,欧洲1/3,7500万
黎明前的欧洲 • 西罗马帝国灭亡。BC800-BC300希腊马其顿(两周),罗马共和国(秦、西汉BC202),BC27-395罗马帝国分裂( 25东汉,383淝水之战),313年国教,475西罗马帝国灭亡。南北匈奴。 • 黑暗的中世纪(476-1453)。(瘟疫、文化、科技、思想) • 中世纪的基督教。罗马教会和割据势力,司法独立,特权组织,地产1/3,什一税 7
黎明前的欧洲 • 塞尔柱突厥。589隋,618唐,东西突厥。10世纪皈依,东罗马帝国 • 十字军东征。1普济主义2改造热情3好战精神,1096-1291) • 马可·波罗及其游记。1272-1290元朝,哥伦布-中国大汗。 8
到东方去:新航路的开辟 • 东罗马帝国灭亡。阿拉伯630-1258、土耳其1299 • 大航海时代来临:宗教狂热、经济发展新新新、航海技术阿拉伯三角帆逆风,罗盘,星象仪、商品经济贵金属不足 • 葡萄牙的航海先驱。在非洲,找印度 • 迪亚士1488与好望角。 • 达伽马1497到印度。里斯本往返 • 哥伦布1492的意外发现。 • 麦哲伦的环球之旅。1519-1522 • 第一个“日不落帝国”的建立(菲利普二世) 9
西属殖民地的形成和白银开采 • 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 1519年,赫尔南多·科尔特斯征服阿兹特克王国,在其首都特诺奇蒂特兰(北京)基础上建墨西哥城。 • 1532年,弗朗西斯科·皮萨罗征服印加王国。 • 1550年左右,葡萄牙征服巴西。 • 1580年,建布宜诺斯艾利斯。 武器战术、矛盾、迷信马喷火枪、欺骗,天花2000-3000万。 11
西属殖民地的形成和白银开采 一是美洲生产了多少白银? 二是美洲白银流向何方? 殖民地时期西属美洲生产了大约10万至13万吨的白银 主产地秘鲁1581-1609,60%,墨西哥18世纪,60%;其中向美洲以外地区输出了大约80%以上,这些白银的近一半流入了中国。 12
美洲白银流向何方 “自美洲发现以来,一直到现今,其银矿出产物的市场,都在逐渐扩大。第一、欧洲市场已逐渐扩大。……第二、美洲本地,是它的银矿产物的新市场。……第三,东印度为美洲矿产物的另一市场。自这些矿山开采以来,该市场所吸收的银量日有增加。从这时起,依赖阿卡普尔科船舶而进行的美洲和东印度间的直接贸易继续增大,而同时经由欧洲的间接贸易增加得尤其多。” ——亚当·斯密 1776 《国富论》 名词:东印度群岛(香料群岛) 13
商业资本主义下重商主义的形成与实践 • 大西洋贸易和亚洲贸易 • 商业资本主义时代 • 重商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 殖民主义的兴起 1776《国富论》《独立宣言》两个基础。 14
大西洋贸易和亚洲贸易 • 18世纪世界贸易格局,是在前两个世纪全球范围海路通商基础上形成的,依然可分为大西洋贸易和亚洲贸易。 • 前者是欧洲宗主国与美洲殖民地间的贸易,建立在黑奴贩运和殖民掠夺的基础上。(三角贸易) 15
三角贸易 • 出程:枪支、廉价消费品,从欧洲港口出发,航行到西非海岸。 • 中程:奴隶,横渡大西洋,驶往美洲。 • 归程:原料和金银,驶回欧洲。 利润率:100-1000% 为何不用印第安人?为何需要量大(种植园),甘蔗(糖)? 16
三角贸易 • 大体可以分成三个时期: • 15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为第一时期; • 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为第二时期,由于美洲种植园的发展,黑奴贸易在这一时期走向高潮; 17
三角贸易 • 1807年英、美两国通过禁止奴隶贸易的法案以后,黑奴贸易进入第三时期。这时奴隶贸易在法律上已被禁止,但黑奴走私贸易却兴盛起来。直至1890年7月布鲁塞尔会议作出废除非洲奴隶贸易的决议,黑奴贸易才算正式终止。 400年间,非洲损失精壮人口1亿。 一个国家的分裂:1861-1865 18
大西洋贸易和亚洲贸易 • 后者,除了殖民性质的贸易,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占有重要地位。早自l6世纪40年代,西班牙人在美洲发现了藏量丰富的银矿后,大西洋贸易与亚洲贸易便因白银的流动联为一体。 • 当时,中国是世界上工艺最先进的国家,生产的丝织品、瓷器等颇受欧洲市场欢迎。西班牙殖民者,将美洲白银的一部分,或从墨西哥西部海岸阿卡普尔科,横跨太平洋,用大帆船运抵菲律宾群岛;或先由金银舰队运至欧洲,再由葡萄牙、荷兰、英国等商船运至东亚,以交换中国精美的手工业品。这种格局,大体维持到18世纪。 19
