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 likes | 775 Views
专题:材料解析题的 解题思路与方法. 2009 年 5 月. 主观题常犯错误及纠正. 答题不规范 用蓝笔、没按区域答题、更改题号 卷面不整、乱涂乱画、书写潦草 史实表达混乱、时间颠倒 内容不熟,内容空洞,角度少 审题失误、漏答问题、理解失误 没有条理化、序号化、格式化、要点化 缺乏辩证分析 逻辑结构不严谨(分 - 总;总 - 分) 没看分答题 没有用历史学科语言表达;表达混乱;口语 专有名词写错 归纳能力较差. 纠正. 文字书写(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 审题(审时间;审范围;审角度)
E N D
专题:材料解析题的 解题思路与方法 2009年5月
主观题常犯错误及纠正 • 答题不规范 用蓝笔、没按区域答题、更改题号 • 卷面不整、乱涂乱画、书写潦草 • 史实表达混乱、时间颠倒 • 内容不熟,内容空洞,角度少 • 审题失误、漏答问题、理解失误 • 没有条理化、序号化、格式化、要点化 • 缺乏辩证分析 • 逻辑结构不严谨(分-总;总-分) • 没看分答题 • 没有用历史学科语言表达;表达混乱;口语 • 专有名词写错 • 归纳能力较差
纠正 • 文字书写(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 • 审题(审时间;审范围;审角度) • 表达组织(针对性、史论结合、用史实说话、详细具体) • 时间分配:先易后难
(一)材料解析题的 解题四步法:审、读、联、答 1、读(读通、读懂;读题型、明主题;带问读,获信息) 2、审(审限定语、中心词、问答项,明确考查意图) 3、联(迁移知识,材料与课本相关知识“挂钩”) 4、答(列提纲,答出层次、完整、规范、面广点细) 步骤口决: 阅读材料明主题,提炼信息找规律。 迁移知识挂已知,组织提纲审程序。
(一)读题。审该题中有几个问题、每个问题的具体要求是什么、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只有清楚这些问题,带着问题去读材料,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解答问题。审题包括:(一)读题。审该题中有几个问题、每个问题的具体要求是什么、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只有清楚这些问题,带着问题去读材料,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解答问题。审题包括: 1、先读设问,再结合设问阅读材料。带着问题阅读材料,不但思路清晰明确,而且便于从材料中找寻有效信息。明确答题方向、目标,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更利于答题。 进行问题转换:要将试题设置的比较复杂的设问,转化为自己能够理解的简洁明了的而且符合试题要求的设问; 2、重视两头,看出处。材料的内容大体上包括题头、正文、注释、出处等,材料首尾两头多为段落的中心语句,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等重要信息。不可忽略题头、注释、出处等自认为“不重要”的材料,尤其要注意提示语,但是这些文字往往会给我们提供某种暗示或引导,有利于我们利用熟悉的课本知识去解读陌生的材料。图表型试题中的提示语是解题的关键,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最终答案的组成部分 4、读题型。明确答题思路与方法(根据选项形式、设问要求、试题内容、题干与题支的关系等方面将试题“对号入座”,从而做到“对症下药”。但要注意题型往往不是以单一形式出现的,因而要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二)审题 (审关键词,明确考查意图,即“答什么(what)” ) 1、根据标点符号判断段落结构,确定信息源。“、”和“;”表示多个同类信息的并列。“。”表示一个完整信息的叙述完毕。“……”在材料中多表示与解题无关文字的省略,也就是说“……”的前后有可能会隐藏着有效信息。根据材料所包含的不同信息,用斜线划出相应的层次。 2、根据设问要求找信息,确定答案来源(源于材料/源于课本/源于自己) 第一“根据材料回答”:概括、归纳材料(这种设问多表示答案主要通过材料来解答,甚至有可能就出现在材料中。); 第二根据所学知识:教材(这种设问大多表明材料只是抛砖引玉,真正的答案还得求助课本知识。先根据设问的指向,联系相应模块、单元或专题的历史知识,根据设问要求(特别是内容词和限制词),选择相应层次的历史知识)。 第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教材(这种设问表示仅仅依靠材料还不能提供完整的答案,需要通过课本知识来补充完整); 第四“根据材料获取什么历史信息”(含图片信息题):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提炼信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什么影响等层次递进); 第五“综合以上材料谈谈认识或启示”:紧扣材料主题,逐一分析,史论结合,生成对现实有指导意义的新结论,谈评价、经验教训,切记不能没有根据地随意空谈; 第六“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不能从材料中概括,而需要依据材料所涉及的现象,结合课本总结出本质;
3、要全面准确审题,明确材料涉及的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关键词);3、要全面准确审题,明确材料涉及的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关键词); 要做到四明确: 明确求答词:答项语有几个,要回答几个问; 明确答题要求:分析、概括、列举、说明、比较等即答什么。 明确核心词(答题语):原因、影响、特点、措施等 明确限定词:时间、地点、范围、角度等即“怎样答(how)” 4、审问题间及问题内部的关系:并列、递进、因果,后一问是前一问的答题依据; 审题时易出现失误的两种情况:抽掉部分设问环节连不上;把好几个问题糅合在一起 。 5、审分值:依据赋分的大小判断答题要点的多少,做到详略得当。
例题: 结合19世纪上半期英国的社会状况,简要分析这一经济主张广泛盛行的政治经济根源。 限定一:时间:19世纪上半期; 限定二:地点:英国(联系19世纪上半期英国的相关历史史实) 限定三:答题角度:一是政治根源,二是经济根源(如只从一个角度回答问题将至少失分一半以上) 1、题目有明确的答题角度限定。如: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这类问题因为题目要求做了明确的答题角度限定,因此我们只能从题目的限定角度“经济”和“思想”两个角度回答问题。 2、题目没有明确的答题角度限定。如:“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题目要求在分析原因是没有明确的答题角度的限定,只是要求“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对于这类题目,“根据时代背景”、“根据当时社会情况”等分析,我们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明确题目要求中的时代背景大概的实践范围,二是根据时间范围联系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习俗、政府政策等角度思考。 注意:历史学科基本的要素为时间,因此大家无论在回答任何题目时都要在时间上做一个准确的判断。没有时间就没有历史,也就没有了历史学科,也就不可能对任何历史问题作答了。
