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6

高三历史复习教学 目标与策略 2010.9 孙克文

高三历史复习教学 目标与策略 2010.9 孙克文. 主要讲四个问题 一、研究课标和考纲 1 、落实主干知识,构建体系 2 、掌握史观 3 、落实 能力要求 二、研究高考题, 把握高考基本趋势 三、改进教学方法,实现效益最大化 四、发挥非智力因素作用. 一、研究课标和考纲 1、落实主干知识,构建体系 ( 过知识关)

ross
Download Presentation

高三历史复习教学 目标与策略 2010.9 孙克文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高三历史复习教学 目标与策略 2010.9 孙克文

  2. 主要讲四个问题 一、研究课标和考纲 1、落实主干知识,构建体系 2、掌握史观 3、落实能力要求 二、研究高考题,把握高考基本趋势 三、改进教学方法,实现效益最大化 四、发挥非智力因素作用

  3. 一、研究课标和考纲 1、落实主干知识,构建体系(过知识关) (1)主干知识:是指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最能体现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决定历史前进方向和对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知识。包括两类,一类是史实性知识,另一类是结论性知识。史实性知识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历史现象的记录,结论性知识是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评价、性质、原因、特征、影响等。从而构成学科内容的主干系统和知识网络。 知识之间的联系:古今中外、模块之间、通史与专史、各领域之间。

  4. 要求:全面、系统、牢固、准确掌握历史主干知识。要求:全面、系统、牢固、准确掌握历史主干知识。 “全面”强调的是对考纲规定的知识点全面掌握,不在所谓“重点掩盖下,淡化“冷点”、“次点”,造成知识的盲点; “系统”强调的是历史知识纵横一体; “牢固”强调的是对考点内容的记忆程度; “准确”强调的是对考点内容掌握的准确性,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 (万变不离其宗,高考命题不管如何强调能力考查,其答案最终落脚点仍然是课本(有些答案就是书本上的原话)。

  5. 历史概念 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历史概念的种类有人物、事件、文献、典籍、法律、制度、著作、会议等等。构成历史概念的基本要素根据类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如: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6. 历史特征 含义:某一个历史事物区别于另一个历史事物的特殊点,它源于历史事物自身,但又高于历史事物本身,是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结果,要求语言必须精练。它能较全面地体现考生的历史学科基本能力(记忆、理解、分析、归纳、综合表述的能力)。考试中此类题目频频出现,成为高考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却是学生历史学习中最薄弱的环节,表现为:找不到归纳的角度,无从下笔;不能从理论上准确地概括特征;容易将特征与表现混淆。

  7. 三类历史特征: 阶段特征:是某个特殊历史时期的各个方面状况的概括。 某领域特征:要从其发展变化来分析,可纵向和横向比较。 历史事物的特征:要从历史事物的要素去归纳与概括。

  8. (2)近几年高考历史命题与教材的关系 ①“紧扣”教材的试题。 就是试题的题干、题枝和答案,都是直接出自教材,即"照搬"教材的试题。这样的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或者说学生的"背书"能力。

  9. ②“概括”教材的试题。即答案存在于教材之中但必须通过概括才能完成的试题。直接要求的就是概括教材,但不可能集中地直接地在教材中找到答案这样的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或者说把书读"薄"的能力。②“概括”教材的试题。即答案存在于教材之中但必须通过概括才能完成的试题。直接要求的就是概括教材,但不可能集中地直接地在教材中找到答案这样的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或者说把书读"薄"的能力。

  10. ③“拓展”教材的试题。 即试题知识,或者设问要求,在教材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知识或认识层次的试题。拓展式的试题,主要考查学生把书读"厚"的能力。

  11. ④“升华”教材的试题。 即对教材上的某一知识,通过试题提供的新情景,让考生得出有别于教材结论的试题;或者通过试题所下的新结论,让考生与教材上的这一知识联系起来的试题。对教材本身知识的依赖较少,教材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只是起着背景作用。