商业资本主义时代 • 英国工业革命前的两个世纪,被历史学家称作早期资本主义时代或商业资本主义时代,也有人名之为重商时代或重商主义时代。 • 标志:殖民制度和海外贸易为标志。 • 实质:马克思所说的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 20
重商主义理论及其实践 • 经济学家、东印度公司的董事托马斯•孟预先奠定了商业资本主义时代经济理论的基础。 • 欧洲各东印度公司对亚洲和中国的贸易,充分体现了晚期重商主义的具体应用和实践。 21
重商主义理论 • 对外贸易是增加财富和现金的通常手段。而国内商品流通却达不到这一目的,因为“一个人的所得就是另一个人的所失” 。 • “远处的贸易对于本国是最有利的”。如茶叶:2先令——14先令。 • “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多货币”。——货币被赋予更多的功能。 • 营业活动“应该按照其最后结果来估价”的含义。——资金的使用。 22
重商主义理论的实践 • 使西方主要国家都把对外贸易视为经济的生命线,以开拓海外市场、扩大贸易规模为基本国策。 • 为了增强远洋贸易的能力,西方主要国家无不尽力发展本国的造船业,并且制定了有利本国航运业发展的航海法。如瑞典航海法,火炮、保险。 • 东印度公司经营的大多是三角贸易,只不过以货币为媒介,完成不同国家间的物物交换,或者是通过进口货物的再出口,赚取差额利润。如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进口茶叶的50%再出口。 23
重商主义理论的实践——国家力量 • 在18世纪西方国家的外贸政策中,还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商业资本积累的巨大作用。马克思在谈到原始积累的不同因素诸如殖民制度、国债制度、现代税收制度和保护关税制度时,指出“所有这些方法都利用国家权力,也就是利用集中的有组织的社会暴力,来大力促进从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过程”。 24
重商主义理论的实践 • 东印度公司对亚洲贸易的垄断权。(国家特许、垄断国内市场、代表外交) • 18世纪,西方国家还建立了关税制度,用来保护本国的贸易。(英国茶叶100%税下调到25%,原料免税) • 西方国家重视制造业的发展。托马斯认为“技艺”“可以比自然财富带来更大的利益”,主张鼓励那些靠技艺为生的人努力工作,“竭尽所能以求获得最大的效果”。(荷兰代尔夫特-康熙青花瓷,德国迈森-德化白瓷,英国骨瓷) • 伴随着海外贸易的扩张,英国等西方国家注重发展银行业和金融市场,特别是建立完备的国内外汇兑转帐制度。(不运白银,只用转账,大小三角贸易所得冲对华赤字) 25
殖民主义的兴起 东印度公司: • 16世纪末17世纪初,先后有葡、英、荷、丹、法等国在东半球的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亚等地成立东印度公司。 • 为什么成立东印度公司。 • 为什么都取名“东印度公司”。 • 为什么被各国政府解散。(工业革命后,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特权公司) 26
二、国内背景——中国古代货币体系的沿革 ****前提知识点: 1、货币的三大基本功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 2、对货币体系的认识。 **** 27
中国古代货币体系的沿革 1.货币体系的建立。 2.货币体系的破坏。 3.商品经济低潮时期的货币体系 。 4.两税法后货币体系受到的压力(租庸调和两税法)。 5.重建货币体系的尝试。 6.纸币与货币体系。 7.晚明中国的“银荒”与海外白银的输入。 **千古之谜:秦汉的黄金到哪里去了?** 28