(二)提炼——加工整理,获取有效信息 1、注意具体材料具体分析。理解材料的观点,获取有效信息; 如古代史的材料多为文言文,像语文课上分析古文一样,进行字斟句酌,读透材料的本义并挖掘其引申义。世界史的材料多为外来的翻译文,有的句子很长,很难读懂;此时,可按语文课中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来处理,先找句子的主、谓、宾语,再找定、补、状语等其他修饰成分。正确阅读理解材料虽然与语文阅读水平有关,但在阅读理解时必须具有历史意识,运用历史观点,联系相关的历史知识,站在历史知识体系的高度进行阅读。 2、提取有效信息,并确定材料与材料与相关知识的联系,把握命题的考查方向。 从高考历史材料题来看,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主要分布在五个地方:一是材料的开头和结尾。因为高考命题是有时间和试卷长度的限制,命题者所选材料必须是“精取”,不能无度。材料的首尾两头,这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介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等。这些说明性文字给我们以某种暗示,可能隐藏着解题的有效信息,有一定的启发性。二是在材料中的省略号的两侧,理由同前。三是材料的出处,它往往可以说明材料的时空、属性、价值等,便于我们回归课本,运用相关知识解答。四是材料中的人物、时间、地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名称,它同样能帮助我们定位材料的时空、属性、价值。五是材料中的注释或说明,它实际上是要告诉我们“这个材料重要,如没有注释,将无法正确解答所设的问题”)。
(四)联——联系教材,印证史料 。就是将材料与课本相关知识“挂钩”,建立起对应关系,判断材料所反映出的历史时期、历史事件,回忆该内容在教材中是如何论述的,据此建立答题的大方向。课本是帮助理解材料、解答问题的重要依据,有助于更透彻、更准确地理解材料的内容和基本观点。为此要对课本的章节内容熟悉,只有这样才能把材料与课本相关知识准确对应。 “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是材料解析题的重要特征。 依照材料与教材的关系,可以把材料分为两类:一类是材料源于教材,依托于教材,二者具有一致性和相辅相成性。这时要考虑课本上对这一问题是怎么讲的,把材料的内容和学过的教材内容相互印证,特别要挖掘材料间的隐性联系,二者结合进行知识的迁移。另一类是材料虽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打破了教材的束缚,提供了新的材料,这类材料是对课本的一种新的补充和拓展,学生要处理好这类材料题,就应该依照材料的观点进行归纳。
(五)答题—审查提纲,言简意赅、条理清楚、逻辑严谨,流畅表达(五)答题—审查提纲,言简意赅、条理清楚、逻辑严谨,流畅表达 1、按问作答。注意针对性和具体性,问什么答什么。 2、语言准确、规范,戒口语和大白话,语言学科化、准确化,用学科语言;逻辑紧密、史论结合;克服思维定势,史学观点的运用。 3、答题思路规范全面,多个角度、详略得当、简明扼要: 5、全面分析、划分层次:分解设问,列表规划,列成几个小问题,防止漏问。 6、把题干信息及与教材结论有机结合,教材基本结论把握要准确。 7、答卷四化:书写序号化、段落化、层次化、规范化 规范答卷的七条标准1. 不会也不空,在答题框内答题。 2.要点化、序号化和段落化。 3.先概括,后说明 4. 要点全面,“广度第一,深度第二” 5.“1—2分一句话”,“每一句话都得分”。 6.合理安排答题空间 7.字体要工整,不要轻易划掉
掌握史学探究的几个基本理论 (1)基本的史学观 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和历史评价 (2)实事求是的史学精神 依据材料,不同的材料得出不同的结论 (3)基本点史学研究方法 史论一致;孤证不立;原始史料;直接推理 (4)历史地看问题 (5)形成史学认识
(2009年绍兴一模)材料一 :“从1770年到1870年左右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全盛时期。……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理被残酷无情地应用于工人阶级,对那些靠占有过日子的人不一定有用。罢工和集体谈判几乎受到普遍谴责。工会的数目很少,而且反抗资本主义的力量很脆弱。任何类似福利国家的形式都不为人们所容忍……”——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作为世界经济的龙头,当时西欧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着哪些问题?(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问题对经济和社会平稳发展产生了怎样的不利影响?(4分) 材料二 :“这乃是两种政府哲学之间的一场争斗。我们的对手们……现在提出,要进行变革和实行所谓的新政,那将会摧毁美国制度的基础。……你若将政府控制权扩及人民的日常生活,那就不可能不在某些方面使它也成为人民的灵魂和思想的控制者。” --1932年末,胡佛的最后一次竞选演说 (2)结合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形势,为胡佛的担忧提供一个现实的例证。(2分)为直接解决材料一所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胡佛的竞选对手们实施了怎样的“变革”和“新政”?(8分) 材料三: (3)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国际经济体系(货币体系)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这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材料四:这本书(《道德情操论》)很长一段时间不引人注意,我觉得它的意义不亚于《国富论》。他(亚当·斯密)只有两次在《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里提到看不见的手,一只看不见的手是市场,一只看不见的手是道德。 ——温家宝2月1日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专访时说 (4)温家宝总理在当前国际金融海啸背景下强调道德呼应了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哪一趋势?(2分)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2分)
解题思路示例 1、粗读(读题型、明主题、联教材) 题型:综合型(分析、评价为主) 主题:从形式上看属内涵式;从内容上看属时政与史实结合型(以经济文明为主题)。 联教材: 专题: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专题: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专题: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2、审题(审关键词,明确考查意图) (2009年绍兴一模)材料一 :“从1770年到1870年左右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全盛时期。……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理被残酷无情地应用于工人阶级,对那些靠占有过日子的人不一定有用。罢工和集体谈判几乎受到普遍谴责。工会的数目很少,而且反抗资本主义的力量很脆弱。任何类似福利国家的形式都不为人们所容忍……”——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作为世界经济的龙头,当时西欧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着哪些问题?(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问题对经济和社会平稳发展产生了怎样的不利影响?(4分) 2、用心“四审”。(1)审提示语(2)审限定语(时地人、国、主体)(3)审答项语(4)审赋分 (1)提示语:指向于“分析” (2)限定语(时地人、国、主体):“当时”、“西欧”、“经济发展”、“社会平稳” (3)答项语:“哪些问题”、“不利影响” (4)审赋分:“2+2”分;“2+2”分;问与问之间是因果关系 (5)考查意图:工业革命完成后,西欧的经济发展的有关问题。