  12. ⑤“游离”教材的试题。 即脱离教材、脱离材料的试题。这类试题,主要反映在它的答案上。这类试题的答案,通过教材提供的知识,通过试题提供的材料,都不能作答。这类试题,实际上是失败之题。

  13. (3)用好教材 ①立足教材(原汁原味、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微观:主要是具体史实,通过教材目录来整体了解这一册书的所有知识内容:这册书讲了哪几个专题的内容?每一个专题讲了哪几节内容?每一小节又讲了哪些具体的知识点?由整体到具体、由大到小,逐步推进、层层深入。 宏观:主要是看清时代特征,时代的主题,发展趋势。通常所说的要把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历史大潮中去分析、评价,就是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

  14. ②拓展教材 第一、适当原则。从教学实际出发对教材的适当拓展,两个方向,即高考取向的拓展,人文取向的拓展。 第二、适量原则。拓展的篇幅宜短不宜长,宜精不宜细。 ③变换方式。变教材知识体系为学生认知体系 ④课标、考纲与教材结合。

  15. 当前复习注意两点: 一是牢固掌握重点知识,历史必须记忆,但更要理解。 二是如何学会运用知识,死记硬背不适应新的课改要求和高考要求。高考试题的有效答案是学生对教材理解和对材料信息解读的结合体。 现象:有些学生教材背的很熟,但考试分数不高,原因在于不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教材必须要熟记,但熟记了未必得高分。 做到七抓:抓基础、抓线索、抓规律、抓比较、抓联系、抓训练、抓反思。

  16. 2、掌握史观(过理论关) 史观:观察、分析历史事物的观点和基本理论。 (1)文明史观: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 和精神文明,三种文明相互作用。 政治文明演进规律:是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制。 物质文明的演进规律:是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 精神文明演进规律:是从落后迷信到科学。

  17.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 对同一地区不同时期文明进行纵向整合。 对同一时期同一地区内部三种文明进行整合。 对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文明的比较。

  18. 试题:材料一 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试题:材料一 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

  19. 材料二:恩格斯指出,工业的巨大工作为力学、化学、物理学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试验手段和工具,“真正有系统的试验科学,这时候才第一次成为可能”。(《自然辩证法》)恩格斯还认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致瓦·博尔吉乌斯》) 材料三:清雍正皇帝反复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清世宗实录》)

  20. 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在10至19世纪中叶,与欧洲相比,中国科技水平所处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至19世纪中叶中西方科技的根本性差异。 (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分析欧洲近代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与所学知识,分析清代(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展停滞的原因。 (4)简述从中西方科技发展变化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

  21. (2)现代化史观: 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经济现代代主要是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民主化和法治化。 现代化史观"就是运用"现代化"的总观点来看待中外历史,特别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以及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

  22. 对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作如下整合: 现代化的起步阶段:16世纪—19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出现。 迅速发展阶段: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形成。 现代化转型时期:20世纪初—二战结束。两种不同性质的现代化模式并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 现代化的稳步发展:二战结束以来: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发展。

  23. (广东历史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二 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24.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

  25. (3)全球史观: 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依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26. 根据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哥伦布将这种“奇异的谷物”带回欧洲后,在全世界得到迅速传播,成为世界三大谷物之一。17世纪80年代在黄金海岸和达荷美之间的地区得到广泛种植,17世纪末18世纪初传入南欧地区。16世纪中叶玉米传入中国,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到鸦片战争前已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引种而居杂粮之首。玉米等作物的引进与大面积种植,大大缓解了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因人口大幅度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历史学家评述玉米在世界传播的意义时说,“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

  27.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概括玉米在200年内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历史背景。 (2)历史学家为什么说玉米在世界的传播"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       

  28. 三种史观综合应用 高考历史试题在考查史学范式时大多突出把几种史学范式结合、比较进行考查,突出历史研究的视角和历史研究方法。 对近代西方列强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问题: ①从革命史范式看,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②从现代化范式角度看,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

  29. ③从整体史观角度看,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但是是客观事实),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③从整体史观角度看,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但是是客观事实),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从文明史范式角度看,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30. (4)唯物史观 课标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包括原因和结果、现象和本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继承和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人民群众和个人的作用、社会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历史人物的评价等等。