货币体系的建立 • 单旗提出了货币子母相权论。 • 《管子》言:“币重而万物轻,币轻而万物重。”提出珠玉、黄金和铜钱三种货币构成货币体系。 • 秦王朝把货币分为两等,黄金为上币,以镒计,属称量货币;铜钱为下币,是重如其文的“半两”铜铸币。 • 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由中央政府垄断铸币权,发行五铢钱,货币得以稳定。 29
货币体系的破坏 • 秦汉时期形成的由黄金和铜钱构成的货币体系经历了两汉,维持了数百年时间,黄金和铜钱之间的相权比价基本稳定。 • 黄金在两汉主要用于赏赐、捐税征收、赎罪费、贿赂等的支付上,也用于货币贮藏和平衡国际贸易差额的世界货币方面。 • 到东汉末年(公元二世纪末),原有货币体系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有的货币结构,也就是由黄金充任的货币及由铜钱充任的辅币之间的原有关系已发生了变化,具体情况是黄金退出了货币行列。 30
千古之谜:秦汉的黄金到哪里去了 东汉年间,黄金突然消失,退出流通领域,不仅在商品交换中以物物交换,而且以黄金赏赐也极少见。那么,西汉时巨量黄金到哪里去了呢? • 一种认为是用于佛事。“ • 一种认为东汉黄金数量减少,通过对外贸易,大量输出国外。 • 一种说法是埋葬于地下。 • 一种认为文书上所说的西汉巨量黄金其实并非真正的金,而是黄铜。 31
商品经济低潮时期的货币体系东汉以后数百年间各种情况的变化使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逆转,从而缓和了货币体系结构变化的影响。商品经济低潮时期的货币体系东汉以后数百年间各种情况的变化使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逆转,从而缓和了货币体系结构变化的影响。 • 世族和均田制导致了自东汉末到唐中叶商品经济的回落。 • 北方游牧民族纷纷南下,长期战争破坏了黄河流域的繁荣。 32
商品经济低潮时期的货币体系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现实使"流通中商品价值总额的增加"这一促使货币体系形成的因素急剧逆转。 • 在魏晋至唐中叶约六个世纪的时间里商品经济总的趋势是衰落,相应的是自然经济抬头,实物交易盛行。 33
商品经济低潮时期的货币体系 • 黄金退出货币行列后,部分实物进而填补空缺,其中较著者是粮食和绢布。 • 货币体系中由于黄金退出而导致的结构缺环在相应的条件下有弥补的需要,这在南北朝特别是南朝有所表现,到了隋和唐前期这种需要就更明显了。 • 钱帛兼行。绢帛在充作货币时主要是用来填补黄金退出后货币体系所缺"货币"一环的,这所缺一环本应由价值较高的金属充任。 34
两税法后货币体系受到的压力 • 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两大因素:世族和均田制,或衰微或结束。 • 商品经济的发展从唐中叶起进入了新的、更高的阶段。 • 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颁行了两税法。 35
租庸调制和两税法 租庸调制: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 • 每丁每年要向国家交纳粟二石,称做租; • 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做调; • 服徭役二十天,是为正役,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标准,交足二十天的数额以代役,这称做庸,也叫“输庸代役”。国家若需要其服役,每丁服役二十天外,若加役十五天,免其调,加役三十天,则租调全免。 36
租庸调制和两税法 两税法:实质上就是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的新税制。取消租庸调及各项杂税的征收,保留户税和地税。 • 量出制入,政府先预算开支以确定赋税总额。 • 户税是按户等高低征钱。 • 地税按亩征收谷物。 • 无论户税和地税,都分夏秋两季征收。 • 对不定居的商贾征税三十分之一。 37
两税法后货币体系受到的压力 流通中的商品价值总额大幅增加: • 土地。 • 长江流域开发后的经济作物。 • 商品经济的第二个高峰:盐、铁、酒、绢、茶、漆、蔗…… • 绢退出纳税货币,铜成了唯一的货币。 “钱荒”出钱。钱重物轻。 38