3、精读(带设问、获有效信息,联教材,列提纲)3、精读(带设问、获有效信息,联教材,列提纲) (2009年一模)材料一 :“从1770年到1870年左右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全盛时期。……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理被残酷无情地应用于工人阶级,对那些靠占有过日子的人不一定有用。罢工和集体谈判几乎受到普遍谴责。工会的数目很少,而且反抗资本主义的力量很脆弱。任何类似福利国家的形式都不为人们所容忍……”——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作为世界经济的龙头,当时西欧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着哪些问题?(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问题对经济和社会平稳发展产生了怎样的不利影响?(4分) 第一问存在哪些问题:经济剥削问题;合法政治问题 第二问产生怎样的不利影响:经济危机角度政治危机角度
2009年一模历史参考答案: (1)存在问题: 弱势群体生活缺乏必要保障;(2分) 缺乏适当的政治诉求渠道。(2分) 不利影响: 劳动人民购买力下降,影响产品供求平衡。(2分) 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分化严重。(2分) (只笼统回答引发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最多只给2分)
4、作答(答出层次、完整、规范、面广点细)4、作答(答出层次、完整、规范、面广点细) 高三XX同学的答案 得7分 A、问题: ①社会贫富差距大; ②工人阶级生活困苦,受剥削,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 ③社会福利体制缺乏; ④工人的合法抗议被剥夺。 √ √ B、影响: ①经济:市场无序、经济秩序混乱,成为经济危机隐患; ②社会:社会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 √ √
举例说明 (2009年高考文综山东卷)27. (25分)书籍承载文化,传播知识,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和社会进步的阶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1)材料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4分)承载这些思想的儒家经典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4分) 【解析】第一问难度为易,考查考生直接提炼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第二问难度为中,考查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分析问题的能力,涉及历史学科的高级思维能力。1. 审:明确该问的求答项为主要思想、积极作用。2. 读: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儒家主要思想可以主要从材料“道德、仁义、中庸、修齐平治、孝、礼”等关键词中领会概括。3. 联:联系教材中有关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形成的内容。4. 答:可以从“对思想文化”、“对政治”、“对经济”的角度作答,也可以从“思想意义(内容上)”、“实践意义”或者其他的思路作答,只要不跑题即可。 【参考答案】主要思想:礼、仁、义、中庸、孝、修齐治平。积极作用:传承了儒家思想文化,汇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起到了道德教化的作用,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材料二 若是我们要指定中世纪科学终结是哪一年,我们就推举1543年,那年根据实验方法而确立的两本基本的近代著作出世了,一本是维萨留斯所著《人体结构》,一本是哥白尼所著《天体运行之道路》。 ——桑戴克《世界文化史》 (2)上述两本著作对“人体”和“天体”的研究,反映出当时在思想和科学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6分) 【解析】本题难度为中,考查学生根据历史阶段特征分析问题的能力。1. 审:明确设问为“新变化”。2. 读:注意材料所给的有效信息是:“中世纪科学终结是1543年”、“那年根据实验方法而确立的两本基本的近代著作出世了,一本是维萨留斯所著《人体结构》,一本是哥白尼所著《天体运行之道路》”。3. 联:联系教材中文艺复兴相关知识。4. 答:注意到题千中的时间“1543年”为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思想领域”的答案应围绕人文主义解答,“科学领域”的解答应考虑当时的近代自然科学和中世纪宗教神学的关系。本题至关重要的一步是搞清楚历史阶段特征。 【参考答案】思想领域变化:冲破封建神学束缚,关注人的价值,强调以人为中心认识世界。科学领域的变化:科学逐渐从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进入一个面向现实世界、重视科学实验的新时代。
材料三 梁启超《西学书目表》(1896年) ——据黄爱平等《西学与清代文化》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卷”诸书的传播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4分)“中卷”诸书的翻译出版反映出当时“西学东渐”有何新的发展?(2分) 【解析】本题难度为易,虽然也是考查学生根据历史阶段特征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涉及的历史阶段特征属于大部分教师课堂教学中可以认识到的问题。1. 审:明确求答项为“积极影响”、“新发展”。2. 读:有效信息是表格中所列“上卷”诸书、“中卷”诸书,明确“上卷”诸书是西方自然科学技术,“中卷”诸书是西方制度和人文社会科学。3. 联:由材料中“梁启超”、“1896”年可联系教材中维新变法运动的相关知识。4. 答:注意“积极影响”要从西方科学技术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考虑,“新发展”要从“西学东渐”发展的层次性考虑。 【参考答案】积极影响: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新发展:西学传播的重点由科学技术向制度和思想转变。