  31. 3、落实课程标准及考纲要求能力(过能力关)3、落实课程标准及考纲要求能力(过能力关)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1)论证:用事实和理由来证明观点或结论。(1)论证:用事实和理由来证明观点或结论。 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军事法庭将法西斯战犯起诉为:“破坏和平罪”“战争罪”“违反人道罪”。请结合所学史实,以野蛮践踏文明、文明战胜野蛮为主题,撰写一篇反思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小论文。

  33. (2)比较:比较类的试题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最多,是学科内综合知识最常用的方式。比较,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事物放在一起,辨别异同、认识本质、揭示规律的思维方法。(2)比较:比较类的试题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最多,是学科内综合知识最常用的方式。比较,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事物放在一起,辨别异同、认识本质、揭示规律的思维方法。

  34. 例题: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郑和下西洋与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远航在目的与性质、历史影响方面的差异,分析明清时期我国远洋航海事业与西方相比从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例题: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郑和下西洋与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远航在目的与性质、历史影响方面的差异,分析明清时期我国远洋航海事业与西方相比从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

  35. (3)归纳:是指对于某一类反复出现的历史现象进行分析,进而从一定角度为之抽象出某种共性特征。即分析、阐释历史事物的方法。归纳是从个性到共性、特殊到一般、感性到理性的思维和认识过程,历史概念、历史规律的得出都要运用归纳的方法。(3)归纳:是指对于某一类反复出现的历史现象进行分析,进而从一定角度为之抽象出某种共性特征。即分析、阐释历史事物的方法。归纳是从个性到共性、特殊到一般、感性到理性的思维和认识过程,历史概念、历史规律的得出都要运用归纳的方法。  例题:举例说明西方主要国家是怎样以不同方式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

  36. (4)评价:实质上就是应用知识作出分析和判断。对历史现象进行评价,首先应该掌握历史评价的基本标准和方法。(4)评价:实质上就是应用知识作出分析和判断。对历史现象进行评价,首先应该掌握历史评价的基本标准和方法。 基本标准:生产力标准和实践的标准。  基本方法:史论结合(以事实为根据,以科学的观点为指导);辩证统一(动机和效果、是非功过)。

  37. (5)概括:是指对于某些在时间或空间上较为分散的历史现象进行选择和分析,做出简单明了的表达;是对历史现象的特点、实质和规律作出的准确、简明、有条理的表达。概括的原则是系统性、全面性、简炼性、准确性。高考试题要求高度概括,高度归纳,高度语言的提炼。要提高得分率就是归纳能力、概括能力、提炼能力的提升是很重要的。所以在这方面我们有意识多概括,多归纳,多提炼,这样的准备特别重要。(5)概括:是指对于某些在时间或空间上较为分散的历史现象进行选择和分析,做出简单明了的表达;是对历史现象的特点、实质和规律作出的准确、简明、有条理的表达。概括的原则是系统性、全面性、简炼性、准确性。高考试题要求高度概括,高度归纳,高度语言的提炼。要提高得分率就是归纳能力、概括能力、提炼能力的提升是很重要的。所以在这方面我们有意识多概括,多归纳,多提炼,这样的准备特别重要。

  38. 概括能力不高的表现: 1、历史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掌握不牢固。使概括能力失去了前提条件,导致在进行概括时不是丢三拉四就是张冠李戴,错误、漏洞百出。 2、大量罗列、复述历史史实。 3、历史的系统性和全局性的观念非常薄弱。“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

  39. 例题:概括指出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唐朝文化灿烂辉煌的原因、唐文化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答案要点是:(1)原因。概括说明:①政治稳定,全国统一,政治相对稳定的时间较长。②经济发达,农业、手工业、商业全面繁荣,出现了盛世景象。③对外开放,和朝鲜、日本、印度、西亚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2)特点和历史地位。概括说明:①全面繁荣(有杰出成就的各领域)。②兼收并蓄(广泛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表现)。③世界领先(领先于世界的项目)。④影响深远(促进亚洲和世界文明进步的事例)。