重建货币体系的尝试 “钱荒”的直接表现形式是铜严重不足。 尝试: • 找铜——“会昌灭佛”。公元841年,唐武宗会昌年间。 • 找新的币材。把铁锡铅钱加入货币的行列,和铜钱的比价一般是十文或一百文比一,铁锡铅钱是“轻币”,起“辅币”作用,铜钱则相对较重,成为“货币”。价值较高的金属铜钱和价值较低的铁锡铅钱构成一种新的货币体系。 39
重建货币体系的尝试 • 在两税法颁行后的两个多世纪里,建立稳定而完整的,能够适应日益发展的商品经济的货币体系的目的因金属供应数量的不合适而未能达到,原因是 ——货币的价值尺度功能决定了铜无法担当货币,铁锡铅钱也无法有效实现辅币的功能。 • 到了北宋,稳定的货币体系仍然没有能够建立起来,因此推出纸币,缓解了这个问题。 40
纸币与货币体系 纸币肇始于唐之飞钱,形成于北宋时的交子,以后南宋、金、元、明均有所发展。 • “飞钱(唐朝)”:又称“便换”,是中国历史上早期的汇兑业务形式。 • 交子: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改由官办后,有了一定等级,后改为十贯和五贯两种。 41
纸币与货币体系 宋金在发行纸币的同时都有铜铁等价值较低的金属铸币与之并行,铜铁等铸币起"辅币"作用。纸币和贱金属铸币共同构成货币体系。 42
纸币与货币体系 • 元代采用纯纸币结构。所有金属,不管价值高低,都从交换媒介行列中退出了。 “大汗支配财富的权力超过了世上任何君主。” ——马可·波罗 • 大明宝钞制的具体规定来看,纸币在由钱钞构成的货币体系中充任的是“货币”,而铜钱则担任“铺币”的角色。 43
纸币与货币体系 “钱之弊在于伪,钞之弊在于多。”——纸币作为宋、金、元、明的主要交换手段,受到自身规律的制约。事实上自宋至明,历朝历代的各种纸币制度无一例外地在膨胀中崩溃,钱钞构成的货币体系也随之瓦解。 然而商品经济仍在发展,流通中商品价值总额日益增加,货币受到的需求压力有增无减,建立稳定的货币体系的客观要求依然存在。 44
晚明中国的“银荒”与海外白银的输入 • 白银在前朝从未扮演过主币角色。两宋铜钱大行其道,元代又是纸币的天下。明朝初期,政府借鉴了元朝的币制,力推宝钞。 • 从l5世纪早期,宝钞的通货膨胀已经失控。 • 良币驱逐劣币:成化、弘治年间,即15世纪60年代到16世纪初期,民间开始大量使用白银作为交易手段,“银荒”出现。 • “劣币驱逐良币” :“格雷欣法则” 。 45
晚明中国的“银荒”与海外白银的输入 • 嘉靖、万历时期,随着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国家收支也已大部分用银。此时,不仅“钞久不行”且“钱亦大壅”,整个社会经济“益专用银矣”。 • 可以说,白银先是在宝钞和铜钱的生存夹缝中被“逼”到历史前台。自晚明中国与欧洲通商以来,中国白银的供给大部分依赖于海外来源,本国产量不再重要,随着较为充足的海外供给而被彻底巩固为主导货币。 46
三、大交流、大融合——银铜本位制的形成。 (一)白银为什么流动。 (二)银铜货币体系的建立。 (三)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 (四)对中国古代货币体系的沿革的总结。 47
白银为什么流动 一、贸易平衡说。 • “丝绸流向菲律宾,白银流向中国。” • 整个复杂的纳贡贸易结构的基础是由中国的价格结构决定的……纳贡贸易区组成了一个统一“白银”区,即白银成为中国持续贸易顺差的结算手段”。 二、跨国套利说。 • 套利:客户将所持有的利率较低的外币买卖成另一种利率较高的外币从而增加存款的利息收入。 • 套汇:客户利用外汇汇率的频繁变动,可以通过买卖外汇赢得汇差收益。 48
丝银之路 丝银之路的主要商品: • “茶叶世纪”:18世纪一跃成为大宗出口商品。 • 瓷器。饮茶、压舱、寻常百姓家。 • 白银和银元。毛纺织品和“奇技淫巧”。 显然,16-18世纪世界贸易的格局,对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直到英国东印度公司通过散商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破坏了正常的通商,中国的贸易优势才急转而下。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