(4)关于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人认为前者重要,有人认为后者重要,结合史实谈谈你的观点。(5分)(4)关于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人认为前者重要,有人认为后者重要,结合史实谈谈你的观点。(5分) 【解析】本题难度为中,是开放性命题,关键要注意搞清楚“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的含义及其关系。注意史论结合,观点明确。 【参考答案】①科技知识重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推动了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科技发展为思想解放创造有利条件。②人文知识重要:促进人的思想解放和道德养成,推动人类精神文明进步。思想解放促进科技发展。③两者同等重要,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社会发展。
二、怎样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 A、材料解析的能力要求: 1、阅读理解历史材料。 2、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整理,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 3、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 B、材料解析题的几种类型: 材料文字型 材料表格型 材料图片型 材料探究型
第一讲 文字材料型非选择题 题型综述 文字材料型试题是高考历史试题中主要的题型之一,这类题目非常符合高考中“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的考查理念。它主要是从历史典藉碑刻类(如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或名言、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文学作品类(如诗歌、小说、剧本、楹联、歌谣、传说)以及最新的考古发现报告等截取一部分文字材料作为载体而设计出来的题目,考查学生分析、运用史料的能力。此种题型的命题基本原则是:①依托或扣住课本内的一两个重点内容或知识要点,力求有“貌离神合”之妙;②保证应有的以文字为主要载体的信息量;③所引用的材料注重历史感,并注重时代感;④文词语句的阅读难度能被大多数学生所接受。
【题型特征】按材料来源可分为: (1)、文字材料:重要文件(献)、古籍、报刊、人物讲话等。 (2)、图表材料:地图、表格、漫画、人物图、书画等。(3)、数量不一致、有一则,有多则。(1)从试题设计的指导思想来看。强调创新。从新课程省区命题的试卷所反映的信息可以看出,材料解析题要求回答的内容除了史实、结论、观点、认识、启示外,还涉及了历史研究的指导思想、途径、方法、成果等。 题 型 (2)从试题难度来看。一方面,强调重视基础,力求避免大起大落,改变理论要求过高、脱离中学历史教学实际等命题方法,注重对历史学科的重点内容和基本史实考查,注重设问的层次性,由“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说明了什么”。另一方面强调论从史出,稳中求变,突出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从答案设计来看。紧扣考点,更具开放性,即设问的答案除要求科学规范又有一定的变通性。 文字材料型非选择题 【解题技法】 解读材料(语文阅读分析法。长文分段;短文分句;一句分成份。引言,材料出处。括号-注释;分号-并列;省略号-两头不可省。透过现象看本质:用唯物史观,辩证法看;透过表面语言,深入认识) 第一步:快速浏览材料,了解材料的大体考向,链接教材相关知识点,对材料宏观把握。 第二步:依据设问,看清问题(本题问什么),细读材料,最大限度的获取有效信息。找出各层意思与设问问题相近的 第三步:简明扼要条理作答。对挑出的层意要进行处理,不能把原文抄成答案。 处理材料时注意:同类的要概括,能够对应教材知识的要对应。 作答时要注意:语言简洁不重复,尽量用教材的表述,材料里的关键词要保留。
【高考例析】 (2010年高考浙江卷)美国独立后成功地进行了制度创新,其宪法在中央政府的权力构建中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众议院……有弹劾(违法失职的总统、副总统和高级文官)的全权。……参议院有审讯一切弹劾案的全权。……凡必须经参议院及众议院一致同意的命令、决议……应经总统批准……。经参议院的协议及同意,并得该院出席议员三分之二赞成时,总统有权缔结条约;总统提出大使、公使、领事、最高法院法官及合众国政府其他官吏,经参议院的协议及同意时,任命之…… ——摘自《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例 材料2:美国总统威尔逊本是国联的发起人和积极的鼓吹者,但是……参议院拒不批准《凡尔赛和约》。结果,美国没有加入国联。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 书·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3:国会授权罗斯福进行大规模的干预和调节……但在罗斯福新政的前期,最高法院与行政间则展开激烈争吵。法官们……先后宣布新政的几个主要法令违宪,予以废止。——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改编 (1)指出美国宪法三权分立制的理论思想主要出自哪本著作,并请概括该理论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美国的“三权”在实践中是如何被限制的。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美国三权分立的制度设计。
【解析】 第(1)问通过设问中的“三权分立”可联想到启蒙运动思想家孟德斯鸠,其代表作是《论法的精神》,思想观点主要从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三权分立”学说等方面分析。对“三权分立”一定要答出其核心,即三权的制约与平衡。第(2)问依据美国的权力机构及各自的职能进行分析,组织答案时一定要明确答出三权之间是如何相互制衡的。第(3)问对于美国三权分立的制度设计要从积极方面和局限性两个角度分析,一分为二,不能全盘肯定或否定。【解析】 第(1)问通过设问中的“三权分立”可联想到启蒙运动思想家孟德斯鸠,其代表作是《论法的精神》,思想观点主要从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三权分立”学说等方面分析。对“三权分立”一定要答出其核心,即三权的制约与平衡。第(2)问依据美国的权力机构及各自的职能进行分析,组织答案时一定要明确答出三权之间是如何相互制衡的。第(3)问对于美国三权分立的制度设计要从积极方面和局限性两个角度分析,一分为二,不能全盘肯定或否定。 【答案】(1)《论法精神》。政治民主及人民自由的保证是权力分立。一个国家的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者相互独立而又相互监督(或:三权制约与平衡)。 (2)立法权:国会分成众议院和参议院;国会立法须经总统批准,总统对立法有否决权;最高法院可以以“违宪”的名义,废止已通过的立法。行政权:总统缔结条约须经参议院同意;总统任命官员须经参议院同意;国会对总统有弹劾权;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司法权: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 (3)可避免滥用职权(避免独裁或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为美国的长期隐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有时也会出现三权扯皮,甚至相互否决,导致效率低下,影响统治集团意志的有效贯彻。