  40. (6)考纲要求四项能力 ①能力分析: 获取和解读信息:考查学生理解图文材料,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的能力。第一层次是审清题目的考查意图和要求,基本要求为“精”、“准”二字。第二层次为提取题中材料的有效信息。怎样提取有效信息,一是根据试题要求去提取信息;二是根据已学知识去理解材料信息的内涵。历史材料的有效信息包括两个方面:目之所见的表层信息、需结合已有知识进行历史阐释而得的深层信息。

  41. 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 是指将所学知识与试题建立正确的联系,强调链接课本知识。对学科知识重新组织、整合,再经过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来解决问题。它主要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运用。

  42. 描述和阐释事物: “描述”,是指对有关事物进行细致、全面、准确的表述;所谓“阐释”,则是指对有关事物进行理解、分析和说明等有意义的解说。第一层次为表述事物的现象和特征,关键从特征入手。第二层次要求从现象深入到本质,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强调理论上的认识。

  43. 论证和探究问题能力: “论证”,是指用论据来证明论题的真实性的论述过程。 “探讨”,是指对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对某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强调解决情境问题,即解决新的情境问题的能力。第一层次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如运用判断、归纳、比较、概括等方法。第二层次强调表述思路的清晰性,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谨。

  44. ②提高材料题的解题能力。 教材是课程的资源之一,高考会利用多种课程资源来命题,超越教材来综合考查考生对学科能力的掌握程度已成为高考命题的必然选择。用材料进行补位。注重材料与教材相结合,这种原生态的特色有效的遏制了猜题押宝的行为。 要求教师在复习中,有意识的将教材中的重点知识以新材料、新情境等形式呈现出来。学生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准确的提取信息是关键。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考查。以教材知识为依托,提供新材料,以材料和多种信息入题,考查学生发现信息、提炼信息、理解信息、利用信息解答问题的能力,也正是学生的薄弱环节。

  45. 材料题的解题思路: (1)先仔细研究问题,准确把握问题的要求。(2)带着每一个问题认真阅读题目所给的相关材料,正确、全面理解材料含义,边阅读材料,边把与该问题有关的关键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分值都勾画出来。(3)分层,材料越长,越要处乱不惊,要一层一层来找层意,就是找段句号的关联句,每个段句号就是一个意思,每个关联词的转折和并列就是另外一层意思或者两个意思的构成,这样就会清楚,有很大的得分效应。 (4)回忆所学过的有关史实,观点及方法,根据问题的要求,分析材料,提炼观点。(4)归纳整理,以简炼准确的文字去表述。

  46. 解题出现的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缺乏宏观把握历史阶段特征。 2、对材料的解读和提取信息的能力薄弱。 3、审题能力差,不能根据题意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 4、语言规范能力较差,不会用历史的语言答题。 5、古文功底太弱,读不懂材料。 6、归纳能力差,提取不出有效信息.考试时想起什么答什么,综合能力薄弱。

  47. 二、研究高考题,把握命题基本趋势 (历史教学与高考要求一致性) 现状:只作表面分析,没有深层次的思考。 三种渠道: 一是自己做一做,亲身体验,然后分析。 二是借助网络资源、报刊杂志刊登的相关文章。 三是结合学生答题反馈情况。

  48. 1、2010年天津卷总体印象: 与09年相比,整套试卷继续遵循“稳中求进”的原则,命题思路、试卷的题型、长度、分数分配比例、难易度保持相对稳定。 题型分数比例一样: 阶段内容比例相当:2009年,中国古代史16分。中国近现代史42分。世界古代史4分。世界近现代史38分。2010年,中国古代史20分,中国近现代史36分,世界古代史4分。世界近现代史40分。

  49. 2、题型比较: ①选择题: 09、10两年都提供三幅图片。 一个中国古代史,一个中国近现代史,一个世界近现代史。

  50.   明朝的“鱼鳞图册”

More Related