【实战演练】 1.(2010年福建厦门期中考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与“晋商”、“徽商”等这些依附于农业文明与封建集权制度之上的商帮不同的是,“闽商”是一个在封建集权与农业文明之外(或者称之为“边缘化”)的最具有商业意识、有国际视野的商人群体。明清时期,当“晋商”、“徽商”成为封建集权的附庸、成为“红顶商人”的时候,“闽商”却是一帮封建王朝的“弃民”,是封建王朝“海禁”政策视角下的“走私者”。 ——《闽商文化的特征与现实意义》 材料2:到了近代……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闽商开始崛起,海洋、商贸、开放、移民等因素逐渐融入福建人的血液。从19世纪末开始,闽商中涌现出一批风云人物,包括陈嘉庚、郭鹤年等。所以,闽商帮也有海外华商第一商帮之称。 ——《敢为人先新闽商》 (1)根据材料1指出,与“晋商”、“徽商”相比,“闽商”具有哪些不同的文化特质?试结合福建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等分析原因。 (2)近现代以来,厦门、福州曾两度对外开放。请列出厦门、福州两度对外开放的具体史实。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闽商帮”赢得“海外华商第一商帮之称”的原因。 (4)假如你是民国时期的闽商,想投资创办企业,你认为哪段时期最有利?为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阻碍企业发展的因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从“晋商”、“徽商”依附于农业文明与封建集权制度就能分析出“闽商”的特点,即依托于海洋,开放的意识较强;再从多山靠海的地理环境和商贸经济较为发达这两个角度分析原因。第(2)问要联系近代的通商口岸与现代的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来回答具体史实。第(3)问要注意角度,从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思想启蒙、西方殖民者的扩张、闽商的思想意识等角度回答。第(4)问,前两问实际上是要回答民族工业短暂春天出现的时期及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回答;后一问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角度分析即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从“晋商”、“徽商”依附于农业文明与封建集权制度就能分析出“闽商”的特点,即依托于海洋,开放的意识较强;再从多山靠海的地理环境和商贸经济较为发达这两个角度分析原因。第(2)问要联系近代的通商口岸与现代的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来回答具体史实。第(3)问要注意角度,从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思想启蒙、西方殖民者的扩张、闽商的思想意识等角度回答。第(4)问,前两问实际上是要回答民族工业短暂春天出现的时期及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回答;后一问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角度分析即可。 答案:(1)不同:“晋商”、“徽商”依附于农业文明,而“闽商”依附于海洋文明;“晋商”、“徽商”是封建经济的补充和附庸,而“闽商”更具有商业意识和国际视野。 原因:枕山面海的地理环境,使福建与内省的陆上交通极不方便,而海运则成为与省外交通的特殊优势,海外贸易较发达。 (2)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厦门、福州作为通商口岸被迫对外开放;1980年厦门作为经济特区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1984年福州作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对外开放。 (3)受到明末清初“经世致用”和“工商皆本”思想的影响;对外开放较早,受到西方工商思想的影响;“闽商”更具开放和向外开拓意识,敢为人先;受到民族危机的刺激等。 (4)“一战”期间。外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内因:①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②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③人民的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④“实业救国”思潮,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的推动。 阻碍因素:①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重重压迫与束缚。③近代中国政局的长期动荡④封建自然经济的抵制。
2.(2010年山东烟台模拟)西欧从15世纪以后,逐渐确立了领先世界的优势,其主要原因在于不懈的制度、思想、科技的创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2010年山东烟台模拟)西欧从15世纪以后,逐渐确立了领先世界的优势,其主要原因在于不懈的制度、思想、科技的创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1689年,《权利法案》规定: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停止任何法律效力;1701年议会又通过法案规定: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把原先属于国王的任免法官的权力转到各部大臣的身上。罗伯特·沃尔波尔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内阁首相,他的政策在下议院失去多数的信任而被迫辞职,从而开创了一个先例:凡内阁失去下议院多数的信任即告辞职。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2:(启蒙运动)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让自然界自然地发展。……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 ——《全球通史》 材料3:科学革命主要发生在从哥白尼发表的《天体运行论》至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一个半世纪里。同样工业革命在16和17世纪就能找到影子,但18世纪人类的生活方式与古代没有什么本质区别,而在19世纪,这些革命的世界性影响才被充分地感觉到。蒸汽动力取代了风力和人力;铁路、汽车、飞机取代了牛马和骡子;电力取代蜡烛,成为只需轻轻按动开关就源源不断的能源等。 ——《全球通史》
(1)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后,不断发展完善。请依据材料1概括其发展完善的历程。(1)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后,不断发展完善。请依据材料1概括其发展完善的历程。 (2)依据材料2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启蒙运动“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的理解。 (3)依据材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9世纪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中对人类产生重大影响的发明,并概括这些发明产生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欧洲领先优势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1不难归纳概括为:不断削弱王权、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与发展;第(2)问实际考查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根据材料2从经济领域、宗教方面、政治方面进行概括;第(3)问实际考查近代西欧科技成就及科技发展原因,成就包括物理学、生物学以及科技革命等方面,原因从经济、思想、科技等角度分析;第(4)问材料1体现了欧洲政治制度方面的影响,材料2体现了欧洲启蒙运动方面的影响,材料3体现了欧洲科技方面的影响,答案要体现出对世界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影响。
答案:(1)从限制王权到国王“统而不治”,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责任内阁制形成。答案:(1)从限制王权到国王“统而不治”,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责任内阁制形成。 (2)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抨击天主教会,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基础;宣扬“人民主权”思想,否定专制统治,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3)发明:牛顿力学的创立;达尔文的进化论;瓦特蒸汽机的改进;电的应用。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的成长,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影响;自然科学的发展。 (4)影响:否定了专制统治,推动了世界民主化的进程;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舆论准备,为人类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二讲 图片图表型、图文混合型非选择题 图片图表型试题以图片、图表和历史地图等作为载体而命制的一种重要题型。该类型试题具有新颖直观、内涵丰富、信息含量大、形象理解与抽象思维巧妙结合等特点。可以比较全面地考查考生提取和处理材料信息的能力,因此近年来广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 从命题形式看,在高考中这类题目主要是利用图片和数据统计表两种载体进行命制。 从图表范畴看,主要表现为“三图”:即历史地图(路线图、疆域图、形势图等)、图片(漫画、历史照片、邮票、文物遗迹等)、图表(表格、柱状图、饼状图等)。 【解题技巧】注意“四要、四不要”: 一读:读题目做到理解题意;读图表做到对图表理解; 二看:时间、人物、地点、出处、标志性材料(如国旗、图标等)及数据的变化走向; (一要认真审题,紧扣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关键词),不要草率作答)。 三比:横比纵比、图与图比,把握数据变化的总趋势,把数字、图片信息等转换成文字表达; 四联:把图表所反映的问题和所学的历史知识相联系,根据题意从历史的角度做出正确判断分析,当然一定要注意从“从材料出发的原则”;(二要依据并利用材料作答,不要偏离材料胡诌乱侃。有些非选择题的答案已经“明明白白”地写在材料中,材料与高考参考答案的区别,不外乎一个详一点,一个略一点。只要认真阅读、准确理解材料,将相关文字摘抄出来“对号入座”,便可比较圆满地完成答题任务)。 题型综述 五挂:把历史问题和一定的阶段特征进行挂靠,多视角分析,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去解答; 六规:四要注意行文的规范。高考阅读评分是将采点与采意相结合的。答题时不要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让阅卷老师在茫茫字海中寻找要点,而要力求做到四化——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 、规范化。
【题型特征】图片图表型试题以图片、图表和历史地图等作为载体而命制的一种重要题型。该类型试题具有新颖直观、内涵丰富、信息含量大、形象理解与抽象思维巧妙结合等特点。可以比较全面地考查考生提取和处理材料信息的能力,因此近年来广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题型特征】图片图表型试题以图片、图表和历史地图等作为载体而命制的一种重要题型。该类型试题具有新颖直观、内涵丰富、信息含量大、形象理解与抽象思维巧妙结合等特点。可以比较全面地考查考生提取和处理材料信息的能力,因此近年来广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 从命题形式来看,在高考中这类题目主要是利用图片和数据统计表两种载体进行命制。 从图表范畴看,主要表现为“三图”:即历史地图(路线图、疆域图、形势图等)、图片(漫画、历史照片、邮票、新闻图片、历史事件、人物、文物遗迹等)、图表(表格、柱状图、饼状图等)。 此类选择题的特点是围绕一个命题主题,选取一幅或几幅历史插图(包括人、物、事、疆域地图等),一个或几个表格组成题干,要求考生在阅读图表的基础上进行解说、概括,或表述其内容,或总结其发展趋势和规律。 【解题对策】图片图表型材料解析题一般由标题、基本内容、注释等构成,标题规定着图表的基本内容。基本内容是展示出题人所要考查的内容,是答题的着眼点。将一定的信息隐含在图片里,借助图片研究事物的特征、规律或联系等,解答好这类题,需要坚持“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审,一是审图,要求弄清图片有几个要素和几层含义,二是审注,注的内容是对图起补充性或解释性的作用,对理解图及组织答案有好处,三是审设问,设问是图片题的立脚点和出发点,不同的设问决定了不同的答题方向。第二步:比,即对图片中的内容或横向或纵向比较。第三步:联,即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注意图与图之间的联系,注意图与教材相关知识的联系。 题型一 图片图表型非选择题
【高考例析】 (2010年高考山东卷)我国西南地区自古就与内地联系密切。如今,这一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了重要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例1 图一 秦朝疆域图 材料2:滇缅公路是滇西各族人民用血汗和生命筑成的抗战生命线,由汉、彝、白、傣、回等十个民族共同修筑而成。当时,许多青少年学生也自愿奔赴工地筑路。各族人民为滇缅公路付出了巨大牺牲,每公里就有4~6名工人献出生命。
(1)据图一回答,秦朝在西南地区采取了哪些管理措施?这些措施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1)据图一回答,秦朝在西南地区采取了哪些管理措施?这些措施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2)据图二和材料2,说明抗战全面爆发后我国公路分布的变化及新建公路在抗战中的主要作用。在滇缅公路修建中,各族人民表现出怎样的精神? 【解析】 解答本题应紧扣地图反映的信息,围绕秦在西南地区采取的管理措施及历史意义,抗日战争时新建公路在抗日战争中的的作用,条理作答。第(1)问依据所学知识梳理出秦代采取的相应措施即可,历史意义要站在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角度分析。第(2)问要依据材料进行归纳概括,同时提炼出各民族同仇敌忾、维护民族利益的民族精神。 【答案】(1)措施:设郡县;修驰道。意义: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巩固了国家统一。(应从“加强对地方管理”和“促进国家统一”两个角度回答)。 (2)变化:抗战前集中在东部地区,抗战爆发后新修公路主要集中在西南(西部)地区。主要作用:保证了抗战时期物资的运输。爱国主义精神;民族团结。
【实战演练】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材料2: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2: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3:据载,洪武十三年,明太祖废除宰相。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这八日中送呈皇帝的奏章共1660件,涉及3391件政事。 请回答: (1)依据材料1,简要分析概括相权的变化过程。 (2)结合材料1、2分析唐朝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3)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央集权发展的一种什么趋势?这种趋势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解析:本题围绕中央集权制度选取材料,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第(1)问应从秦、唐、明中央机构的变化回答相权的建立与废业的过程;第(2)问应结合材料2指出三省六部制的作用;第(3)问要注意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及影响。 答案:(1)秦朝由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分割;明朝废丞相,皇帝直接掌管六部。 (2)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加强。影响:皇帝决策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极大地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材料2: 材料3:
(1)上述国际经济组织的成立说明二战后初期世界经济呈现什么特点?(1)上述国际经济组织的成立说明二战后初期世界经济呈现什么特点? (2)仔细观察上图,美国为什么认为“北美自由贸易区真好”?北美自由贸易区对墨西哥经济造成了什么影响?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3)比较材料3中图片,请说出欧元的设计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元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整体状况,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到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时间跨度大,涵盖面广,图文并茂。试题难度不大,体现了高考命题高起点、低落点的特色,根据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1)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美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 (2)美国: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后,关税大大降低,美国凭借其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优势,从中获取暴利。墨西哥:农民失业,民族经济受到冲击。启示:贸易自由化是把双刃剑,落后国家要积极应对挑战,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注意保护民族经济。 (3)特点:反映出欧洲灿烂的文化;成员国之间的开放、团结与协作。作用:欧元的出现是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里程碑,有利于整个欧洲经济稳定和发展,使欧洲一体化成为公众参与推动自下而上的一体化进程。
【题型特征】 混合型材料解析题是将文字材料、数字图表型材料和图形材料结合起来的材料解析题,旨在考查阅读多种类型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能将信息处理、再认再现史实和准确表述结合起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该题型分三种形式:以文补图型、以图补文型、图文互补型。 题型二 图文混合型非选择题 【解题技法】 (1)浏览各类材料和试题设问,确定知识定位。 (2)依托试题设问,精读各类材料,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3)构思答题,根据设问中不同的试题类型,立足材料,依托所学知识,条理作答。
【高考例析】 (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卷)茶叶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贡献,并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主题一、茶叶与世界贸易 17世纪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早从事茶叶贸易,不久在法、英等国都出现了中国茶。18世纪末,输入荷兰、英国和法国的中国茶,除本国消费外,还流通到西北欧与美洲殖民地。有的城市还形成了国际茶叶市场。 例2 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步垄断了中英茶叶贸易。1760~1833年间,输入英国的中国茶叶价值,由80多万两增至560多万两白银,茶叶占中国出口总值的比例一般在80%以上。19世纪40年代以前,中国茶叶一直独占世界市场。1835年,英国人首次将中国茶引种到印度,此后印度茶园面积不断扩大。1889年,输入英国的印度茶首次超过中国茶。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中国茶叶在18世纪世界贸易中发挥的作用。 主题二、茶叶与民族企业 (2)阅读下表,结合所学,划分“张一元”企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并任选其中一个阶段,分析这一阶段内中国的相关经济状况。 (要求:材料运用充分,言之成理,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规律。)
“张一元”大事年表 【解析】 第(1)问要求结合材料概括中国茶叶在18世纪已成为中西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第(2)问发展阶段划分是关键。划分阶段时把握好特殊信息。如1956年公私合营、1992~1999年的茶叶公司、股份制等。2002年扩建为饮品责任公司。第二小问,选一个阶段即可,切忌多选,按题目要求做答。
【答案】(1)作用:茶叶成为中西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茶叶贸易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茶叶贸易的利润为英国等国提供资本积累。【答案】(1)作用:茶叶成为中西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茶叶贸易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茶叶贸易的利润为英国等国提供资本积累。 (2)发展阶段:①从企业发展角度: ②从企业性质角度: ③从企业经营角度:
中国经济状况: (1)1900~1925年:民族工商业进一步发展;清政府和民国政府的鼓励。(2)1925~1956年:民国政府对民族企业既鼓励又压制(四大家族);抗日战争对民族经济的破坏;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民族工业曲折发展。(3)1956~1999年:三大改造完成;进入社会主义探索与曲折发展阶段;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4)1999年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国企改革深入。
【实战演练】 3.交通工具的变迁折射出了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 材料2:明清时期,山东地区形成了以临清、德州、济宁为代表的运河城镇区间贸易和以登州、胶州为代表的沿海城镇区间贸易两个封闭的系统。19世纪下半叶,随着铁路的兴建和新河道的疏浚通航,全省初步形成了以三河(黄河、小清河、卫运河)、二路(胶济铁路、津浦铁路)为框架的商路网络。新商路一方面将彼此隔绝的地区连接在了一起,另一方面又使沿路许多市镇成为新的集散市场……由于青岛、烟台通商口岸新设施的建成,以及轮船运输业的兴起,出现了“水陆货物皆转移于青岛,而胶洲商务乃至一落千丈”,登州港口“仅余断港绝潦,为贩夫佣妇洗菜浣衣之所”的现象。……成丰年间,黄河北徙截断运河,致使河道淤塞,航运受阻,河身日渐浅涸,仅东昌、临清间有小舟来往,商业大受影响,济宁也日见寥落。
(1)据上面图片中的内容,完成下列知识卡片。 (2)材料1反映了近代中国由传统交通工具向近代交通工具的演变,试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2指出,近代山东商业布局有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本题以交通为切入点,考查交通工具的变迁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第(1)问结合图片内容完成卡片;第(2)问从近代以来思想观念的变化、近代交通的优势等方面进行归纳;第(3)问要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难度不大,但要注意全面。
答案:(1) (2)近代交通工具的巨大优势;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在客观上的促进;政府、开明进步人士的推动;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 (3)变化:运河城镇区间贸易和沿海城镇区间贸易两个系统的联系加强;在两大贸易体系之间形成了新的集散市场;通商口岸地区贸易迅速发展;运河城镇区和沿海城镇区逐渐衰落。原因:新的通商口岸的开辟;新式交通运输业的兴起;运河河道淤塞,航运受阻。
4.(2010年广州市一模)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演进,家庭的结构与规模、观念与伦理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动,这种变动在新旧社会形态更替,或某一社会形态内部发生重大变化时期更为明显。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4.(2010年广州市一模)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演进,家庭的结构与规模、观念与伦理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动,这种变动在新旧社会形态更替,或某一社会形态内部发生重大变化时期更为明显。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据《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2:20世纪初,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一个将家庭作为组织、管理社会基础的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从传统之茧中蝶化,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据孟宪范《家庭: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 材料3:1982~2005年南京(家庭)户规模的构成(%)
——据南京市统计局《改革开放以来 南京市人口、家庭结构的变迁》 材料4:1982年5月亚太地区老龄问题政府间预备会议上,大会秘书长柯里根说:“随着各国工业化和都市化,许多国家的家庭遭到破坏,对老年人产生可悲的后果。希望中国在工业化的同时,创造出整套处理好家庭关系的办法,树立正确对待老人的榜样,这是对人类社会的一项重大贡献。” ——据陈功《家庭革命》 (1)据材料1,指出商鞅所采取的上述措施对家庭带来的影响。 (2)据材料2,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为什么20世纪初的中国“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3)根据材料3的表格,概括1982年到2005年间南京市(家庭)户规模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原因。 (4)据材料4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处理柯里根所提出的“老龄问题”? 解析:本题围绕历史的变迁,家庭结构的变化选取材料,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第(1)问,应家庭的规模缩小说明对家庭带来的影响。第(2)问,应注意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分析。第(3)问,应紧扣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加以说明。第(4)问应从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